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油田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开采和运输的进行,后期油田能源减少现象逐渐发生,为了提高油田开发利用效率,采取挖掘防效率措施是必然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粗暴地打水压压裂、堵水、酸化等技术,提高油井的产量,降低综合含水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帮助油田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本文基于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展开论述。
标签: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挖潜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石油市场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进入了国外石油市场。
国内许多油田有单井日产量减少、水分增加、原油单井产量明显减少的趋势,但仍有水库内50%以上的可恢复储量,合理有效的剩余石油开采是各油田的工作重点。
1剩余油分布模式根据对韩·达·马里先生(1995年)和刘·凯·泰先生(2000年)水库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研究,总结了总剩余油在水库内分布的情况。
油田堵水期间剩下的油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留在水库里[2-3]:砂体边缘区域:水库砂体都是不规则的大砂体,如有边缘且未被屏蔽分割的采石区域形成的油区。
浸水残留区域:由于水池的异质性,水库“用舌头”泛滥,形成残留区域,或有不这样的区域,这种区域一般是水性下降或表外膜。
井网缺失区:水库砂体井网分布控制有限,因断层而难以控制井网的部分形成了停滞区。
因为注射采矿系统的不完全或井之间的分流线部分也形成了停滞区域。
结构死角带:储层结构由断层和微结构起伏形成的高部位和叠层储层的上部砂体形成停滞区。
其他停滞地区:由于杨云律油层的上层物理特性大不相同,上层仍有原油。
层内及层间低渗透分离子宁的存在导致注入水未传播区。
2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特征剩余石油的分布以平面形式主要以窄带或孤岛形式分布,分布区域主要位于断层角区、大断层区、岩性变化区等。
另外,剩余油分布在低渗透层,低渗透层物理特性不好,给开发带来了困难。
剩余油分布特征一般可分为连续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剩余油两类。
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分析
油田高含水期是指油田中含水率较高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油井产量下降,油井采收率降低,油水比增加,给油田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是解决油田高含水期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油井防水处理技术:通过合理的油井防水处理技术,有效地控制油井的含水率,提高油井的产量和采收率。
常用的油井防水处理技术包括封堵剂注入、屏障注水等。
2. 油井调剖技术:利用调剖剂改变油层中的渗透率分布,增加油水界面面积,提高油井的有效采收半径,增加油井产能。
调剖技术常采用的方法有单一井调剖、井组调剖等。
3. 油井增产技术:通过改造油井,提高油井的产能,改善油井的产液能力。
常用的油井增产技术包括人工排液、电泵增压、抽油机采油等。
4. 油田整体开发技术:将整个油田纳入统一的开发模式,进行综合开发,提高整个油田的采油效率。
常用的油田整体开发技术包括注水开发、注聚开发、火烧开发等。
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油田的含水率,提高油井的产量和采收率,延长油田的生产周期。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为油田开发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质砂岩油田。
大庆油田历经60余年的开发,始终以高水平、高效益为目标;以解决“层间、层内、平面”问题为核心,在持续的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完善的油田开采理论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开采技术。
特高含水期油田的储采严重失衡,剩余油严重分散,液油比迅速上升,挖潜难度极大。
因此,应以“控含水、控递减、提高采收率、提高难采储量动用程度”作为精细管理的最终目标。
以大庆长垣油田为例,储层的非均质特点对最终的油田开发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上世纪末,喇萨杏油田通过全面的地质调查,采用垂直上细分沉积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的方式,构建了大庆长远油田的砂体沉积模式,并创立了“模式绘图法”,得到了大范围的实践应用。
步入21世纪后,无论是三次采油力度还是综合调整的力度都有了显著提升,调整对象也从层间逐渐转向了层内,厚油层底部的低效、无效循环和顶部的剩余油共存[2]。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认识到河道砂体的非均质特点已经无法满足开采需求,因此开始倾向于河道类型划分、层次划分等河道砂体的非均质性描述的研究。
比如,关于曲流河型砂体的研究,分别从复合河道砂体识别、单一河道的识别、单一点坝、点坝内侧积体与侧积夹层识别、内部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加深了对曲流河型砂体平面和层内的非均质性特点的认知。
