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二版) 周小兵主编 考试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15.70 KB
- 文档页数:8
对外汉语考试重点对外汉语教学考试重点选择、填空(部分)1、与对外汉语教学密切相关的几门学科: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2、课堂活动三要素:启动、回应、反馈。
3、课堂节奏控制:序幕,铺垫,小高潮,舒缓、铺垫,大高潮,尾声。
4、杨惠元归纳出8项听力微技能:辨别分析能力、记忆储存能力、联想猜测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边听边记能力、听后模仿能力、检索监听能力。
5、会话教学中两种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语义的”倾向或视角和“结构的”倾向或视角。
6、泛读方式培养:略读、跳读、粗读。
7、言语技能就是听、说、读、写的技能。
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的区别:语言学习通常是指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语言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无意识)掌握(获得)一种语言(通常是母语)。
学习与习得关系:①学习和习得是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②儿童对第一语言的掌握是从潜意识的习得开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的学习成分愈来愈大③成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从潜意识的学习逐渐发展成为对语言的自然习得章节重点一、对外汉语发展过程:1、创始阶段: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65年,我国唯一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的大学——北京语言学院成立。
2、恢复阶段: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地位,汉语被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工作语言。
3、发展阶段:1983年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
1984年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在我国已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确认。
1987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成立。
4、发展繁荣阶段:2005年7月北京召开世界汉语大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向世界。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题一、填空14``1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活动可以概括为?等4大环节2对外汉语语言要素的教学包括?等4个方面3作为一项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的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以教师为?4对外汉语教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应采取?态度5HSK的全称为?是为?的学习者制定的,其初,中等共分?级98年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2对语言学习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3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99年1从教育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又是一种?2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包括???和测试4各环节,其中心环节是?4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和?4大类HSK是一种?5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等共同决定的。
2000年1第2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强调以学生学习练习为中心,研究的重点在教与学之间更加重视学2外国人说汉语难学,主要是指汉字3设计教学环节要能够体现语言?和?的规律4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5反对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发挥学生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目标是全面掌握语言,这种教学法是?二、选择6``1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是《基础汉语课本》《基础汉语》《汉语教科书》《实用汉语课本》2对外汉语听说法产生于法、美、英、加拿大哪国,其语言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机械语言学3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是《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学汉语》该刊物是月刊,双月刊,季刊,双季刊4学过800学时(在中国相当于初等一年级)的零起点学生掌握的词汇量1000、1500、2000、300098年1那一分试题对学生重复测试,实验证试题效度、信度、区分度、难以清晰度的方法之一2听说法的心理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巴莆络夫3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历来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李海鸥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一教学简论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
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
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
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
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
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比分析的内容对比分析假说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它强调对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比分析假说在发展中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一下三个方面:非干扰性偏误的事实,理论批评和来自实践的批评。
对外汉语一.课程设计:是对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的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实施进行全面设计。
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和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做出一般的规定和描述。
二.“正式语言”(Formal speech):指在某些公共场合使用的仔细的、非个人的公共说话模式,采用这种说话模式可能对说话者的发音、选词和句子结构产生影响。
三.“挫折期”: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文化接受过程中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出现时间大致在接触目的语国家4——5个月之后。
主要表现有语言上的隔阂、生活上的不适应和功课压力大。
