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章 公共物品理论与外部效应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71.50 KB
- 文档页数:28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经济学解析公共物品是指供给给一个人并不减少其他人消费的物品。
外部性是指个体的行为会对其他个体的福利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内部化。
公共物品通常有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机会,而非排他性则表示无法排除某些人的消费。
典型的例子包括公园、道路和卫生设施。
尽管公共物品的供给对社会福利至关重要,但其特性却使市场机制难以有效供给。
这主要是因为涉及到外部性的存在。
外部性分为正面和负面外部性。
正面外部性指的是个体的行为对其他个体的福利产生积极影响,例如教育的社会效益。
负面外部性则是指个体的行为对其他个体的福利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工厂的污染。
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性,个体往往倾向于"搭便车",即在不支付成本的情况下享受公共物品的好处。
这种情况下,市场无法通过价格机制来激励个体支付相应的费用,从而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通常需要介入,提供公共物品的供给。
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税收或强制性收费来弥补公共物品的成本,并确保所有个体都能平等享受公共物品的好处。
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纠正外部性的负面影响,例如实施污染排放标准和补贴环保技术的研发。
除了政府的干预,市场也可以通过合作机制来提供公共物品。
例如,私人企业可以提供收费高速公路和私人保安等服务。
这些服务通常通过订阅制或会员制来实现,以确保所有使用者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
然而,即使政府或市场可以提供公共物品,但其供给仍然可能存在问题。
政府过度干预可能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和浪费,而市场机制无法解决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需求,如国防和公共安全。
综上所述,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经济学解析表明,它们的供给受到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限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应对。
政府的干预和市场合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两种主要手段,但它们各自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的最大福利,我们需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求平衡,以确保公共物品得到有效供给,并解决外部性问题。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一章市场与政府一、资源配置效率(一)含义:如果社会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即这种资源配置状况是最佳的。
帕累托改进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帕累托法则(80/20规则)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
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二)帕累托效率条件:MSB=MSC=MPB=MPC=P二、市场失灵(一)完全竞争市场必要条件:(1)所有的生产资源为私人所有(2)所有交易在市场上发生,市场上有众多购买者和销售者(3)没有任何购买者或者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4)信息充分(5)资源可以充分流动并可以无阻碍流向任何使用者(二)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存在缺陷。
1.效率背离: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够充分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
(1)公共物品或服务。
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特征的物品或服务。
(2)外部效应: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其关键方面是指某一个人或者厂商的行为活动影响了他人或者其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成本费用或者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3)垄断。
企业通过减少其所售物品的供给量,从而使物品售价高于该种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
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边际收益(MPB)等于其私人边际成本水平上。
(4)规模报酬递增。
经营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边际成本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