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9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一、量筒的使用1、量筒(量杯)的用途:测量液体物质的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2、量筒的使用方法:[1]、“看”:单位[1L=1dm31mL=1cm3][2]、量程、分度值。
[3]、“放”:放在水平台上。
[4]、“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二、固体体积的测量1、形状规则的物体:用刻度尺测量出其对应边的长度,再用公式算出体积。
2、较小的且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借助量筒,用排水法、针压法、沉坠法等方法测出体积。
体积较大的可以用溢水法测体积。
[1]、排水法如图甲所示,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1;若固体密度小于水时,将小固体用细线拴住,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2;待测固体的体积V=V1-V2。
若固体密度小于水时,可用一根细长的针将其压入水中,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2;此方法为“针压法”。
[2]、沉坠法如图乙所示,若待测固体密度小于水时,将待测固体下方拴一个密度大的物块,先将物块浸没在水中,测出物块和水的总体积V 1,再将待测固体也浸没在水中,测出此时的总体积V 2,待测固体的体积V =V 1-V 2。
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vm =ρ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
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具体如下:1、测量固体的密度:[1]、原理:vm =ρ[2]、方法:m注意:①取水要适量,使塑料块放入后既能完全没入,同时又不会超出刻度线之上;②为了便于操作,用细线系住塑料块轻轻地放入量筒中,以防水溅出或砸坏量筒;③所测固体既不吸水又不溶于水(如海绵、软木块、蔗糖块等不能用排水法测量体积),更不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如金属钠);④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2、测量液体的密度:[1]、原理:vm=ρ[2]、测量步骤:(1)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 1;(2)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3)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4)得出液体的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点一量筒的使用精练版P631.量筒的作用: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专用仪器,也可以利用排开液体体积的方法间接地测量固体的体积。
2.量筒上的单位:一般是mL,1mL=1cm3=10-6m3。
3.量筒的分度值和量程量筒壁上相邻两条刻度线对应的数值差所代表的体积为分度值,最上面的刻度值是量筒的最大测量值,即量程。
4.量筒的使用方法(1)在测量前应根据被测物体的尺度和测量精度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量筒(以能一次性测量出被测液体的体积且选分度值小一些的量筒为宜)。
使用前,首先要认清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每个小格代表的刻度数)。
(2)量筒在使用时,应放在水平桌面上,量筒内的液面大多数是凹液面(如水、煤油等形成的液面),也有的液面呈凸形(如水银面)。
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或凸液面的最高处)保持相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
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A.小于6毫升B.大于6毫升C.等于6毫升D.无法确定范围解析: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剩余液体的体积读数偏大,即剩余液体的体积是小于9毫升的,因此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将大于15毫升减去9毫升的差值,也就是大于6毫升。
答案:B知识点二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精练版P63拓展: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1.形状规则的物体(以长方体为例)(1)实验器材:待测物体、刻度尺、天平、砝码(2)实验步骤[测体积]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物体的长a、宽b、高c。
[测质量]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3)表达式:ρ=m abc。
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1)密度大于水的物体①实验器材:待测物体、细线、量筒、水、天平、砝码②实验步骤[测质量]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测体积]可用“排水法”间接地测其体积: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
b.用细线将物体拴住缓慢地浸没在水中,记下水和物体的总体积V2。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教学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课前准备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等)、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菊花石块形成于距今约2.8亿年前。
其成分为天青石与栖霞岩,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元素,对人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
现在我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该怎么做呢?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推进新课探究点一 量筒的使用提出问题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测这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密度?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分析总结 由公式ρ=m V 可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可算出密度,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
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和液体体积就需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量筒来测量。
学生自学 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每小组同学观察桌面上的100 mL 量筒的结构,回答下面问题:1.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 3)?1 mL =________cm 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3.如何读数?总结归纳使用量筒(杯)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量筒是以毫升(mL)单位标度,1 mL=1 cm32.使用前应观察所用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以便选择适合被测物体的量筒。
