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汉语入门教学经验之谈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6
以明德模式为主的美国名校短期汉语教学模式对国内高校汉语教学的启示【摘要】短期汉语教学模式在国内高校中起着重要作用,借鉴美国名校的明德模式可以给国内高校汉语教学带来启示。
美国名校短期汉语教学模式注重实践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内高校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单一和教学方法落后。
明德模式对国内高校汉语教学的启示在于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倡导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提升汉语教学质量,可以引入更多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借鉴明德模式的经验,推进国内高校汉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短期汉语教学模式、明德模式、美国名校、国内高校、汉语教学、国际交流、合作、汉语教学质量、跨文化交际、改革、学生能力、经验借鉴、提升、启示。
1. 引言1.1 短期汉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短期汉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集中、高效、有针对性的学习机会。
相比长期课程,短期汉语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快速提升学生的汉语水平,适用于那些时间紧迫、需要快速掌握汉语技能的学习者。
在短期汉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集中的学习时间更快地积累词汇、语法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短期汉语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因为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和复习的能力将变得尤为重要。
短期汉语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明德模式在美国名校中的应用在美国名校中,明德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短期汉语教学中。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实践中,明德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美国名校将明德模式融入汉语教学中,通过情景设计、游戏化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在美国对外汉语教学谈2014-02-10 沪江汉语谈谈我在美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我工作的东亚语言文学系隶属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哥伦比亚文理学院,全系有中文部、日文部、朝鲜语部三个部门,开设中文、日文、朝鲜语三个语种的语言、语言学、文学、文化等课程。
这学期中文部共有教师7名(其中国家汉办公派汉语教师3名),承担四个年级的全部中文课程。
我负责的是一年级两个班42名学生的汉语教学。
初到美国,我最大的压力来自英语。
在国内,即便是初级班教学,也不提倡英语讲解。
在美国,最初的几个星期我要尽量用英语讲解语音、语法、词汇、汉字。
而教学大纲、课堂纪律、网上作业等等,则必须全部用英文介绍、解释清楚。
还有一个压力是留住学生。
根据学校规定,在前两个星期内,已经注册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课程的了解仍然可以选择退课,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尽可能把更多的学生留在自己的课堂里。
面对完全零起点的美国学生,介绍和英语毫不“形似”的汉语,要讲清楚了、讲有趣了,还要用学生的母语活跃课堂气氛,真的压力很大。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上好第一堂汉语课,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了解教学的大体情况。
在美国教汉语和在中国国内教汉语主要有两点不同。
第一个是教学模式不同。
在中国国内,我熟悉的总体教学模式是分课型教学。
初级班的基本课程包括语法、口语、听力;中级班的课程一般由语法、口语、听力、阅读、写作五个部分组成;高级班课程的设置,除了听说课程合二为一以外,和中级班的设置基本相同,有时也会加入中国文化课程等的教学内容。
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哥伦比亚文理学院中文部的各个年级则普遍采用“综合课”的教学设置,即由一个老师全面负责一个班或者两个班的听说读写。
比较而言,“综合课”的教学设置要求高,压力大,优点是能较为准确地掌握每一个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进度,易于策划安排教学活动,也有效地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第二个不同是教学方法。
IPA国际汉语教师美国汉语教学难点总结教师工作总结IPA国际汉语教师美国汉语教学难点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篇一」1、积极探索非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非专业对外汉语教学难度较大,成绩不易取得,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探索教学方法。
提前做好备课,把课堂中可能遇到的生词难点化解掉。
我提前在国内做好了对外汉语教学准备,带来了各种教学辅助资源,教材,图片,参考书等等。
鉴于学校对外汉语教学资料相对匮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的情况,我利用自己的电脑和资源,上网搜索相关最新信息,结合中国网络资源和中国国情教材,编写《中国国情介绍》文本、制作了PPT文稿,图文并茂地讲解汉语,努力完善汉语课程建设,深受学生喜爱。
出国时不辞辛劳地从国内带来了30余本各类汉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及学术著作。
2、身体力行,树立中国教师良好形象。
我工作热情高,性格开朗,不计较个人得失。
工作之余,经常牺牲休息时间无偿为俄方学校翻译、校对各类中文信件、学校网站的中文内容。
翻译工作对我来说难度很大,如何实现翻译过程中的“信、达、雅”是我面临的新课题。
尤其是学校网站的中文网页的翻译,都是一些专业词汇,难度可想而知,但最后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如今,学校教学楼走廊里,悬挂着我的和学生们在一起的多幅工作照片3、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一个学生。
保护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学习汉语的难度有目共睹,所以课堂上下对学生的积极鼓励是每一个汉语教师应做的经常性工作,在我的积极鼓励之下,学生们勇于展示自我,口语和听力水平有较大提高。
特别是在辅导汉语桥比赛选手时,找寻和探索有效方法,积极鼓励学生把汉语桥比赛作为向专业汉语选手学习和交流的好机会,勇于和专业选手对抗。
4、严谨、高效有序地完成了每学期的教学工作。
