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弘 公共部门经济学作业《影响碳排放交易的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需求也会增加,导致运输需求量的增加。
而传统燃料如汽油和柴油在交通运输中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CO2排放。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通常较高。
其次,交通工具的选择也会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交通工具使用的能源和排放情况差异较大。
例如,传统燃油汽车的碳排放比电动汽车要高。
因此,电动汽车的普及可以显著降低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
再次,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也是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
如果交通运输业的能源主要依赖于高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那么碳排放量会较高。
然而,如果能源结构向低碳能源转变,如风能和太阳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将大大减少。
此外,提高交通工具的能源利用效率也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最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也会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鼓励人们减少私人汽车出行,从而减少碳排放。
此外,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和优化交通流量也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工具选择、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为了减少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如发展低碳交通工具、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等。
只有在这些方面共同努力下,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才能得到控制,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峰值预测的研究综述作者:李琳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第26期摘要:为掌握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峰值预测的研究进度,文章采用分析和概括,总结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是影响碳排放因素;峰值预测的主要方法有情景预测方法、线性回归预测方法和GM(1,1)。
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峰值预测一、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截至2017年,针对各国的学者们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三类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
(一)经济增长EKC 假说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随着经济的增长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即出现“拐点”,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
根据EKC曲线的相关理论和数据,中国部分学者研究中国是否存在EKC曲线。
魏下海(2011)测算出中国碳排放EKC 的估计结果稳定,依然表现为倒“U”型特征,目前中国处于曲线上升的左半段。
但也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认为,不存在倒“U”型或是倒“U”型并不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唯一关系。
贺红兵(2012)运用1978~2008年的数据,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方法研究中国人均产值和人均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我国人均碳排放和人均产值之间并不存在倒“U”关系。
此外,还在模型中添加了人均碳排放的一阶滞后项和反应结构效应的第二产业比重,结果表明历史碳排放对下一期的碳排放有着显著的影响。
刘习平(2013)构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 的EKC 曲线,并在此模型中加入不同的变量“能源消费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碳排放强度、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三个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碳强度随着人均实际GDP的改变呈现出倒“N”型的特征。
(二)产业结构在关于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方面,国内的很多学者有着大致相同的结论,即三大产业中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影响最小的是第一产业,而第二产业对其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但最终都认为优化产业结构能够有效的降低碳排放量。
党校《公共经济学概论》详题第一单元一、单选1、第一次引用“公共经济学”概念的经典是:A《公共这基础:国家经济理论概述》B《公共经济学》C《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 D《政府经济学》2、公共经济学的规范研究是:A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进行的评估和评价B对政府经济活动和政策的后果进行的评估和评价C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后果进行的评估和评价D对政府经济活动和政策的合理性进行的评估和评价3、政府干预经济最早开始于:A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B市场经济萌牙时期C亚当斯密时期D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4、交换和生产同时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A任何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等于它们的商品替代率 B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两个生产商品都相等 C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消费者都相等 D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用于生产这听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率。
5、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是一种:A事前调节 B事中调节 C事后调节 D以上都有6、造成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失灵的原因是:A逆向选择 B市场的竞争性 C道德风险 D信息不完全性7、公共部门的收入分配职能解决的是:A“生产什么”的问题 B“为谁生产”的问题 C“如何生产”的问题 D以上都有8、政府促进西部大开发总体上属于:A资源配置功能 B收入分配功能 C稳定经济功能 D以上都有9、不能够对宏观经济稳定生产影响的公共财政活动是:A提高关税税率 B政府购买 C 推行最低工资标准 D对瓶颈产业增加投资10、社会经济生活中,总有一些物品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其边际成本为零,这种特性可称作:A非竞争性 B竞争性 C非排他性 D排他性二、多选1、现代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具有调节作用的有:A市场 B厂商 C居民 D政府2、公共部门的介入对经济运行:A没有作用 B有消极作用 C有积极作用 D作用很小3、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分析工具包括:A官僚政治政府的分析方法 B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工具 C帕累托原理 D数理经济学分析技术4、要达到怕累托标准,必须满足的条件有:A交换和生产的总体效率条件 B交换效率条件 