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三版)考研笔记
- 格式:pdf
- 大小:348.25 KB
- 文档页数:48
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1978年以来)末至今)成立了全国性对外汉语教学领导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1998年已扩展为由11个政府部门组成)。
领导小组由当时的国家教委负责人任组成,日常工作由其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改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负责。
国家教委在1989年5月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发展出多种教育类型和各种教学形式:对外汉语教学在事业的开创、巩固时期基本上只有汉语预备教育,即非学历教育。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才逐步发展起来。
外派汉语教师人数逐年增加: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1978年,吕必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
1983年6月,参加筹备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的前身)的专家学者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1984年王力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5周年题词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列入了“对外汉语”这门新的学科。
该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即培养对外汉语师资或者储备师资。
它被列入05类一级学科“文学”类。
二级学科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代码:0501)。
该二级学科内共有3个分支:“汉语言文学”(050101)、“汉语言”(050102)和“对外汉语”(050103 )。
对外汉语专业代码后面加了“ ”号,文件说明是“目录内需一般控制的专业”,这表明还要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
2007年1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上通过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MTCSOL)。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笔记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
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
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一、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由来1978年,吕必松首次提出“把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1983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1984年,王力先生“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1987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成立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便作为学科或专业名称出现在我国正式的文献中。
二、学科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本质属性。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再次,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最后,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第二语言教学。
三、学科特点(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对象:针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规律、原则和方法。
学科体系:“一体两翼”。
“一体”即汉语语言学本体,“两翼”即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和中外文化素养。
学科定位:应用语言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文化比较、语言比较、语言习得理论(三)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理论型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1、不管是作为学科,还是作为教学活动,对外汉语教学都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只有理论,没有教学实践的验证,可能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理论;只有实践,没有理论指导,教学可能是随意的、盲目的。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和内容一、作为教学活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一)作为教学活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涵作为教学活动的对外汉语教学指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等四部分二、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原理、过程和方法,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对外汉语学科建设两个层面的任务。
(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1、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规律2、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主体3、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和认知规律4、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5、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二)对外汉语学科建设对外汉语学科建设包括学科性质、学科任务、学科地位、学科结构体系、学科研究、学科人才培养、学科规划等多个方面。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李海鸥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一教学简论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
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
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
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
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
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比分析的内容对比分析假说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它强调对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比分析假说在发展中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一下三个方面:非干扰性偏误的事实,理论批评和来自实践的批评。
第一讲绪论第一节关于学科名称一、对外汉语教学•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从中国国内的视角,不能涵盖国外•未能准确反映学科性质二、汉语教学•国外汉语教学被称作“华语(文)教学”、“中文教学”、“中国语教学”•在国际场合使用较多,为各国学者和教师所接受。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能涵盖第一语言以外的所有汉语教学•能体现处于上位整体学科的关系•能反映本学科的基本性质•名称太长、不上口。
四、对外汉语教育学•把教学上升到教育的高度来研究,正确体现教学和教育的关系•能更清晰的体现本学科的性质和学科定位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研究语言教学的学科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往往从零起点开始,基础阶段教学特别重要•带有短期、速成、集中、强化的特点•强调所传授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并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知识类课程要以相当的汉语水平为基础•注意: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区别三、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属于汉藏语系, 与世界上很多语言的谱系关系都比较远, 对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是一种陌生的语言•汉语所体现的文化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差异很大,给语言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汉语教学在国外还不能说是普及, 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汉语的特点正是很多外国学习者的难点, 也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突出的重点•注意: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外语教学的区别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造成学习者对汉语理解、学习和运用中的障碍。
•关注不同国家、不同母语学习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质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一、理论基础1、语言学(1)理论语言学:语言学概论。
(2)具体语言学:现代汉语。
