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雾》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大班雾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幼儿大班雾教案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雾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展示雾的场景和形成原因。
2. 教具:幼儿园室内模拟雾气的装置(如喷雾器)。
3. 幼儿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
4. 课堂环境布置:展示幼儿绘画作品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雾的场景,引发幼儿对雾的兴趣。
- 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雾?”“你们知道雾是怎么来的吗?”鼓励幼儿回答。
2. 探究(10分钟):- 引导幼儿观察室内模拟雾气的装置,让他们亲自体验雾的感觉。
- 提问:“你们觉得这是什么?”“你们感觉到了什么?”“你们知道雾是怎么形成的吗?”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讨论(10分钟):- 组织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雾的认识和观察结果。
- 引导幼儿思考雾的形成原因,例如温度变化、湿度等因素。
4. 绘画和手工制作(15分钟):- 提供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让幼儿自由发挥创造力,绘制或制作与雾相关的作品。
- 鼓励幼儿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雾的理解和感受。
5.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手工制作品。
-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对雾的认识和感受。
6.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雾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 鼓励幼儿继续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幼儿对雾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幼儿通过亲自体验模拟雾气的装置,加深了对雾的感知。
通过小组讨论和绘画手工制作,幼儿不仅巩固了对雾的认识,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在展示和分享环节,幼儿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强了自信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不仅学到了关于雾的知识,还培养了科学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雾》幼儿园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雾的定义和特点2. 雾的形成原因3. 雾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三、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雾的图片或视频。
2. 教具:透明的容器、水、蒸汽发生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幼儿观察雾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说出雾的特点,如模糊、湿润等。
2. 讲解:通过教具演示,让幼儿了解雾的形成原因,如水蒸气在冷凝时形成雾。
3. 实践活动:让幼儿用水和蒸汽发生器制作雾,观察雾的形成过程。
4. 总结:让幼儿说出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
五、作业:1. 让幼儿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雾现象,并与家长分享。
2. 家长协助幼儿拍摄一张雾的图片,下次上课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操作能力,评估他们对雾的认识和理解。
2. 记录幼儿在课堂上的表达和提问,评估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收集幼儿的作业,评估他们对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让幼儿了解其他气象现象,如雨、雪、雷电等。
2. 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气象观察活动,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八、家长沟通:1. 向家长介绍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让家长了解幼儿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
2.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作业,协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雾现象。
3. 听取家长的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兴趣。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引导方式,确保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和理解雾的概念。
2.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思考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程内容:介绍雨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幼儿园大班教案《雾》一、教学目标1.了解雾的形成以及对人的影响;2.学习如何保护自己遇到雾天气的情况;3.掌握感性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教师准备《雾》绘本和教科书;2.教具:大型幼儿玩具、棉花球、盆、水;3.其他准备:教师准备好幼儿园大班教案《雾》,以及和雾天气相关的图片等教具。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向幼儿解释今天要学的是什么内容,让幼儿了解我们要学习的是雾和雾天气;2.让幼儿自由发表一下对雾和雾天气的了解和看法。
步骤二:了解什么是雾(20分钟)1.教师出示绘本《雾》,并介绍绘本的内容以及插图;2.教师向幼儿讲解雾的形成原因及对人的影响;3.通过观察盆里泡着的棉花球“雾”,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雾。
步骤三:学习如何保护自己(30分钟)1.教师向幼儿讲解在雾天气里如何保护自己,如佩戴口罩等;2.教师放置一些雾天气的图片,让幼儿自由选择图片,让他们说一下自己最想保护的部位。
3.小组合作,让幼儿自由发挥,想出更多在雾天气里如何保护自己的方法。
步骤四:学习相关汉字(30分钟)1.教师让幼儿大声朗读教科书里与雾天气相关的内容,同时让幼儿认识这些词语的书写;2.教师把涉及到雾天气的汉字写在黑板上并让幼儿一一朗读。
步骤五:巩固练习(3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搞笑的关于雾天气的视频,引起幼儿兴趣;2.让幼儿发挥想象力,以雾天气为主题完成绘画或创作故事。
步骤六:总结(10分钟)1.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引导幼儿进行总结;2.教师喜欢每位幼儿一个“好学员”的称号以及奖品。