(例如:我们到新疆旅游,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对新疆的很多风土人情等感到新奇,我们可以在那里呆上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而不决厌倦。
但是,如果我们是到那里工作,一旦呆的时间长了,我们就发现语言不同,没法沟通,饮食习惯不同等等,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这就是“挫折期”。
)四.“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内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指出:人类天生具有一种适合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
这种习得机制离开人体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其最终目的是使语言规则(即普遍语法)内化。
(例如:动物说话是刺激反应,不同于人类说话。
因为动物缺乏语言习得机制,而人类天生有天赋。
这种天赋与其他天赋没有直接联系,是独立存在的。
五.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为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设立的国家级标准考试。
包括: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基础)];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
六.测试效度:亦称测试的有效性。
指一套测试对应测试的内容所测的程度。
一般可分为: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编制效度和经验效度。
七.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总体设计理论、教材编写理论、课堂教学理论、语言测试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李海鸥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一教学简论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
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
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
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
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
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比分析的内容对比分析假说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它强调对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比分析假说在发展中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一下三个方面:非干扰性偏误的事实,理论批评和来自实践的批评。
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考试要点精编基础理论部分(一)对外汉语教学概论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既是一门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集中强化的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自学能力;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4.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重视感情因素,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和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综合教学原则;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和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用母语和汉语进行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和媒介语原则;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5.对外汉语教学的四个环节:教学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
其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
6.课堂教学的步骤(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布置作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语言知识:语音、字词、语法、功能、话题、语篇言语能力:听、说、读、写、译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策略:情感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8.对外汉语四大理论基础: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9.语言学的流派: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源流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功能主义语言学—韩礼德10. 教育学流派(教学模式):传授式、活动式、发现式、发展式。
对外汉语教学法目录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3)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7)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9)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16)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 (22)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24)第七章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31)第八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上) (37)第九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下) (41)第十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 (50)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P01(单选、填空)(一)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P01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二)母语和外语P02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三)本族语和非本族语P02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
(四)目的语P03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P041.对外汉语教学P04《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道:“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2.汉语教学P05“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
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
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
2.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3.泛化是学习者对目的语当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学习不全面把该规则当作该项目的统一的形式,面忽视了其它的规则或用法。