(3)语言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对比语言学、话语语言学、语用学等。
2、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一二、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p58)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综合课2、专项技能课3、转向目标课4、语言知识课5、翻译课6、其他课程。
(参考刘本P300)三、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P60)1、综合课的技能培养取向2、专项技能课的微化训练倾向3、各类课程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心化倾向4、课程的活动化倾向5、课程的教材一体化倾向6、课程的规范化倾向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规范(P62)课程规范:对可成本体和课程实施这两部分内容的规范。
课程本体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即课堂教学,是指课程的教学环节、课程的教学步骤和课程测试等过程。
课程规范主要包括:1、对课程性质及课程特点的规范2、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的规范3、对课程内容的规范4、对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规范5、对测试的规范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法回顾与展望一历史回顾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50—60年代初)。
这个阶段的教学法指导思想上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倾向,侧重从语言规律出发,强调系统语法知识的讲授。
教学内容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以因素和语法为纲,采用语法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
这个阶段另一特点是,语言综合教学的直觉意识。
第二阶段:体现实践性教学原则的教学法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初)教学内容侧重语言的听说训练,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归纳法,注重“精讲多练”。
“相对直接法”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教学法形式。
第三阶段:深化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70初—80初)这一阶段教学法受到语言交际观念影响。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实践的交际性含义,提出了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的主张。
针对学生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
这一时期教学法具有听说法烙印。
(P114下)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现状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汉语教学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广泛吸收和引进了国外一些有影响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法进行了创造性的试验和自觉地归纳,教学法呈现出多种并举、丰富多彩的态势。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复习笔记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1.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研究和使用的一种语言。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从研究者研究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3.双语/多语现象: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
4.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指外国的语言。
(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第一语言不一定等于母语,第二语言不一定等于外语)母语是按亲属关系确定,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按国别区分,指外国的语言。
(泰语在国内学是外语,在国外学是第二语言)5.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非本族语: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6.目的语:指人们正在研究并希望把握的言语。
7.学科称号:对外汉语教学(用的最多,最正式),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言语的教学,应用言语学,外语教育学,第二言语教学。
8.教学: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研究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是以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现象。
9.教育: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如果学校的活动。
学校教育目标主如果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论平日是教育学中的主要部分、中央部分。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所承当的不仅有教学任务,更有教育任务;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研究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地教育目的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它还有一项任务: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言语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言语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作出贡献1.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李海鸥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一教学简论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
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
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
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
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
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比分析的内容对比分析假说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它强调对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比分析假说在发展中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一下三个方面:非干扰性偏误的事实,理论批评和来自实践的批评。
上篇对外汉语教学通论第一章第一节一、学科定位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门交叉学科出现时间:20C80S二、学科名称1.对外汉语教学:1982年提出到目前为止使用最为广泛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为科学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Master of)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教学、学科、事业1、教学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2、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研究重点: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核心)4个层面:语言、心理、教育、技术3、事业加快孔院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材编写和发行体制创新;构建全球网络平台;改革与创新汉语考试第二节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按照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区分)第一语言: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周围其他人那里自然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2.母语和外语(按照国家的界限区分)母语:本国、本民族语言外语:外国的语言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按照民族界限区分)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非本族语:本民族以外的语言4.目标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的语言,都可以称为目标语)二、习得1.含义: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获得某种能力2.习得阶段:前语言阶段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多词句阶段复杂句和语篇阶段3.习得理论(广外)习得理论理论基础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强化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斯金纳(美)对环境或成人话语做出反应;重外部形式,轻内部意义;未考虑大脑内部活动传递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奥斯古德(美)反应有两种:外部刺激;内在刺激(传递性刺激)内在论心灵主义乔姆斯基(美)儿童天生具有语言习得机制;贬低环境的作用认知论无皮亚杰(瑞士)两种组织功能:功能不变式;认知图式三、学习1.含义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多数情况下,学习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