四、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听得明白、说得清楚;2.观察幼儿对雾的认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正确保护自己;3.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应用学习到的知识,绘画或创作故事。
五、教学反思1.教学中,幼儿的自主性较为高,新知能够比较容易的被接受;2.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让幼儿有更广泛、有趣的学习结果;3.在今天的教学中,幼儿参与程度较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幼儿园大班《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自然科学》第四章《天气现象》第三节《雾》。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雾的形成原因、雾的特点、雾的分类、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雾天的安全常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雾的形成原因,理解雾的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幼儿观察天气现象的能力,提高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教育幼儿在雾天注意安全,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雾的形成原因及雾的分类。
教学重点:雾的特点、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雾天安全常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雾天的图片、PPT课件、视频资料。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雾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自己在雾天的经历,引发幼儿对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PPT课件讲解雾的形成原因、特点、分类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播放视频资料,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讲解雾的特点,引导幼儿学会观察雾天的现象。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讨论雾天的安全常识,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2)教师提问,检查幼儿对雾的特点、分类及雾天安全的掌握情况。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雾的形成原因2. 雾的特点3. 雾的分类4. 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5. 雾天安全常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雾天的画,并简单描述画中的场景。
答案示例:画面中有雾气弥漫,能见度低,行人戴着口罩,车辆开启雾灯,小心翼翼地行驶。
2. 家庭作业:与家长一起观察雾天现象,了解雾天的安全常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雾天的实际景象,让幼儿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幼儿关注其他天气现象,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雾》幼儿园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雾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雾的定义和特点。
2. 雾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雾的形成原因。
2. 如何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雾的图片或视频。
2. 教具:透明的容器、水、热水等。
3. 材料: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雾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说出雾的特点,如“模糊”、“朦胧”等。
2. 讲解:向幼儿讲解雾的定义,即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讲解雾的形成原因,如气温、湿度等。
3. 实验:演示实验,让幼儿亲眼见证雾的形成。
将热水倒入透明容器中,用冷毛巾覆盖容器口,观察雾的产生。
4. 观察和描述:组织幼儿户外观察雾的现象,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雾的特点和感受。
5. 创作:邀请幼儿利用画笔、彩泥等材料,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雾。
6. 展示和分享: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雾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
8.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天气变化,记录雾的出现次数和特点。
9. 拓展活动:组织幼儿开展户外寻雾活动,提高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10.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作品展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幼儿对雾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所学内容,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观察雾的现象,增进亲子关系。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有关雾的主题墙,展示幼儿作品和相关图片,增强幼儿对雾的认知。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根据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作品展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幼儿对雾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大班《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自然科学》第四章《气象现象》第三节《雾》。
详细内容包括:雾的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分类及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雾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能区分不同类型的雾。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及探究自然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雾的形成原因及分类。
2. 教学重点:雾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雾的视频资料、图片、实验器材。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雾的视频和图片,让幼儿初步感知雾的现象,引发幼儿兴趣。
