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维简介

王维简介

王维简介
王维简介

王维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诗人王维的简介

诗人王维的简介 导读: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生卒年尚有701至761之说。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才,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象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

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唐代诗人王维生平事迹简介

唐代诗人王维生平事迹简介 王维是唐代有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和他的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的许多诗作 都流传了下来,备受世人推崇。 王维生于701年,卒于761年,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他字摩诘,号称摩诘居士,所以 也有人会以摩诘来代称他。 王维的才华,在他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显露了出来。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又能写诗 又会作画。所以,王维初到京城应试之时,就受到了京城名流的喜爱。 王维做官之后,就利用空闲的时间修筑了一座小院,用来修养身心。他在为官之时的 生活情况是半官半隐的。因为他遭闲暇之时,就会来到这个小院,有山又有湖,悠闲舒适。 王维的生活一直都是波澜不惊的,可惜到了他晚年的时候,这样的平静便被打破了。755年,在安史之乱中,王维在混乱中被叛军所捕。迫于无奈,王维只能在叛军的压迫下 当官。在此期间他曾写过很多想念往日生活,以及皇帝的诗,这就成了日后王维的保命符。 叛乱被平定后,因曾做了叛军的官,王维应被判刑。但因其弟请求,以及他自己写的 那些诗才得以救回一命。 王维本来心怀壮志,想要建功立业。可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再加上政局动荡不稳,使 得他渐渐消沉,内心的火焰也渐渐熄灭。他开始吃斋念佛,颇有脱离世俗之意。 王维是历史上的名人,他的仕途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是他却创作出了大量的诗篇,备 受世人推崇。他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以及“诗佛”。 王维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是因为他官至尚书右丞。而“诗佛”之称,则 是因为王维的诗中皆是禅意,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一心向佛,以佛为情感寄托,从 而摆脱俗世的烦恼。 王维所处的时代,佛教已经盛行,而在王维早年的时候,就已经信奉佛教了。他虽然 对官场的生活感到厌倦,但又恋栈怀禄,不能下定决心离去,所以王维一直都过着半官半 隐的生活。随着政局越来越动荡,王维自身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他逐渐消沉,彻 底一心向佛。 在晚年的时候,他隐居于辋川,于道友互相往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而他的 诗中,蕴含了大量的佛教的哲理。他对佛理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将佛 理与诗句结合在了一起。在王维的诗中,往往渗透着禅意,似乎已经远离了尘世,不沾染 俗世的尘烟。所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描写的自然之景也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美,而是融 入到宗教中去。

唐代大诗人王维生平介绍

唐代大诗人王维生平介绍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的大半生都生活在盛唐时代。和许多历史人物一样,他的生卒时间一直存在异说。为大多数人采纳的说法是,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与李白同年,卒于肃宗上元二年(761),终年六十一岁。关于王维的出生地,也有争议。一说他原为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后移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一说他祖籍太原祁县,出生于蒲州。可以肯定的是,王维是山西人。 王维生于官宦世家。虽然父亲早丧,家世衰落,但他还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九岁时即能吟诗作文。十五岁时,少年王维来到长安谋求功名,并常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之间。 从家乡来到繁华的帝都,经历从未经历的异乡行游,见到从未见过的风光人物,他诗兴大发。他写长安的游侠少年,写功高无赏的老将军,写建功报国的理想,写客居异地的乡思……这些充满着青春激情和浪漫气息的诗篇,显示着一个少年的非凡才情。 少年王维的诗名迅速传扬。《旧唐书》记载了他所受到的礼遇:“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从此走上仕途。 关于王维的应举,《集异记》中记载了一段有趣的逸事:这一年春天,王维在岐王李范的带领下来见公主。这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妙

年洁白,风姿都美”,“风流蕴藉,语言谐戏”。他弹抚琵琶,声调哀切,满座为之动容,引得公主对他另眼相看。当他咏诵自己的诗作时,公主大惊,想不到一直被自己以为是古篇的佳作皆出于这个少年之手!于是,公主推荐二十一岁的王维做了进士解头。 这段逸事不被正史记载,未必属实。但中进士后的王维做的第一个官确实与音乐有关——太乐丞,负责管理国家的音乐舞蹈事务。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唐朝,考取进士并不容易,以至于五十岁的进士都算是年少的。此时的王维刚刚二十出头,青春得志,意气风发。 然而,初入仕途的王维便碰了钉子。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他受牵连被贬。开元九年秋,王维离开长安,前往济州任司仓参军,一个看管粮仓的小官。 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他的生活孤寂无聊,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吸引了他。他常在济州附近游览,并和当地的隐者贤士来往,和他们吟诗唱和。 开元十四年(726)春,王维辞去司仓参军之职,离开济州。旅途中,他被淇上的田园风光吸引,在此间住了两年。 也许是忍受不了隐居的寂寞,开元十七年(729),王维回到长安闲居。此次重返长安,他结识了诗人孟浩然。孟浩然之前来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当孟返回襄阳时,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意思是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话,是