C边际产品条件 D生产效率条件5、主张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均为福利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本文经济学家有:A卡尔多 B庇古 C希克斯D萨缪尔森6、人们可以用来衡量社会不公平程度的工具有:A恩格尔系数 B洛伦茨曲线 C无差异曲线 D基尼系数7、下列有助于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有:A出台专利制度 B界定产权 C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工厂课以一定的税收 D提高耗资巨大的公路收费标准8、下列叙述正确的有:A交易过程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掌握的各种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出现在交易行为之后,则往往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B交易过程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掌握的各种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出现在交易行为之前,往往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C交易过程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掌握的各种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出现在交易行为之前,则往往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D交易过程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掌握的各种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出现在交易行为之后,则往往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碳排放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碳排放是指大气中的哪种气体含量增加?A. 氧气B. 二氧化碳C. 氦气D. 氡气答案:B2. 以下哪个活动不属于碳排放的主要来源?A. 燃烧化石燃料B. 森林砍伐C. 海洋环流D. 工业生产答案:C3. 碳排放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什么?A. 土地沙漠化B. 生物多样性减少C. 温室效应加剧D. 臭氧层破坏答案:C4.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以下哪个行业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源?A. 交通运输B. 农业C. 电力和热能生产D. 制造业答案:C5. 减少碳排放的国际协议《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B. 完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C. 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D. 增加全球森林覆盖率答案:A二、判断题1. 碳排放仅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错误)2. 碳交易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
(正确)3. 碳汇指的是能够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自然系统,如森林和海洋。
(正确)4. 个人无法对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
(错误)5. 碳足迹是指个人或企业在生产、消费等活动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碳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够在大气中捕获热量,从而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即温室效应。
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模式改变等问题接踵而至,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人类健康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 阐述减少碳排放的几种可能途径。
减少碳排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提高能源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和改进,减少生产和日常活动中的能源消耗。
- 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 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森林作为碳汇,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 改变消费习惯:减少对高碳产品的需求,如减少肉类消费、减少浪费、使用公共交通等。
(一) 单选题1. 当有正外部效应时,市场失灵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 )。
(A) 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B) 社会边际成本小于私人边际成本(C) 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D) 社会边际收益小于私人边际收益参考答案:(C)2. 官僚追求预算最大化导致公共支出规模扩张,这是( )。
(A) 政府活动扩张理论(B) 官僚垄断理论(C) 发展阶段增长理论(D) 非均衡增长理论参考答案:(D)3. 当消费者认为某一社区供给的公共产品符合自己的偏好时就迁入该社区,否则就迁出,这种情形称为( )。
(A) 反叛表达(B) 投票表达(C) 发言表达(D) 进退表达参考答案:(D)4. 下列哪一个不是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
(A) 颁布劳动者权益保护法(B) 对公共资源的经营颁发许可证(C) 安排社会保险支出 (D) 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参考答案:(B)5. 交换和生产同时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 )。
(A) 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它们的边际替代率(B) 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两个生产商品都相等 (C) 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消费者都相等(D) 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用于生产这两种商品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率参考答案:(A)6. 用“社会机会成本”来衡量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是( )。
(A) 实证分析方法 (B) 规范分析方法(C)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D)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参考答案:(C)7. 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来矫正外部效应是( )。
(A) 征收税收措施(B) 发放补贴措施(C) 政府规制(D) 科斯定理参考答案:(C)8. 政府促进西部大开发总体上属于( )。
(A) 资源配置职能(B) 收入分配职能(C) 稳定经济职能(D) 以上都有参考答案:(A)9. 纯公共产品是指同时具有( )的产品。
(A) 竞争性和排他性(B) 非竞争性和排他性(C) 竞争性和非排他性(D)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参考答案:(D)10. 下列属于混合公共产品的是( )。
中国民航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分析作者:陈良潮郭佳凝万家豪郭顺琦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19期摘要:在所有交通运输方式中,航空运输方式单位运输能耗最高,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较大,航空运输逐渐成为CO2排放的主要来源。
因此有效识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
文章通过LMDI分解法把Kaya恒等式进行分解,得出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别为技术效应、运输效应、产业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
