老年人低血糖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7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2.17 KB
- 文档页数:1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危害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低血糖症的危害及护理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20例患者中,有l例严重低血糖症治疗无效死亡,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均好转或痊愈出院。
结论: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通过严密观察、用药指导、及时评估、饮食指导、心理护理、运动指导、健康指导等措施可以用来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危害;护理【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94-02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1],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血糖为主,但是临床上在控制血糖期间极易发生低血糖现象,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运动、饮食和降糖药物应用不当时发生低血糖的机率远高于其他人群。
且老年糖尿病患者症状不明显、机体耐受性较差[2],故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我们对120例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者给予各方面护理,促进其康复、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12月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静脉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的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46~83岁,平均61.6岁;患者病程4~28年,平均病程12.5年。
治疗中单用胰岛素治疗32例, 单用磺脲类25例, 单用双胍类13例, 中药合成降糖药8例, 联合用药者42例。
本文120例患者均符合低血糖whippl三联征诊断标准:①低血糖症状。
②发作时血糖<2.8mmol/l。
③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3]。
1.2 低血糖的处理。
一旦发现低血糖症状,立即测血糖;意识清楚者,进食甜食或糖水。
意识不清醒者先用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ml静脉推注, 根据情况需要可重复应用, 然后静脉滴注10%~20%葡萄糖, 调节滴速维持血糖水平在6~12 mmol/ l, 直至药物的低血糖效应期消失。
急性左心衰1.概述为了解;2.临床表现为掌握3.治疗原则为掌握急性左心衰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的组织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以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1.临床表现1)症状:突然出现的极度呼吸困难,强迫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极重者出现神志模糊。
2)体征:血压早期可一度升高,随病情持续血压下降,终致心源性休克。
听诊双肺满布湿性啰音和哮鸣音,心率增快。
2.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支气管哮喘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咳出白色黏痰后呼吸困难可缓解,而左心衰致心源性哮喘多见于有高血压或慢性心瓣膜病史的老年人。
3.抢救措施1) 患者取坐位,双下肢下垂。
2)吸氧:高流量鼻管给氧,可用50%酒精置于氧气的滤瓶中。
3)吗啡:5-10mg静脉缓注,必要时每隔15分钟重复2-3次,也可使用度冷丁。
4)快速利尿:速尿20-40mg静注,4小时后可重复一次。
5)洋地黄类药物:西地兰0.4mg稀释后缓慢静注,2小时后可酌情再给0.2-0.4mg。
6)血管扩张剂,可选择下列一种药物。
①硝普钠25-50mg加入5%-10%葡萄糖液250ml中,从每分钟6-8滴开始缓慢静脉滴注,根据血压调整用量,该药用药时间不宜连续超过24小时。
②硝酸甘油15-20mg加入5%-10%葡萄糖液250ml中,从每分钟6-8滴开始静脉滴注,逐渐增加用量,以血压达到上述水平为度。
③酚妥拉明20-40mg加入5%-10%葡萄糖液250ml中,从每分钟8-10滴开始静脉滴注,根据血压调整用量。
7)氨茶碱0.25g稀释后缓慢静注。
8)其他抢救措施:用止血带轮流上肢结扎。
4.重要提示1) 待急性症状缓解后,应尽快着手对诱因及基本病因进行治疗。
2)使用血管扩张剂过程中,若出现血压明显下降,可考虑在液体中加入多巴胺40-80mg,并根据血压调整多巴胺浓度。
3)若尿量过多,及时停止利尿剂的使用,并一定要注意及时补充钾镁离子,避免因低钾血症造成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5例腹膜透析并发急性左心衰竭临床分析及护理【关键词】腹膜透析左心衰竭急性护理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左心衰竭主要是由于左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肺淤血、肺水肿。
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主要由于急性或慢性肺淤血和肺活量减低所引起。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一种表现,患者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咳嗽频繁,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
咳嗽和咯血是左心衰竭的常见症状[1]。
本文回顾性调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行居家腹透治疗患者156例(不含多器官功能衰竭行急诊腹透院内死亡患者)的病历,对5例发生急性左心衰的病例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腹透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总结护理经验。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2~63岁,平均47.4岁;原发病:糖尿病肾病3例、慢性肾炎2例,其中1例伴有高血压肾病;3例透析前均有血压增高病史。
透前残肾功能Ccr2.16~14.1ml/min,每日尿量均在800ml以上。
透析前营养状况:血色素63~107g/L,其中90g/L以下4人;血清白蛋白均在30g/L以上;nPCR0.749~1.56,平均0.948。
在口服多种降压药的情况下,4例收缩压均在150mmHg以上、舒张压在90mmHg以上。
透析后发生心衰的时间:最长者14.5个月,最短者发生在透后1个月,平均5.7个月。
1.2透析处方5例植管后均使用百特双联系统透析液透析治疗。
其中IPD2例、NIPD1例、CAPD2例;IPD者透析时间在10~12h/d,透析总量在2000~8000ml,每次透析剂量在1000~2000ml,每次保留3~8h。
1.3PET结果低转运2例、低平均转运1例、高平均转运1例,1例透后1个月者尚未行PET检查。
1.4心衰的临床表现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慌、心悸、胸闷、气急、不能平卧;咳嗽、咳痰,1例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湿啰音,水肿Ⅱ~Ⅲ度;1例CVP测定21cmH2O;X线胸片示胸腔积液2例、肺部感染3例,均有心影增大、心胸比例扩大情况;1例伴发喘息性支气管炎;超声心动图有不同程度的左房左室增大及室壁肥厚、左室顺应性下降。
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1.症状(1)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较早出现的主要症状。
1)劳力性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最先仅发生在重体力活动时,休息时可自行缓解。
正常人和心衰病人劳力性呼吸困难之间主要差别在于后者在正常人活动量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的加重。
随左室功能不全加重,引起呼吸困难的劳力强度逐步下降。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在夜间发作。
病人突然醒来,感到严重的窒息感和恐怖感,并迅速坐起,需30min或更长时间后方能缓解。
通常伴有两肺哮鸣音,称为心源性哮喘。
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与卧床后间质液体重吸收和回心血量增加、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小支气管痉挛及卧位时膈肌抬高,肺活量减少等因素有关。