当油田的采收进入中后期,油水比会越来越高,粘结度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给注水开采带来困难。
该时期的油藏特点决定了无水采油的时间非常短,采收过程中几乎不可能是成片的油藏。
见水之后,油藏的含水率会迅速上升,然后便会呈现高含水、特高含水现象。
为了提高有产量,往往会采用强注强采的方法,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满意的采收率,而且并不会立刻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但实际情况却是,地下油水的分布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水油比越来越大,给后期开发、开采造成很大阻碍。
如果仍然用早期的油藏来描述这一阶段的油藏特点,显然无法达到开采要求,所以要针对特高含水期油藏的具体特征来构建剩余油的预测模型,利用精细化系统模型分析剩0 引言我国的油藏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阎存章、杜志敏、张朝琛等学者先后在江苏、胜利、中原等老油田进行了实践调查与研究。
河14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摘要:河14断块经过30多年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
2010年在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通过钻新井、转注、大泵提液等工作,优化产液结构和注水结构,见到了明显的控水稳油效果,有效提高了开发水平。
关键词: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挖潜1.概况河14断块位于现河庄油田的东北部,含油面积4.5km2,石油地质储量842×104t,构造上属于中央隆起带西段郝家鼻状构造的东北翼,构造复杂,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二段的5、9、10砂层组,是早期东营三角洲前缘自东向西推进时形成的滑塌浊积砂体,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为20-25.1%,渗透率为50-800×10-3μm2,为中孔、中低渗储层。
断块自1972年投入开发,到2009年综合含水94.7%,采出可采储量的76.13%,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14.2%。
断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淹严重,注入水沿高渗带水窜,造成剩余油高度分散。
2.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针对该断块综合含水高、剩余油高度分散、油层动用程度高、稳产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以油藏研究为核心,应用三维地震技术、隐蔽油藏描述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测井多井储层评价技术、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1应用三维地震技术,精细构造研究断块具有窄条带,多油层的特点,进入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以高度分散状分布于储层之中,要挖掘其潜力,首要的任务是利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成图技术,建立精细的构造模型。
具体的做法:利用7个非标准层做图,通过对构造和断层综合两个方面的校正,用10米间距做出控制断层的断面图,用4米间距做出了13个层的顶面构造图,用1米间距做出了主力储层单元的局部微构造图。
通过精细构造研究,发现构造高部位沿断层向北偏移200-300米。
2.2利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建立精细沉积模型综合岩性、岩相、电相、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测井曲线及其组合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区域沉积背景,从剖面、平面上研究了厚层砂岩的沉积特征。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研究【摘要】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
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
利用该方法对注水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
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挖潜油气藏高含水期油砂体剩余油油藏具有断层多,构造复杂,含油面积小等特点;沉积类型复杂、砂体横向分布稳定性差;纵向油层埋深差异大,分布井段长;油水关系复杂,以多套油水系统为主;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严重。
受地质、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时间较早。
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剩余油分布十分零散和复杂,挖潜难度大。
目前,针对注水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部分都是针对油田、区块、层系或井组进行的剩余油整体分析和整体挖潜。
难以适应高度分散的剩余油挖潜的需要,且工作量大。
通过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提高了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节约了开发成本。
