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第1节 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 人民版选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第1节 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 人民版选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第1节 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 人民版选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第1节 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 人民版选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第1节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教案人民版选修2

课标要求:

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2.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对欧洲历史上出现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君主专制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对两种形式相同而本质不同的“君权神授”思想的比较重,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可设计题目,如比较阿奎那与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围绕此问题踊跃发言,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欧洲的君主专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中世纪后期,封建诸侯割据混战不断的动乱年代,他在维护世俗王权的统治、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方面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君主专制制度毕竟是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近代前期,他有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故最终被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所抛弃。

重点:1、欧洲君主专制的产生背景及其形成过程。

2、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理论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

难点:如何理解欧洲的君主专制及时对抗教权至上论的一个产物,但又需要教权至上论来维持它的合法性。

【导入新课】

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何时建立的?(秦朝,秦始皇)什么时候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汉武帝时)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结合,更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当时一般的社会意识,莫不认为皇帝就是天子,是秉承天命统治人民的。而在西方最早给君权披上了一层不可侵犯的神圣性?最早提出“君权神授”又是哪国?何人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

1、如何理解专制主义这一历史概念?

专制:与民主相对。指最高统治者拥有无限制的权力,以自己的意志对国家

进行独裁统治。--一种政体形式

专制主义:维护专制统治的学说和理论。--一种理论形式

从历史角度看,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不同国体)都曾出现过专制统治政体。

2、欧洲的封建社会(中世纪)

(1)、时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要晚近1000年.)

(2)、阶段:5— 11世纪是西欧封建经济的形成时期,

11—15世纪是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

15—18世纪是封建制度的鼎盛和衰落,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

(3)、特点:

经济上: 土地所有权分散(中世纪早期的国王为了得到臣民的支持,不得不采取分封制,把自己拥有的土地分给教会、贵族,这就使得当时的土地所有权分散。土地所有权分散就导致欧洲政治权力的分散。“如果政治经济权利都分散在一些人手里,那么国王处处要受人限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当时教会拥有欧洲1/3的土地,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政治上:权力分散

(政治权力分散,教会拥有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国王拥有最高的世俗权力,但王权受教皇的制约;双方存在斗争;教会有征税,司法,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世俗君主的控制权)

本课讲述的就是欧洲君主消除宗教阻力走向专制并利用宗教强化专制。

3、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君权与神权的关系

提示:中世纪的西欧有两种主要权力:一种是君权(即世俗权力);另一种是神权(即教会权力)。二者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

(1)统一:两种权力相辅相成,共同维系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罗马天主教会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和精神支柱。

(2)对立:由于罗马天主教会鼓吹神权高于君权,君主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二者之间又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一、万王之王(教权与王权的斗争)

1、教皇鼓吹教权至上(目的: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理论——“君权神圣”)

①最早提出:教皇尼古拉一世----反对世俗权力干预教会事务,竭力维护教会独立

他宣称“国王兼任祭司,皇帝见人教皇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基督教已经将这两重职务分开了,皇帝在精神方面需要教皇,但是教皇出去在世俗方面的事务是不需要皇帝的”

②发展: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教皇不仅是教会内部宗教事务最高领袖,在其他方面地位也超世俗国王或皇帝。

他系统的阐述教权至上理论,认为教会从未犯错误,也永远不会犯错误。教

皇也是至高无上的和神圣的,对一切人类都拥有审判权,而不受任何人的审判。他还把教皇和权力和皇帝的权力的关系比作太阳和月亮。

③推崇到极点:英诺森三世—基督交给彼得治理的是全世界,自称“万王之王,万主之王”。因此他广泛查收各国事务,把各国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④正式规定: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正式规定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

他根据《圣经》中的理论说,当年耶稣让门徒准备的两把剑(分别象征精神权利和世俗权力),都交给了教会,通过加冕仪式,教皇又把世俗权力之间交给了皇帝。所以教皇是世俗权力的真正所有者,皇帝只是接受了一定的委托而已,世俗的权力来源于教会的授予与委托,因此服从教皇是任何人得救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神学家论证教权至上——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1)产生历史条件

①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对欧洲深远影响。经济:中世纪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政治:拥有世俗权力;教权高于王权;

思想: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主宰。

②13世纪的意大利,基督教正统教会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经济:城市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政治:市民、国王、农民共同反对教权;

