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241.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十一章洛克的教育思想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洛克绅士教育理论的目的、内容、方法。
掌握有关思潮或理论、概念的来龙去脉、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1.对洛克的教育思想作出正确分析评价。
2.绅士教育主要主张教学难点:绅士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学时作业:基本概念:白板说《教育漫话》绅士教育思想主要主张教学过程:第十五次课(第二十九、第三十学时)第一节生平和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一、生平洛克出生在英格兰的一个商人家庭。
1646年,洛克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
之后,洛克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教会学院,1656年获文学士学位,165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在牛津大学时,洛克受到培根(F.Bacon)唯物主义经验论深刻影响。
这是他后来教育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的源泉。
大学毕业后,洛克留校工作。
1665年,洛克离开牛津大学,出任英国驻外大使的秘书。
1666年,洛克结识了辉格党领袖舍夫茨别利伯爵(A.A.C.Shaftesbury)),,并担任他的家庭医生和教师。
这段家庭教师的经历对洛克教育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
166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683年,因受政治牵累,洛克赴荷兰避难。
1688年回国。
1689年担任高等法院委员。
1695年5月任贸易和殖民事务大臣。
1700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
二、背景:政治变革和社会工业化进程三、社会政治观和哲学观:从政治理论上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合理性,既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一面,也有与之妥协的一面。
在哲学观上,继承和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白板论”,即认为人心如白板,理性与知识都从经验而来。
但又将“反省”看作经验的又一个来源,陷入“二重经验论”。
第二节论绅士教育一、论教育的目的1.作用:以白板说为依据: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根据其哲学上的“白板说”,坚信教育在人的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
洛克的德育教育思想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
"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
他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德行对于绅士如此重要,德育也就自然成为绅士教育的核心了。
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
理性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它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
仪礼是指处世做事要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
洛克认为"在多数的情形之下,作事态度的影响较之所作的事还要大。
"礼仪对于绅士来说十分重要,"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洛克希望年轻的绅士能够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务使他的一切言谈、容颜、动作、姿态、位置等全都合适。
坚忍是其他德行的保障与支柱。
"真正的坚忍是当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灾祸或危险的时候,他都能够镇静自处,尽责不辍。
"在洛克看来,坚忍需要勇气,一个人没有勇气是很难尽责的,很难具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节制是德行的一种基本原则,没有节制能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洛克告诫年轻的绅士:"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绝目前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
"鉴于德育的重要意义,洛克建议应当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他说:"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生平约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1632年8月出生于英格兰萨莫塞特的乡村律师家庭。
1646年,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
165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公学院,并留校任教。
从中学、大学乃至工作,洛克所学的与所教的都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这使他感到厌倦并转向对培根新哲学及科学的追求。
1665年,洛克离开牛津大学出使德国。
1666年,洛克在归国途中结识了沙夫兹伯利伯爵。
以后,在追随伯爵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期间,他担任了伯爵的家庭医生与家庭教师。
1683年,洛克受政治牵连被迫逃亡荷兰。
流亡期间,他又担任了友人葛拉克的家庭教师。
两次任教活动,不仅使洛克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由于他注意将自己的哲学、政治、宗教等观点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著《教育漫话》(1693年)一书中,其核心是探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
1704年10月,洛克因病去世。
二、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洛克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英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
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英国的教育革新力量分为激进与保守两个不同的派别。
激进派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启示,主张由国家开办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
尽管激进派曾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施,但是,由于缺乏产业革命的刺激和稳定的政治局势,该派的改革计划皆以流产的方式而告终。
保守派受英国宗教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私人的事务,主张教育独立。
由于保守派的观点不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现实利益,而且保留了英国政府不过问教育的历史传统,因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赏。
洛克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绅士教育的另一种诠释的开
题报告
一、背景
约翰·洛克是西方哲学史上有着极高学术地位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政治哲学、教
育哲学、认识论等领域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公民教育领域,洛克也提出了一系
