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剩余油综合描述及分布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612.32 KB
- 文档页数:5
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渗流特征研究在水驱油藏特高含水后期,原油采收都比较困难。
为了提高剩余油采收率,通过试验和计算发现,将剩余油流动形态分成五种类型:分别是为多孔流、膜状流、簇状流、滴状流和柱状流,同时从微观上分析原因,找到了微观剩余油流动特征及变化规律,对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和采收率是一个很有效果的办法。
标签:水驱油藏;特高含水;微观剩余油;渗流特征挖潜流动的剩余油对原油产量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对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的原油挖潜应该从研究微观剩余油的流动特征及变化规律入手。
特别是特高含水后期,饱和度半对数曲线和油水相对渗透率的纸币的关系不同之前,不再是线性关系,因此,研究動态剩余油变得更有意义。
1 玻璃刻蚀模型可视化实验实验室研究一般都是通过玻璃刻蚀模型可视化实验微观渗流的。
在这个实验中,为了对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流动形态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我们设计了多种概念模型和均质、非均质实际模型,从孔喉半径、孔喉比等特征参数方面,在不同原油黏度和驱替条件下进行了微观水驱油实验。
1.1 进行驱替实验驱替试验是在一定条件下,用油或水以一定的流量,利用渗透作用,置换水或油的实验。
在特高含水后期,孔隙特征参数、流体性质以及注入条件等因素是否对剩余油流动有影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试验研究的结果要广泛实用,通过设计不同孔隙特征参数,进行不同流体黏度和注入速度的驱替实验。
我们模拟油由不同比例原油与煤油配制而成,黏度分别为二、四、六毫帕每秒;模拟实验用水为地层水;玻璃刻蚀模型尺寸二厘米乘以一点五厘米;实验设备是微观驱替装置和恒压恒速泵。
1.2 驱替实验的步骤第一步,用试验用注射装置缓慢将模拟地层水注入模型中,使模拟水充分饱和在模型孔隙中。
第二步,将一定黏度的模拟油用试验用注射装置缓慢注入饱和水的模型中,使油驱出孔隙中的流动的水,并充分占据模型孔隙,这时模型在束缚水和饱和油的状态。
第三步,将恒压恒速泵设置为一定的驱替速度,利用微观驱替装置水驱模型。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作者:于克立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8期摘要:油藏精细描述是在油藏开发的各个阶段,以描述地层框架、储层和有效储层及流体空间展布为核心,为油藏管理提供地质模型的技术服务工作。
其内容包括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岩芯、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各类油藏进行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的精细地层划分;基于井和三维地震结合的精细构造解释;基于测井相和地震相相关联的各类岩石沉积相或岩相分析;基于地震属性、弹性参数反演和叠后反演的储层物性表征;基于地震反射各向异性特征的裂缝空间分布描述;动静态资料结合的油藏特征分析;以及整合前述各项工作的成果,建立相控的精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地质储量计算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关键词: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挖潜油田北部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的双高阶段,地下还存有大量的剩余油,但是分布比较复杂,挖潜难度大。
为了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和提高油气采收率,对该块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
1 油藏地质特征某区域沿北北东呈条带状展布,主块构造相对简单,含油层系沙二下、沙三上。
储集岩主要为长石石英粉砂岩,平均孔隙度16.5%,平均空气渗透率为34.7×10-3μm2。
原始地层压力36.9MPa,地层温度110℃~120℃,地面原油密度0.818~0.8301g/cm3,地面原油粘度5.3~6.78mPa·s。
2 开发现状和出现的问题研究区含油面积0.23km2,地质储量14.8万吨,可采储量5.9万吨,剩余可采储量1.7万吨。
该区块从1984年开始注水开发,由于注水时间较长,该区块早已进入高含水时期,平均含水达到96%,采油速度0.02%,采出程度28%,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搞清剩余油分布,提出切实可行的开发手段,提高区块最终采收率。
3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3.1确定夹层,细分单砂体以小层为研究对象,纵向上主要利用夹层细分单砂体。
收稿日期:2006203202作者简介:箭晓卫(1968-),女,吉林扶余人,工程师,从事油田地质开发研究。
文章编号:100023754(2006)0520031203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箭晓卫1,2,赵 伟2(11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 310027;2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114)摘要:在厚油层沉积单元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喇嘛甸油田的开发实际,通过纵向细分沉积单元、结构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精细描述出了单砂体空间形态和不同砂体之间的边界关系。
并采用多种监测方法综合分析、判断,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和注采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并针对各类剩余油提出并实施了水力割缝射孔、注水井层内细分注水、采油井层内细分堵水为主的厚油层内挖潜措施,产油量增加效果明显,改善了厚油层动用状况,提高了厚油层驱油效率。
关键词:厚油层;沉积单元;结构单元;剩余油;挖潜;驱油效率中图分类号:TE321 文献标识码:B1 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动用状况喇嘛甸油田水驱控制程度为9816%,注水井吸水剖面统计结果,砂岩厚度吸水比例8915%,有效厚度吸水比例9418%,但水洗状况极不均匀。
有效厚度大于2m 的厚油层地质储量占全油田总储量的6715%,取心资料表明:厚油层层内水洗不均匀,有2714%的厚度未水洗,采出程度只有3113%;新钻井厚油层水淹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厚油层内未、低水淹段的厚度比例占其总厚度的3510%。