按照工作合同,学校给我安排了相关三、四、五年级综合汉语课程。
教学中,我认真备课,钻研教学,在教学中增进对教学对象的汉语习得规律的研究,强化自身对汉语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常学习”意识,高效圆满地完成了各类教学任务,同时也得到了教研室领导以及师生的好评。
以明德模式为主的美国名校短期汉语教学模式对国内高校汉语教学的启示前言汉语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各国学生学习的主要语言之一。
然而,汉语教学模式在国内高校和国际外不尽相同。
尤其是在国外,涉及到多语种,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教学难度较大。
通过对美国明德模式为主的名校短期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国内高校汉语教学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明德模式介绍明德中文学院是美国华人华侨为促进华文教育而创立的非营利性机构,旨在通过为学生提供系统和全面的汉语课程来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文化素养。
明德中文学院致力于培养明德式全人,这种教育思想强调好品格,好社交,好思维和好知识。
明德模式是建立在明德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明德模式下,每一位学生不仅掌握了汉语的语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的能力,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短期汉语教学模式短期汉语教学模式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教授基础汉语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语法和词汇,还要求学习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在短期汉语教学中,教授方法往往是综合和交互型的。
教师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使学生尽快掌握语言知识。
例如,双语对照,多媒体教学,以及与母语为学生的汉语教师进行交流等。
美国名校汉语短期教学模式在美国名校的短期汉语课程中,教学难度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了以明德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育价值。
在明德模式下,学生将不仅仅学习汉语语言方面的知识,还将学到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
在美国名校的汉语短期课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以便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
课程还包括很多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例如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讲座、游学等。
这种以明德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案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启示在国内高校教授汉语的时候,可以参考美国名校短期汉语教学模式。
高校可以采用明德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好品格、好社交、好思维和好知识等方面,提高教育价值和学习效果。
美国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初出茅庐的对外汉语教师,学习前辈经验很重要。
在教授学生学习汉语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要具有灵活性记得最初在中文学校教中文的时候,我的学生是四五岁的孩子,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让他们一坐就坐一个小时跟着老师做正常的听说读写,但是因为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汉语听说能力都很好,我就把一节课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时间学新东西,一般要求学生坐在书桌前,旨在训练学生的认读、书写能力;另一部分时间我给他们讲现代故事、成语故事,然后让他们回答由故事产生出来的问题,或者跟他们一起做游戏、学歌谣,偶尔也看一个很短的中文故事录像。
做这些活动时,我们加入很多表演成分,学生也不用死板地坐在书桌前,这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把课堂气氛搞得活跃了。
现在我的学生长大了,但口语明显不如从前。
为了让他们练习口语,每次上课时我都会留出几分钟,让他们在班上讲述一下一周以来最值得和大家分享的事。
这些做法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还能锻炼他们的表演才能。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学生有了主动的学习精神,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不但学中文是这样,学任何知识都是如此。
我用多问少讲的办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尤其是现在,我的学生都上六七年级了,他们的知识已经很丰富了。
在课堂上,每出现一个新话题或新教学内容,我都先让学生讲讲他们对这个新话题或新内容的了解和理解。
有时,他们的中文表达能力远远低于他们的知识深度,我就鼓励他们用英语讲,我来翻译成中文。
另外,我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增加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我从学生的谈话中得知他们正在学校的社会科学课堂上学习中国主题,我就专门花了几堂课讲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学生最后上网做研究,然后用中文写出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
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主动参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用鼓励的办法对海外中文教师的挑战更多来自于如何让中文程度参差不齐的所有学生都有进步,尤其是让那些中文程度较低的学生不掉队。
所谓“本土教师”,一般是指在国外长期从事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是相对于国内外派和各大学校际交流到国外任教的中文教师而言的。
本土教师也有在国内接受完教育,甚至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才到国外工作的,并不一定都由当地培养,或者并非汉语母语者。