意大利因教皇国特殊地位矛盾更尖锐。

思想:反对基督教会腐败的“异端运动”。

③神学家为了维护封建教会的神权统治,必须协调教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

(2)目的:调和教权与王权的矛盾,维护神权统治

(3)解决王权与神权之争的方法

国家观:①教权高于王权

(国家是人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国家和君权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代表上帝意志的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统治者。)

②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所以君权也是神圣的

附:“君权神圣”诸关系: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教会高于王权。

君主权力来源:一切世俗权力来源于上帝的授予;王权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

王权与教权关系:社会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精神上的完美境界,要享受上帝般的快乐,而这靠人类自身的德行是达不到的,惟有神的恩赐才是永生,因此单靠人类的政权统治是不行的,只有那种属于既是人又是神的君主,即耶稣才行的。君主应当服从教会和教皇。教会权力主要管精神,世俗权力主要管物质。

政体观: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因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不是由一个人统治的城市或省,总是因为纠纷而陷于分裂。)

王权性质:国王是上帝的仆人,肩负着使世俗之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基督教

的最高目标(灵魂得救)的使命,因此王权也是神圣的。

(4)思想特点:把宗教至上理论与理性哲学相结合。

(5)作用:对教会:维护教会权威与至高无上地位。

对君主:提高了君主的地位,论证了君主权力的合法性、神圣性、重要性,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君权与教权斗争的结果

1、背景:

(1)罗马教皇通过天主教会组织,控制着国王和贵族的政治经济活动,并以严格教规制约着基督徒的日常生活。

(2)教会具有比国家更高的地位,对世俗君主的权力构成强大威胁。

(3)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王权保护;国王结束分裂割据需要市民阶层的物质支持。故国王与新兴资产阶级结盟对抗封建割据势力。

2、典例: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1531年措施:对教士课以重税;令英国主教和教会将各种收入上缴国王;宣布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须请示教皇

(2)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教”的最高首领是英王

(3)其后,议会又宣布与教皇断绝一切往来。

(4)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会地产,是土地所有权转移。形成反教皇利益集团,是其专制统治坚实基础。

3、认识:

(1)、是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王权强化的产物。

(2)、理论上讲,国王是民族国家的象征,在事实和法律上握有最高权力;但其形成需要借助神权来维护它的统治。

(3)、国王与教皇斗争的实质是对教会的控制权及对世俗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夺。

三、“基督教世界中最聪明的大傻瓜”——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

1、背景:

(1)詹姆士继位,斯图亚特王朝是统英国。都铎王朝至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王权已经合并教权。(措施:建立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宗教改革、实行重商主义、鼓励对外扩张、进行海上争霸)

(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3)詹姆士企图增加税收以解决政府财政危机,遭资阶及新贵反对。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矛盾日益加深。

2、詹姆士一世的思想:

“王权至上”(国王可以任意行使权力,人民必须绝对服从国王;国王如果滥用权力,人民只能祈求上帝来引导。)、“君权神授”(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世间最高权威;除上帝外,国王无须对任何人负责。)

(1)重申王权的至高无上认为议会无权干涉国王的决定。

(2)强调君权来自上帝,议会权力来自国王

(3)系统地阐述君主制的性质。

3、影响:

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引起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尖锐对立,最终

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尖锐对立反应的是资产阶级与落后的封建统治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相较量的过程)

四、评价专制主义(或“君权神授”理论提出的意义)

积极作用: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有利于形成民族国家的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消极作用:代表专制思想,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最终加剧了君主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阿奎那的“君权神授”与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的比较

提示:

(1)背景不同: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是中世纪教会、世俗权力之争的产物,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则是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斗争的产物。

(2)目的不同: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从神学的角度论证基督教上帝的神圣性和教会权威的绝对性;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侧重于维护王权。

(3)影响不同:“君权神圣”为宗教权力至上的教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客观上维护了基督教的根本利益;“君权神授”是詹姆士一世镇压人民反封建斗争的精神武器,为其专制统治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结果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二者差异的核心是权利的归属问题。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提示: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经历了神学笼罩下的王权与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理论两个阶段,即“君权神圣”与“君权神授”。

(1)基督教神学家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目的是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从神学角度肯定君主统治的合法性。