通过密闭取心资料分析,水洗层有效厚度占钻遇总厚度的94157%,但水洗层内未水洗段有效厚度占水洗层厚度的37117%,且水洗层内未水洗厚度7117%分布于有效厚度大于2m 的厚油层中。
尽管有效厚度大于2m 的厚油层平均综合含水已高达95%以上,但通过近几年的精细地质研究,对厚油层实施沉积单元细分,并结合相控建模、数值模拟技术,重新认识了厚油层结构单元分布状况,揭示了砂体内部的连通关系及油水井连通状况,油田剩余油仍主要分布在厚油层内[123]。
2016年12月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吴淑艳李健(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摘要:近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我们需要把石油的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做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石油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国家生产的需要,所以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油,来保证我们国家的生产生活。
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不利,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石油的开采和勘探。
虽然说我们国家的石油储量还很乐观,但是我们国家的石油的储层大多是非均质性强,非均质是限制油田开发的重要因素,会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好好研究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特征,为我们国家的石油开采奠定基础。
关键词: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目前我们国家的很多油田都进入了特高含水的阶段,水淹的情况比较严重,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开采油田的过程中很难测定剩余油的情况,对我们油田的开采很不利,所以我们要对非均质剩余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这样我们的油田在开采的过程中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我们的油田开采难度才会下降,可以适当缓解我们国家石油供应紧张的现状,为我们国家节省一部分开支,更好地促进我们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的研究。
1非均质厚油藏的地质特点我们要对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就要先对非均质厚油藏的地质特点进行了解,这样我们在研究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进行。
非均质厚油藏的地质特点是研究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的基础,我们只有把基础阶段做好,才能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取得成功,我们的研究才会有所收获。
下面我们就先来谈谈非均质厚油藏的地质特点,我们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进行。
1.1层间非均质性非均质厚油藏在纵向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具有层间的非均质性。
远古时代地质在形成的时候,形成了不同的地质层次,有砂体层和不同的岩层,这些不同的地质层次交替出现,各个层间具有非均质的特点。
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描述技术
杜庆龙;朱丽红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09(028)005
【摘要】针对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各类油层剩余油分布复杂、剩余油识别和描述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对喇萨杏油田2000年以后完钻密闭取心检查井逐井逐层解剖,基于各类油层水淹状况与砂体类型、注采关系、注采距离、注水状况等影响因素关系的分析,建立神经网络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确定单层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单层剩余油识别精度达到80%以上,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克服了以往凭经验定性分析剩余油的缺陷,为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渗流屏障型和渗流差异型是特高含水期2种主要剩余油控制模式,并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指出相应的挖潜对策和措施.【总页数】7页(P99-105)
【作者】杜庆龙;朱丽红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21
【相关文献】
1.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研究 [J], 肖洪伟
2.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微观剩余油分布 [J], 魏丽影;孙先达
3.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调整技术 [J], 徐正顺;王凤兰;张善严;田晓东;姜雪岩
4.大庆喇萨杏油田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 凌阳
5.大庆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油藏开发调整对策 [J], 杨清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形式与评价方法研究作者:胡绍川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4期摘要:油田开发的后期阶段会进入高含水油田开发阶段,对其进行剩余油的开发和利用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分析高含水油田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其分布状态,从而更好的提高对其开发的效率,提高油田产量。
关键词:高含水期;剩余油;综合评价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多样,主要包括地质和开发因素等,其分布方式多样,主要呈现高度分散和相对富集的特征[1]。