美国本土中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具有哪些特点?新手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中文教学相较于其他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师培养提出了哪些要求?如果要成为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师,需要做哪些准备?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特别邀请了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梁霞老师、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刘刚老师、杜克大学的刘艳老师、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张洁老师、布朗大学的焦立为老师、普林斯顿大学的王静老师、耶鲁大学的张永涛老师以及佐治亚州立大学的马骥老师和郦帅老师从不同侧面阐述他们的看法,现与同仁分享如下。
The term “local teachers” typically refers to instructors who have been involved in teaching Chinese abroad for an extended period. This is in contrast to Chinese teachers who have been dispatched overseas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r through inter-university exchanges. Local teachers can also refer to individuals who come to work abroad after receiving their education and even gaining some work experience in their home country.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not all local teachers are necessarily trained abroad or non-native speakers of Chinese. What are som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exhibited during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v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 can novice teachers improve their teaching skills? What kind of teacher cultivation are required since Chinese language instruction presents unique challenges compared to teaching other languages? To become a regularly hired teacher at an American elementary or secondary school, what specific preparations are required? In order to shed light on these issues, we have invited experts to share their insight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experts include Prof. Liang Xia from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Dr. Liu Gang from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Dr. Liu Yan from Duke University, Dr. Zhang Ji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Dr. Jiao Liwei from Brown University, Dr. Wang Jing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Dr. Zhang Yongtao from Yale University, and Dr. Ma Ji and Dr. Li Shuai from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We hope that their perspectives will be valuable to our colleagues.—————主持人:梁霞 Liang Xia 作者:刘刚 Liu Gang 刘艳 Liu Yan 张洁 Zhang Jie 焦立为 Jiao Liwei 王静 Wang Jing 张永涛 Zhang Yongtao 郦帅 Li Shuai 马骥 Ma Ji 翻译:郦帅 Li Shuai美国中文教师谈本土教师的培养与培训Chinese Language Educators on the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of Local Tea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32梁霞老师指出,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2020年第5期(总第112期)海外华文教育OVERSEASCHINESEEDUCATIONNo.52020GeneralSerialNo.112㊀㊀㊀㊀收稿日期:2020⁃07⁃02㊀㊀作者简介:黄爱平,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㊁中国古代文学㊁中国文学传播㊂Email:iehap@scut.edu.cn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2020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20GXJK093)㊁2020年华南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课题(2018-2019Y029)的支持㊂感谢‘海外华文教育“匿名审稿专家的意见,文中不妥之处概由本人负责㊂美国孔子学院大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以美国某孔子学院为例黄爱平(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641)摘㊀要:在访谈和课内外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美国孔子学院大学生汉语学习以兴趣性内在动机为主,具有美国特点,利于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不同学生学习汉语的目标㊁重点不一致,需要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汉语学习的困难主要来自汉字与读音,美国学生认为汉字的形音义是三个各自独立的体系,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汉语教学需要设置汉语概论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汉字是一个有机系统的认知观念;汉语学习使学生对汉语及中国的认知从浅层㊁片面走向深入㊁全面,从情感上对目的语㊁目的语文化及人民有亲切感,这不仅与汉语本身的魅力有关,也与汉语相关的历史文化以及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等因素有关㊂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需求;汉语系统;汉语认知;中国认知中图分类号:H19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221⁃9056(2020)05⁃0024⁃09DOI编码:10.14095/j.cnki.oce.2020.05.003一㊁引㊀言孔子学院研究近年受到广泛关注,以 