4.文化的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母语文化的观念,行为方式等来实现目的语文化中的特定的文化行为和交际功能。
5.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性指导性文件。
6.课程设计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类型和具体的教学对象,对既定的教学对象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选定课程类型制定课程设置计划(同时考虑主客观条件)它是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
7.总体设计是根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在全面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等等作出明确规定。
8.课程规范是对课程本体(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和课程实施(课程教学)这两个部分的规范。
9.水平测试是为了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客观,能够有效的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的测试。
10.成绩测试(课程测试)它是非标准化的试题,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
11.分立式试题是对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分项测试,以考察受试者各个单项的能力。
例如:填空,改错,多选12.HSK(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标准化考试。
1、几种常用的语法教学法(例子最好两个以上)1. 归纳法: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总结语法规则,再运用这些规则进行操练。
2. 演绎法:先讲清语法规则,再举例说明,然后在规则指导下学会运用。
3. 引导性的发现法或综合法(1)即前面两种方法的结合。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类推,自己发现语法规则,并进行操练。
(2)先采用演绎法,简要揭示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练习,在初步掌握语法规则的情况下,做进一步归纳总结,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4.对比法:(1)汉外对比(2)汉语内部对比:相近或相反语法点的对比(3)正误对比5.图示法:用简单的图画形象地表示某种抽象的语法规则。
6.公式法:用类似于数学公式的方式展现句式结构。
7.以旧带新法:用已经学过的语法点带出新的语法点。
2、对外汉语教学原则(重点把握交际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加上你的理解。
科学性原则主要指教学是否符合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由易到难,方便教、方便学。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编排顺序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题材内容要从日常生活用语开始并逐渐涉及社会生活交际的各个方面。
新词语和语法点分布要均匀,适当分散难点。
要教授规范、通用的汉语汉字交际性原则指要紧扣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即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技能,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能够切实地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这方面的语言技能。
交际: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是指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在交际中所必必需的,最急需掌握的。
工具:语言材料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料,尽量避免“教科书语言”。
训练:在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提供大量的练习,练习设计和编写要尽量做到生动有趣。
适合性(针对性)原则体现在适合学习环境,适合学习者,适合教学类型和目标。
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类型、课程类型和教学对象、学习环境。
要根据不同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教学重点,考虑到学习者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特点、目的、起点不同、学习时限。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一语言(P 10):第一语言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周围其他人那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2.语法翻译法(P 37):语法翻译法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
该教学法是从以前的翻译法、语法法和词汇翻译法发展而来的,起初用于学习希腊语和拉丁文等古典语言,后来移植到现代外语学习界。
3.负迁移(P 76):负迁移,也叫干扰,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
4.语际偏误(P 89):语际偏误就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又称“干扰性偏误”或“对比性偏误”,是对比分析的重要内容。
5.中介语(P 95):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标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
它是逐步接近目标语的一种发展阶段。
6.第二语言(P 10):第二语言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7.习得(P 11):习得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获得某种能力。
8.迁移(P 76):旧习惯会对学习新习惯产生干扰。
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会对他们学习其他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叫迁移。
9.评估(P 173):评估是“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全过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信息越可靠,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获得可靠的、相关的信息对做出正确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10.对外汉语教学(P 3):对外汉语教学,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11.信息差(P 374):信息差,是指交际双方具有的信息有明显差别。
通过交际,了解了对方的信息,交际任务就完成了。
信息差的存在是进行交际的原因,信息差的消失是交际的结果。
12.i+1原则(P372):i代表学生已有的汉语水平,+1指略高于学生水平的语言输入。
这样“i+1”的输入,对于学生来说,是可懂的输入。
二、基础知识1.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P 3)2.汉语国际教育最早出现在为培养海外汉语师资的硕士生培养方案中。
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周小兵主编)重点简答题汇总(论述题大纲)1 简述外语和第二语言的区别。
答:⑴含义不同。
外语是指外国语言;第二语言范围很广,一般包括非本国语(外国语),非本族语(外族语)和非本地语(他方言)。
⑵学习环境不同。
外语指在母语环境中,或其他不同于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的外语。