2. 讲解:介绍雾的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分类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实践:组织幼儿进行观察雾的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表达。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雾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5. 随堂练习:让幼儿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雾的分类练习。
七、板书设计1. 板书《雾》2. 板书内容:(1)雾的定义(2)雾的形成原因(3)雾的特点(4)雾的分类(5)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雾现象。
2. 答案:略。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雾的奥秘”主题活动,让幼儿深入了解雾的成因、特点等。
(2)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寻找生活中的雾现象。
(3)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关注雾污染问题,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雾的形成原因及分类。
2. 实践环节:组织幼儿进行观察雾的实验。
3. 作业设计: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雾现象。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针对幼儿在实验、观察、表达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反思。
一、教学难点解析1. 雾的形成原因: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接触到冷空气时,温度降低,水蒸气凝结成微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的。
《雾》幼儿园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幼儿理解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雾的形成原因。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关于雾的图片或视频。
2. 准备一些关于雾的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向幼儿展示一些关于雾的图片或视频,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对雾的感受和印象。
2. 讲解: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可以结合实验材料进行演示,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
3. 观察: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看看是否有雾的现象出现,并观察雾的特点。
4. 表达: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可以鼓励幼儿进行绘画或制作手工作品来表达自己对雾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 科学探索:带领幼儿进行雾的实验,例如在室内制造雾的效果,让幼儿观察雾的过程。
2. 艺术创作:提供画纸、颜料等材料,让幼儿画出他们心目中的雾。
七、作业设计:1. 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雾现象,并记录下来。
2. 家长可引导幼儿通过拍照或画图的方式,将观察到的雾现象呈现出来。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观察幼儿对雾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针对幼儿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九、评价方式: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雾的认识。
2. 关注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幼儿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设计更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教案,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确保目标具有可衡量性,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Some roads seem very close, but the ones that go down are far away. People who lack patience can never go.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大班教案《雾》大班教案《雾》1《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空气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空气的秘密》这一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雾霾天气更是难以理解,但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又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这个知识点是个难点。
对照《指南》的要求以及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过程中以“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和“不吹自灭”两个小实验进行探索,实验一是“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这个环节根据幼儿的经验觉得非常容易吹进瓶子里,而结果却让幼儿很吃惊,不管是使劲还是轻轻吹都无法把纸团吹进瓶子里,从而在亲身体验中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压力;实验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了解空气中有燃烧需要的氧气。
这两个环节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
最后环节,抓住了今年的社会关注点“雾霾”,虽然“雾霾”对我们南方城市来说是少见的,可以说对我们而言是较遥远的,但在现代社会里对治理雾霾又是势在必行的。
因此,本次活动后半部分从了解什么是雾霾?雾霾天气哪里来?到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最后讨论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这几个环节中让幼儿多方位了解关注“雾霾”,让幼儿知道从小这样做的重要性,达到对幼儿从小进行环保教育的效果。
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雾》大班0010010课适合大班主题教学活动,使孩子们对自然的雾现象感兴趣,可以使用多种材料制作“雾”,了解“雾”的特点和成因,知道它将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请看一下幼儿园班《雾》的教学计划。
活动目标:1.了解“雾”的特征和成因,并知道它将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2,对自然现象浓雾感兴趣,可以使用多种材料制造“雾”。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行分享您的感受。
4.愿意探索迷雾,交流和分享。
活动准备:可以清晰看到“雾”的材料:镜子,透明杯子,透明储物袋;幻灯片图片;视频活动程序:首先,结合生活经验谈谈对雾的认识。
