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

世界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

世界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
世界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

世界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

作者:侯海波来源: 政法司理论处发布时间:2006-11-13

字体:【大】【中】【小】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之源,各国竞技体育的崛起与衰落都与后备力量情况紧密相关,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成为永恒的话题和工程。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不同,不同竞技体育体制的国家均采取不同的策略解决后备力量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的各种问题一直制约、影响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及时了解体育强国培养后备人才的新动态,根据当今中国国情,借鉴其他竞技体育强国的做法,也是解决我国培养后备人才方面问题的一条捷径。

1国外主要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发展趋势

1.1美国

1.1.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现状

竞技体育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望。美国人喜欢明星,明星被视为民族英雄。美国政府没有专门负责高水平竞技体育的部门,竞技体育方面的事务主要由美国奥委会、美国大学体育协会和职业联盟承担。

美国的竞技体育是以学校为中心。美国青少年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良好的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中学成为培养青少年选手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大学生运动员是美国竞技体育队伍的主要力量,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绝大多数是大学生运动员。在美国,学校和大学体育的意义比欧洲要大得多,在美国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国教育体制下的院校现在能够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较好的机会。

在美国,学校体育分体育课、业余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3种。到12年级为止,体育课被固定在教学计划中。此外,学生还有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机会。这种参与完全是自愿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在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学校的主要兴趣集中在校际运动领域。各个中学的代表队和运动员间会展开体育竞赛。中学生运动员一般每天训练两次(课前和课后),自愿参加比赛。

高中毕业后,高校接管了促进体育运动发展的任务,中学生运动员大多把上大学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许多高校向有天赋的运动员发放奖学金,吸引优秀体育人才,帮助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选手实现自我成才的美国梦。各大学间开展校际体育比赛,校际体育比赛由美国大学体育协会管理。美国大学体育协会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机构,负责组织大学体育。成员遵循自愿原则,目前有大约1 200个成员学校,约325 000名运动员参加了这些学校的运动计划。美国大学体育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组织比赛,把大专院校纳入比赛体系,控制招募运动员的标准,制定体育奖学金发放准则,进行电视转播权谈判。

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对大学生运动员发放奖学金有严格的规定,文化课成绩必须达到一定的分数线才能获得奖学金。美国大学体育协会把比赛分成甲、乙、丙 3 组,运动员必须经过相应的资格程序,达到一定的竞技运动水平才能取得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美国的主要球类项目(如冰球、篮球等)主要通过美国大学体育协会从高校招募运动员做职业选手。

美国学校,特别是高校竞技体育商业化程度较高,尽管中学体育和高校体育在美国被归入业余体育类,但它们已有了半职业化倾向。学校竞技体育经费一方面离不开学校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主要来自棒球队、篮球队、美式足球队和其他观赏性较强的运动队给学校带来的巨大收益。

1.1.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美国的这种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也不是十全十美。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1.1.

2.1由于高校竞技体育过分重视商业利益,造成男女运动项目发展不平衡;一些观赏性不强、赚钱少的运动项目得不到应有的扶持。

1.1.

2.2有些大学生运动员难以应对文化课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在二者之间做出抉择。

1.1.

2.3一些青少年比赛商业化程度较高,过于注重比赛成绩。 1.2俄罗斯

1.2.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前苏联的体育体制属中央集权式管理模式。1991年俄罗斯联邦成立之后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非政府体育组织的作用逐步增大。

和前苏联时期一样,俄罗斯体育体制的基础依然是体校,其体校水平属世界前列。体校一方面解决了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体育运动的问题,另一方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员,为国家队输送了人才。在各个项目的俄罗斯国家队中,90%以上的运动员是各种体育运动学校培养出来的。俄罗斯体校根据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分5大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运动学校、青少年奥林匹克后备力量学校、奥林匹克后备力量中等学校和高等运动健将学校。目前俄罗斯共有4 500多所各级体校,290余万在校学生。俄罗斯体校隶属单位性质众多,其中包括俄体委、教育部、国防部、内务部、边防警察、工会、社会体协、单项体育协会、地方体育管理部门等。

近年来,由于受到国内经济条件恶化的影响,俄罗斯各类体校面临多种困难,缺乏必要的训练设备、比赛资金以及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训练场地也缺少维护。

1.2.2改革措施

俄政府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改革体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措施是:

1.2.2.1通过法律来巩固和完善体校的地位。

1.2.2.2国家联邦政府加大对体校建设的投入,给予各方面的财政优惠。

1.2.2.3改变由国家拨款的单一体制,积极寻求社会资金和其他合法商业赞助。

1.2.2.4制定2001~2005年俄罗斯青少年体育发展大纲。

1.2.2.5培养高水平的体校管理人员,提高体校教练的工资,进一步完善俄体校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制度。

俄罗斯总统普京非常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表示要大力支持体校的改革工作,他认为俄体校的成败关系到俄罗斯体育的未来。