王维个人简介

王维个人简介 (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人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赋于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

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生平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

王维的生平经历

王维的生平经历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之赏析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之赏析 2009-09-05 16:4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题记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盛唐时更是名家辈出,除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之外,还有许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人活跃于诗坛,王维即此时“山水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写得很美,绚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象图画一样,能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觉感受。同时,王维的山水诗又多以禅趣佛理入诗,形成轻微淡远之音。王维虽有一部分诗歌意境开阔,具盛唐之风,但其山水诗意境的主流仍是恬淡幽寂,这也正是由其禅宗思想所决定了的。因此,禅理与画意就成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 一、诗作始终蕴涵着禅宗思想 王维字摩诘,他名和字皆出自《维摩诘经》,其母亲崔氏事佛三十余载,因此王维从小就受到家庭信仰的熏陶和影响,虔信佛法。王维参禅有得,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溶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去,将自己的宗教情感加入到自己对自然感受中。因此,王维笔下的山水诗歌特别富有神韵,诗作中往往包含深远的禅意,在我国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著称。王维诗中最爱用“静”、“远”、“闲”一类字样,还有“寂”、“空”、“虚”等佛家用语,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王维在诗艺上的成就,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于禅理的玩味与修习。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禅宗思想较为悲观,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最完备的处世良方。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感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是一

王维《西施咏》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王维《西施咏》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①持谢:奉告。 ②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 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 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 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 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 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王维在其诗中,曾对此作过直截了当的披露:“朱绂谁家子?无乃金张孙。骊驹从白马,出入铜龙门。问尔何功德?多承明主恩。”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悲叹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诗“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所言颇是。 体裁:诗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王维资料

王维诗歌赏析 一、王维简介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直接继承了陶渊明明净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苏东坡曾言:“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田园山水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有《王右丞集》。 二、文学作品赏析常识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王维人物简介

王维人物简介 王维 (701 年-761 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 意译以洁净、 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 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 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 根据王维写的 《请 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 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 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 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 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 饭十数名僧, 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 惟茶铛药臼, 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 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拥有文学 才华。开元九年(721 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 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 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 (736) 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 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 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 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 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 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在诗歌 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 佳篇。他的诗句 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 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 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

王维介绍

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关于王维的生年,至今尚是一个谜。两《唐书》本传都载王维享年61岁,《新唐书》云上元初卒,《旧唐书》说他“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也说王维卒于上元二年,清代王维研究专家赵殿成《右丞年谱》即断王维卒于上元二年七月。根据卒年61岁推算,则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与大诗人李白同年生。但王缙为王维胞弟,官至宰相,两《唐书·王缙传》皆载王缙卒于建中二年(781年),年82岁,推之则生于武后久视元年(700年),弟弟倒比哥哥早生一年。今暂从赵殿成《右丞年谱》与陈铁民《王维年谱》,定王维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上元二年(761年)。 王维的籍贯,也有争议。《旧唐书》说王维为太原祁人,后移家于蒲州,成了河东人。唐人姚合所编《极交集》说王维为河东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又说是太原人。对于王维之弟王缙的记载,《旧唐书》说是河中人,《新唐书》说本是太原祁人,后来客居河中。蒲即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河东郡,乾元三年(760年)升为河中府,所以又称河东、河中。现在一般通行的说法,认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属太原王氏,是名族之后,里贯为蒲州,是河东人。这样,王维与年晚于他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为同乡。 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宁王、薛王待他就象师友一样。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王维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王维集中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可知在长安确曾从岐王游宴。关于王维应举,《集异记》曾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使人走通了公主的后门,公主曾授意京兆试官,要以张九皋为解头。王维也将应举,同岐王商量,希望得到歧王推荐。但歧王权势哪里比得上公主,不能与公主争,于是只好以王维的才华去争取公主,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番。过了几日,岐王让王维穿上锦绣衣服,鲜华奇异,带着琵琶,同到公主第宅,说是带酒乐来为公主奉宴。王维为皙白少年,风姿俊美,非常惹人注目,公主看见后,问岐王说;“这是何人呀?”岐王回答说;“是个懂音乐的。”便让王维给公主独奏新曲。王维弹抚琵琶,声调哀切,满座为之动容。公主直接问王维道:“这是什么曲子?”王维起身答道:“是《郁轮袍》。”公主甚感惊奇,非常高兴。岐王趁机对公主说:“此人不只长于音律,若说词学,更佳,简直无人能超过他。”公主更感惊异,问王维是否有写就之诗,王维从怀中拿出数卷诗献上。公主看过之后,惊奇不已,说;“这都是我所诵习过的,从前以为是古人之作,原来就是你写的!”于是让王维更衣,不作伶人看,而升于客人之列。王维风流蕴籍,而且说话风趣,大为座中各位贵人所钦重。岐王见时机成熟,便说:“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为解头,诚为国家的荣光。”公主说:“那为什么不教他去应举?”岐王说:“听说您已经嘱托,解头不是要给那个张九皋吗?”公主笑道:“那是因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给张九皋。”随即回头对王维说:“你要取解头的话,我当全力荐你。”就这样,又改荐王维,王维做了解头,一举登第。这个故事未必完全属实,或者纯属传构,