结果表明,技术效应、运输效率效应抑制碳排放的增长,产业规模效应、经济效应正向拉动碳排放的增长。
民航部门应进一步建成绿色民航标准体系,提升机队燃效水平,推进机场节能减排及加强空管运行组织效率和保障能力。
关键词:航空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一、引言《巴黎协定》的签署开启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工作的新阶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正在积极主动地承担减排责任。
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我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承诺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60%~65%,且碳排放总量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我国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行业的共同努力,其中交通运输业为高能耗产业,作为减排大户对于我国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所有交通运输方式中,航空运输方式单位运输能耗最高,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较大,航空运输逐渐成为CO2排放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中国的航空业飞速发展,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已連续数年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航空大国。
中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在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气候问题。
航空运输碳排放强度在所有交通运输方式中最高,是私家车排放的两倍,约是高速铁路运输方式碳排放量的四倍。
宏观经济碳交易下政府、企业、消费者三者决策与影响因素研究董文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摘要:本文详细分析碳交易背景下,政府、企业、消费者三大主体面临的决策问题和影响因素,探讨三者决策时的制约均衡关系,为不同主体提供理论支持和分析依据。
关键词:政府;企业;消费者;决策;影响因素;制约均衡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1-0001-03目前,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纷纷出台措施进行节能减排,典型的有挪威、瑞士等北欧国家的碳税政策和欧盟的碳交易体系。
我国在2009年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相比于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随后在2015年发布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进一步提出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自主行动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从2013年起陆续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湖北七个省市展开碳交易试点工作,并逐步建立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将于2017年启动。
一、文献综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的同时给政府、企业及消费者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和挑战。
为保证碳交易市场的稳步推进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学者们分别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研究碳交易机制带来的影响以及在该政策背景下的决策问题。
任松彦[1]、时佳瑞[2]、周晟吕[3]刘宇[4]等分别利用CGE均衡模型研究了碳减排和碳交易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程永伟,穆东通过构建DEA效率评价模型研究了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运行效率,确定了不同碳交易试点市场效率和现阶段碳交易试点需要改进的方面[5]。
李春梅、高阳[6]构建了不同工业部门行业间的碳交易模型,研究了为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减排成本和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
崔连标[7] [8]等以及李薇[9]等则分别以“十二五”和“十三五”减排目标为前提研究了碳交易机制下系统成本和净收益的变化,同时还研究了交易费用对市场成本有效性的影响。
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侯星宇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0期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碳排放权交易也越来越受关注。
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行业主要为电力企业。
本文基于一定的数据调查与理论研究,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特别是电力行业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确定了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一、引言全球变暖这一事实已经引起全人类的重视,而且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
因此,控制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目前全球各国环境政策的主要目标。
在此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始活跃起来。
在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下的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排放交易体系。
而我国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减排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较低,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优势。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共计八个试点市场的发展态势逐渐向好,根据之前官方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交配额总量约为4.7亿吨,达成交易额约104.94亿元,这个数据表明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规模已经基本比肩欧盟,成为了全球第二。
由于起步较晚、参与主体较少、制度较不完善、数据披露较不完备等等原因,针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直接研究偏少,因此研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交易价格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由于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目前只有发电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参与,所以在进行分析时应充分考虑行业特点。
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概述2011年的年底,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案里,提出了在国内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11年10月,七个省市地区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开始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运行,分别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深圳市。