3)端坐呼吸:卧位时很快出现呼吸困难,常在卧位1-2min出现,需用枕头抬高头部。
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左心衰竭使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从而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进一步升高,引起间质性肺水肿,降低肺顺应性,增加呼吸阻力而加重呼吸困难。
4)急性肺水肿:是心源性哮喘的进一步发展。
(2)咳嗽、咳痰和咯血:咳嗽是较早发生的症状,常发生在夜间,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或停止。
痰通常为浆液性,呈白色泡沫状,有时痰内带血丝,如肺毛细血管压很高,或有肺水肿时,血浆外渗进入肺泡,可有粉红色泡沫样痰。
(3)体力下降、乏力和虚弱:是几乎都有的症状,最常见原因是肺淤血后发生呼吸困难,以及运动后心排血量不能正常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
老年人可出现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焦虑、失眠、幻觉等精神症状。
动脉压一般正常,但脉压减小。
(4)泌尿系统症状:左心衰竭血流再分配时,早期可以出现夜尿增多。
严重左心衰竭时心排血量重度下降,肾血流减少而出现少尿,或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并有肾功能不全的相应表现。
2.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左心衰竭的变化,可有以下几方面:(1)一般体征:活动后呼吸困难,重症出现发绀、黄疸、颧部潮红、脉压减小、动脉收缩压下降、脉快。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
方法:选取20例住院期间发生低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低血糖的发生与降糖药物使用不当、饮食不合理、运动过量、糖尿病相关知识淡薄及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低等多种原因有关,经治疗及相关知识宣教,患者症状改善,低血糖发生率下降。
结论:合理选择降糖药物、调制生活方式、加强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等积极有效的措施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141-01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血糖控制不合理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低血糖为其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低血糖不但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还会对心、脑、肾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影响社交、生活的能力,降低生活水平。
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挽救生命,对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就我科20例发生低血糖的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选择已确诊2型糖尿病,院外及住院期间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共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8~83岁,病程5~30年,均有伴发病,分别合并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心力衰竭、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脑梗死。
临床表现:无症状,监测血糖中发现的13例,伴有心慌、头晕、乏力的5例,精神障碍者2例。
导致低血糖发生的诱因:饮食控制过严者5人,未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者4人,胰岛素剂量打错者3人,自行加用降糖药物者3人,因漏服药物而自行补服者3人,运动量多大者2人。
2.治疗及转归根据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一经诊断,立即予以进食,或50%葡萄糖液静脉推注,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告知患者饮食及运动注意事项,加强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的相关指导,经治疗,患者低血糖症状改善,发作低血糖的频率明显减少。
3.讨论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常见的并发症。
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原因分析与护理预防作者:代玉萍王琏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7期【关键词】老年人;2型糖尿病;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理机能减退,出现低血糖反应时,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为脑血管疾病而延误抢救时机,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同程度的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对我院2009年1月一2012年2月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44例发生低血糖反应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预防措施,以提高护理人员识别和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能力。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4例均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62~85岁,平均73岁,病程3月~20年,合并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3例、肾脏病变14例、神经病变12例,脑梗塞3例,视网膜病变5例,胰岛素治疗23例,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28例。
1.2 临床表现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而且不典型,44例中有28例表现为饥饿感、出汗、心悸、面色苍白、肢体震颤等不同程度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无明显症状l2例,诱发脑梗死4例。
4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症状,其中血压改变28例,心律紊乱8例,左心力衰竭6例,心肌梗死2例。
发作时查血糖在0.6~ 3.2 mmol/L。
1.3治疗与转归确诊低血糖后,立即给予进食糖果、饼干,或口服葡萄糖,对重症患者立即给予50%葡萄糖液40~60ml静脉注射,随后以5%或10%的葡萄糖液静滴维持,1~ 2h监测1次血糖,直到患者神志转清,血糖稳定在7~10mmol/L,此后72h内仍要严密监测血糖变化。
2 讨论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逐渐减退,胰高血糖素释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尤其老年人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时,易造成降糖药物的积蓄而发生低血糖[1]。
(2)降糖药物应用不合理,老年患者使用长效磺脲类药物剂量过大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不进食,结果很快发生低血糖昏迷;(3)在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其他伴随病时,某些药物可能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如本组伴高血压者可能与长期使用含利血平的复方降压片以及心得安、可乐定等有关;(4)老年人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性较差,用药的随意性较大,对糖尿病初期的治疗方案一直沿用不变或不经医嘱擅自增加降糖药物种类或剂量;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较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与口服药和使用胰岛素相关,严重低血糖危险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病程较长,而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不明显,有时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而延误抢救时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