(2)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主张,目的是维护国王的专制统治,反映了教会神学权力的衰弱,专制王权的力量空前强大。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民主与专制

民主与专制 马克思曾有一句正确的论断,“一切社会的思想都是那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这一论断是针对旧的专制时代而言的,并非指民主时代,因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没有真正的民主社会,他是研究了专制社会后得出的这一论断,遗憾的是,有的国家将它用到现代社会了。我想在没有充分的了解社会所处的实际历史发展阶段而一味的去否定民主或专制时,终将会使得社会的发展遇到巨大阻碍。 谈到民主和专制,,一开始闪现在我脑海里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从小被教育灌输的: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小时候我对这句话可是由衷的自豪、骄傲,仿佛闭上眼,我可以想到那些“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如何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于是带着对他们的一点悲怜,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可是现在呢,当我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后,我发现一切并不是想象那样。在我们接受的文化中,只认同民主,专制代表着狭隘、封闭、保守、落后、暴政等,对于经历了一个5000多年君主专制的国家来说,专制的弊端不言而喻。仿佛专制就是一个恶魔,完全不能碰及。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二者的涵义的不同: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是由公众的意志去决定公民国家的发展方向。而专制则指最高统治者独自掌握政权的统治制度,是由几个人甚至有时一个人去主宰一个国家。从字面上看

似乎是民主比专制好,可是在具体执行上,情况又是什么样子呢?接下来,我先分析一下二者的优劣。民主的优点不用多说,就像我们对专制的缺点的认识一样,是很显而易见的。其实民主最实质性的意义,就是人民的统治,人民的选择。但是在我眼里民主还有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之分,我们国家现在仍然停留在程序民主阶段,也就是表面上的民主。现在我们国家很多都是讲形式主义,走过场,这样不仅浪费极大的社会资源,而且严重阻碍了办事效率。我不由纳闷,这就是所谓的民主吗?民主不是口号,不是形式,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但是要实现民主,做到真正的民主,我觉得还是挺难的。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当民众需要一种精神或信仰去顶礼或膜拜时,专制便可以做到对民众统治的整齐与划一,而这种万众一心的局面往往会极大促进但是社会的发展,因为这时的民众是被专制捆在一起而形成的有力拳头,它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会大踏步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首先专制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其次,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点倒是跟我们中国特色的民主很相似,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最后,我觉得专制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在于,它比较干净利索,果断,要不在战时,很多民主国家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其实就是进入一种临时的专制状态,这点我想是不可否认的。

历史必修1专题七知识归纳

历史必修一专题六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一、背景:资产阶级革命 1、两次内战(1640) 2、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1649.1.30) 意义:否定了君权神授。 3、克伦威尔独裁统治 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5) 5、光荣革命(1688.11) 意义:政治权力从英王向议会转移,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二、过程 (一)确立:《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 1、时间:从1689年至18世纪初 2、方式:立法形式 3、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的颁布 4、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5、意义: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二)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光荣革命”前,国王有一个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 2、“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3、1721年,沃波尔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议会行政权大增,内阁对议会负责 4、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议会取得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象征 5、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国王形式任命内阁,但内阁只是形式上向国王汇报。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 *(三)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 1、时间:1832年 2、背景:无权选派议员代表使工业资产阶级不满、高额的财产资格限制剥夺了工人群众和中小资产阶级的选举权、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 3、影响: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四)强化:内阁专横 1、时间:19世纪末 2、标志:内阁权力强化,凌驾于议会之上。 三、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特点 1、虚君 2、内阁对议会负责 3、选举权扩大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的字母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起来,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2.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3、《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4.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 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六十四人的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5.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郡县制度 B.官僚制度 C. 皇帝制度 D.朝议制度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B.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检测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5.近代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6.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右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8.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0.“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1.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3.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4.在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民主与自由