1 剩余油精细挖潜技术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存在储量动用不均衡,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更加突出、措施效果差、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等问题。
对进入高含水期的注水油田,研究纵向和横向上的剩余油分布特点和规律,准确确定剩余油储量和相对富集部位,是油田进行开发调整、挖潜增产、稳油控水及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基础。
为准确确定剩余油分布,从油砂体出发,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描述和精细挖潜方法。
高含水期油田稳油控水技术分析油田进入高含水期之后,油田内的油不再是集中分布,而是在不同的层位中呈现不同的分布状态,而且因为油田的高含水,造成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对油井做出地质调查,对于不同的层位,采用不同的稳油控水措施,才能保证余油的开采,达到油田稳产的目的。
标签:高含水期;油田;稳油控水引言:因为不断的注水开采,使得油田进入了高含水期,高含水期的剩余油不再是连同的状态,而会呈现一种高度分散的状态,而且剩余油量也越来越少,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对高含水期油田开采的要点是搞清楚剩余油采用何种分布规律分布,然后选择合适的稳油控水技术,才能保证这部分剩余油被顺利的开采出来。
1 高含水期油田的油藏特征1.1 层间差异以胜利油田为例,该油田到达高含水期后,滲透率的极差高达10以上,有时候可以到达几十,不同层的层间干扰非常严重,而且很多层不出油。
1.2 平面差异油田到达高含水期后,油藏的不均性性体现的更为显著。
1.3 层内差异油田到达高含水期后,因为岩石的孔隙结构不均匀,油田各层的吸水强度各有不同,导致剩余的油的饱和度也有很大的差异[1]。
2 油田高含水期存在的问题分析油田到达了开采后期,一大显著特点就是油田的含水量大大增加,由此导致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开采需要的能量越来越多,而且开采效率一路走低。
2.1 设备的腐蚀问题高含水期的油田,将油和水分离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设备和管道长期和高含水原油接触,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腐蚀,如果腐蚀程度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管道泄漏,管道泄漏对于石油生产来说是致命性的,而且设备故障以后,必须花费大量的资金对设备进行维修,无疑增加了油田的生产成本,因此,必须对油田的生产技术进行优化,才能将油田的含水量控制到一定水平。
2.2 油田水淹问题油田分为正韵律层、反韵律层、复合韵律层,不同的层油田的水淹部位是不一样的,以正韵律层来说,因为对水有高渗透性,因此会导致底部水淹,剩余油都富集在顶部,而且顶部的水淹和底部来说,要轻一些。
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分析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油田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油田高含水期是指在油田生产过程中,地层水涌入油井导致油井生产含水率增加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如何有效地稳定油井产量,控制水含量,就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来保证油田的高效开采。
一、水驱采油工程技术水驱采油是在油田高含水期,通过注入适量的水来推动原油向井口流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采油技术。
水驱采油的实施需要依赖于地层条件, 流体性质, 油井投产情况等因素。
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在实施水驱采油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层渗透性、孔隙度、地层岩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水驱参数,合理规划注水井网,实施合理的注水方案。
还需要监测和调控水驱过程中的水–油–气三相流规律,及时调整注水量和注水井网布置,保证水驱作业的有效性。
高效化学驱油是在油田高含水期,通过注入改造剂或聚合物等化学品,改善原油流动性,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采油技术。
通过适当的工艺方法,有效地控制化学剂的注入量和注入浓度,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含水率,延长油井寿命。
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在实施高效化学驱油时,需要充分了解油藏岩石性质、原油流动性、地层渗透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改造剂或聚合物类型,并合理控制化学剂的注入浓度和注入量。
对注入化学品后的地层水体化验分析、合理评价改造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电激励采油是利用电场作用原理,通过在油藏中注入电流,改变原油的表面张力、粘度,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电激励采油技术在稳油控水采油中可以有效地调控油井产量,降低含水率,提高油田开采效率。