1.2.3体育科研的重要地位

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体育科学研究所、俄罗斯体育技术装备和材料研究所及圣彼得堡体育科学研究所进行着一些体育科学特殊领域(运动医学、训练科学、生物力学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被用于培养奥林匹克后备人才的体校实践工作,优化顶尖运动员的训练。俄罗斯体育体制在挑选运动员时,除了依据有经验教练的判断和孩子的兴趣外,体育科学方面也为选材提供了标准和方法,这包括测试计划、个体测试(生理年龄、竞技能力和孩子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此外,体育学校的教练员也可以就有关问题与科学家进行直接的交流。

俄罗斯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是围绕奥运会制定的,4年一个周期,例如有“悉尼2000

计划”“雅典2004计划”。“雅典2004计划”是在“悉尼2000计划”结束后的1999年开始的。

1.3德国

1.3.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现状

德国认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关系到德国在奥运会的排名,联邦竞技体育理事会多年来都把培养后备人才作为工作重点予以优先考虑。2000年在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助有可能减少的情况下,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是德国联邦竞技体育理事会少数几个没有受到影响的领域之一。德体联竞技体育负责人保默尔特认为目前德国后备人才培养的3大任务是:(1)将众多有运动天赋的小选手融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组织结构中;(2)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备人才训练和比赛体系;(3)为培养后备人才创造必要条件。

德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分5级,其中D级、D / C级和C级选手属后备人才,B级和A级属顶尖运动员。遍布全德的12 000余家体育俱乐部、各乡镇、学校、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州单项协会、州体联、各州负责体育运动和学校教育的部门、竞技体育协会、德国体育资助基金会、德国奥委会、德国体联竞技体育部、德国内政部及德国国防部都以不同形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工作。在德国,发现体育天才的任务主要由体育俱乐部、学校、乡镇、州体育运动协会和州政府承担,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德国的体育俱乐部分为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业余体育俱乐部。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都有青少年部,负责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德国职业俱乐部也十分重视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一个职业俱乐部往往有若干支青少年队,一旦把青少年选手培养成才就可以通过转会赚取高额利润。

当然,德国联邦政府也十分关心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主要从资金、科研、基地训练(为D级和D/C级运动员到奥林匹克训练基地训练创造条件)、制定D级和D/C级运动员晋升为联邦级运动员的标准、设立体育寄宿学校以及开展“青少年为奥运”竞赛活动等方面推动这项工作。

1.3.2采取的措施

目前德国各级部门和组织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3.

2.1建立体育运动重点学校和竞技体育合作学校

为了给青少年选手创造良好的文化课学习条件和训练条件,德国体联把学校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形式看作引领体育天才迈向全国乃至世界竞技体育顶峰的一个重要方式,并计划在全国推行。

青少年体校曾是前东德竞技体育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类体校把竞技体育放在首位,对文化课教育没有予以足够重视。统一后的德国没有照搬前东德的后备人才培养制度,而是对其进行了改革。有些前东德的青少年体校被改组,变成了私立寄宿学校,如罗斯托克的青少年体校。在波茨坦、柏林和哈勒的其他一些青少年体校得到新联邦州教育部的接管,成为与体育运动俱乐部相联系的体校,为有天赋的小选手提供额外的支持。截至2003年5月,德国体联已命名东、西部38所体育运动重点学校和竞技体育合作学校为体育运动精英学校。此外,德国各地还有不少没有被德国体联承认的体育运动重点学校和竞技体育合作学校。

学校与竞技体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德国很多运动项目培养后备人才的主要方式,且成效显著。在德国派往盐湖城的奥运代表团中,38%的运动员在青年时代受益于这种联合体制,在获得奖牌的选手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1%。德国体联副主席费尔德霍夫预计,2004年雅典奥运会德国奥运代表团中毕业于精英学校者将达到75%~80%。

1.3.

2.2在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建立“运动员之家”

作为对上述体育与学校结合形式的补充,联邦政府还投资在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建立“运动员之家”,帮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向顶尖运动员的过渡。德国的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在

设立之初主要为顶尖选手服务,而如今到这里训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已接近训练总人数的一半。“运动员之家”可以为正在读书和已经毕业的运动员提供住宿,为运动员就近短期集中训练提供条件。目前德国正计划在所有奥林匹克训练基地设立“运动员之家”。

为了提高奥林匹克训练基地的训练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德国还出台了“教练员共同资助计划”。根据这项计划,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将共同负担奥林匹克训练基地教练员的费用,这些基地教练的任务是培训处在从D/C级到C级过渡期的运动员。1.3.2.3给予资金支持

2000年德国政府为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投入了约4.02亿马克的资金,其中约有1/4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用于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2001年德国内政部为体育运动协会投资1.41亿马克,保证专项运动协会的训练和比赛,特别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德国体育资助基金会每年也要投资约560万欧元用于后备人才培养。150万欧元用于体育运动重点学校,360万欧元属于后备人才的常规资助,每年向约 1 700名C级运动员和有运动天赋的选手提供平均每月75欧元的资助;此外,还额外给予约100名最具运动天赋的青少年选手50万欧元资助。在顶尖竞技水平领域,体育资助的发放以竞技水平为依据。但在后备人才方面,采取与单项协会协调协商,竞技水平和竞技前景同时考虑的办法。

1.3.