民主与自由——从理念的分析谈中国民主建构 来源:岁月联盟作者:佚名时间:2010-08-10 摘要:民主与自由是理论中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从这两个概念出发形成了现代政治的两个基本派别——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对这两个概念及两个派别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现代政治的思想脉络,进而探索民主的建构途径。 关键词:民主,民主主义,自由,自由主义,民主建构 在现代政治理念中,民主与自由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在政治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对两个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派别,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各不相同,对政治制度的理论建构也各有侧重。相对于不同的条件和政治背景,他们的理论自有其合理和积极之处,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中国毕竟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和政治环境,相应地,也应该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民主观。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个概念及其之间矛盾冲突的解析,分析建构中国民主的途径。 一、理念解析 1、民主: 1)概念的由来: 谈到“民主”(Democracy),政治学家们追根溯源,总是从希腊语中发现它的最初表达形式。希腊语民主(Demokratia)一词意为“人民的统治”,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才出现。它源于Demos(德谟),意为“村社”,常指住在村社的平民。所以民主政治又称为平民政治。“Demo”一词在希腊文中有双重含义:第一,它指整个公民团体。希腊的民主制城邦在其公民大会决议的正式开头的一句话就是:“The Demos has decided”(人民决定);第二,由于公民中普通平民占多数,所以它又指平民、多数人、穷人。后一种用法往往含有贵族的偏见。 2)发展进程: 由上文不难看出,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是民主政治的源头,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按照现代标准来看,即使最民主的城邦仍然是“寡头制”的,是寡头内部的平等。因为它排斥了居民的大多数: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民主只为少数特权集团即公民所垄断。但是这些并不能否定希腊民族的政治天才,他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民主和法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他们对自由、民主、法治等政治价值的追求,都是他们的前人和同时代其他民族所不曾有过或到达过的,这也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十九世纪初黑格尔的一段话,最精辟地阐述了古代希腊人对现代西方文明的贡献:“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源自于最早由伊壁鸠鲁提出的“社会契约论”的兴起,并成为十七、十八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用以进行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逻辑起点。所谓社会契约论,简言之就是:在人类还没成立国家和社会之前,曾经存在着一种“自然状态”(Natural State),在这种状态中,人类享受着种种“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除了“自然法”(Natural Law)以外,不存在人为的,人们是完全平等自由的。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人们生活的不方便,不安全,生命和财产得不到必要的保障,于是就趋于意见一致,彼此订立契约,把各自的“自然权利”让给第三者,由他们充当社会(国家)领袖。 3)民主主义: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思想的核心在于他的公意思想和人民主权论。什么是主权?卢梭说,“唯有公意才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主权就是公意的运用,是最高无上的权威。在卢梭看来,公意是类似于数学真理或柏拉图式观念的东西,它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人民的意志,它“永远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资料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英国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国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重点难点】 《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大抗议书》的内容及其影响 护国政府的认识及其评价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 【知识梳理】 一、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1.物质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①手工工场的建立和资产阶级的形成 ②圈地运动和新贵族的产生 2.思想基础 ①清教的出现 ②启蒙思想的滋长 ③英国的历史传统:《大宪章》的颁布,有限的王权受到议会制约。 二、向君主呈递《权利请愿书》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2.议会与国王的尖锐矛盾 焦点:税收问题 3.《权利请愿书》和议会的解散 《权利请愿书》(1628年) 目的:为了抗议和约束查理一世的胡作非为 内容:历数了国王滥用权力的行为,重申了限制国王征税的法律和《大宪章》中有关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内容 三、提交《大抗议书》 1.查理一世的无议会统治 2.长期议会的召开(英国革命爆发 1640年) 3.提交《大抗议书》(1641年) 内容:列举查理一世滥用王权的行为,谴责封建暴政,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反动的宗教政策,反对苛捐杂税;提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如工商业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等。 四、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1.英国内战(1642-1649) 2.处死国王和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1649-1653) 五、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1.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1653-1658) 2.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60-1688) 3.“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思维拓展】 1641年,英国《大抗议书》中写道:“比一切东西更有力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据此回答: (1)从所引材料看,议会针对什么行为提出抗议? (2)在抗议书中,议会是怎样抗议国王的? (3)议会抗议国王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课后检测】 1、1640年英国议会号召人民维护的权利,来源于 A.《大宪章》的规定 B.英王的“君权神授” C.英王内阁的习惯 D.《权利法案》的规定 2、1628年,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是直接针对 A.詹姆士一世的专制行为. B.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的战争行为 C.查理一世的任意征税行为 D.