在实施电激励采油时,需要考虑地层电性、原油流动性、地层渗透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电激励参数,如电流密度、电场强度等。
还需要对油藏进行地电测井,确定电极布置方案,以及对油藏进行预处理,保证电激励作业的有效性。
四、地面抽油杆泵工程技术地面抽油杆泵是一种常用的采油方法,在油田高含水期,可以通过优化地面抽油杆泵参数,如泵马力、泵冲程等,来有效地稳定油井产量,控制油井含水率。
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分析
油田采油工程技术是指通过各种工艺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田产能和采收率,实
现油田的稳产和长期开发利用。
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是指在油田开采过程中,当油井产水量高于油井产油量时,通过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控制井下水压,提高
采油效率,保持油田的稳定产能。
1. 井下水压控制技术:井下水压是指油井底部水的压力,控制井下水压可以有效控
制含水油井的开采效果。
常见的井下水压控制技术有:人工增压技术、增注压力维持技术
和减压控水技术等。
通过合理的选择和应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井下水压,提高采油
效率。
2. 油井水气互驱技术:油井高含水期,油井底部的水与油井中的气体之间的互作用
会影响油井的采油效果。
通过合理地调整油井中的气体含量和井下水压力,可以实现水气
互驱,提高采油效率。
3. 提高采油效率的工艺技术:油井高含水期的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还包括一系列
的工艺技术,如:井下抽水设备的优化、油井防砂技术的应用、提高采油度的装备更新等。
通过这些工艺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油井的产能和采收率。
4. 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油工程技术的经济性分析:在应用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
水采油工程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投资成本和效益。
通过对投资成本和预计增产量、采收率增加量等经济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估技术应用的经济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
我国大部分油田均是陆相沉积型油田,而且油田的平面、储层内和储层间的渗透率改变情况均比较大。
由于油田主要是采取注水方式进行开发,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油田的开采也会逐步进入高含水期,而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便会增加挖潜油田的难度。
为此,本文首先对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其挖潜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油田的开采潜力及效率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标签:高含水;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
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
(1)片状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是指在注水的过程中,由于水没有驱入,造成剩余油残留于模型的边角位置,进而产生的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簇状剩余油;二是连片剩余油,所谓的簇状剩余油指的是四周环绕着较大孔道的小喉道中的剩余油,事实上簇状剩余油属于水淹区内的小范围剩余油块,是注水绕流于空隙中而产生的。
(2)分散型剩余油。
所谓的分散型剩余油,指孔隙占用较少的剩余油,其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孤岛状剩余油;二是柱状剩余油。
其中,孤岛状剩余油属于一种亲水孔隙结构的石油,其主要是通过水驱油而逐步形成的,注水顺着亲水岩壁表面的水膜进入,在没有彻底驱完之前,注水已蔓延至喉道,阻止了油的流动,随着孔隙中油滴的不断增多、孔隙不断增大,从而逐步形成了孤岛状剩余油。
而柱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喉道位置,且喉道大部分是由孔隙相连而形成的,且较为细长。
1.2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
(1)地质因素。
砂岩的空间分布、碎屑岩的沉积韵律特点、储层的非均质性、沉积层理种类、薄夹层分布以及沉积微相展布等地质因素均取决于沉积条件。
其中,小断层、沉积微上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等是影响剩余油的主要原因。
同时,随着构造运动的不断进行,其所形成的裂缝、断层及不整合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水的运动,进而对剩余油的分布产生影响。
①断层构造与油层微构造给剩余油分布造成的影响。
断层断面构造特点会对剩余油的分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相对高点位置、断面上的鼻状凸起位置和封闭性断层均是剩余油富集地段。
另外,针对微型构造模式不同的油层,其油井的生产状况及剩余油的富集程度也是存在较大差别的。
油层的微型构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剩余油的分布和油井的生产造成影响。