列独特的思想,其公民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然而,洛
克的公民教育思想仅仅是人们重视的一个方面,而洛克对于绅士教育的探讨以及其与
公民教育的关系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探讨洛克对于绅士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洛克对绅士教育的理解与界定。
在这一部分,本文将通过梳理洛克的著作,了解他对绅士教育的内涵与要求,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2. 绅士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在这一部分,本文将通过比较与分析,探讨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理念与公民教育理念之间的异同与共性,并进一步探讨两种教
育的边界。
3. 绅士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这一部分,本文将回顾洛克的绅士教育理念,并对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进行探讨与思考,提出对于现代社会公民教育的启示。
三、研究意义
洛克的公民教育思想已经被广泛研究与应用,而对于他的绅士教育思想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本文将探讨洛克对于绅士教育的理解与要求,以及其与公民教育的区别与
联系,旨在深入挖掘洛克的教育思想,拓宽学术界对于洛克的理解,并将其运用到当
下教育领域中,为现代公民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同时,本文也将对于洛克的思
想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性。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约翰·洛克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洛克从反对天赋观念倡言白板论出发,极为重视教育的作用,尤其是重视教育在形成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虽然洛克生活的年代已经十分遥远,虽然绅士教育的思想还很有局限,但是洛克对培养对象的良好的规划,与我们以人为本,发展人的教育价值有着共通之处。
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其中一节选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启示,《教育漫话》开篇就说了健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他的体育教育思想。
洛克认为“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
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
”他把健康放在了比其他一切种种都重要的位置上面。
这也使我联想到了我们当前教育呈现重智育轻体育的问题,我们应该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
对于身体健康的标准,洛克提出“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受痛苦”,因此,洛克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身体锻炼自幼小开始。
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应多注意户外活动,多注意呼吸新鲜空气。
洛克说:“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
”洛克认为,儿童的衣服不宜过紧,以免束缚身体,影响发育,衣着也不宜过暖,使身体习惯于气候的变化,增强抗寒能力。
常用冷水洗脚、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可使衰弱者恢复健康,健康人增强体质。
在饮食方面,应粗食淡饮,少食油腻、肉类食物,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
睡眠对于增进儿童健康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让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做到早起早睡。
应为儿童选择坚硬的卧床,以锻炼其身体,如果让儿童睡在羽绒被褥里,必会消融其体魄,这是“虚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
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以与我们现在一些人采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长辈对他们呵护有加,在饮食、穿衣、日常生活上生怕出现一点差错,教育的方法与洛克提倡的恰好相反。
绅士教育:约翰·洛克的思想精髓作者: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年第03期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创始人。
洛克在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画》,这本著作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提出了一套包括德、智、体等在内的教育内容和实施办法,并作了详细论述。
他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绅士首先要有强壮的体魄,能吃苦耐劳;德育是第一位;智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但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18世纪的法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非常符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利益。
洛克出生在萨摩塞特郡的威灵顿村,距离布里斯托大约12公里。
出生后不就,他们全家搬到了Pensford镇区,在布里斯托以南7英里的一个农村,洛克便在那里长大。
洛克15岁在父亲友人的资助下进入伦敦西敏中学就读,在西敏中学毕业后,接着去了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继续他的大学生涯。
但是在学校的学习中并不能使洛克感到快乐,他认为学校课程的安排太过枯燥和乏味。
后来经过同学的介绍,洛克开始对实验哲学和医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医学学士的学位。
这为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1666年,洛克在牛津第一次见了正在参加政治活动的阿什利,他是一位财政大臣。
阿什利在当时的英国是一位特别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才华出众,实践能力也非常厉害,这使得洛克非常尊敬他,而与此同时,阿什利也非常欣赏洛克的学识和才智,这是这种惺惺相惜,才使得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1667年,洛克搬到了阿什利位于伦敦市中心的一套豪华的别墅里,成为了阿什利的医生、家庭教师以及心腹秘书。
也正是在这个豪华的别墅里,洛克改变了他的生活。
他的医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事业上也越来越发达。
而此时,身居要职的洛克发现自己有必要去熟悉一下当时所发生的种种政治事件,所以他向阿什利提出了意见。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生平约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1632年8月出生于英格兰萨莫塞特的乡村律师家庭。
1646年,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
165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公学院,并留校任教。
从中学、大学乃至工作,洛克所学的与所教的都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这使他感到厌倦并转向对培根新哲学及科学的追求。
1665年,洛克离开牛津大学出使德国。
1666年,洛克在归国途中结识了沙夫兹伯利伯爵。
以后,在追随伯爵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期间,他担任了伯爵的家庭医生与家庭教师。