孔子学院 为主题的文章近8千篇㊂笔者以 汉语学习 为主题㊁ 孔子学院 为篇名,共得753篇文章㊂剔除重复和不相关文献,得博士论文12篇,主要以孔子学院本身为研究对象,关注其教育㊁公共外交功能以及孔子学院的运作发展,比如品牌成长㊁经济学分析㊁社会资本等;也有将孔子学院与其他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作比较的;与汉语教学相关的两篇,一篇关注孔子学院远程互动式教学模式,一篇关注慕课建设㊂硕士论文598篇,主要聚焦于三个主题,一是对不同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二是关注孔子学院具体教学研究,包括不同课型的教学,语音㊁汉字㊁词汇等语言要素教学,汉语教学模式,学习者习得偏误研究,教师的课堂用语研究等;三是孔子学院文化活动传播调查研究㊂少数文章关注孔子学院师资建设,孔子学院在世界交流中的作用㊂而对汉语学习者的研究只有47篇,㊃42㊃第5期黄爱平:美国孔子学院大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其中针对不同孔子学院学习者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20篇,有关学习策略的15篇,也有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焦虑㊁学习风格㊁学习自主性以及学习者对孔子学院的认识等若干主题的㊂如果说博士论文关注孔子学院宏观的发展,那么硕士论文则集中于孔子学院具体的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播,关注汉语教学方法与策略,这与硕士论文的作者大多数有实地海外教学经历有关㊂68篇期刊论文中,23篇关注孔子学院的发展,包括现状㊁问题㊁对策;7篇分别针对不同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另外,有关文化教学的5篇;孔子学院教材的5篇,教学模式的4篇,孔子学院作用的4篇;孔子学院与文化传播㊁汉语研究的关系的4篇;学生学习动机㊁学习策略的共4篇,还有关于孔子学院招生㊁孔院网站建设㊁跨文化教学适应㊁人才培养等主题的㊂所以,期刊论文的关注重点在于孔子学院发展的宏观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后者包括教学内容㊁教材编写㊁教法等研究内容,而对学习者的研究非常少,仅有4篇㊂27篇会议论文主要的研究主题为:孔子学院现状㊁发展研究;师资培训㊁教材建设;教学现状调查三个主要方面㊂所以目前的孔子学院研究,着重孔子学院发展的宏观研究,而有关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的研究,其重点在于教学,而不是学习者㊂少数研究学习者的文章,主要调查了不同孔子学院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而美国孔子学院的相关调查很少㊂而对外汉语教学界有关学习者的研究,关注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动机理论介绍,动机类型,以及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冯小丁,2003;温晓虹,2013;俞玮奇,2013;丁安琪,2010㊁2014;张莉,2015),或者研究动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对象侧重于在华高校留学生;研究方法以横断㊁静态研究为主,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法,研究以小样本为主,较少纵向㊁动态研究㊂其次关注学习策略(杨毅,1998;徐子亮,1999;江新,2000;陈天序,2013),其中除了学习策略理论介绍,主要关注学习策略的心理机制㊁影响因素等等,目前也有越来越多对不同学习对象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㊂至于汉语学习者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注重国别性,日本(保坂律子,1998;涩谷周二,2005;刘继红,2017)㊁韩国(李海英,2015)㊁德国(马静,2014)㊁中亚(陈文博,2007)㊁俄罗斯(石传良,2006)㊁美国(杨丽姣,2006;)等国家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均有涉及,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汉语学习的重难点,学汉语的目的或者期望,对教师的期望,对教材的意见,还有关注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及课程内容的;也有介绍各国汉语教育传统及发展现状的㊂当然这些国别化的调查研究仍然比较少,国别化的汉语学习特征研究还有待全面深入㊂所以,本文研究孔子学院大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采用访谈㊁观察等定性研究法,以深度了解孔子学院大学生汉语学习的情况,包括为什么学㊁想学什么㊁学习难点何在㊁学习前后的相关认识有何变化等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为美国大学生汉语学习整体特征研究打下基础㊂其次,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描述分析是以往的研究极少关注的,但有利于深入认识教学对象,为具体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意见㊂二、研究方法该研究的目的是深度调查美国某孔子学院大学生汉语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动机㊁对汉语的需求㊁学习难点以及学汉语后对中国㊁中文的认识变化等方面,以期对孔子学院的教学对象有深入了解,从而指导教学㊂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设计了四个类型的问题:1.为什么想学汉语?2.你希望在汉语课上学些什么?3.你认为汉语难不难,为什么?4.学习汉语前后,你对中国㊁中文的认识有什么变化?然后随机挑选15位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学生信息如表1㊂访谈选择在课后的自由时间进行,问与答均是英文,英文回答文本由学生自己进行过调整,确保信息真实㊁准确反映他们的想法㊂另外,笔者参与了每位学生的课堂教学,并进行了两年的课堂及课外观察记录,以此辅助访谈文本分析㊂㊃52㊃海外华文教育2020年表1㊀学生信息表学生名性别身份学汉语时长每周课时专业M男墨西哥移民半年4国际关系M女美国人2年4+1国际关系Z男美国人1年4国际关系C男美国人1年半4+1土壤学J男朝鲜留学生半年4国际贸易F男美国人2年4+1西方哲学H女美国人半年4国际关系T男美国人2年以上4亚洲研究A女美国人1年4国际关系L男美国人1年4生物学E女美国人1年4国际关系J男美国人2年4+1国际关系R女中美混血美国人1年4国际关系E男美国人2年4+1机械制造H女美国人收养的中国人1年4+1国际贸易注:为保护学生隐私,学生名用其名字中一字母表示㊂另:口语课不是每位学生都参加,所以参加了口语课的同学每周课时用4+1表示㊂三、数据分析文中孔子学院所在大学在美国一个小镇,镇总人口2 3万,居民主要是美国白人㊂在该校建立孔子学院之前,该校的社会语言文化学院没有汉语课程,孔子学院建立之后,在大学开设汉语学分课程,相较该校开设的西班牙语㊁法语㊁德语㊁日语等外语,汉语是开设最晚的一门外语课程㊂美国很多地方大学也都是在镇上,汉语开设相较其他外语而言起步很晚,所以该孔院具有一定代表性㊂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汉语教学,需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为后续孔子学院教学㊁课程开设㊁未来发展等方面提供参考意见㊂(一)学习动机根据Csizér&Dörnyei(2005)㊁丁安琪(2010)㊁温晓虹(2013)对学习动机的分类[1],以及笔者对访谈文本的理解,本文主要借用温晓虹的动机分类,但是将其 