王维的简介资料

王维的简介资料 王维 的简介 王维生于 701 年,卒于 761 年,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他字摩诘,号称摩诘居 士,所以也有人会以摩诘来代称他。 王维的才华,在他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显露了出来。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 又能写诗又会作画。所以,王维初到京城应试之时,就受到了京城名流的喜爱。 王维做官之后,就利用空闲的时间修筑了一座小院,用来修养身心。他在为 官之时的生活情况是半官半隐的。因为他遭闲暇之时,就会来到这个小院,有山 又有湖,悠闲舒适。 王维的生活一直都是波澜不惊的, 可惜到了他晚年的时候, 这样的平静便被 打破了。755 年,在安史之乱中,王维在混乱中被叛军所捕。迫于无奈,王维只 能在叛军的压迫下当官。在此期间他曾写过很多想念往日生活,以及皇帝的诗, 这就成了日后王维的保命符。 叛乱被平定后,因曾做了叛军的官,王维应被判刑。但因其弟请求,以及他 自己写的那些诗才得以救回一命。 王维本来心怀壮志,想要建功立业。可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再加上政局动荡 不稳,使得他渐渐消沉,内心的火焰也渐渐熄灭。他开始吃斋念佛,颇有脱离世 俗之意。 他的许多诗描述的就是他在隐居时候的生活,词句清新自然、淡泊宁远。而 王维在诗歌 上的成就有很多。他的许多作品都流传了下来,备受世人的推崇。 王维生平 王维是当代有名的诗人, 他的诗作是中国诗坛中的瑰宝, 有着极高的艺术价 值。虽然王维在诗歌上有着极大的成就,但是他的仕途却并不如意。接下来,让 我们来看一下王维的生平吧。 王维出生于 699 年或 701 年,卒于 761 年,字摩诘,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和画 家,有“诗佛”之称。 王维成名于少年时期,他除了有一副好文采,还善于作画,对音乐也有着极 高的天赋。一时间,王维就成了京城上流社会间的宠儿。王维虽然才华横溢,但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诗佛王维 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特有禅趣的王维(七○一至七六一,一作六九八至七五九),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 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 * 。他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寂。王维并写有《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谒璇上人并序》、《过福禅师兰若》等,大通就是神秀的諡号,璇上人就是瓦官寺的道璇,出于神秀门下,福禅师就

是受神秀亲传,与普寂同门的义福或惠福,可见王维与北宗禅师有密切的接触交往。 王维与南宗的关系更为深厚,他除了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外,还受神会之托,撰著《能禅师碑》,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他经常向神会请教佛法,他的许多诗作更常常"遥契南宗",说明王维深受慧能、神会禅学思想 * 。另外,王维在《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中写到"滇阳有曹溪学者,为我谢之",曹溪是慧能的传法处,曹溪学者是指南宗禅师,由此可知,他与南宗禅师交往的频繁密切。 王维非常推崇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尤其《维摩诘经》的" 净名杜口,文殊绝名"的"不二法门",对禅宗影响很大。所以王维推崇禅宗与推崇维摩诘居士是一致的。 此外,王维对于净土宗的信仰,也倾心归向,他在《西方净土变尽赞并序》中说:"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王维常去听法的香积寺,就是净土宗寺院。他还与传扬密宗的温古和尚交往颇深。这一切都说明了王维对于佛教十分崇信,而且涉猎很广。 在安史之乱时,王维被安禄山拘留在洛阳,并被迫担任官职,待动乱平息,朝廷以附贼之罪要将他下狱,后来肃宗怜惜他的诗才,只贬了他的官职,让他任"太子中允",再经多年的升迁,才任职尚书右丞。但是经过这一次的动乱,王维自觉倍受屈辱,又看到朝廷纲纪紊乱,不思振作,使他更想落尽繁华,回归田园。当时他一再表示要奉佛报恩,苦行斋戒,避开纷扰人世。于是他在京师每天供养十数名