了解最小分度值,才能正确记录。
桌面上的量筒量程是0~100 mL。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盐水)的体积和小块固体(如石块)的体积.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体验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重难点重点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并选择最佳实验方案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难点实验方案的选择及误差分析.教学准教师:课件、天平、砝码、烧杯、量筒、细线、盐水、小石块、蜡块、粉笔等.备学生:天平、砝码、烧杯、量筒、细线、盐水、小石块等.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地质勘探、科学考察常需要对各种矿石样品进行密度测量,工农业生产中也经常需要对产品、种子等进行密度测量.应该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测量密度有哪些常见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密度的测量.直接以问题引出课题,开门见山.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量筒的使用师: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如果知道一个物体的密度,我们就可以根据密度表查出这个物体可能是用何种物质组成的.因此测量物质的密度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生: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可知,如果通过测量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根据密度计算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师:回答得非常好.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又如何测量呢?生甲: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宽、高再计算即可.生乙:质量用天平测量正确,但是体积的测量方法不正确,只有长方体的体积才可以用长、宽、高的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乘高.生丙:还不正确!规则物体的体积才可以通过测量长度来计算它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很难用刻度尺测量的.复习上节所学,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活动一:探究新知答:先用天平测量出小固体块的质量m;接着给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量出水的体积V1,然后再把小固体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量出小固体块和水的总体积V2.则小固体块的密度ρ=21-mV V.【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完成表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不断指导,并协调学生之间的配合)学点3:液体密度的测量【想一想议一议】问题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测量盐水密度的方案: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接着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中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该方案中盐水的密度如何计算?答:盐水的密度ρ=12m mV.问题2:上述设计方案的测量会导致较大的误差,误差是如何形成的,这样测得的盐水的密度较大还是较小?答:这种方案中烧杯中的盐水并不能完全倒入量筒中,这样就导致盐水体积的测量值偏小,使密度的测量值偏大,形成较大的实验误差.问题3:要减小实验误差需要如何调整实验步骤?调整实验步骤后的测量结果如何表达?答:先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设计、完善实验,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设计实验,想好实验的细节,有的放矢,便于后面学生实验的操作.活动一:探究新知再将烧杯中的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最后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则盐水的密度的表达式是ρ=12m mV.【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完成表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不断指导,并协调学生之间的配合)活动二:运类型一:量筒的使用例1.三位同学在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时,读数情况如图6-3-1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所示,其中乙同学读数正确,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60cm3.图6-3-1【解析】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所以乙同学读数准确,读数为60 mL=60 cm3.类型二:固体密度的测量例 2.小元同学在完成“测量某小合金块密度”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A.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B.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将小合金块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浸没在水中,记下小合金块和水的总体积.C.将小合金块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恢复平衡.(1)该实验的原理是ρ=mV.(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最佳的实验操作顺序是A、C、B(填写字母).(3)正确操作后读取数值,如图6-3-2甲、乙所示.小合金块的质量为32g,小合金块的体积为10cm3,由此可得出小合金块的密度为3.2g/cm3.以例题进一步熟悉所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设计最佳方案.甲乙图6-3-2【解析】(1)测量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mV.(2)测量密度时如果先测量小合金块的体积,由于测完体积后小合金块表面会沾有水分,此时再去测量小合金块的质量会造成测量结果比实际值大,所以应该先测质量,再测体积,而测质量前需要调节天平,故准确的顺序是A、C、B.(3)由图可知,金属块的质量是20 g+10 g+2 g=32 g,体积是40 cm3-30 cm3=10 cm3,所以其密度是ρ=mV=332g10cm=3.2 g/cm3.类型三:液体密度的测量例 3.小明用天平、烧杯和量筒测牛奶的密度.如图从左向右表示了他主要的操作过程.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左,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移动,测出牛奶的密度为1 224kg/m3,测出的密度比牛奶的实际密度偏大.图6-3-3【解析】图中指针指在分度盘左侧,说明天平右盘偏高,所以要把平衡螺母向右移动使横梁水平.由图可知空烧杯的质量是初步学习误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