融入动机 改为 兴趣性内在动机 ,因为这样更能描述实际情况㊂访谈数据表明孔子学院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大致有三种类型:兴趣性内在动机㊁工具性动机㊁社会氛围因素等㊂兴趣性内在动机是指喜欢目的语,想了解目的语文化(包括历史㊁哲学㊁风俗㊁政治经济㊁社会生活等)或者是对目的语文化非常感兴趣㊂工具性动机是学会语言的实用意义以及 激励价值观 ,即感受到会说目标语言的实用效应㊂社会氛围影响因素是来自周围环境的 感受到的影响 ,指的是学习者和他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效应,以及来自家庭成员的激励㊂受访学生中,这几种动机并不是单一存在或者非此即彼,而是多样的,并且可能是并存的㊂㊃62㊃第5期黄爱平:美国孔子学院大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15名学生中,3人明确指出自己有中国朋友,或者家人中有中国人,促使他们想学汉语,这类学生学习汉语的直接动机即是社会氛围因素㊂家人中有中国人的学生,因为中国亲戚很少能说英文,而且自己很喜欢去中国,为了与中国亲戚朋友更好地交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感受,所以学中文;另外,汉语学习过程中也觉得中文很迷人㊂这样该生具有三种动机,但是这三种动机并不是同时产生的:社会氛围因素是最初的触动;与中国亲人交往的同时产生了工具性动机,即想学好汉语与他们交流;而在系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觉得汉语很迷人㊂如果说社会氛围㊁工具性动机是外在的动机因素,对所学对象本身的喜爱则是内在动机因素,那么她的动机不断从外在走向内在,对汉语的热情很高,并且因为与中国亲戚接触较多,目的语语境相较其他人更充分,汉语的语感更好,在课堂上表现很活跃,不仅积极回答问题,也能不断提出问题,回答正确概率较高,增强了自信心㊂两位受朋友影响而学汉语的学生,主要想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能有机会去中国工作㊂这是社会氛围因素与工具性动机相结合,但是这两位学生表现很不一致,有一位学生作业比较认真,课堂表现也比较积极,但是正确率并不是很高,对汉语的理解有些似是而非,学了一学期不再进行课堂学习;另一位却并不怎么认真,无论是作业还是课堂表现,大概是两种动机都不够强烈,也与他是在美国留学的身份有关系,毕竟英文是他学习其他课程的主要语言㊂11名学生对中国文化㊁历史㊁政治㊁哲学甚至是中国人很感兴趣,希望对中国有更广泛㊁更全面㊁更客观地了解㊂语言在他们看来是了解中国的一个工具,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㊂这部分学生对中国的描述充满了感情,多使用正面积极词汇,比如对中国历史㊁文化的评价:fascinating,wonderful,cool,specific,interesting等等,充满了赞美和期待㊂这些学生在学汉语之前通过电视㊁电影㊁新闻或者中学的相关课程对中国有一点了解,于是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但是他们认为相对于其他亚洲国家,比如日本㊁韩国,在美国有关中国的信息要少得多㊂作为在思想上已经比较独立㊁成熟的美国大学生,兴趣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动机㊂这些学生上课积极,课堂上通常会有很多问题,主要关于汉语的规则㊁用法,也有关于中国社会㊁历史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在课后找老师继续了解中国哲学问题的㊂他们中大部分有与中国人交往的愿望,渴望去中国亲身感受㊂1名曾经来中国学汉语一年,回到美国又继续学汉语两年;2名学生报名参加孔子学院的夏令营活动到过中国;1名学生自费假期去中国北京等地旅游,并且在网上结交中国朋友练习口语;1名学生成功申请到中国大学学习汉语1年的机会㊂笔者两年任期结束后,11名学生中有2位到中国来工作至少1年,也有来过中国的学生再次到中国旅游,还有其他学生在继续申请到中国的交换项目,有的继续自学汉语(目前该孔子学院汉语课程只开设了初级和中级两个级别,每个级别学时一学年)㊂当然,以兴趣为主的动机,也不排除工具性动机,2名学生认为汉语在国际社会上将会很重要,2名学生认为汉语可以为将来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带来便利,1名学生认为会说汉语去中国旅行会很方便,2名学生认为汉语是深入了解中国的一个工具㊂根据温晓虹的研究,初中级阶段,工具性动机是持续学习汉语的显著标志(温晓虹,2013),所以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工具性动机㊂3名学生明确指出因为老师的原因,使他们继续学习汉语,有一些学生虽未明确指出,但是保持与教师亲切友好地交往,这是社会氛围因素对学生持续学习的影响㊂1名学生对汉语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认为汉语不是 aromancelanguage ,而是 amachinegunlanguage,it sreallyhardtospeakamachinegunlanguage. machinegunlanguage 连说两遍,表示了极大的困扰㊂这个学生答话很少,除了这两句是完整的句子,其他都是用词来回答问题,非常简短㊂从课堂表现来看,他不时旷课,上课回答问题时有困难,与同班同学相比读句子也非常不流利,但是他很关心自己的成绩,不希望因为旷课和作业问题而不及格,希望老师能让他通过㊂笔者认为这是学习目标不清晰导致遇到学习困难时的焦虑㊂综上所述,孔子学院学生学习汉语的初始动机是多样的,但以兴趣为主要动机的学生比例超过㊃72㊃海外华文教育2020年70%,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都能积极地看待汉语以及中国的文化㊁历史等等,汉语学习热情高,也能持续进行学习㊂以社会氛围因素触动的学生,因各自环境不同,持续学汉语的情况差别较大㊂另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是单一的,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动机的主次关系也会发生变化㊂虽然专业背景没有设立在访谈问题中,但是就学生的专业来看,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国际关系专业的,所以专业需要激发了对中国㊁汉语的兴趣也是可能的,这种工具性动机能与其他动机一起作用于学生的学习㊂但是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动机以及动机的强弱程度不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习品质,不同的生活背景等,都对汉语学习有很大影响,动机只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部分㊂(二)汉语课堂的学习需求总体而言,学生希望在汉语课堂上能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或者增加汉语知识㊂大部分学生提出了具体意见:2名学生纯粹从语言学习要素角度着眼,一名注重汉语语法㊁语音;一名希望多学语法和词汇,为以后继续学习打基础㊂2名从汉语学习的技能角度着眼,强调要学会说㊁读和写㊂3名学生从学习的效果与目的着眼,希望能够学会流利的汉语,以便以后去中国工作㊂3名学生视汉语为了解中国社会㊁文化的工具,对汉语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希望能在汉语课上学语言,也学哲学㊁学文化,以便对中国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㊂1名只希望掌握听㊁说㊁读㊁写这几种语言技能,文化方面并不要求,因为文化可以在其他课程上学习㊂1名认为就是提高汉语水平而已,并无其他㊂其他人则是希望学习了解而已,比较笼统㊂所以尽管是学习汉语,每位学生的目标重点是不同的,这需要教师在既定的教学任务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同时对不同的需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㊂(三)汉语学习的困难有的学生认为汉语整体都难,因为汉语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哲学背景上的语言,所以难以理解㊂有学生则认为汉语与英文很不一样,所以很难㊂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说明具体难点在何处,其描述提供了具体信息㊂1.