2.4重视科研

德国很重视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科研工作。近几年德国体育科学界有关后备人才培养的论文众多,各地也时时召开相关主题的研讨会,为教练员、科研人员相互交流提供机会。2002年著名的莱比锡应用训练科学研究所为近1300名D/C级和D级运动员提供了训练和比赛的科研服务。

1.3.

2.5举行选拔赛

为了发现和选拔运动天才,学校、体育运动俱乐部和运动协会每年都要举行学校体育节、联邦青少年运动会和“青少年为奥运”竞赛活动等名目繁多的青少年体育比赛。其中尤以“青少年为奥运”竞赛活动最具代表性,它是一种在全德开展的校间体育比赛,目前包括14个奥运项目,旨在选拔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联邦青少年为奥运校际比赛协会代表全德16个州的文化机关、相关的体育运动单项协会、德国体联和主要赞助商承办该项赛事。该项赛事的州级比赛的资金由各州负担,全国决赛由柏林州、承办协会和联邦内政部负担。1.3.2.6对有突出贡献者予以奖励

自1987年起,德国体联就与德累斯顿银行合作,设立绿带奖,表彰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业绩突出的俱乐部。绿带奖的奖金为5 000欧元,2002年共有60多家体育运动俱乐部获得了绿带奖。

1.3.

2.7提高教练员素质

目前德国共有约5 000名教练员在州体育运动协会、专项运动协会和奥林匹克训练基地执教,其中800人是专职教练,80%以上的协会教练在从事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德国目前的问题不在于教练员的数量,而在于教练员的质量,例如州级教练员中拥有A级证书和教练专业文凭的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目前,德国正打算通过加强德国体联教练员学院的工作,提高后备人才教练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把增强这一职业的吸引力以及完善合同制度作为提高后备人才教练素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

1.3.

2.8解决好各层次的衔接问题

目前德国尤其重视18岁~23岁选手向高水平运动员过渡的问题。他们认为大多数运动项目的选手成为顶尖运动员需要2年~4年的过渡期,而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需要解决大学学习、毕业、就业、生活地点转换等诸多问题,在体育运动领域也面临着诸多选择。德国体育界打算深化与联邦国防军、联邦边境防卫处和海关的合作,德国各州也欲进一步调动高校、公安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以改善这个年龄段优秀青少年选手流失严重的状况。

1.3.

2.9为运动员提供事业发展咨询服务

为运动员提供事业发展咨询也是德国后备人才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发展咨询员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运动员完成从学校向职业的过渡,使有天分的青少年选手能够坚定地继续其运动生涯,同时避免运动员因为专心于高强度的竞技体育训练而忽视职业机会。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德国体育资助基金会都为这一事业发展咨询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持。

1.4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主要的体育机构有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委员会、澳大利亚体育联合会、澳大利亚奥委会及全国100余个单项运动协会。其中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委员会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体育管理机构,联邦政府的拨款是其主要经费来源。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学院是澳大利亚体委的直属机构。澳体院位于堪培拉,配备有高水平的教练和世界一流的体育设施和科研支持,其主要任务是为澳大利亚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如今,除堪培拉训练基地外,澳大利亚还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和学院建起了训练基地。各州的体育学院承担了一部分澳大利亚体育学院的训练项目,另一方面则培养本地区的优秀运动员。

澳大利亚体育运动的基础是地方俱乐部和中、小学校。澳大利亚从1988年开始实施运动员选材计划,先以赛艇项目为试点。随着赛艇项目在选材上取得成功,自行车、皮划艇和田径等众多项目也纷纷采取了更系统、更科学的运动员选材办法。虽然选材计划取得较好效果,但是付出的劳动是巨大的,要有众多的学生参与集体筛选。此外,还要进行无数的重复性测试,因为不同运动项目的基础性测试都是类似的。

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后,澳大利亚政府专门提供经费用于全国范围的选材计划,该计划被称为“人才发掘”。这项全国性的选材计划减少了因选材时各自为政造成的重复,提供了一种具有协调性、能包容许多其他运动项目的方法。为此,任命一名协调员负责全国的选材工作,各州也都聘任一名选材协调员,大本营设在各州的体育院校。全国“人才发掘”计划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主要瞄准那些即将步入成年赛的少儿,计划分学校筛选、专项测试和人才培养3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在学校采取8种体能和生理测试进行筛选。体育教师在州协调员的支持下完成这类测试,将测试结果报送各州负责选材的协调员,在全国范围进行比较,每项测试排名在前的学生(按2%的比例)均可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则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测试精确度做了改进,并包含了专项实验室测试。第三阶段适用于被认定具有某一专项运动才能的学生,将邀请他们参与由州或国家体育机构组织的天才运动员计划,接受专项培训。

澳大利亚的人才评定办法:采用选定的体能、生理及技能测试,将那些具有从事某些运动特殊天赋的少年儿童选拔出来。不将是否已参与该项运动作为选拔的前提条件。

澳大利亚的人才选拔办法:由经验丰富的教练借助体能、生理及技能测试对目前正参加某一运动项目的年轻运动员进行筛选,旨在选出那些最有希望在该项目上取得成功的选手。

澳大利亚的人才培养办法:继评定/选拔等程序后,澳大利亚为运动员提供充分的基础设施,使他们先天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除了在器材、运动科学/医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外,还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训练和比赛机会。