2.学习类型(低到高)提出者:加涅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四、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差异(广外)主体动机环境教育者及相关因素方式过程文化第三节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任务和类别一、性质第二语言教学是指在学校进行的正规教学活动。
二语教学与一般语言习得的差异:是否在目的与环境二语教学与一般学校的非外语教学的差异:传授知识与掌握语言能力二、任务二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出能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人才。
三、国内汉语教学类别预备教学、进修教学、汉语言本科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科学学位硕士生博士生培养1975年汉语言本科专业设立1985年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设立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设立2014年对外汉语本科改为汉语国际教育第四节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一、语言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是单单灌输语言知识二、心理学1.1936年,坎特(美)提出“心理语言学”的术语2.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学习能力、语言学习动机、语言学习策略、母语影响(学习迁移)3.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力:语言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语言的归纳和强记能力4.语言学习动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5.关于二语学习心理过程的两种解释:(1)逐步重组论:学习者处在一个逐步调整母语系统,使之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学习上的进步意味着学习者正在用目的与的特征逐步替代母语的特征。
(2)重新创造论:学习者处于一个和母语习得基本相同的过程,学习上的进步意味着目的语从正在从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
6.产生语言学习偏误的心理原因:①过度概括②规则限制的忽略③规则片面应用④错误概念的形成三、教育学1.教育学理论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
2.第二语言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法是任务型教学法。
(造句、替换练习和句子变换等练习不属于交际任务)四、神经心理学1.言语的运动中枢:布洛卡区言语的感觉中枢:韦尼克区2.大脑左半球:抽象思维大脑右半球:形象思维3.语言的临界期:13岁(广外真题)五、社会语言学1.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广外真题)2.海姆斯:交际能力(广外真题)(合语法性、可接受性、适合性、可能性)3.卡那尔和斯威恩: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段能力、策略能力4格赖斯:合作原则(广外真题)(质量、数量、相关、方式)5.利奇:得体性原则(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六、跨文化交际学(广外真题)1.含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胡文仲)2.分类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体势语是最重要的一种)3.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接受的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文化休克)---逐渐适应期(文化关键期)育----接近或完全复原期第二章外语教学法第一节教学法概述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对象: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及对语言学习能力和实际语言水平的测试等广泛的领域。
(吕必松)教学法:传统教学法6、人本主义教学法3、交际型教学法4、创新型教学法3掌握的内容:各教学法的英文名称、时间、代表人物、理论基础、观点(原则/特点)、评价(优缺点)第二节传统教学法(6)1)语法翻译法2)阅读法3)直接法4)听说法5)认知法6)全身反应法一、语法-翻译法英文名称: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时间:18世纪末代表人物:奥伦多夫理论基础:(1)语言学基础:传统语言学(规范语言学)(2)心理学基础:官能心理学(3)哲学基础:唯理主义主要特点(广外真题)(1)教学语料:“规范”语言。
(古典的书面语)(2)教学语言:学生的母语。
(3)词汇教学:词汇表孤立地进行。
(4)语法教学: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规则(词的形态、属折变化,对复杂语法现象作出详尽解释)(5)语法分析的材料:课文。
(6)教学方式:翻译。
评价:(1)优点:20世纪初占据主导地位,对后来的阅读法、自觉对比法和认知法的产生有一定的促成作用。
(2)缺点:不重视听力口语的教学,不注重活的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功能。
二、阅读法英文名称:reading method产生的时间:20世纪初代表人物:魏斯特(广外真题)目标:培养学生的直接阅读能力。
代表作:《新方法读本》分类:精读(400个词)和泛读(1200个词)评价:首次区分精读与泛读;将快速阅读引进课堂;创造了阅读训练的多种方法;在课文编写时注意控制词汇量,产生分级阅读课本和词汇分级系列,后求在世界各国流传。
”三、直接法含义:不用母语,不用翻译,直接用目标语教学(广外)英文名称:direct method代表人物:贝力兹、帕尔默理论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结构语言学(语言学基础)(广外)教学原则:1.建立语言与客观世界的联系2.口语伴随动作或图画展示教学内容3.模仿4.口语领先5.趣味性、循序渐进、具体到抽象评价:1.对听说法、功能法产生很大作用2.忽视成人思维和母语能力的作用;忽视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四、听说法英文名称:audiolingual method时间: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德弗里斯、拉多等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心理学基础)描写语言学(语言学基础)(广外真题)教学过程:模仿---重复---翻译---轮转---重复与翻译----对话教学特点:1.语法方面语言结构按序排列、依次教学;句型结构反复操练,用归纳法类推,很少语法解释;语言结构按序排列,依次教学。
2.词汇方面严格控制词汇量,依赖上下文学习。
3.语音方面重视语音教学;大量使用试听设备和语音实验室。
4.文化方面强调目标语文化背景的重要。
5.其他方面新课内容以会话形式展开;用模仿、记忆等方式学习,以养成语言习惯;按听说读写的顺序教学。
评价:1.有完整的教学体系;较为成熟的教材;培养大批第二语言人才;对其他教学法产生促进作用。
2.过分强调听而排斥读;不准用母语,不讲语法规则;单纯句型练习太枯燥,影响学习积极性;把句型背得滚瓜烂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运用。
五、认知法英文名称:cognitive approach时间: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卡鲁尔理论基础:奥苏拜尔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广外真题)教学过程:理解(占1/4)---能力培养(1/2)---综合运用(1/4)教学原则:1.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教学顺序:语言能力到语言表现。
3.母语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应充分利用。
4.将新的语言材料和学生母语和目标语已有的知识衔接起来。
5.听说读写并进,口头笔头并举。
评价:1.一直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没有编写出成熟的教材;语法规则过于抽象,难以在教学中运用。
2.许多教学观点被语言学家和教师采用,用于教材编写和具体的教学之中。
六、全身反应法英文名称: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时间: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阿舍儿(美)理论基础:儿童习得母语理论教学原则:1.听---说(判断)2.关键:全身动作3.基本交际:指令4.等待学生自然产生说话的愿望(判评价:1.通过动作理解指令,用大量输入引发学生开口2.忽视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特点第三节人本主义教学法(3)1)静默法2)启示法3)咨询法一、静默法英文名称:silent way产生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英)加特诺原则:1.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启蒙者;用彩色棒、实物、动作、手势等教学。
2.口语领先。
3.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3.少量词汇创造大量句子,用分类学习方法扩大词汇量。
二、启发法英文名称:suggestopedia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罗扎诺夫(保加利亚)1.轻松愉快的环境气氛。
2.两个半球同时发挥作用。
3.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得到启示。
三、咨询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英文名称:counseling learning时间:20世纪60年代初代表人物:古兰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病人”,教师是顾问、辅导者。
2.只学口语不学书面语。
3.依赖母语,由母语到且的语过渡。
第四节交际型教学法(4)1)功能法2)任务式教学法3)内容教学法4)3P教学法一、功能法(交际法)英文名称:functional approach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著作:现代语言交际大纲代表人物:威尔金斯主要内容:1.中心任务: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