我国大多数油田正处于开发后期高含水采油阶段,高含水阶段的油田开发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剩余油的研究,剩余油的研究离不开相应测井方法和评价技术的发展,本文将对剩余油的测井方法和剩余油评价技术展开论述[2]。
1;;;; 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和影响因素1.1; 剩余油的分布形式我国的注水开发油藏,因为储层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各油层之间的吸水量差异较大,注入水往往沿高渗透带推进,导致了纵向和平面上水不均匀推进,注入水过早向油井突进,最终导致了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既高度分散又相对富集的特点。
构造高部位、断层带附近以及边部无注水点的砂体是富集部位主要存在的地方,同时,剩余油在油藏中存在的方式和状态也是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甚多。
以微观驱油模拟实验技术为基础进行剩余油层分布的观点认为剩余油主要是分布在细小孔道、油层死区以及流向垂直孔道中阻塞段等,剩余油层的分布主要受到压力场分布状态影响。
剩余油微观分布状态由凝块状、连片状、条形等,其微观影响因素包含了层理、空隙机构、岩石分布以及润湿性等。
总而言之,我国各油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的不同,以及各油田油藏特点与开发方案的不同,都有具备各自特点的分布方式。
1.2;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是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地质因素为内因,主要包括油藏的非均质性、地质构造以及断层等,开发因素则为外因,主要包括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和注采关系,还有井网布井和生产动态等等。
文中油田文15块沙三段上亚段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宋子齐;魏吉凯;王桂成;孙颖;杨红刚;常蕾【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09(016)005【摘要】针对文中油田文15块沙三段上亚段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分析了该区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指出了主力油层剩余油储量丰度较高.阐明了剩余油主要在断层遮挡、构造高部位或断鼻上倾方向富集;受沉积微相影响,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河道边缘、侧翼及前缘的Ⅱ类和Ⅲ类储层中;纵向上正韵律层水淹模式水下分流河道中上部剩余油富集程度高;油层注水开发中高渗透层的层间干扰导致相对低渗透层剩余油分布更为突出;注采井网不完善及水驱损失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剩余油滞留.研究区剩余油分布总体比较零散,平面上主要以豆粒状、团块状和条带状分布富集;纵向上集中分布在部分动用相对较低的主力油层中,油层动用不充分,呈现严重的非均质特征.【总页数】3页(P89-91)【作者】宋子齐;魏吉凯;王桂成;孙颖;杨红刚;常蕾【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9【相关文献】1.文15块沙三上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 [J], 宋子齐;庞振宇;李伟峰;李文芳2.欧利坨子油田欧31块沙三段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 杨双;史丹妮;李国斌;赵为永3.砂体构型对剩余油分布控制研究——以文中油田文25东油藏为例 [J], 邓彩云;郭顺勇;郭俐梅;霍新立;胡青琴;刘长城4.八面河面1区沙三上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J], 李长胜5.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新认识——以孤岛油田中一区Ng上3砂组为例 [J], 李振泉; 郭长春; 王军; 黄迎松; 闫萍; 陈丽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坦挖潜要点本文关键词:挖潜,含水,对策,剩余,精细特高含水期剩余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本文简介:摘要:油藏精细描述是在油藏开发的各个阶段,以描述地层框架、储层和有效储层及流体展布为核心,为油藏管理提供地质模型的技术服务工作。
其内容和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岩芯、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各类油藏进行基于高分辨率划分地层分析的精细地层层序;基于井和三维地震结合的精细构造解释;基于测井相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描述及综合挖潜对策本文内容:摘要:油藏精细描述是在油藏开发的各个阶段,以描述地层框架、储层和有效储层及流体空间展布为核心,为油藏管理提供地质模型的技术服务。
其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岩芯、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各类油藏进行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的精细地层划分;基于井和三维地震结合的精细构造;基于测井相和地震相相关联的各类岩石沉积相或岩相分析;基于地震属性、弹性参数反演和叠后反演的储层物性表征;基于地震反射各向异性特征的裂缝分布描述;动静态资料结合石油焦的油藏特征分析;以及整合前述各项基层工作的成果,建立相控的精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地质统计分析储量计算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u>下载论文网 /8/view-10853401.htm关键词: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挖潜油田北部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的双高发展阶段,地下还存有大量的剩余油,但是分布比较复杂,挖潜难度大。
为了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糖蜜对该块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和一次性油分布研究。
1 油藏地质特征某区域沿生态区域北北东呈条带状展布,主块构造相对简单,含油层系沙二下、沙三上。
储集岩主要为长石石英粉砂岩,平均孔隙度16.5%,平均空气渗透率为34.7×10-3μm2。
原始地层压力36.9MPa,地层温度110℃~120℃,地面原油密度0.818~0.8301g/cm3,地面原油粘度5.3~6.78mP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