2016年12月22日,又新增了福建省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至此,中国一共有八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交通运输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碳排放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减排策略,为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研究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推动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综述前人关于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量的测算、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减排策略等方面。
在碳排放量的测算方面,学者们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
在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学者们主要从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探讨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在减排策略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减排措施和建议,为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思路。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其影响因素。
具体方法如下:1. 数据分析:收集交通运输业的相关数据,包括碳排放量、交通流量、能源消耗等。
2. 空间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分析其空间差异。
3. 时间序列分析: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时间变化规律。
4. 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
5. 减排策略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减排策略和建议。
五、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差异分析1. 空间分布特征:通过GIS技术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发现碳排放量在地域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地区的碳排放量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排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之一,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也备受关注。
因此,对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碳排放问题。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尽管我国在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其次,能源结构也是影响我国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主要能源消耗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其中煤炭的使用量较大。
煤炭的燃烧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还会释放其他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是降低我国碳排放的关键。
第三,工业结构也对我国碳排放起着重要影响。
目前,我国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如钢铁、石化等,其碳排放量较大。
因此,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治理力度,推动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是减少我国碳排放的必要举措。
第四,人口数量和生活方式也是影响我国碳排放的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量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人口数量的控制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减少我国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是影响我国碳排放的关键因素。
政府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政策导向和措施将直接影响碳排放的水平。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大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改善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是减少我国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我国碳排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工业结构、人口数量和生活方式、政府政策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我国碳排放的水平。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采取综合措施,以实现我国碳排放的减少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研究与启示◎徐小玲谭欣怡蒋明臻一、引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上对环境、气候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自《京都协议书》确立以来,联合国不断倡导鼓励各国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的行动。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碳排放大国,自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会议后,积极实行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2013年起我国正式在北京、天津、广东、上海等七省市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但由于各个交易市场之间相对独立,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市场活跃度不高,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规模依然较小。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现有研究的相关成果,相对独立的不同碳市场的碳配额价格关联性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然而价格的过度波动会扩大市场范围、提高市场参与度会产生负面影响。
许多学者对影响碳排放权价格形成以及波动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因素研究吕靖烨、杨华等(2019)通过对要素约简建模,发现公开市场操作、人民币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行业发展水平、地区平均气温、行业发展水平、能源价格都是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的重要因素,但其影响程度随着地区产业结构、地域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李谊(2020)通过建立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天然气价格、原油价格和宏观经济与碳排放权价格正向相关,煤炭价格、空气质量与碳排放权价格呈现负相关关系。
张志俊、闫丽俊(2020)采用GA-BP 神经网络模型与MIV 方法,分析发现工业发展水平、汇率、能源价格、宏观经济发展、汇率是影响我国碳排放权价格的主要因素,其中天然气价格、宏观经济变量和汇率的影响最大。
垚汪中华、胡(2018)用EEMD 方法将我国七个交易所的碳排放权价格样本分解,用FGLS 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价格收到内在市场机制与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其中内在机制以能源价格为代表,外部环境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代表。