第二语言指在目的语(所学语言)环境中所学的外语。
2简述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答:⑴主体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幼儿。
第二语言学习的主体主要是成年人。
⑵动机不同。
幼儿习得母语是出于生存本能。
成人学习二语目的不一。
⑶环境不同。
而同时在自认环境中习得母语的。
成人学习二语大多在课堂。
⑷方式不同。
⑸教育者及相关因素不同。
(6)过程不同。
⑺文化不同。
163简述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法的关联。
4 简述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5 论述对比分析的发展。
答:⑴回避⑵相似等级⑶干扰使学习者的策略。
6 简要论述偏误分析的步骤及作用。
答:⑴语料选择⑵偏误识辨⑶偏误分类⑷偏误解释⑸偏误评估507 简单论述中介语的变异。
答:⑴情景变异。
①社交情景②语言情景。
⑵自由变异。
8 简要叙述一下中介语的描述。
答:变相规则/扩散理论9 心灵主义的相关论述可以概括为?10 输入和互动通过哪些方式影响二语习得?答:⑴提供套语以供记忆和分析⑵帮助学习者建立垂直结构⑶提供高频率的特殊语法形式⑷提供可理解性输入,保证输入比现有学习者的水平高一些。
⑸提供恰当的情感氛围以保证输入变成吸收。
11 简述创造性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策略。
12 生成策略分成哪几类?答:1二语生成模式2计划策略(语义简化/语言简化)3纠错策略:监控。
13 简述认知法的教学过程。
答:⑴理解阶段,约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
⑵能力培养阶段,约占总课时的二分之一。
⑶综合运用阶段,约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
14 简述汉语语法特点。
答:⑴词序和语序重要。
①某些语义成分的位置比较灵活②某些语序变化隐含逻辑关系的变化。
第一讲对外汉语教学总论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一)性质、任务、根本目的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2、任务:研究——(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2)教学的全过程;(3)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4)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根本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1)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
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3)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需要掌握的几个重要概念:母语(Mother tongue)——从亲属角度,一般指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Foreign language)——从国别角度,一般指外国语或者外族语。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
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第二语言是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或使用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正在学习力求掌握的语言。
汉语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1、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外语知识与技能2、文化与交际:包括中国文化与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3、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4、教学方法:包括汉语教学法、测试与评估、汉语教学课程、大纲、教材与辅助材料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5、教师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发展与职业道德。
依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二)第二语言教学包括:(1)中国人学外语;(2)少数民族学汉语;(3)少数民族学外语;(4)外国人学中文(三)“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1)目的不同: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
一,填空1、精读课教学步骤:A由外入内b\由内到外c内外结合2、教学内容:一:语言教学a\az音位的对应性b音节的音乐性c声调的起伏性1、辨音训练2、声调训练二、词汇的教学三、语法的教学四、篇章的教学3、泛读可本质特点1、快速浏览2、猜测与跳跃4、口语课类型,1、会话、独白5、教学的一半过程:一分析阶段1确定起点状态2分析教学任务3陈诉教学目标二、实施阶段1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3、适应个别差异和民族差异的教学4、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5、教学方法的实施三、反馈阶段1测量与评估教学结果2、诊断与补救教学6、教学单位(教学课时、教学单位、教学阶段)7、教学单元:是由若干篇课文组合起来的较大的教学单位。
8、教学阶段:是由若干篇课文组合起来的较大的教学单位。
9、教学步骤10、教学单元:教学单元式指只教学活动相对集中的某个教学时段,它分为教学课时、教学单位和教学阶段。
11、教学阶段12、教学行为:与教学有关的一切具体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采取的行为。
13、话语类型(功能性话语、叙述性话语、承接性话语)1功能性话语:说话传递自己期望和意图的话语,同意句话,不同的期望和意图表达的方式不一样2承接性话语:说话根据对方话题做出原则性反映话题,意在初步表态、吧对方话题接过来再述说自己的想法3叙述性话语:说话人自己叙说事件,见闻,感受的话语14、训练类型(独白性训练、会话性训练、听力技能)1、单项训练:语言、词语、句子、成段表达2、独白训练:复述、讲故事3、会话性训练:对啊胡、语言实践、表演讨论15、训练的目的(内容、积累、语感)二、问答题1课堂就爱哦学的基本原则:(1)精讲多练的原则(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3)结构、功能和文化相结合的原则(4)自觉学习和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5)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的原则(6)严格控制使用母语和媒介语的原则(7)加强直观性教学的原则16、选择适合班级学习者教材基本要求1、生词量的起点是否合适2、汉字出现的数量是否合适3、语法点跟班级学习者能否衔接,其数量速度能否接受4、课文能容是否适合学习者的需求5、课文内容长短,深浅是否适合6、教材的译注所采用的语种7、17、课堂教学准备工作:(1).备课分析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方法(2).课堂组织与管理导入课堂,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3).课堂教学的评估测量和评估教学效果-----采取补救措施,完善教学18、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关系:一:课内与课外的关系1、大环境与小环境2、2、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及方法一、直接性配合二、2、间接性配合19、文化倒入的原则:1文化导入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有关2、摆正主次位置3、有机的,而不是外加的4、内容分散20、口语课不同阶段的训21、练侧重点是什么?1初级水平:(以单项训练为主,顺序为语音——词——语句——语段)2中级水平:(进入综合训练,逐步增强成段表达和交际的训练比重)3高级水平:(以综合训练为主,突出句群和语段的表达,加强话题提出、扩展和结束的训练)22、影响听力理解的客观基础1、听力材料2、2、听力声音推荐、3、任务特征23、写作教学的目的任务一、提高语言的写作能力二遵循写作效果的基本原则1、循序渐进与急用先学结合2、群体性与个体性结合A顾及大多数B明确写作要求C组织阅读和讨论D在班级讨论3习作性与交际性结合3、容错度与规范度结合A句点规范化B词语规范化D句子要规范24、泛读课的教学原则1一、材料的合适性1篇幅长短在300字左右3、内容深浅适当4、3、控制新词语与句式数量二、时间的限制、1、500-800字需五分钟2、800-1500需10分钟三教学的节奏性25、无汉字背景者认识汉字特点1a听说比读写容易B书写实己汉子难C利用母语识记汉字词语D句式掌握和运用以简单为主26、对外汉语突出语言教学特点1、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及教学27、提高教材科懂度方法28、1;分段和归纳,29、2、难词难句的揭示;30、3、语法规则的举例;31、4问题设计;32、5、练习设计和补充;33、6、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认知结构12.