老师:两者之间的天气如何?晴天和大雾天有什么区别?老师:你看到的雾是什么?当我们在大雾天行走时会感觉到什么?(头发会有点湿,好像前面冒白烟一样)其次,听故事《雾》,了解雾的主要特征。
老师:让我们一起听一个故事,听故事中的雾气。
你在做什么?1.幼儿听故事。
2,根据故事师:雾哥做了什么调皮的事?谁的眼睛蒙住了眼睛?您遇到了什么麻烦?为什么雾消失了?雾去了哪里?(天堂变成了什么?)老师:事实证明,雾将给我们带来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但是雾最怕太阳,太阳会出来,雾会消失。
第三,了解“雾”的成因和各种雾的标记。
1.观看视频以了解起雾的原因。
老师:雾是怎么形成的?(孩子们可以自由讨论)老师:这里有一部关于“雾形成”的小电影。
让我们来看看它。
雾是如何形成的?2.了解各种起雾迹象。
老师:雾是一样的吗?我找到了一些雾的照片,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有些雾,有些是浅雾)人们使用什么标签来区分不同程度的雾?第四,尝试用多种材料制成“雾”。
1.提供各种材料,指导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制作雾气。
老师:雾是个顽皮的玩偶,它经常安静地来,悄悄地溜走。
尽管现在没有雾,但我们可以制作“雾”。
今天桌子上有很多材料。
想想看,它怎么会产生雾?2,小朋友自由探索,老师指导3.告诉自己的发现:您是否造了雾,人造雾是如何产生的?现在您知道如何产生雾气了吗?扩展活动:了解“烟雾”的特征和原因,知道它们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并威胁人体健康。
《雾》幼儿园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雾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2.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雾的定义: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2. 雾的特点:模糊、朦胧、有色、有味。
3. 雾的形成原因:遇冷、水蒸气凝结。
三、教学重点:1. 帮助幼儿掌握雾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难点:1. 雾的形成原因,如何让幼儿理解遇冷、水蒸气凝结这一过程。
2. 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雾的形成原因动画演示、实验材料。
2. 环境:室内活动场地、户外观察场地。
教案篇幅有限,仅提供了五个章节的框架。
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继续编写剩余的章节,如六、教学过程,七、教学评价等。
在编写过程中,注意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注重实践环节,让幼儿亲身体验、观察、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雾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雾的特点,激发幼儿对雾的兴趣。
2. 讲解:简要介绍雾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结合动画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3. 观察:组织幼儿户外观察雾的现象,让幼儿亲身体验雾的特点。
4. 讨论:回到教室后,引导幼儿分享观察到的雾的现象,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雾的实验,让幼儿动手操作,验证雾的形成原因。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幼儿对雾的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倾听幼儿在讨论中的表达,评价幼儿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 关注幼儿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雾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家庭环境中观察和体验雾的现象。
2. 开展雾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雾的主题画作。
幼儿园大班教案《雾》
大班教案《雾》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对雾这一自然现象产生兴趣,能用多种材料制造“雾”,了解“雾”的特征及成因,知道它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雾》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雾”的特征及成因,知道它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2、对雾这一自然现象产生兴趣,能用多种材料制造“雾”。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乐于探索雾、并且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能够明显看出“雾气”的材料:镜子、透明杯子、透明保鲜袋;幻灯图片;视频
活动过程:
一、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对雾的了解。
师: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天气?晴天和雾天有什么不同?
师:你看见的雾是怎样的?我们走在雾天有什么感觉?(头发会有点湿,好像前面有白茫茫的烟)
二、倾听故事《调皮的雾弟弟》,了解雾的主要特征。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听听故事里雾是怎样的,在干什么?
1、幼儿倾听故事。
2、根据故事提问
师:雾弟弟做了哪些淘气的事?它都蒙住了谁的眼睛?分别遇到了什么麻烦?最后雾为什么会消失?雾到哪里去了?(到天上变成了什么?)师:原来雾会给我们带来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不过雾最怕太阳,太阳出来了,雾就会消失。
三、了解“雾”的成因及各种雾的标记。
1、观看视频了解雾的成因。
师:那雾是怎么形成的?(小朋友自由讨论)
师:这里有一段“雾形成”的小电影,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雾是怎么形成的?
2、了解雾的各种标记。
师:雾都一样吗?我找了一些雾的图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大雾,有的是轻雾)那人们用什么标记区分不同程度的雾呢?
四、尝试用多种材料制造“雾”。
1、提供各种材料,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雾。
师:雾是一个调皮的娃娃,经常会悄悄的来,悄悄的溜走。
现在虽然没有雾,但是我们能制造“雾”,今天桌上就有许多的材料,你去想想,怎样才能产生雾?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
3、讲述自己的发现:你有没有制造出雾,人造雾是怎样产生的?现在你知道雾是怎么产生的吗?
延伸活动:
了解“霾”的特征及成因,知道它们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会威胁到人体的健康。
1、出示霾的标记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雾的秘密,那这是雾吗?
2、讨论霾的危害及如何注意自我保护。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出现了雾霾,雾霾是雾吗?雾霾的标记是怎样的呢?雾霾是怎样造成的?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小百科: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多出现于春季二至四月间。
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