徳王丹舟、杨天(2018)通过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研究碳排放权价格的驱动因素,发现清洁点火差价对碳价格有负效应,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影响碳价格的因素,而清洁黑暗差价和单位减排成本却对碳价格的影响不大。
收稿日期:2023-05-25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M S 05036)㊂作者简介:王圣杰(2000 ),男,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学㊁碳达峰㊁碳中和㊂张智羽(1979 ),男,副教授,博士,就职于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研究方向:碳达峰㊁碳中和㊂基于S T I R P A T 扩展模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多变量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省为例王圣杰1,张智羽2(1.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2.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 摘 要:通过I P C C 碳排放系数法估算了2000 2019年山西省能源碳排放量,选用S T I R P A T 扩展模型,利用相关性检验㊁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岭回归逐步分析了山西省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人口规模㊁城镇化率㊁人均G D P ㊁产业结构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㊁碳排放强度㊁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每项分别增长1%,能源碳排放量分别对应变化1.143%㊁0.487%㊁0.107%㊁0.069%㊁-0.468%㊁-0.068%㊁-0.107%㊁-0.408%㊂山西省为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碳排放量,应当促进低碳经济㊁增强居民绿色消费意愿,加快能源技术创新㊁推动清洁生产,加快经济转型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建立碳交易市场㊁利用市场机制助力节能减排㊂关键词:山西省;能源碳排放;S T I R P A T 模型;岭回归 中图分类号:F 062.1(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21(2024)02 0114 05 在2020年9月22日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 ㊂山西省在 十四五 规划中,也将实现 碳达峰 纳入2021 2025年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目前山西省按照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策略节能减排,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远高于国家人均水平,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实现 双碳 目标的道路上山西省仍然面临着很大挑战㊂碳排放问题是一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国内外有大量学者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进行了研究㊂J i b o r n M [1]等使用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比较技术进步后一些国家的碳排放量,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脱钩关系;K a ya Y [2]在他的相关研究中,将碳排放量与人口㊁能源㊁产业等影响因素关联起来,构建碳排放量的表达式为人口规模㊁人均G D P ㊁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的乘积,建立起目前碳排放计算的主流思想方法 K a ya 恒等式,为后期学者进一步研究分解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㊂胡初枝等[3]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E K C )并利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从规模效应㊁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3个方面对我国1990 2005年的碳排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可以用字母 N 来体现㊂黎孔清等[4]应用S T I R P A T 模型分析影响南京市2000 2015年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㊂A n g B W[5]通过对迪氏指数分解法进行改良,在解决了残差剩余项问题的同时,还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 M -D I )化解了分解过程中出现0值与负值的问题,L M -D I 模型得以被学者广泛应用㊂A k b o s t a n c i E 等[6]在对土耳其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部门分解时使用2024年1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 a n u a r y 20242540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E c o n o m yN o .2T o t a l N o .540了对数平均D i v i s i a分解法(L M D I),分析表明碳排放的主要动力部门是建筑业和制造业㊂马峥等[7]基于S D A模型和投入产出表,从4个影响因素即能源结构效应㊁碳强度效应㊁投入产出技术效应和总效应来分解和分析中国碳排放量的变化,结论显示这4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中国碳排放变化且不同行业对不同效应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㊂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的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许多理论上的创新,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基础,也为后续针对局部区域和特定行业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多种方法选择和参考,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以全国或者经济发达地区为研究范围,对山西省这样的资源型区域研究相对较少㊂因此,从理论上,思考如何提高节能减污降碳力度,是山西省在当前转型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在节能减污降碳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对推动山西省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从实践方面来说,分析并掌握山西省能源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大小,有助于山西省实现碳减排的政策目标并尽量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能为山西省制定切实可行的减排目标及减排措施提供帮助和参考㊂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能源碳排放量测算模型笔者所使用的分地区㊁分品种能源消费量的数据来自2000 201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山西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在计算过程中选用煤炭㊁焦炭㊁汽油㊁煤油㊁柴油㊁燃料油和天然气等七类化石燃料能源,国内学者[8-9]通常根据‘I P C 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和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2007)所发布的相关数据推算得出碳排放系数和标准煤换算系数,主要思路和方法是将分类的能源消费量与对应碳排放系数㊁标准煤换算系数相乘再进行加总,计算出能源碳排放量,各品种能源碳排放系数和标准煤换算系数如表1所示,具体计算公式为:C=ðE iˑθiˑβi(1)式(1)中C为能源碳排放量,i为能源类型,E i 