1683年,洛克受政治牵连被迫逃亡荷兰。
流亡期间,他又担任了友人葛拉克的家庭教师。
两次任教活动,不仅使洛克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由于他注意将自己的哲学、政治、宗教等观点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著《教育漫话》(1693年)一书中,其核心是探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
1704年10月,洛克因病去世。
二、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洛克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英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
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英国的教育革新力量分为激进与保守两个不同的派别。
激进派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启示,主张由国家开办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
尽管激进派曾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施,但是,由于缺乏产业革命的刺激和稳定的政治局势,该派的改革计划皆以流产的方式而告终。
保守派受英国宗教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私人的事务,主张教育独立。
由于保守派的观点不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现实利益,而且保留了英国政府不过问教育的历史传统,因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赏。
第2单元洛克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洛克(John Locke,1632 ~1704)是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的建立在“自然、权利基础上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他的“白板说”,以及他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所阐述的绅士教育的主张都对西方近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作为贵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洛克的思想又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恩格斯称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妥协的产儿”。
一、洛克的生平和思想基础洛克出生在一个律师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15岁时,洛克进入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
1652年,他进入牛津大学,获得文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
在大学期间,他还研究过哲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并运用培根的感觉论思想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反对牛津大学的经院主义和狭隘的神学。
1666年,洛克结识了代表英国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领袖沙夫茨别利伯爵,并担任其家庭教师和医生,以后又任伯爵的秘书,这对洛克的政治观有很大影响。
在跟随沙夫茨别利期间,洛克还负责教育伯爵15岁的儿子,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
在以后教育伯爵的孙子时,洛克的教育思想得到了系统化。
在伯爵的影响下,洛克开始从政,成为辉格党的重要的理论家。
1682年,因政治斗争失败,洛克随伯爵逃往荷兰,1688年英国革命结束后回到英国。
1689年,担任英国高等法院委员。
1690年,发表了《政府论》和《人类理解论》。
1693年,他又发表了从1683年以来陆续写作的《教育漫话》。
1696年,洛克担任英国“贸易、殖民委员会’”的委员,在任期间,负责制订了“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反映了他对英国劳动人民和贫穷儿童受教育的敌视态度。
以后,洛克还写了“关于理解的指导”一文作为修订后的《人类理解论》的一章。
1704年,洛克去世。
洛克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观和哲学观是密切联系的。
在政治观上,洛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君权神授”论,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
“绅士教育思想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启示摘要当前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面临重大考验,如何正确培养未来绅士成为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英国教育家约翰€F/洛克在其著名教育著作《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绅士教育思想,文章旨从健康教育、德行教育、心智教育和早期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其绅士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教育思想对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洛克绅士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教育漫话》原为英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约翰€F/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F/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青年绅士,洛克把信札加以编辑,于1693年公开发表,成为一本教育专著。
他提出的“绅士教育”是近代欧洲尤其是英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教育理论,其产生标志着从封建教育向资产阶级世俗教育的转变,在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洛克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绅士教育目标,塑造了传统英国人的全部性格。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从诞生至今已经300多年了,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即使现在看来,仍然有着大量合理的内核,对我国的青少年教育有许多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一、《教育漫话》中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一)论健康教育洛克十分重视体育,因为健康的身体是满足个人幸福、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他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1)洛克娴于医理,并有实践经验。
他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自幼开始就锻炼身体。
他认为儿童的卧床应是坚硬的,寝具应为棉絮,以锻炼其身体,重视游泳及户外活动,认为儿童常在冷水中游泳,常嬉戏于户外宽阔的场所,呼吸清新空气,他的身体会越来越强壮。
(2)主张在极小的时候(甚至是一出生)就应该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他认为等到儿童发育完全才进行锻炼,为时已晚。
因此,那些还怀抱着他们的宝贝,生怕被风吹、日晒、雨淋的家长们、老师们,请你们放心,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自由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摘要:约翰·洛克被誉为“培养绅士和淑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非常深。