澳科学选材的目的:(1)通过挑选出最大数量具有从事某些运动天赋的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水平;(2)为具有天赋的少年儿童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运动技能;(3)使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潜力,取得优异成绩。

“人才发掘”计划已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在挑选具有天赋的运动员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澳大利亚和海外研究出的最实用的科学原理已应用于文化背景相关联的一些国家,例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墨西哥、南非、爱尔兰和英国。

1.5法国

在法国的体育体制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2002年5月法国新政府成立后,将原国

家青年与体育部承担的“青年工作事务”转入国家教育部,原“国家青年与体育部”更名为“国家体育部”。法国政府的体育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垂直分工,国家级的体育管理部门之下有地区级的体育管理部门。

在非政府方面,法国有约165 000家体育俱乐部,会员1 300万人,分属81个体育协会。法国奥委会是法国最高级的体育协会,它作为国家奥委会在法国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与政府的体育管理结构相同,法国奥委会在各地也设有相应的下属机构。在竞技体育方面,法国奥委会负责选拔参加奥运会的法国运动员,并为他们提供帮助。此外,它还注意改善运动员的生活状况,参与建设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并在科研、文献和社会事务方面代表成员组织和协会的权益。

法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从小学开始,有一套明确的学校体育比赛体制,通过举办运动会,发现运动天才。当小选手在本地区达到顶尖水平时,可以晋升为跨地区级的运动员。法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基础是统一的、遍布全国的基地体制。它分为国家队训练基地和国家队后备力量训练基地两种。

在国家队训练基地训练的有以下3类国家级运动员:精英——进入世锦赛和奥运会决赛的选手以及奥运会、世锦赛和欧锦赛团体冠军的成员;成年运动员——由各协会选拔的参加重大国际比赛的选手;青年选手——由各协会选拔的不同年龄段的参加重大国际比赛的选手。

在国家队后备力量训练基地训练的是年龄在16岁~22岁之间的选手,他们很有发展潜力,近期有望晋级为上述3种运动员中的一种。

各训练基地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开展工作:根据奥运周期提供长期支持;在人员、装备和体育设施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协调学校/大学教学与训练和比赛的关系;社会服务;医疗服务;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务。

法国国立体育运动学院是一个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服务的训练中心,可供约780名14岁以上的高竞技水平运动员训练。运动员可以在此训练、住宿、受教育。有天赋的高竞技水平运动员还有机会享有额外优待,比较引人瞩目的几点是:推迟/延长受教育时间和考试时间;在体育营地完成兵役;优先分配在政府部门的职位;工作时间可以变动;享受津贴;在税收和社会保险方面享受优惠条件。

1.6意大利

俱乐部体育和志愿服务是意大利体育体制的基础。意大利有组织体育运动的基础是俱乐部,其中军队、警察和大学的体育俱乐部最有名气。

在意大利,国家一般不干涉体育方面的事务,意大利不存在财政独立的体育部,体育隶属于文化部管辖,该部与总理一起对体育起着监控作用。负责中、小学校和高校的教育部对意大利体育也有很大影响。国防部和内政部负责军队和警察体育的组织工作。意大利奥委会是意大利体育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属非政府性质,经济上自给,组织上独立,政府只在一定意义上对其进行执法监督。

意大利没有统一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该国奥委会没有单独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主要是各单项运动协会。意大利奥委会只是在资金和训练基地方面提供帮助。

承担意大利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主要是国家单项运动协会。以意大利田径协会为例,该协会定期组织训练营进行各类运动机能测试,被测运动员的各项竞技水平诊断数据会不断更新。意大利选择后备人才的标准是:有稳定的发展势头;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取得好成绩;积极性高训练刻苦;技术熟练;参加训练营。

意大利排球协会也有培养后备人才的一套体系。意大利排球后备人才的选拔工作从中学开始(13岁~14岁),延续到俱乐部以及省和地区的排球协会。在意大利还有所谓的“星探”,在学校和俱乐部里寻找排球天才。在选拔排球人才方面,意大利专门建立了“优秀选手考核

计划”,每年至少对运动员进行一次一般的和专项的运动能力和技能测试。此外,几乎每家俱乐部都有16岁以下和19岁以下球队。这些队伍里的运动员有获得额外训练的机会,可以参加训练营的活动,享受医疗服务。

2国外主要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比较及趋势

各国各具特色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源于其各不相同的体育体制。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这几个国家都把学校作为搜寻好苗子的重要场所,同时6国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主要与其各自不同的体育管理体制有关。

俄罗斯的体育俱乐部体制正处于初始阶段,主要是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遍布全国的体校体制发现和培养体育天才。有经验的教练员对青少年选手进行各项测试,根据其身体和心理特征选拔好苗子。

美国与俄罗斯不同,政府不介入体育方面的事务。体育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直接与学校管理体制融为一体,体育活动由中小学、高校自行组织。寻找后备人才的工作最早的甚至始于幼儿园,但主要还是在中、小学及中、小学体育比赛时。美国选拔后备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好的比赛成绩和不断上升的竞技状态。有天分的青少年选手由各自的学校和大学直接培养。