斯图亚特王朝关闭议会的行为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查理一世因为税收权问题和英国议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该斗争的实质是 A.议会和国王的权力之争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C.维护英国传统体制之争 D.议会与国王的经济利益之争 4、关于克伦威尔建立的“护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质上是军事独裁体制②地方管理采取了军事措施 ③解散议会④厉行清教法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其中的“阶级妥协”是指 A.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妥协 C.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妥协 D.工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妥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过关试题 1.(2013?湖北名校模拟)《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2.(201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3.(2013·惠州调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 4. (2013?湖北稳派测试)《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5.(2013·宜昌模拟)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这一论断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6.(2013·广东六校联考)“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及主要观点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及主要观点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当前国际关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三种理论视角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变构成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内容。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康德、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开始,经过相互依存理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发展达到一个高潮,占据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半壁河山。冷战后以全球治理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新的方向上进行探索,注重对非主权国家行为体和世界政治中的社会性力量的研究。 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对国家(城邦)先验性正义目标以及理念的阐述可谓自由主义在此一方面的发端。但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传统。 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在启蒙运动中,一批睿智的思想家高擎理性主义的大旗,对以欧洲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为代表的腐朽“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挞伐。人类似乎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智慧。正如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所言,这是一个“让光明照亮人类的思想的黑暗角落”的时代。 尽管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大多是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般的哲学问题,但也有些思想家在此哲学基础上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了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卢梭和康德。这些思想家确立了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与中世纪的神权和蒙昧主义不同,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天然禀赋。理性个人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这乃是一种“自然状态”。而国家不过是社会中的个体之间订立“契约”的产物,其唯一目的就是保障人们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自然权利。 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乐观主义。自由主义者并非都是人性本善的信仰者(事实上他们更多强调人性不完善的一面),但他们强调人有能力控制和改造自己,从而改善社会的道德和物质条件,使社会进步成为可能。而邪恶和黑暗现象的存在(比如战争和冲突),并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而是能够减少甚至彻底根除的。简而言之,自由主义充满对理想社会(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和中国古代哲人的大同世界)的向往,而且他们坚信这种理想社会是可以实现的。 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类似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有几个核心假设。 核心假设1:自由主义并不否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但他们强调无政府状态并不等于无秩序——这是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区别。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国内社会因为有政府和法律的存在而处于有序状态,国际社会则是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混乱世界。而自由主义者认为,在同样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时而冲突时而合作,说明无政府状态不一定导致冲突和混乱。他们坚信,如果将类似国内社会那样的制度安排推广到国际社会,如果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能产生类似法律、政府和制度在国内社会的作用,国际社会也能和国内社会一样处于有序运转的状态。最好的例子就是目前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全面趋向一致和统一的欧盟。 核心假设2:自由主义同样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但和现实主义相比,他们更加强调包括国际组织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与国际正义、秩序、和平、合作以及国际法、国际机制等概念是紧密相联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同样拥有国际法主体地位,非国家行为体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由主义的研究对象经常不是主权国家,而是国际组织、国际机制甚至国际非政府组织。 核心假设3:自由主义眼中的国家不是现实主义理解的那种单一而理性的行为体,而是国内社会利益的集合体。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的政策与行为是由国内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偏好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重点知识及框架