王维《终南别业》鉴赏

王维《终南别业》鉴赏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①终南,指终南山。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③值:遇到。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译文】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文体知识】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名句点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名句运用】 类似本诗描写云的诗句有陶潜《归去来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王勃《滕王阁诗》中有“闲云潭影日悠悠”等。 【难句解析】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王维参考资料原文 - 拼音

【王维专辑】林黛玉:学诗先学王维,不会落入下乘《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过了几日,香菱又来找黛玉论诗。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无理的,想去却是有情有理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得来?” 香菱笑道,“塞上一首有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呢?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那景致似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字,竟找不出来。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真难为他如何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湾住船,岸上没有人,有几棵树,远远地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晚看来这两句,倒像是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唐代诗人王维简介及代表作

唐代诗人王维简介及代表作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1]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 存诗400余首。 王维诗词代表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画》《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竹里馆》《渭城曲》《山中》《鸟鸣涧》《相思》《鹿柴》《杂诗三首·其二》《送别》 《终南别业》《送别》《观猎》《少年行四首·新丰美酒斗十千》《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汉江临泛》 《积雨辋川庄作》《终南山》《杂诗三首》《临湖亭》《归嵩山作》《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老将行》《辛夷坞》《青溪》《田园乐七首·其四》《早朝·皎洁明星高》《宋进马哀词》 《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送孙二》《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同崔傅答贤弟》《阙题二首》《过沈居士山居哭之》 王维人物评价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

有关王维的简介

有关王维的简介 王维 (?~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 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 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 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73 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 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 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 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 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一方面对当时的 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 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 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 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 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 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 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 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 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 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 在描绘自然美景的 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 有的作品气象萧索, 或幽寂冷清, 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 绪。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 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 他自称“一悟寂为乐, 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 创作之中。 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 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 高的艺术技巧, 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苏轼 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 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 深湛的艺术养, 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 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 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 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 常常是略事渲染,

诗人王维被后人称为什么

诗人王维被后人称为什么 王维是当代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作是中国诗坛中的瑰宝,那么王维被后人称为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王维被后人称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维是历史上的名人,他的仕途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是他却创作出了大量的诗篇,备受世人推崇。他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以及“诗佛”。 王维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是因为他官至尚书右丞。而“诗佛”之称,则是因为王维的诗中皆是禅意,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一心向佛,以佛为情感寄托,从而摆脱俗世的烦恼。 王维所处的时代,佛教已经盛行,而在王维早年的时候,就已经信奉佛教了。他虽然对官场的生活感到厌倦,但又恋栈怀禄,不能下定决心离去,所以王维一直都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随着政局越来越动荡,王维自身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他逐渐消沉,彻底一心向佛。 在晚年的时候,他隐居于辋川,于道友互相往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而他的诗中,蕴含了大量的佛教的哲理。他对佛理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将佛理与诗句结合在了一起。在王维的诗中,往往渗透着禅意,似乎已经远离了尘世,不沾染俗世的尘烟。所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描写的自然之景也已经超越了一般

的美,而是融入到宗教中去。 王维字摩诘,他对佛教的虔诚,从此处就可以看出来,佛理已经影响了他对生活、对政治的看法与态度。佛已经左右了王维的思想,完全融入到王维的生活中去了。 王维是什么派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虽然篇幅短小,语言与颇为简练和朴素,但是言浅而情深,语调也很舒缓,表达了他的闲情逸致和田园之乐。 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的诗歌流派,是对田园诗和山水诗的继承和发展,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主要的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派产生于唐朝,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当时唐朝还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十分强大,文化发展也十分繁荣。文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就会追求情感上的超脱,而且物质条件为他们的游山玩水提供了基础条件。其二是因为当时佛道思想盛行,返璞归真及净心明性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心里基奠。 山水田园诗派以山水等自然之景和悠闲自然的田园生活为创作题材,其诗反映的也大多是闲适淡泊的心情。这些诗作可以巧妙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并将感情与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形成独特的意境,抒写了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趣,风格清新,意境淡远。 在山水田园诗派中,就数王维的成就最高。王维早期的诗还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后来受到一些列的打击,而逐渐消沉,将山水之景作为心灵的寄托,安于田园生活,体会田园之乐。他工于诗,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