为能源消费量,θi为碳排放系数,βi为标准煤换算系数㊂表1分品种能源碳排放系数和标准煤换算系数能源种类碳排放系数标准煤换算系数煤炭0.75590.7143k g标准煤/k g焦炭0.85500.9714k g标准煤/k g汽油0.55381.4714k g标准煤/k g煤油0.57141.4571k g标准煤/k g柴油0.59211.4714k g标准煤/k g燃料油0.61851.4286k g标准煤/k g天然气0.44831.3300k g标准煤/k g 1.2S T I R P A T扩展模型Y o r k[10]等提出了S T I R P A T模型㊂S T I R P A T 模型在I P A T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能更详细准确地分析碳排放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且能在分解分析时根据研究领域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更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影响因素㊂目前,该模型成了国内外在研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时广泛使用的方法,其基本公式为:I=a P b1A b2T b3e(2)式(2)中a为模型系数,I为对环境压力,P为人口因素,A为社会财富因素,T为技术水平因素,e 是方程中的误差项㊂取对数后式中的b1㊁b2㊁b3表示其他的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P㊁A或T分别变化1%时引起的环境变化的百分比㊂笔者参考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10-12],将S T I R P A T模型扩展为四类影响因素,分别是人口因素㊁财富因素㊁技术因素和结构因素,其中人口因素选用人口规模P和城镇化率U作为变量;财富因素选用人均居民生产总值A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作为变量;技术因素则引入碳排放强度T I 和能源强度E I作为变量,而模型扩展后纳入的结构因素则选用产业结构I S和能源结构E S,在公式(2)的基础上,笔者将S T I R P A T扩展模型取对数,具体公式为:L n I=L n a+b1L n P+b2L n U+c1L n A+c2L n C+d1L n T I+d2L n E I+f1L n I S+f2L n E S+l n e(3)式(3)中a为模型的系数,e为模型的误差项, b1㊁b2㊁c1㊁c2㊁d1㊁d2㊁f1㊁f2是指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P㊁U㊁A㊁C㊁T I㊁E I㊁I S㊁E S分别变动1%时引起的能源碳排放量I变动的百分比㊂各变量数据是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测算,具体解释如表2所示㊂王圣杰,等㊃基于S T I R P A T扩展模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多变量影响因素分析 以山西省为例2024年第2期表2变量描述影响因素变量符号变量解释单位能源碳排放量I I P C 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万吨标准煤人口因素人口规模P地区年末常住人口万人城镇化率U城镇居民占地区总人口比重%财富因素人均G D P A地区G D P总量/地区总人口元C P I C以1978年为基期-技术因素碳排放强度T I单位G D P碳排放量吨/万元能源强度E I单位G D P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万元结构因素产业结构I S第二产业占G D P比重%能源结构E S原煤和洗精煤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2实证分析2.1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据‘山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2000 2019年,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与人均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但2015年后增速放缓,变化趋势基本趋同;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中获取原始数据,利用公式(1)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山西省能源碳消费排放量由2000年的8930.83万t增长到2019年的30 878.59万t,仅在2008㊁2009㊁2016年出现了增长率为负值的情况,但碳排放量总体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人均能源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2.75t增长到2019年的8.28t,见图1㊂无论是能源碳排放量还是人均能源碳排放量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山西省的碳减排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㊂2.2S T I R P A T扩展模型回归拟合分析结果2.2.1相关性检验结果㊂首先将选用的变量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然后利用S P S S29.0进行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㊂由表3可见,L n I㊁L n P㊁L n U㊁L n A㊁L n T I㊁L n E I㊁L n E S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说明备选变量之间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并且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㊂因此,还需要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来验证备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干扰㊂图12000—2019年山西省能源碳排放量和人均能源碳排放量表3变量相关性检验L n I L n P L n U L n A L n C L n T I L n E I L n I S L n E S L n I1.000L n P0.9401.000L n U0.9760.9831.000L n A0.9670.9630.9801.000L n C0.050-0.0020.0210.1311.000L n T I-0.896-0.946-0.943-0.979-0.1691.000L n E I-0.942-0.974-0.980-0.986-0.1270.9781.000L n I S-0.184-0.301-0.273-0.0990.5050.0570.2121.000L n E S-0.691-0.544-0.605-0.577-0.0430.4570.5750.2001.0002.2.2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结果㊂为验证备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干扰,笔者对模型进行验证时首先选用O L S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㊂方差膨胀因子的检验即V I F值通常用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由表4可以看出,L n P㊁L n U㊁L n A㊁L n-T I㊁L n E I㊁L n I S的V I F值都远大于最大容忍度10,可以认为备选变量之间受到了明显的多重共线性干扰,且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备选变量的显著性也会受到影响㊂综上,使用O L S拟合出的未标准总第540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化系数和标准化系数都无法保证其在解释备选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程度时的可靠性,所以仅使用O L S普通最小二乘估计进行拟合和分析结论是不够严谨和准确的㊂表4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未标准化系数标准误差标准化系数t检验显著性容差V I F 常量-8.9791.513-5.9350.000L n P0.9790.1840.1395.3070.0000.02049.004 L n U0.0300.1150.0150.2640.7970.004226.548 L n A1.0060.0382.03826.4940.0000.002423.317 L n C-0.0410.111-0.002-0.3730.7160.3352.988 L n T I1.0170.0481.24021.1480.0000.004246.086 L n E I0.0040.0660.0050.0590.9540.002438.632 L n I S-0.0190.043-0.007-0.4390.6690.05318.980 L n E