西欧国家的竞技体育基于俱乐部体制。在法国,这种体制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而意大利则与法国不同,政府对体育的介入有限,在那里没有全国统一的后备人才发现和培养体制,这方面的工作由各单项协会自行掌管。例如,意大利排协就派“星探”到中、小学寻找好苗子,对小选手进行专项测试,每年都选拔一次运动员。法国则主要是在中、小学和中、小学体育比赛中寻找好苗子,通过遍及全国的基地体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德国,发现体育天才的任务主要由体育俱乐部、学校、乡镇、州体育运动协会和州政府承担,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联邦政府主要从设立体育寄宿学校、资金、科研、基地训练、组织全国性竞赛活动等方面推动这项工作。

澳大利亚政府在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澳大利亚拥有高效率的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体育机构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总体而言,后备人才培养在6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制中都被视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每个国家都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随着各自社会状况的改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各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总趋势是:重视体教结合,注意科学培养,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体育后备人才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

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3.1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力量和资源,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过巨大作用。几十年来,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取得的一系列优异成绩就是很好的证明。然而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开始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开始尝试把运动项目推向市场,走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体育系统各级各类业余体校,教育系统开展业余训练的学校,以及社会力量所办的体育学校和体育俱乐部。但总体而言,各级体校依然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仍然主要由国家负担。

3.2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在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问

题:

3.2.1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仍显单一,各级各类体校的经费主要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有些学校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

3.2.2读训关系需要协调,参加业余训练的青少年选手除少数进入高一级训练形式外,绝大多数面临读书就业问题。文化素质高低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很多家长担心子女因业余训练耽误学业。

3.2.3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些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积极性不高。

3.2.4某些运动项目没有实施系统的、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青少年训练大纲,训练质量不高。

3.2.5一些单位过分强调奖牌和名次,输出的人才潜力不大,难以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3.2.6协会办学良莠不齐,不能为有天分的选手创造良好条件。

3.2.7有些单位有偿训练费用过高,甚至超出普通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导致一部分有前途的体育人才被拒之门外。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虽然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却依然有不少可借鉴之处。总体而言,政府与社会相结合、体教结合、科学培养已经成为各竞技体育强国培养后备人才的总趋势。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曾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过巨大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适应体育发展的要求。

4.2建议

4.2.1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走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大多数竞技体育强国都注重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以减轻政府负担,增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活力。建议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上走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政府主导,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根据项目特点确定投入方向和强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后备人才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4.2.2运用法制手段理顺各方关系,建立正常秩序

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俄、德等国都注重调动基层教练和团体的积极性,对贡献突出者予以嘉奖;美国则借助法律手段调节各种关系,建立正常的管理秩序。建议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上运用法规制度管理、监督体育,保障各方应有的利益,使培养出优秀的后备人才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4.2.3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协调好体育运动与生活其他方面的关系

很多运动员都要面对如何平衡体育运动与生活其他方面的关系的问题。研究表明,各方面发展比较平衡的运动员更容易实现他们体育运动的目标,更善于应对像受伤、引退这样的压力,对自己退役后的生活更有信心。建议有关单位在对青少年选手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为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解除运动员及其家长的后顾之忧。

4.2.4重视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

教练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训练质量。建议在基层教练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他们的待遇。基层教练员应有再学习的机会,定期、不定期地补充新知识。

4.2.5建立科学的竞赛机制

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实践,特别是高水平、高规格的比赛,是对训练效果的检阅和促进。我们应该组织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来举办各种类型的比赛,甚至是国际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为青少年运动员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对于青少

年比赛,运动员年龄越小,越应该注意淡化比赛成绩,注重能力的评定和提高。

4.2.6根据项目特点制定、落实符合项目发展趋势的统一规划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应该遵循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运用合理、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进行适应项目发展趋势的系统规划,挖掘出运动员最大潜能、天赋。

4.2.7科研与选拔、训练相结合

单纯依靠经验是很难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的,各竞技体育强国都十分重视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建议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单位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增加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科技含量。

4.2.8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青少年体育的发展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些活动无疑对运动项目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借助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吸引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参加竞技体育训练,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作者:侯海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发展对策研 究 一、引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竞技体育确定举国体制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也暴露了举国体制的一些弊端,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体育管理中起主导地位的行政化干预,而政治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文化的传承,以及高素质管理人员的缺乏是竞技体育管理行政化的根源。综文献所述中国体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为多渠道的资金筹协会的实体化、改善管理队伍结构和构成与去除体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而笔者在此大胆假设,既然行政化管理创造了辉煌的过去,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 二、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 (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特点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的变更,并设立了多种与时期所对应的管理机构。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由于多种客观原因,体制改革和机构的撤并不能同步,造成了当前管理过程中多种机构并存的状况。我国当前管理体制虽然改变了由政府统管的局面,但长期受计划经济和我国公益性体育发展目标影响,使得竞技体育管理带有异常明显的行政化色彩。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从前适应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就显得落后且封闭,并且显现了高度集权式管理、政治利益干预体育、