关于语音汉语读音很难是普遍的看法㊂虽然拼音与英文字母在外形上一致,但是读法不一致,有的学生困扰于单韵母复韵母发音的不同,更多学生认为其声调难以掌握,很难读得正确,因为英文单词没有声调区别,只有重音位置不同;其次,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对于汉语积累不多的初学者,很难根据声调来推断具体的语言意义,汉语的听和说很费心智;另外还有很多同音异义的词语,加大了记忆负担㊂总而言之,拼音包括拼音字母发音㊁声调,另外还需与汉字意义对应,都使汉语学习起来很复杂㊂2.关于汉字学生认为相比于拉丁语,汉字是中文学习中多出来的一项㊂首先,汉字字形不能指示读音,而英文不管是否明白其意义,都可以读出来;其次,看到汉字(尽管有时候知道怎么读)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再次,汉字书写很难,要记住其部件和构造,还有笔顺,很难,而英文只有26个字母㊂正是因为汉字的这些特点,学生觉得汉字无穷无尽,很难记住㊂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汉字是一种煎熬㊂3.关于语法认为汉语语法很难的学生解释,汉语是建立在不同哲学背景上的一种语言,所以难懂㊂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汉语的语法相对(拉丁语等)来说简单,比如没有连接结构,没有繁复的词性㊁时态变化形式;此外,比较实用,具有系统性㊁逻辑性㊂认为汉语语法简单的同学认为,有些人之所以认为汉语语法难,是因为总是用英文的模式去理解汉语,总想从与英文相似的地方来理解汉语,而不是从汉语的角度去理解汉语㊂也有学生建议,应该把汉语与英语的相同之处告知学生,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学生来学习㊂㊃82㊃第5期黄爱平:美国孔子学院大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这种不同的建议表明,汉语与英文的同与不同,都应该是汉语教学中要涉及的内容㊂对于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大学生,汉语语法教学中可以适当插入汉语概论性介绍,既介绍英语和汉语的同,比如基本句型结构的相似性;同时,也要对汉语特点给予总体介绍㊂这种概论性课程,目前在注重语言技能教学的大纲中几乎没有,笔者曾经尝试在不同阶段讲授汉语概论,发现学生学过一学期汉语之后再来进行概要式的介绍效果比较好,但是在零起点汉语技能教学课上,也可以根据不同阶段㊁不同语法点的出现进行一些总结,让学生对汉语特点有所了解㊂此外学生还提到语言学习中的思维模式问题,学汉语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学英文用英文的思维模式,这表明大学生汉语学习中理性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㊂这要求在语言技能课上进行汉语概论教学,同时也需要关注二语教学中涉及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㊂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相应的思维方式的反映,而思维方式与文化㊁传统㊁习俗有很大关系,在语法教学中,适当对汉语与汉语思维㊁文化的关系进行梳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让学生深入理解汉语语言特点,慢慢学会用汉语思维来学习汉语㊂总而言之,汉语对于英文母语者的困难主要在于这种语言与英文的差异造成的陌生感,简言之即汉语的基本要素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但是这个统一体在英文母语学习者看来是三套不同的系统,由此造成了很重的学习负担,如何解决汉字形音义造成的困扰,将极大影响对外汉语教学㊂而汉语的语法教学也需要根据大学生逻辑思维强的特点进行汉语概论教学,以及讲解汉语语言与思维㊁文化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㊂(四)汉语学习前后相关认识的变化总体而言,学习汉语之后,无论是对汉语本身还是对中国的认识都有变化㊂1.对汉语认识的变化一是对汉语难度的认识,有人认为写汉字并不是看上去那么难,汉字有一种提示告诉你怎么写;有人认为语法比想象的要简单一点,以前认为很复杂㊂二是对汉语本身的认识,以前基本不知道或者不了解,或者认为汉语是无意义的㊁复杂的,现在认为汉语是建立在其文化之上的,其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认为汉语是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很迷人;也有从实用角度认为汉语从长远角度讲是有优势的,因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数量很多㊂三是情感上的变化,以前没想过了解汉语,但是现在学起来挺有趣的,挺开心;有的仍认为汉语很难,所以有时也感到很沮丧,但是很喜欢学;有的是对汉语和它所属的文化更感兴趣㊁更着迷了,虽然学汉语是挑战,但是有很多有趣的事儿;有的就是享受学汉语的过程㊂2.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一是了解中国的渠道的变化,以前只是从新闻㊁电影㊁电视等听说而已,现在是从语言㊁与中国人接触㊁去中国旅游㊁课堂学习等方面去了解,有了亲身体验㊂二是了解范围的变化,以前只是非常简单地了解中国的食物,以及一点文化,了解非常有限,有的根本没有打算了解中国㊂但是现在会主动了解中国历史㊁地理㊁风俗㊁文化㊁哲学等,有的对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印象深刻,认为那么多优秀的传统被保留下来,非常精彩;有的认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迷人的国家,历史和哲学都很迷人,但是西方人知道得太少;有人认为即使仅就食物和文化而言,了解也更深了一些㊂总体而言,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更全面㊁更深入了㊂三是看待中国的视角发生变化,以前是从美国人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现在想知道中国人是如何看待这个社会㊁世界的,与美国比有什么不同,由此对中国有了更多细微的理解;以前从新闻影视提供的材料角度来理解,认为那是一个充满冒险的㊁危险的㊁野蛮的㊁具有异域色彩的地方,每个人都会功夫,现在觉得中国人与美国人一样,也要吃饭㊁生活㊁度假㊁享受生活,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㊁观念㊁文化不一样罢了㊂现在可以更加理性㊁客观㊁全面地去看待中国㊂四是对中国的感情发生变化㊂学汉语后很享受扩大了对一个国家的认识这种感觉,并且很享受与那里的人的交往;觉得能了解中国的一些风俗㊁历史是很酷的事情;知道得越多,越发认识到中国是㊃92㊃。