教学环节是由若干篇课文组合起来的较大的教学单位。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填空考试重点: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包括中国人学外语;少数民族学汉语;少数民族学外语;外国人学中文(即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用规则,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言语技能:听、说、读、写。
掌握言语技能,主要是掌握语言要素;言语交际技能受语用规则、语言规则制约。
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加强重复,螺旋式提高的原则。
强化学习环境,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语法性,合乎语法;可接受性,在情境中的得体性和实现性。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学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话语能力、交际策略。
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相关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的构成因素语言交际能力:是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包括教学理论和基础理论两部分。
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组成: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理解和产生的。
知觉包括: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记忆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三、简答(每个5分,共25分)四、论述(每个10分,共30分)五、应用分析(10分)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水平等级标准》、《词汇与汉字大纲》、音素、音节、语流音变、汉字文化圈、中介语、总体设计、合体字二、填空、简答、论述、分析的重点内容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2、对外汉语研究的内容、研究目的、理论基础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教学模式4、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大纲、测试等的分类5、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与现状6、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及其相互关系7、对外汉语教材的属性、功能8、交际能力的参数、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9、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与课程规范10、学习和习得的区别、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1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相关理论12、偏误产生的原因13、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特点与教学内容14、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方面常见的偏误15、鲁健骥关于汉语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系列研究1.第一语言(first 1anguage)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一个人的第一语言通常是他的母语。
但第一语言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本族语。
2.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指一个人除了第一语言之外,另外学习掌握的第二种语言,经常作为辅助性语言以及通用语。
此外,第二语言亦可与第一语言并列为个人母语(mother tongue)。
3.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汉语水平的系列考试。
它考查考生在院校学习或在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机构工作等环境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HSK是汉语拼音Hanyu Shuiping Kaoshi的缩写。
4.《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是科学划分出来的教学等级和每一等级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与水平。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考试整理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入门考试整理第一章绪论一、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1.教学:a)定义:“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 b)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c)教学类别和模式也属于教学范围。
2.学科a)作为一个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不仅包括教学,而且包括跟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系统研究。
b)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对外汉语教学至少涉及四个方面:语言层面、心理层面、教育层面和技术层面。
3.事业a)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民族的事业。
b)任务: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材编写和发行体制创新;构建全球汉语网络平台;改革与创新汉语考试。
二、第一语言和本族语的关系1.第一语言: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周围他人那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2.母语:传统上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
3.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
三、习得理论包含哪几个方面1.强化论:a)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b)代表人物:【美】斯金纳c)内容:儿童学习说话就是对环境或成人话语作出合适的反应,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奖励,使之受到强化并形成语言习惯。
无法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情形。
2.传递论a)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b)代表人物:【美】奥斯古德c)内容:内在刺激产生的内部反应可以用来解释语言媒介如何表现不在眼前发生的事,以及根本没有发生的事。