竞技体育无法社会化等弊端。 (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使得竞技体育管理的行政化严重,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导致忽略了各社团、俱乐部的自主决策权。高度行政化有其自身优势,如优秀的执行力与团结协作能力,但行政化势必带来微观层面的被忽视,而本应拥有微观决策权的社会团体组织、俱乐部等没有其独立决策的权利,这势必会影响体育管理宏观与微观决策的有机联系,同时对于运动员选材、训练等都有影响。同时资金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很难引入外部资源,也导致了社会化程度不高。 三、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體制发展 我国走的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一味的照搬国外的制度是不理智的,国外的管理体制有其自身先进的地方,其本身是为了资本主义国家量身定做的,而最近主流的声音都是去行政化。但在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中,也不乏出现像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水上项目等优势项目,这说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并非一无是处,而国外的管理体制也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处于先进地位。应设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并借鉴而并非照搬国外先进理念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才能使我国的管理体制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举国体制的优劣 举国体制保证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整体实力,集中有效的人力,财力、物力以求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使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打开了总奖牌数异地和金牌数第二的奥运史

有关社会体育概论论文

有关社会体育概论论文 [摘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首先要转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根据 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设计新型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模式.在此基础上,建 构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及其知识结构,同时探索开放式的办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能力结构。 [关键词]社会体育人才模式人才培养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 观念也随之更新,全民健身时尚正在形成。大众向往健康生活,社会需要体育越来越显示 出一种明晰的发展趋向;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体育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们关注的问题。 二、行为特征与基本模式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行为特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社会体育市场已初步形成。群众不断扩大体 育娱乐消费进行体质与健康投资已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开始涉足体育市场,开始兴办商业性体育场所;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如: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门球、台球等更加普及;一些层次较高的体育项目如:高尔夫球、网球、保龄球等也 开始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美、娱乐的目的,已逐渐成为时 代发展的潮流。与计划经济时期比较社会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在追求 的目标上,从单一的健身为价值取向健身、娱乐、休闲、康复乃至体育的经营开发、咨询 指导等多元目标转化;2在组织管理上,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向政府行为、地方团体行为,民间团体行为乃至个人行为协同的全社会行为转化。3在开展方式上,从单一的福利型向福 利型、经营型和消费型相结合方向转化;4在活动空间上,从传统的单位举办活动向单位、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活动空间转化。5在参与形式上,从少数人被动参与向全社会自觉 主动方面转化。 由此可见,社会体育形成与发展根本的社会动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体育自身发展 趋势所决定的。社会体育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娱乐性、消费性、健身性和经营性等方面的 特点,为我们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提供广阔而全面的社会视角。 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基本模式 从以上基点出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高素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较全面的综合素质;新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现代科学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高技能——具有较全面的社会体育专业技能,适应性强。

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摘要]随着北京2008年申奥成功,体育与旅游业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体育旅游人才需求。面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文章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旅游专业面临的形势、存在问题以及体育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措施以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旅游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是新兴的专项旅游活动。体育旅游专业是面向新世纪体育市场及现代旅游事业的发展,以构筑和谐社会为主要目的,培养具有宣传现代体育理念,运用心理拓展原理设计专项体育旅游项目、指导康体休疗运动的能力,同时具备经营管理各类旅游企业的基本能力,具备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以及商业秘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高级俱乐部、会所的管理人才。 一、高职教育体育旅游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高职教育旅游专业的发展现状 1.缺乏办学经验。为了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对旅游应用人才的需求,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但这是一种新的专业,办学经验还比较缺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状况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得不到行业认可,导致毕业生难以就业。 2.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推动旅游产业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推动着旅游产业从服务接待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其成为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这样就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结构,使得原本不适应的人才培养问题更加突出。 3.旅游职业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面对国际旅游人才市场的新要求,我国高职旅游院校除了必须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应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使高职旅游人才的规格、素质、能力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相吻合,推动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体育学院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学院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意见”,在年体育类类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以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为大类的年体育类类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体育教育(师范):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教案、训练、竞赛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以及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体育教育(师范):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好学上进,善于合作;爱岗敬业,品德良好。 (二)具有求真务实的学风以及较强的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教案,计算机考试达到一级(含一级)以上水平;能规范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测试达到二级乙等(含二级乙等)以上水平。 (三)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具备教案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订相关文件的技术与方法。 (四)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动态以及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基本的教案研究和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五)了解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具有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案、训练、科研、组织竞赛、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六)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一)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社会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富有创新精神。 (二)系统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所需的体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技术与练习方法,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