浅谈美国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汉语逐渐成为新强势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学习汉语的人正在成倍增长,“了解中国,学说汉语”的潮流正流行于全世界。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流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应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初级口语教学。
本文将以非汉字圈的美国为例,首先分析美国汉语教学中口语教学的现状;其次,分析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内容特点;最后,结合教育教学原理,以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践为依托,着重论述美国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美国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现状据统计显示:“在美国,1960年大专院校汉语课程注册人数只有1700多人;20世纪80年代末期,学习外语的大、中学生中91%选择西、法、德三大“普遍教授语言”,而汉语与日语、韩语、葡萄牙语等数10种小语种语言加在一起,不到美国学习“普遍教授语言”总人数的1%,当时学习汉语的人数排在第9位,在美国整个外语教学中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在1995年时大专院校汉语课程注册人数已达26000多人,35年间增加了15倍,成为美国大学所开设的12种主要外语中选修人数增加最快的语种之一。
”据美国《纽约时报》2010年1月20日报道:“美国政府进行的调查显示,在美国外语教育节奏缓慢之时,汉语教学在美国外语教育中一枝独秀。
目前,共有1600所美国学校开设汉语课,汉语有超越德语成为美国第三大外语之势,由此可见,汉语教学在美国的发展态势良好。
”(一)美国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美国,随着学习汉语的学生日益增多,汉语教学受到了高度重视,逐渐在外语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汉语热一浪高过一浪,但有些只是表面现象。
如果冷静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汉语教学与法语、德语等强势语言教学相比,其“非普遍教授语言”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处在弱势,存在诸多问题。
美国高校汉语入门教学经验之谈一、背景众所周知,汉语教学在美国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光明。
作为处在美国高校汉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当然为当前形势感到鼓舞和欣喜。
但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推动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外语教学中正常化、专业化、系统化地位的确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美国的高校里,某一门课程学生的选课率和选课学生的升级率,是校方决定是否投入和扩大投入资金去建设该门课程的关键指标。
而学生们不仅在开学初的两、三周之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改换所修课程,每个学期末,还要对所修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各项指标做出规范的匿名评估,提交给校方作为是否继续开设开门课程的参考。
美国高校中的外语课程设置,特别是在入门阶段,普遍没有语法课、听力课或会话课的分别,而是以日常会话为教学的主线,听说读写一把抓。
学生们既然决定来选修这门课程,他们对汉语的兴趣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对学习汉语的畏难情绪也很普遍。
于是,教师在沿着实用性的原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消减学生的畏难情绪,维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保持、提高汉语课堂相对理想的学生选课率,成为汉语教师们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
传统观念上汉语入门阶段的语音、汉字和会话教学三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矛盾冲突。
比如说“现在开始上课!”从会话的角度看,应该靠前教。
可是这一句话涉及的“X、Z、SH、ian、ang”等音素,在语音的教学顺序中又应该靠后教。
汉字更是有难有易。
当我们不得不将语音、汉字和会话的教学揉合在每一个课时里同时进行,教学要点的排序上就出现了一个难题:到底是应该以语音为主,还是以认读汉字为主?拼音与汉字,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从美国高校汉语学生的特点出发,以笔者在美国从事成人中文入门教学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二、美国高校汉语选修课学生的特点高校选修汉语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专业,横跨各个年级,其中以经济、历史、法学等文科专业居多。
他们学习目标不一定都很明确,但是,能够用汉语进行简单会话是他们普遍的诉求。
他们的学习动机大多与其生涯计划、职业发展计划直接相关,因此学习的欲望比较强烈。
这些学生已经成年,具备一定“独立学习”的能力,思维方式以抽象思维为主,记忆方式主要通过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两种方式来完成。
另一方面,他们的母语的认知体系已经发展完善,同时普遍缺乏第二外语的学习经验。
他们当中课外兼职以补贴学费和生活费的比例也比较大,课外能够预习或复习的时间非常有限。
大部份的学习内容依赖课堂上的时间来消化吸收。
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美国高校当中也有不少学者在摸索更适当有效的汉语教学法。
爱荷华大学的米歇尔•艾文森(Michael E. Everson)曾以20个汉语入门学生为考察对象,要求他们先认读,再用英文解释46个中文字词。
她的观察结果认为,汉字所代表的汉语口语既不规则也不系统,所以汉语的入门教学应当首先奠定学生的口语基础,以此作为他们识认汉字的资源。
她建议中文非母语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只学拼音,培养听、说的语感,一学期甚至一年以后才开始接触汉字。
【Michael E. Everson, Word Recognition among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ming and Know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V ol. 82, No. 2 (Summer, 1998), p. 194-204】这种依靠拼音,要求学生反复模仿,以听説为主的入门教学,近似于婴儿学説话的过程,理论上讲应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
然而以拼音为主,完全脱离汉字的入门课程很容易变成机械简单的重复,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汉语”的概念,是唐人街店铺门口招牌上的汉字,是百货店里日用物品上刻印的汉字,更是他们和他们的同伴身上刺青的汉字。