S0.0020.0190.0010.0790.9390.1835.4742.2.3岭回归分析㊂为了克服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并提高模型拟合结果的准确有效性,笔者使用针对数据分析存在多重共线性干扰的有偏估计 岭回归[13](R i d g e R e g r e s s i o n)进行模型的拟合和分析㊂岭回归估计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显著地改进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的均方误差,以此增强模型拟合结果的稳定性和获得更可靠有效的回归系数,不过岭回归也有着显著的缺点,即这种方法会以损失部分信息和降低精度为代价㊂在S P S S29.0输入R i d g e R e g r e s s i o n语法进行岭回归估计,以L n P㊁L n U㊁L n A㊁L n C㊁L n T I㊁L n E I㊁L n I S和L n E S为自变量,L n I为因变量,得到不同的岭迹图和不同惩罚的对应系数㊂惩罚即K值,通常其数值越小,代表着样本数据的信息损失越少,且拟合出的模型精准度会越高㊂观察岭迹图其标准化系数和的变化情况,当各个备选变量的回归系数趋于稳定时,K=0.25,且此时的R2为0.956,F值为29.871,S i g值为0.000002,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可以选择K=0.25时进行回归,此时的岭系数如表5所示㊂表5 K=0.25时各变量的非标准化系数变量L n P L n U L n A L n C L n T I L n E I L n I S L n E S 系数1.1430.4870.107-0.468-0.068-0.1070.069-0.408将K=0.25得到的非标准化系数代入公式(3)可以得到S T I R P A T扩展模型,公式为:L n I=0.982+1.143L n P+0.487L n U+0.107L n A-0.468L n C-0.068L n T I-0.107L n E I+0.069L n I S-0.408L n E S(4)笔者将变量的数据代入公式(4)来对山西省能源碳排放量进行拟合,误差绝对值平均为5.713%,总体拟合情况较好,具有一定的实证意义,实际值与拟合值的对比可见图2㊂图2山西省能源碳排放实际值与拟合值对比3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3.1主要结论笔者首先对2000 2019年山西省能源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I P C C碳排放系数法大致估算了2000 2019年山西省能源碳排放量,选用S T I R-P A T扩展模型,利用相关性检验㊁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岭回归逐步分析了山西省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在山西省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人口规模㊁城镇化率㊁人均G D P和产业结构这4个变量对能源碳排放量起正向促进作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㊁碳排放强度㊁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这4个变量对能源碳排放量起反向抑制作用㊂在起正向促进作用的4个变量中,作用程度大小依次是人口规模>城镇化率>人均G D P>产业结构,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这4个变量每增长1%,能源碳排放量分别增长1.143%㊁0.487%㊁0.107%和0.069%;在起反向抑制作用的4个变量中,作用程度大小依次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这4个变量每王圣杰,等㊃基于S T I R P A T扩展模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多变量影响因素分析 以山西省为例2024年第2期增长1%,能源碳排放量分别减少0.468%㊁0.408%㊁0.107%㊁0.068%㊂3.2对策建议根据对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多变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㊂3.2.1促进低碳经济,增强居民绿色消费意愿㊂人口因素仍然是山西省能源碳排放中起作用程度最大的影响因素,因此山西省在人口经济稳步增长和保障民生福祉的同时,还要着力增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愿,通过种种措施来提升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的占比,从而在需求侧端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㊂3.2.2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动清洁生产㊂能源技术的创新进步和能源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实现 双碳 目标驱动力中关键的一环㊂因此,必须加快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时推广并加以应用成熟的节能减污降碳技术;立足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大力推动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清洁生产的建设速度,提升清洁电力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占比,从供给侧端来减少能源消费量㊂3.2.3加快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㊂山西省自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策略提出以来,对风能㊁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加快,成效明显,碳排放量有所下降㊂在 十四五 期间应当继续在该策略的指导下加快经济转型,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低耗能㊁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帮助经济增长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㊁逐步摆脱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困境㊂3.2.4建立碳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助力节能减排㊂张彩江等[14]研究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明显抑制了试点区域的碳排放量增长,且碳交易市场能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来促进区域进行碳减排㊂因此,山西省可以借鉴中国碳交易市场试点城市的经验,尽快尝试建立碳交易市场,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成本,减小节能减排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㊂[参考文献][1]J i b o r n M,K u l i o n i s V,K a n d e r A.C o n s u m p t i o nV e r s u s T e c h n o l o g y:D r i v e r s o f G l o b a l C a r b o n E-m i s s i o n s2000 2014[J].E n e r g i e s,2020,13(2).[2] K a y a Y.I m p a c t o f c a r b o n d i o x i d e e m i s s i o nc o n t r o l o n G N P g r o w t h: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p r o p o s e d s c e n a r i o s[R].P a p e r P r e s e n t e d a tt h e I P C C E n e r g y a n d I n d u s t r y S u b g r o u p,R e s p o n s e S t r a t e g i e s W o r k i n g G r o u p,P a r i s,F r a n c e,1990.[3]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08(3):38-42.[4]黎孔清,马豆豆,李义猛.基于S T I R P A T模型的南京市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8):238-245.[5] A n g B W.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f o r p o l i c y-m a k i n g i n e n e r g y:w h i c h i s t h e p r e f e r r e dm e t h o d?[J].E n e r g y P o l i c y,2004,32(9):1131-1139.