无法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情形。
3.内在论a)理论依据:心灵主义 b)代表人物:【美】乔姆斯基c)内容:儿童天生具有语言习得机制,使其能对所接触的语料进行处理。
当儿童发现了语言的深层结构并将之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时,就可以创造性的应用语言了。
4.认知论a)理论依据: b)代表人物:【瑞士】皮亚杰c)内容:儿童的语言发展,就是天生能力和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认知活动和语言活动相互促进。
四、国内汉语教学类别1.汉语预备教学:为准备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某些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教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还包括了:对母语为非汉语海外的华裔进行的汉语教学华语(华文)教学:主要指对海外华裔子弟(包括有没有居住国国籍)进行的汉语教学
第一语言: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以及周围环境中自然习得的语言。
母语指本国语或本族语,本族语指本民族的语言。
第一语言的概念更科学,更有包容性;
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
包括非本国语、非本族语、非本地语。
外语指的是外国的语言,外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习得: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获得的某种能力
学习:指从阅读、听讲、研究、训练、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习得阶段:1~2个月,前语言阶段,分辨出语音和非语音的区别,半个月:听懂指令,并遵从指令行动,开始模仿发出声音
1~1.5岁,单词句阶段,开始说话(一个字,叠音词)
1.5~2岁,双词句阶段,初步语法,多数施事在前
2~3岁,多词句阶段,两个以上的词组句
4~5岁,掌握基本语法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主体:F:幼儿,S:成人
动机:F:生存的本能S:各种目的
环境:F:自然环境S:课堂
方式F:环境与语言相结合S:通过母语来连接
教育者及相关因素:F:大多是由亲属输入S:大多是由教师输入
过程:F:从不自觉到自觉S:从自觉到不自觉
文化:F:无影响,S:有影响
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包括汉语预备教学、进修教学、本科教学。
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语言学还应该研究人的“交际能力”;概念包括4个方面:
合语法性:指说话的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规则
可接受性: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但是在听话人的心里不能接受。
适合性:什么样的话适合在什么样的场合说
可能性:懂得某一语言形式使用的可能性有多大
语法——翻译法特点:
教学语料是所谓的“规范语言”,即古典的书面语
教学的语言基本上是学生的母语
词汇教学主要通过词汇表孤立地进行
语法教学的内容是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规则,主要讲词的形态和曲折变化,对于复杂的语法要作详尽的解释
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
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全身反映法: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阿舍尔;
强调通过身体来教授第二语言,开始主要用于美国的移民儿童。
教学原则:先有充分的理解性听力的听,才能自然地转移到说
全身动作是发展理解性听力的关键。
指令是基本的交际。
第二语言的大多数语法结构和数百个词汇项目,都可以通过教师熟练的动作指令进行教学。
在大量输入之后,等待学生自然地产生说话的愿望,不要强迫。
教学程序:演示。
教师一边发出指令,一边做示范动作,学生只做动作不说话
教师只说不做,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来完成动作
教师将新旧指令一起发布,同时做示范动作,学生只做动作不说话
教师将新旧指令一起发布,但不做动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来完成动作
某个学生发出指令,教师和其他学生按指令完成动作
功能法(交际法)主要内容:
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在目标语文化环境中实现有效的交际
不强调采用语言学的途径教授现代汉语,而是强调交际途径。
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交际,包括4个部分:功能、情景、话题和表达
学习成果的构成有5个部分:功能项目,情景项目,话题,熟练度和文化
在听、说、读、写、文化等5个方面都有具体的教学法建议。
教案内容:
对象
目的
重难点
时数
环节和过程
板书
补充练习及课堂活动
作业及课外安排
经验和问题
教案的核心部分是: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
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迁移: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母语对学习其他语言产生的影响
偏误:偏离目的语、不符合目标语规则的语言现象
对比分析内容: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
描述基础是组成句式的不同范畴
二语习得专家埃利斯提出的对比“等级”: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某个语言点没有差异
第一语言的两个语言项=第二语言的一个语言项
第一语言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分布
第一语言中的语言项和第二语言没有相似之处
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有两个或多个语言项与之对应
程序:经典程序4个步骤:
描述。
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明确、清晰的描写,这种描写以一定的语法体系为依据
选择。
选择一定的语言项目、规则和结构进行对比
对比。
找出两种
预测
回避:
偏误产生的原因和途径:
语际偏误:
语内偏误:
偏误的4种类型:
语内偏误相关的4个学习策略:
训练偏误:
认知偏误:
Hatch提出,认为
考虑到,二语习得可能涉及的3种因素:
中介语:
中介语的变异类型:
可理解输入和“i+1”原则:
理解这种输入的途径:
临界期假说:
语言能力有两类:
显性学习:
显性知识:
隐性学习:
隐形知识:
交际策略的定义:
交际策略的类型:
文化适应模式:
课程设置可分为和;教材也可分为这两大类,前者主要,后者主要。
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汉语教材可分为和。
主客观测试的区别主要在于:
学能测试:
目的:
诊断测试:
测试信度常用的方法:
有效性:
注意:
汉字文化圈:
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
其他语言类中文核心期刊,开辟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专栏:,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多个部委办组成的(简称“”)
汉语水平考试()→分级
新()→分等级
带音法:
以为中心的汉字教学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的。
汉语综合课:
主要特点:
口语教学原则:
一般的外语教学原则,对于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来说尤其重要:
口语教学的第一条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交际既是口语课的目的,也是其手段:
另一条口语基本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和交际任务的设计应该接近学习者的实际生活”:
口语教学的第二条基本原则是“注重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开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