②沉积微相也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
沉积微相会对储集砂体的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产生巨大
的影响,所以,储层垂向与平面必定会趋于非均质性,这样便会对油气水的活动方向产生影响,进而促使剩余油沿着相带分布。
沉积微相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一是砂体内部构造;二是砂体的外部几何形状;三是不同微相带对油井生产状况带来的影响;四是砂体的展布规律及延展方向。
③储层微观特点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不同于宏观储层特点,储层微观特点主要是从储层成岩作用特点和储层渗透性非均质程度两方面来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成岩作用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一是成岩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不断改造的次生孔隙;二是成岩作用对原生孔隙造成的改造及破坏。
钙质胶结的储层易因酸性地层水的影响而出现溶蚀和溶解现象,从而达到改良储层孔隙结构的目的,形成具有良好孔渗性的储集层。
(2)开发因素。
注水间距、累计注水空隙体积系数、注采关系以及井网密度等均属于开发因素。
注采系统主要从注采井距、完善控制程度和注采比等方面来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同时,剩余油的产生及分布也易因设计钻井、井网的注采、生产压差、防砂工艺、射孔以及竄层、窜槽等导致的油砂体形态和边界改变等对储层的再认识而受到影响。
据相关报道显示,井距不合理、位置分布不合理以及注采比例等均会对注采造成影响。
因此,从平面角度来看,注入流体波及与未波及程度低的地带,其剩余油较多且拥有较高的饱和度。
最后,聚合物的注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2.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的挖潜对策
(1)周期注水。
周期注水对采出量与注入量周期性改变,会在地层中形成不稳定的压力场,使流体在地层中不断地重新分布,注入水会因平面与层间压力差的影响逐步出现渗流现象,毛管的渗流作用也会增强,洗油效率、系数和注入水波等也会随之提升,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开发效率也会随之不断提升。
(2)降压开发。
当水淹油藏从停止注水转变为衰竭式挖掘后,驱动类型也会发生转变,逐步从水驱变为弹性驱动,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地层中流场,这时原油便会通过注入水未波及到的死油区流出。
通过对国外模型的研究进行分析,得知采取衰竭开采模式最少可挖掘出剩余油储量的3%,最多则可开发出剩余油储量的20%。
(3)转变液流方向。
通过对油层中注入水之前稳定注水时形成的固定水流方向进行转变,可以将高含油饱和度区的原油驱逐出,或者从微观上转变渗流方向造成的水相渗透率的改变来提升可流动油饱和度,从而使水驱油效果实现显著的提升。
可通过如下几种办法来转变液流的方向:一是转变水流方向;二是转变供油方向。
通过对部分注水井进行关闭处理,转入其它井,或者通过改变采油井与注水井位置来逆转液流方向,以达到提升注入水波和效率,扩大水驱油面积的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实际资料及理论进行分析,发现更改注水网井的形式,可以提升驱油效率,通过更改液流方向进行转变,原注水井网的注水采收率也得到提升。
(4)单井吞吐。
单井吞吐是根据亲水油层的吸水排油原理,将水注入同一
口井内,以替换出井内的油。
单井吞吐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采油环节、油水交换环节及注水环节,此三个环节组成一个周期,不断地循环反复。
在注水环节,可以增强地层的压力、增强地层的能量,在大小孔道内强行注入水,会对孔道内的原油产生压缩作用。
在油水交换环节,注水停止,地层中各点压力会重新排布,并逐渐趋于稳定。
另外,在毛管力与重力的双重影响下,油与水会重新进行交换,形成吸水排油的单相对流运动,促使水线逐步推进至油层远处,随着关井时间的不断推移,水与油会重新达到新的相对平衡与分布,从而终止水线的推进。
在采油环节,地层能量会逐渐被消耗,地层压力也会有所减小,原油会逐渐被开采出,在井筒周边产生一个降压漏斗,将油层孔道中的原油驱至井底,实现对原油的开采。
因为毛管力可以滞留水,所以,有些水会被残留于孔道内。
3.结论与认识
综上所述,油田的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包括片状和分散型两种,而开发因素和地质因素均会对油田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产生影响。
目前,主要可通过周期注水、降压开发、转变液流方向以及单井吞吐等办法来提升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的挖潜效率,这样也能有效的提升油田的开采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丽红;杜庆龙;姜雪岩;郭军辉;魏丽影;姜宇飞;金英华;陆相多层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三大矛盾特征及对策[J];石油学报;2015年02期
[2]郑春峰;赵忠义;郝晓军;彭良群;李芳;谷丽红;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油田剩余油定量表征及其综合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2期
[3]付焱鑫;冯梅芳;刘欢;毕小峰;王少卿;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J];钻采工艺;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