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尤其是对中国家庭教育中德智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约翰·洛克;绅士教育;家庭德育约翰·洛克作为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正是其哲学思想的合理延伸。
洛克十分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道德的影响作用,虽然其教育思想主要针对当时资产阶级上层家庭培养绅士的需要,但其育子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就家庭德育方面谈下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树立正确合理的家庭德育观念,采取合适的家庭德育方法。
道德教育是洛克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洛克用新兴道德论来代替过去完全以宗教和“先天思想”为基础的道德观念。
从而使过去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道德教育学说前进了一大步。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洛克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他认为家长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然后才能针对每一个儿童的兴趣、个性、气质、过失、体力、认识能力的不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道德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心性和年龄特点,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儿童学会专心、努力、思考和节俭等品质。
道德判断能力对于儿童也极为重要。
导师与父母可以通过说服的方法教育儿童识别美丑善恶,以明辨是非。
洛克还十分注重道德练习在儿童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要求通过实际道德行为的锻炼来培养德行,反对让儿童死记道德规则与口头说教。
当我们的许多德育工作者为德育的实效性较差而苦闷时,或许可以从洛克这里找到打开儿童心扉的一把钥匙。
二、给予孩子合适的爱用合适的方式爱孩子,教导孩子让其欲望服从理性。
洛克认为,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本来是一种天性和义务;但他们却常常因为这种爱,而放纵子女的过错。
教育学知识点:传说中的洛克一、洛克的教育背景洛克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提倡者,其代表作包括《教育漫话》以及《人类理解论》。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1.心灵白板说。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了他著名的“心灵白板说”。
在洛克看来,人的心中没有所谓天赋的原则,人心犹如一块白板,人的一切理性与知识都从经验中得来的。
他说:“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而且最后是源于经验的。
”2.绅士教育理论。
1693年洛克发表了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他关于绅士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且从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论述相关的思想观点。
第一,从教育目的角度出发,洛克认为教育对人以及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根据白板说理论,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别,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
他认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
”第二,从教育的目的出发,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基本素质的英国绅士。
为了实现绅士教育的目的,洛克坚决主张家庭教育,反对学校教育。
他认为接受家庭教育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传染,也能避免当时文法学校只注重古典知识而忽略礼仪礼教的弊端。
总之,在洛克看来,只有在家庭中培养绅士,才能避免儿童受到“恶习熏染”,并使之可以得到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个别指导,培养出真正的绅士。
第三,从教育的内容角度,洛克在论述绅士教育的内容时,在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明确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大组成部分。
德育是洛克绅土教育内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洛克的绅士教育体系中,体育只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德育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要求青年在具有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须具有精神的健全发展,而这集中表现为必须有完美的德行。
洛克绅士教育的启示对中外教育名家了解甚少,上学期期末时按课堂要求收集教育名家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在课堂分享。
苦思冥想地寻找想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家,洛克在搜索栏中进入我的视线,由此我开始去了解他的生平和他倡导的绅士教育。
洛克于1632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
洛克讲的绅士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高贵的人”,有强壮的体魄,有高雅的风度、举止,又有智慧与才干的“事业家”与“国家要人”。
他认为教育都包括在四件事情里面,就是德行、智慧、礼仪和健康。
我将分别从他的四个观点里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一、道德教育洛克认为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
归纳为有远虑、富有同情心或仁爱之心,以及有良好的教养或礼仪。
洛克提出对儿童应及早管教,在未形成任性的心理之前努力使其意志变得平易近人,在最易接受的时候使之畏惧,服从父母,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另外,人们在追求私利时,不要去损害他人和公共的利益,而应在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把公利、私利结合起来。
年轻的绅士应养成仁爱的心,礼遇下人,对于地位较低、财产较少的同伴越有同情,越要温和。
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当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除了要求他们有更高的文化,还需要有更好的素养。
因此,我们要在传授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现在的学生中存在很多道德问题,如:言行举止不文明、自私心过重,与人交往欠缺无私精神、尊重和维护社会公益表现较差、不珍惜社会劳动成果、思想行为“早熟”等。
要明白,一个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即使受过高等教育,成为高科技人才,也不可能对国家有多大贡献,甚至可能产生危害。
作为教育的主体,我们教师应该但其很大的一个责任,把道德教育根植于教育理念当中。
我们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并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用有效的技巧和方法共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