[6]A k b o s t a n c i E,T u n c G i,Türüt-A S I K S.D r i v e r s o f f u e l b a s e d c a r b o n d i o x i d e e m i s-s i o n s:T h e c a s e o f T u r k e y[J].R e n e w a b l ea n d S u s t a i n ab l e E n e r g y R e v i e w s,2018,81:2599-2608.[7]马峥,崔豫泓.基于S D A模型的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20,40(7):32-36.[8]赵江燕,朱宇恩,马建超,等.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清单和影响因素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22,53(6):989-996.[9]关敏捷,袁艳红,冉木希,等.基于S T I R P A T模型的山西省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峰值预测[J].中国煤炭,2021,47(9):48-55.[10] Y o r k R,R o s a E A,D i e t z T.S T I R P A T,I P A T a n d I m P A C T:a n a l y t i c t o o l s f o r u n-p a c k i n g t h e d r i v i n g f o r c e s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i m p a c t s[J].E c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s,2003(3):46.[11]王长建,张虹鸥,叶玉瑶,等.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多变量驱动因素:基于扩展的S T I R P A T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3):210-214.[12]廖祖君,张剑宇,陈诗薇.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达峰路径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分析[J].软科学,2022(8):1-11.[13]高素英,李延军,金浩.岭回归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5(10):142-144.[14]张彩江,李章雯,周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否实现区域减排[J].软科学,2021,35(10):93-99.总第540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公共部门经济学》
影响碳排放交易市场减排作用的主要因素
王博弘
一、何谓“碳排放交易”
即《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
机制。但是目前发达国家对《京都议定书》和《马拉喀什协议》的承诺,远不能
满足根据人均碳排放权分配原则所应承担的义务。
二、碳排放交易的现状
在推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欧盟走在世界前列。欧盟已经制定了在欧盟
地区适用的欧盟气体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的万套装置的温室气体
排放量进行认定,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
标欧盟碳排放市场开始交易以来,交易量和成交金额稳步上升。中国工厂和
国际碳排放交易商也正在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2005年设立,受欧盟委员会监管,是欧盟应对全球
气候变化、减少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工具。作为规模最大的国际碳交易机制,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覆盖欧盟全部成员国和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共30个
国家,交易者涉及大约1.1万家各类工厂。
欧盟碳交易机制遵循“限制和交易”原则,依据每年规定的碳排放总额向企业
发放碳排放配额。若超额排放,将遭重罚;若减少排放,可获碳信用。碳配额和
碳信用可作为许可证在碳市交易。除工厂外,碳交易市场参与者包括银行、投资
机构、碳交易企业等。
然而一起针对百仕通公司的账户攻击系有组织行窃引发了人们对于欧盟现
行交易机制的思考。而类似许可证失窃事件曾在波兰、爱沙尼亚、奥地利、希腊
等地发生。欧盟委员会统计,失窃许可证总额为2800万欧元(3800万美元)。
三、机制弊病与主要影响因素
欧盟碳交易机制弊病
一些市场分析师认为,百仕通公司碳配额失窃凸显欧盟碳交易机制诸多隐
患:各国碳交易登记处“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管理;一些交易登记处安全机制脆
弱,难以保障账户安全;交易市场未设中央结算机构,难以实现净额清算;缺乏
《公共部门经济学》
相关法规界定碳交易许可证的法律地位。
总结起来看,影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相关理论研究不够完善
欧盟碳交易机制尚处发展初期,而中国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研究还处于萌芽
阶段。因此,国家应鼓励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对碳排放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包括碳排放权的交易规则、交易系统和初始配置等,尤其是引进国外关于排污权
交易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创造理论基础。
(2)碳排放相关立法不够完善
碳排放权交易活动有利可图,而相关立法又相对滞后是碳排放交易不能发挥
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基于这个原因,使得一些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空可
钻。作为一种市场导向的环境经济行为,碳排放权交易必须在相应的法律保障下,
才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
(3)对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亟待强化
尤其是对学生、公务员和企业家加强教育宣传力度,使公众能够对二氧化碳
减排工作产生关注,同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宣传和实践节能减排。这
一点可以学习借鉴日本和韩国在建设低碳社会中的作法,包括开展低碳生活宣
传,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鼓励低碳消费模式。
(4)地方政府不够重视
改变地方政府一味关注GDP 的片面增长模式,现阶段应以优化能源结构和
提高能源效率为主,将绿色GDP 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5)各地区碳排放相关数据采集和分析标准混乱
在环境指标监测的范围中纳入碳排放指标,采集我国各地区碳排放和能源利
用率的相关数据并加以分析,为碳排放交易准备可供利用的数据资料。
(6)采取碳排放权初始配置存在问题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要注意能源效率和能源构成的比例,以有偿分配和无偿分
配相结合为基本的分配方式。配置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保持整个分配过程透明
化,避免出现公权力寻租现象。对于破产或被兼并的企业,政府应支持将碳排放
权作为资产进入企业破产或兼并程序。
(7)处于起步阶段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不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体
制
资源配置效率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作为保障。在我国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必
须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体措施有:培育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创
《公共部门经济学》
造市场交易机制,形成合理的价格交易制度,外部性内部化,弥补市场失灵,积
极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合格的碳排放权中介机构,构建相关信息网络系统,为各
方提供中介信息,增强交易的透明度,尽量降低交易成本和费用。
声明:本文系本人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时间仓促,相关数据、资料来源未注
明出处,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