对汉字的好奇心理和希望自己能够“看懂”汉字的欲望,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选修汉语的动机,也是他们学好这门课最宝贵的可利用资源。
正如澳大利亚教育部公开发布的“国家汉语课程方针”所指出的:“汉字是非母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最显着的乐趣所在”,“汉字教学开始得越早,对学习越有利,书写上的难度不应该被视为阻力。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Chinese, Victoria, Australia, 1994】认知心理学认为,基模是认知系统构成的基础,是人们储存于大脑中的,一个个抽象的知识单位。
基模的内容来自于人们与过往事件、情景或物体相交流的经验,并对当前的行为起决定性的作用(McNeil,1984)。
不同文化背景及生活状态下长大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就是因为各自过往的经验不同,即“基模”的具体内涵不同。
而人的年龄越大,各类基模的内容就越趋于固定。
在行为基模的类推作用当中,语言学习基模就是学生习惯于如何从字面通向字义的心理历程。
在成年的汉语学生们已然成型的语言基模里,文字和语言就是英文的26个字母及其排列顺序、拼写规则。
当他们开始接触中文,汉字的形体明明与记忆中的文字形体基模大相径庭,拼音却沿用着“字母及其排列顺序”,把他们的认知带回到母语的发音规则与标准中去寻求解决方案。
然而汉语拼音虽然使用大量和英文字母类同的符号,拼音规则却是根据俄文的发音原则制定,汉字的许多字音,无论在俄文还是英文里都不存在,“C、Q、X、Z”等字母代表的发音和英文更是完全不一样。
基模在这里出现巨大的缺口,造成学生的学习干扰现象,使他们困惑,无所适从。
再加上他们在美国学中文,完全没有语言环境的辅助,学习过程于是变成死记硬背,非常被动。
显而易见,他们需要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全新的,中文的语言基模。
三、构建新的汉语基模汉字与西方语系的字母拼音文字的差距之远,是学生入门的一个难点。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所谓一张白纸上最好画出新的图画,这也恰恰是建立新的语言基模的最佳支点。
从汉字开始教汉语,使得学生大脑中诠释新咨询的希望与接收的讯息相吻合,基模中的缺口得以具象化,这些新讯息就会被成功地编入记忆当中。
或曰,汉语词汇的图形与英文母语翻译在学生大脑中的等值同时呈现,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事实上,南澳大利亚大阿德莱德地区(Metropolitan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的一所学校曾经在2001年专门为此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把102名没有中文背景的学生分成甲班、乙班(实验组)和丙班、丁班(对照组),学习汉语的教材内容完全相同,但教师的施教方法不同:对照组所用的生字卡片,一面是图片,另一面是注上拼音的汉字,学生学习读写拼音在认字之前;实验组所用的生字卡片,一面是图片和汉字,另一面是该汉字的拼音,学生认识汉字在读写拼音之前。
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实验小组对4个班的学生作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统一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做出了系统分析。
他们所得出结论中,第一条就是:“学习汉字没有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汉字结构的复杂并不构成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Hu Shiqin, Teaching Chinese to English Backgrou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V ol 4, No.1, 2003】而美国的凯文•钟(音译,Kevin K. H. Chung)在他的汉语习得心理历程研究中也发现,当每个汉字字符的拼音和英文对等翻译被展示5次以后,学生大脑中对等的英文译义和发音会更迅速地出现以便于与之形成对比。
他的观察数据证明了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也提出了以汉字字符为本建立新的语言基模的重要性。
他建议在对非母语学生的入门汉语教学阶段,先展示汉字的图形,适当延后介绍与该字符相关的拼音和英文译义【Kevin K. H. Chung, Effective Use of Hanyu Pinyin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 as Extra Stimulus Prompts on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ume 22, No. 2 (March, 2002), p 149 –164】。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教材进度的要求,课堂教学用语先以英语为主,逐步添加汉语。
教学内容以会话为主线,从情境模拟、故事角色扮演中切入文化因素分析、对照和讲解;同步进行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相对独立,也有相互的交汇。
同时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详解中英文类比困惑点,奠定新基模的基础:汉语和英语的差别之大,语言学上有很多方面的表现。
当美国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回到固有的母语基模中去寻求支持他们理解新语言知识的因素,类比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在入门阶段,学生比较容易注意到的汉英语言差别,既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理解的障碍,也是他们产生畏难情绪的根源。
在这些方面,不仅要提供给他们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更要强调汉语的语言特征以建立新基模的独立性,引导他们正确面对。
比如:困惑点:汉字的形、音、义相连:解释:汉字的信息含量很大,既表形表音,也表意。
英文的字母组合只表音。
汉字可以直接从字形想象客观存在,结构上反映客观现实内在的本质的关联,英语却只见音而不见义,更不见形,从音到形、义的映射全靠死记硬背。
结论:汉字是立体的语言编码,英文单字则是平面的。
所以汉字的认读对脑细胞的整体协调活动刺激更大。
•利用汉字的魅力,搭建新基模的框架:尽管美国学生们对解读汉字兴趣盎然,但他们要准确地记住用笔划和部件组成的方块字形体,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需要采用一些非常规的办法,用他们能接受、易联想的解释,将汉字图形化、意象化,甚至故事化,淡化汉字表面上“点横竖撇捺”的武断性,尽量减少需要记忆的符号,使汉字的学习趋于简易而富于逻辑性和系统性,以帮助学生记忆和识别基本的汉字。
在这个阶段,汉字的选取是一个颇具有技巧性的问题。
优先选取的当然是那些构字能力,构词能力相对比较强,可以单独作为形声旁的简单独体字,比较容易将其图形化。
同时尽可能地将这些独体字按“象形”和“指事”两种造字法分类。
然后围绕常用汉字进入复合字的范围,用汉字结构原理将被图形化的部件组合逻辑化。
具体的字符选择也要兼顾到拼音教学的进程和与课文内容的相关性,一开始不宜求全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