1.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环境:古希腊文明以________为依托,希腊人被山岭和河流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建立:①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②含义: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③特征:________和独立自主。 (3)商品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 【特别说明】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评价 (1)进步性:①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②促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 就。 (2)局限性:①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

一种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③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走出误区】雅典的民主政治,就其民主范围而言,局限于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就民主政治的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产生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考点2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演变历程 2.内容及评价 (1)基本内容:①保护________(核心)。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自然法的原则。 (2)评价:①对内: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调解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②对外:对近代________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维发散】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古代民本思想绝没有把民看得比君还尊贵的意思,不但提出“民贵君轻”的孟子没有这样的思想,即使整个封建时代,二千年来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无论他如何进步,也难于设想民比君更尊贵。“民为贵”的思想,是为了加强封建君主地位服务的,而不是为民争地位的。但这种思想本身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历代统治者中不乏英明的君主在治国过程中,在重视法治的同时,注意法、德并重兼施,相信“民为邦本”,以德为本,以身作则,行“王道”(以德服人,即通过尚贤使能,节用裕民等有效措施争取人民),治天下就易如反掌。因而采取一些顺应民心的“仁政”“德政”措施,从而出现盛世、治世的局面。反之,只行“霸道”(以武力服人),只强调法治,而忽视、否定德治,就会导致国家迅速败亡。这尤以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最为典型。可见由民本思想进而升华为“仁政”“德政“是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治国安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 二、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出版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于2013年9月问世。该书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高中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教科书为基础,依据有关学术著作,精心选择与高中课程有关联的内容,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必修课程专题的内涵及其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真、求实为原则,注重陈述史实细节及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介绍了学术前沿的观点;每节课后提出的教学设计建议渗透了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理念,对教师教学创新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阅读过该书稿的教师有如下评价: 我一直都有一个看法,制约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一个瓶颈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本书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教学内容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学术背景,介绍了史学研究的成果,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建议,为教师提高学术素养打开了一道便捷之门,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历史和教学问题找到了循序渐进的路径。无论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晓峰 这不是一部令人望而生厌的历史课程专著,亦非高深莫测的历史专业著述。它是一部在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一部有新意和深意,有视野和联想的精品之作;是一部引路入境、掘井及泉、柳暗花明的智慧之作。因为,它连通了历史课程与历史教材之间的沟壑;连接了历史问题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裂痕;连贯了学术研究与课程开发之间的落差。 世江先生精准扑捉到了历史课程中相关问题的关键点,切入了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生长点,把握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点。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精心解读;点到为止、画龙点睛的企划建议;博约有度、便于检索的书目推荐,必将对我们这些经年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灵感。 ——上海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惠军 本书保持着任教授作文的一贯风格,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身,既有对课标、课程和教材的透彻理解,又有对史学研究成果的准确把握,在把史学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古人常言“水 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

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读书笔记

通往现代道路的农民革命 14公管3+2 刘红2014435820009 摩尔·巴林顿(Moore Barrington Jr. , 1913-2005),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1913 年出生于华盛顿。摩尔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多产作家,他先后出版过《苏联政治》(1950)、《政治权力与社会理论》(论文集,1958)、《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1966)、《人类苦难渊源的反思》(1972) 和《非正义》(1978)等著作。其中,《专制和民主的社会起源》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著作。该书出版后立即风靡文化思想界,作者因此而荣获伍德罗·威尔逊奖(1968)和麦基弗奖(1969)。 《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的作者是一部视野宽广的史学论著。本书是对西方正统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大挑战,抨击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惟一道路和最终归宿的西方传统观点,并在揭示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指出,西方民主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结出的果实,而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形态是形形色色的。此书1966年问世后,即在欧美文化思想界引起普遍反响,标志着当时美国社会思潮的重大转折,此书一经出版,即成为西方学术经典,被誉为“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所进行的重大探索”。 摩尔的这部著作视野恢弘广博,论述精道且全面,全书着力探讨了在政治现代化背景下各国道路的分殊。摩尔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大致归结为三种类型,即以英、美、法为代表的自由民主道路,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道路,和以中国和俄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道路。正如本书在前言中所说的:这三条历史轨迹在发展序列上有着紧密的接续,且在因果链条上是辗转递进的。自由民主道路叩响了德、日、意三国通往法西斯的大门,而中、俄两国在法西斯试验失败的同时,也引爆了共产主义式的革命。 在摩尔的理论框架中,社会阶级始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概念,其分析思路无疑预设了以下的前提,即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抗与合作的态势塑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土地贵族、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强与弱、分与合、和与战,是理解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换言之,阶级冲突是整个政治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的分析框架中,最主要的线索是各国何以产生或未产生革命的历史条件、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参与状况,以及各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由此形成的结构。正如他在前言中宣示的:“本书的宗旨,是力求阐明在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土地贵族和农民阶级在政治舞台上饰演的种种角色。更准确的说,本书力图揭示这个或哪个农村阶层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从而影响着议会民主的诞生、法西斯主义右翼专政的出现和共产主义左翼专政的问世。”得出的基本结论则是世界现代化的道路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条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即资本主义和议会民主携手并进,经过清教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内战等一系列革命问世;第二条也是资本主义的,但由于缺乏革命冲击波的震撼,经由某种反动的政治形式发展为法西斯主义;第三条道路是共产主义,革命发动以农民为主,实现了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这三条道路不但彼此交汇和包融,而且在发展序列上相互接续,在因果链条上辗转递进,在时间上也构成更替和置换,不同的时空条件中阶级关系的组合和变异,是导致三条道路差异和替代的根本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