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
- 格式:ppt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10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密度概念,理解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检测:完成《物质的密度》作业附页1,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三个部分。
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确保答题的准确率。
2. 实验操作:选择两种不同(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铁块和铝块、水和油等)的物质,测量它们的密度。
按照实验步骤,记录并填写实验报告表格,并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3. 应用能力培养:完成《物质的密度》作业附页2中的案例分析,根据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4. 拓展思考:你认为密度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
2. 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拍照上传至学习平台。
3. 书写答案要工整清晰,按照题目要求格式答题。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并进行批注。
2. 鼓励学生们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3.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会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
2. 学生可以将作业中的疑惑、心得或收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3. 老师也会根据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包括优点和不足,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这次作业的设计,我们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密度这一重要概念,同时也希望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这类作业,我们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拍照上传至学习平台。
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3节 物质的密度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理解密度的定义,知道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能写出密度的定义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说出密度的两个单位,能对两个单位进行换算。
3.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解读1:概述物质密度的含义和密度所反映的物质属性,常见题型为选择题,难度较小。
解读2:应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使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常用工具测定固体或液体的密度。
常见题型为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难度适中。
知识点01 密度(一)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提出问题: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铁块的质量大。
当铁块的体积增大后,其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猜想与假设:成正比、成反比或不成比例。
实验设计:①取体积不同的铁块和铝块若干,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并记人表中;②分别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③比较比值,得出结论,验证猜想。
进行实验:①取体积不同的铁块和铝块若干,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并记人表中;②用排水法分别测出铁块和铝块的体积;③分别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记人表中。
数据记录与处理:物质 实验序号体积/厘米3质量/克 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质量/体积(克/厘米3)铁块 1 10 79 7.9 铁块 2 20 158 7.9 铁块 3 30 237 7.9 铝块 4 10 27 2.7 铝块 5 20 54 2.7 铝块630812.7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恒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为了描述这特性,科学中引人了“密度"这概念。
(二)密度的概念,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三)密度的公式ρ=m/V公式中的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表示密度,公式表示的意义是某种物质的密度等于该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此式是物质密度大小的计算式。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点一量筒的使用精练版P631.量筒的作用: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专用仪器,也可以利用排开液体体积的方法间接地测量固体的体积。
2.量筒上的单位:一般是mL,1mL=1cm3=10-6m3。
3.量筒的分度值和量程量筒壁上相邻两条刻度线对应的数值差所代表的体积为分度值,最上面的刻度值是量筒的最大测量值,即量程。
4.量筒的使用方法(1)在测量前应根据被测物体的尺度和测量精度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量筒(以能一次性测量出被测液体的体积且选分度值小一些的量筒为宜)。
使用前,首先要认清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每个小格代表的刻度数)。
(2)量筒在使用时,应放在水平桌面上,量筒内的液面大多数是凹液面(如水、煤油等形成的液面),也有的液面呈凸形(如水银面)。
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或凸液面的最高处)保持相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
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A.小于6毫升B.大于6毫升C.等于6毫升D.无法确定范围解析: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剩余液体的体积读数偏大,即剩余液体的体积是小于9毫升的,因此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将大于15毫升减去9毫升的差值,也就是大于6毫升。
答案:B知识点二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精练版P63拓展: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1.形状规则的物体(以长方体为例)(1)实验器材:待测物体、刻度尺、天平、砝码(2)实验步骤[测体积]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物体的长a、宽b、高c。
[测质量]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3)表达式:ρ=m abc。
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1)密度大于水的物体①实验器材:待测物体、细线、量筒、水、天平、砝码②实验步骤[测质量]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测体积]可用“排水法”间接地测其体积: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
b.用细线将物体拴住缓慢地浸没在水中,记下水和物体的总体积V2。
4.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使用量筒的方法,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科学意义。
3、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总结归纳间接测量科学量的一般方法。
4、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科学现象。
【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科学意义加深理解,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有控制误差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策略】本节是在学习质量、密度的概念以及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以测量物质的密度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学会鉴别物质的方法,很好“”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会间接测量一个科学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器材】学生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拴有细线的石块、烧杯、水、小烧杯、盐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如何才能知道这些奖牌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板书:第四学生回答:测量奖牌的密度,然后与密度表对照,就可以知道是哪种材料做成的。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让学生感受从生活走向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科学的过程。
二、探求新知:测量物质的密度方法及实验步骤1、提问: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呢?根据的公式是?板书:实验原理:ρ=m/v。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分析,在实验中应选用哪些测量工具?3、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利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相关知识,请同学回忆天平的使用方法?4、如何测得物体的体积呢?比如长方体、一杯液体、一个不规则的小石块?5、学生自主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请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量筒,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mL和cm3之间是什么换算关系?(2)该量筒的测量范围(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4)图中画出了使用量筒读数时的几种做法。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安徽)在设计这一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时,我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整个活动围绕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展开。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密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密度。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一系列的教具和学具,包括电子秤、量筒、水、各种不同密度的固体和液体等。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密度概念,比如为什么冰块会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
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套测量工具,他们需要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密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测量精度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时解答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验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比较不同物体的密度,探讨密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特别强调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推导出物体的密度。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思考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在活动中是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
对于拓展延伸,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密度知识来解释和理解。
这就是我设计的第五章第三节的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密度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的理解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石。
在引入密度概念时,我选择了冰块浮在水面的生活实例,这是因为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能掌握密度的基本定义及单位。
2. 学会利用基本工具测量物质密度,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学习1. 复习课本中关于“物质的密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完成教师提供的学习笔记模板,归纳整理相关概念。
2. 完成小测试,加深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应用范围等知识点的掌握。
(二)实验操作1. 准备实验器材:天平和量筒等。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对某物质的密度测量,包括取样、称重、量体积等环节。
3. 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密度,并绘制相关表格和图形,展示测量过程及结果。
(三)探究作业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或个人生活经验,选取生活中常见物质,比较其密度差异,分析原因,撰写短文或制作小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并保证准确率。
2. 实验操作部分需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进行,注意安全使用实验器材,并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探究作业需结合生活实际,选取的物品要具有代表性,分析要深入、合理。
4.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探究作业的深度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探究作业的创新性等。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与分享。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分享学习经验与方法,促进互相学习与进步。
4. 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与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些兴趣与动力。
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旨在全面、系统地锻炼学生对《物质的密度》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实践操作能力。
4.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度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科学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难点: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新课教学1.建立密度的概念(1)实验一: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思考:如果是铁块或木块,这个比值和铝块的一样么?(4)实验二:测量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量和体积之间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不同的。
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5)建立概念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6)密度表1.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一般情况下,固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大于气体的密度。
2.一些物质密度相同:如冰和蜡,酒精和煤油;3.同种物质的密度与它的物态有关:如冰和水,用符号:“ρ”表示2.密度公式: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4.密度科学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Vm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第五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等,而同体积的不同种物质质量一般不等2、进一步探究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大小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是相等的3、能总结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恒定(相等),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一般不相等,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叫密度4、理解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5、理解并会应用密度公式解题,知道密度的单位及换算。
6、提高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二、知识点:1、用天平称出同体积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 例10cm3的水、铝块、铜块的质量,m水= g m铝= g m铜= g 比较体积和质量得出结论:2、用天平称出不同体积同种物质的质量:例分别称出10cm3、20cm3、30cm3水的质量比较m1= g m2= g m3= g分析得出结论: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相等,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不等,我们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3、密度的公式:ρ=m/V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若m的单位是kg V的单位是m3 则ρ的单位是kg/m3若m的单位是g V的单位是cm3则ρ的单位是g/cm3 公式变形:m=VρV=m/ρ公式应用中要注意单位同一。
对于物质的密度要会读、会写、知道含义,例:ρ水=1x103kg/m3 读:ρ水等于一乘以十的三次方千克每立方米,含义:1立方米水的质量是十的三次方千克。
三、学习过程引导:1、结合导学案先预习课本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的主要知识,找出盲点、误区以便课堂上探讨。
<.2>、比较2、3、4、5得结论: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这种比值反应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3、总结论: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