镜湖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方案

镜湖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迎办奥运为契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学生体制健康标准》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积极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提供服务。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措施: (一)工作目标 1、运动成绩目标:争取我校运动员在市级运动会上实现团体第一的突破。确保在全区运动会上金牌和总分列前二位,争取入第一位。基本建成市、县(市区)、校三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训练规模布局分别达到50、100和1000人,向市、省输送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逐年增加。积极举办每年一次的运动会。 2、输送目标:校级田径传统项目训练队一个,课余训练运动员包括市少体校学员40名以上。力争我校每年向上一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各级业余体校、运动学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20人。努力将我校田径项目构建成区、市级重要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校田径训练场地的建设,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以巩固优势、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为方针,根据我校实际,,突破田径多金牌项目,提高游泳、乒乓球项目,发展足球、篮球、软排球等集体项目。全面落实业训经费,建好校级代表队。积极促进、引导、鼓励各个班级创办各种形式的业余兴趣活动小组,拓宽业余训练渠道,扩大业余训练规模。 2、深化教体结合,教体结合是培养和造就体育后备人才工作中根本性的战略措施,坚持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奥运后备人才为目标,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体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教体结合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在优秀体育苗子入学、升学、借读、学籍、训练、输送、竞赛、加分等各个环节给予重点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考核有总结,在制定计划、总结工作、评选先进时,把体育工作列为重要内容。班主任、辅导员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一项工作内容,教育和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总务部门努力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后勤保障。学校制定有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3、加强体育科研工作,提高训练水平。按规定配齐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事业性,现有四位专职体育教师,都具有大专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上进性强,工作踏实务实,在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体育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体育研究 贾志强刘海英杨鹏飞马潇曼郭美 摘要:通过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文献的研究,专家访谈、定量分析、定性描述和逻辑分析与类比归纳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着力于历史事件来反映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过程和多元内容进行详细的挖掘,描述分析、归纳提炼和总结;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体育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的互动关系,进行较深层面的分析,力求发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走向,并丰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给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约和挑战,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失衡,既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行为与我国体育体制转型方式矛盾;国家办体育事业和社会办体育事业的矛盾;教育系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与三级训练体制间的矛盾;《奥运争光计划》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矛盾;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和狭隘的民族与团体之间利益至上的矛盾等;存在着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失衡;国家奥运战略与地方全运战略失衡;产权边界模糊、激励机制不足造成的投资与收益间的失衡等,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协调处理好这些矛盾和关系。 一、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与演进特征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竞技体育改革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与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总体上看,我国的竞技体育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逐步深化发展阶段 国家体委于1979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工会议,工作重点从过去集中抓政治运动转到抓体育业务工作上来,实现体育工作重点的转移。1979年11月,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体育开始新的局面。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对优秀运动队、业余体校和学校运动队按照一、二、三线运动队进行了调整,逐渐建立和健全了按比例发展、层层衔接的训练网络。在1992年的第25届奥运会上获得16枚金牌、22枚银牌和16枚铜牌的佳绩,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4位。并在游泳、田径两个项目上实现了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第二阶段:深化发展阶段 1993年,国家体委制定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定了新时期我国体育改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2.6)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 版)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 专业代码:670114k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学习形式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习形式:全日制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出具有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理念先进,学有专长,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能胜任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指导、竞赛组织、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主要服务于四川省及周边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学、幼儿活动指导等。 四、人才培养规格 (一)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为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1.知识结构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及运用现代教育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 (2)了解掌握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尤其是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 (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1)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实施普通话、

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等教学的能力; (3)掌握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具备教学与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定相关文件的技术与方法。 (4)具备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5)具有继续学习、适应转岗及自主创新的工作能力。 3.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2)科学文化素质:懂得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 (3)专业知识素质: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牢固的专业思想,掌握体育教学、训练、幼儿活动指导、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幼儿活动指导、竞赛组织、裁判员、学校体育管理和体育科研的基本素质。 (二)证书要求 1.四川省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三级证书;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3.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4.相关项目的裁判等级证书 五、主要面向工作岗位(群) 六、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管理规定

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管理规 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附件一 遵义市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我市“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促进业余训练的开展,加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巩固遵义竞技体育在全省的优势,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市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下简称人才基地)。 第三条人才基地是由各县(市、区)体育部门申报,市体育局行政部门审批,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管属,具有较高训练水平,实行集约化管理,为我市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单列训练机构。 第四条人才基地须集中本地区,本单位人力、财力、物力,实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扩大,提高本项目的训练规模和水平。 第五条人才基地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训练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后备人才输送的数量和质量,保障市各项目运动队,选拔人才的需要。 第二章检查评估

第六条人才基地认定后第二年9月开始由市体育局组织考评小组对人才基地进行检查评估,评选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等次,以提高人才基地的创办质量。 第七条人才基地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通过对人才基地进行的检查,各人才基地如有下列问题之一者,将视为不合格: (一)不参加或不按规定人数参加全市年度少儿锦标赛。 (二)参加全市少儿比赛未进入团体总分前六名。 (三)检查的当年未输送5人体育后备人才。 (四)年度检查评估得分未达到60分。 (五)全市年度少儿锦标赛中有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违规行为。 第八条检查评估不合格的人才基地,将给予以下处罚: (一)第一年警告,于评估当时起一个月内制定整改方案。 (二)取消当年人才基地经费投入。 (三)连续两年不合格,取消人才基地称号。 第九条市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有下列问题之一者,取消人才基地的称号,并全市通报:

体育后备人才认定办法

甘肃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实施我省全运战略选拔培养后备人才,在全省建立一批“甘肃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下简称《省级基地》),进一步推动全省各级各类体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我省竞技体育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认定条件 第二条《甘肃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条件是《基地》认定的唯一标准。 第三条认定条件满分为100分,分为优秀(90分以上,含90分)、良好(80分以上,含80分),合格(60分以上,含60分)三档。 第四条体育运动学校,重点和普通业余体校,体育中学均可申请参加《基地》认定。 第五条受到国家、省、市(州)处分的上述学校不得参加认定工作。 第六条省体育局负责《基地》的认定与管理工作。 第三章申报审批程序 第七条凡达到《基地》认定条件优秀标准的学校方可作为《基地》备选学校进行申报。 第八条各市(州)体育局(处)负责组织本地所属各级各类体育学校《基地》认定的自评和复评工作,并根据《基地》认定条件确定中报《基地》备选学校。 第九条省体育局负责对《基地》备选学校进行核评审定工作。 第十条各市(州)体育局(处)须按照省体育局统一制定的《基地》认定申报表和时间要求进行申报。 第四章认定时间 第十一条《基地》认定工作按全运会周期每四年认定一次。

第十二条每届全运会举办的当年9月为学校申报和自评时间。 第十三条每届全运会举办的10月为各市(州)体育局(处)复评时间。 第十四条每届全运会举办当年的11月为各市(州) 体育局(处)向省体育局推荐《基地》备选学校时间。 第十五条每届全运会举办当年年底为省体育局统一核评和公布认定时间。 第五章命名 第十六条凡经核评达到《基地》认定条件的学校,由省体育局统一命名为该全运周期的《基地》。 第十七条《基地》认定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已被命名《基地》的学校,在新认定周期的须向所属市(州)体育局(处)申报继续参加认定,经认定达到《基地》认定条件的学校,继续命名为新一轮全运周期的《基地》。未申报参加《基地》认定或经核评未达到《基地》认定条件的学校,不再命名为新一轮全运周期的《基地》。 第十八条凡被命名为《基地》的学校,获得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申报与认定资格。 第十九条表彰奖励。凡被命名《基地》的学校,省体育局将予以表彰奖励。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凡被命名的《基地》须每年12月底前向所属市(州)体育局(处)和省体育局竞技体育处上报工作总结。 第二十一条省体育局每年不定期对《基地》学校工作进行检查。凡发现有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的学校、视情节予以处罚,严重者,取消《基地》命名。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解释权和修改权属省体育局。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凡原省体育局文件与本办法不相符的,按本办法执行。

中国体育体制

中国体育机制 组员:xxxxxxxx 摘要:通过了解运动员如何进入国家队,进入训练队后的生活以及他们退役后的生活,发现我们国家体育制度的存在的问题。探究我们国家现行体育制度---举国制,发现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体育制度改革 一.运动员成长历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运动员(以国家对运动员为例)的基本情况,在很多人看来,国家运动员是光鲜照人的,因为他们能够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性大赛,能够有机会站在领奖台上,能够经常出现在新闻的镜头前,拥有强健的身体等等。但是我们被外表迷惑了,事实是“运动员是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1.进入国家队 国家运动员如何进入国家队?一般是运动员参加集训表现突出或者短时间内进步很大,比赛成绩突出。 2.在国家队的生活 进入国家队后运动员的生活从此变得单一,每天带薪训练,但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难免会使人产生厌烦的情绪,当初他们是因为自己的爱好学习这一项体育项目,如今它却成了自己的职业。那么进入国家队后的运动员是把自己的训练项目当做爱好,事业?他们是在为了金牌梦奋斗,还是为国争光抑或只是在混日子?事实是大多数运动员开始把训练当做自己的事业,因为每日超荷量的驯良让他们感到疲惫乏味,但是由于带薪训练,他们宁愿把这当做自己目前的事业。当然还有少数人是为了金牌梦或者为国争光在奋斗。 作为国家运动员,他们以自己为骄傲吗?对于金牌或者将奖牌获得者来说这是至高的荣誉,并且他们会因此被人记住,被“邀请”作广告代言人,被国人赞颂。但是获得奖牌的只是少数,还有一大批预备役运动员,他们呢,就像是金字塔最底层的草根不被人知道,更不被重视。所以普遍来说运动员心理上对训练存在一种抵触心理。 二.运动员退役之后的生活 运动员退役之后的生活不尽相同,有人欢喜有人悲。大多数运动员退役之后便会陷入窘迫的生活。 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问题是长期困惑中国体育的一大难题。据统计,全国在役运动员约14000人,按照优秀运动队15%~20%的年更新率,平均每年有近3000名运动员退役。计划经济时期运动员通过政策性安置实现再就业的做法遇到了前所

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

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 与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指出问题根源在于教育与实践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必须以职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导向。从职业化培养的角度,审视《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认为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体育社会工作方向暂不易作为职业方向培养;培养规格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规范》的区分度不明显:课程设置缺乏依据说明,对运动技能关注不够;多方向和多头开设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继而影响学业修读和就业。提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化培养应该以运动技能的推进为主线;在具体培养规格上,应该采取递进形式对学生提出规定要求。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7-0032-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体育发展势头良好,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据石岩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至少应配备65万人,到21世纪中叶应达到500万人以上。顺应社会体育发展的热潮,高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蔚然成风,全国的办学规模由2000年的30余所院校猛增到2008年底的230所,涵盖体育、师范、医学、理工、农业、综合等各类型高校。然而,与供需两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艰难的就业形势始终是社会体育专业难以摆脱的

梦魇。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后10名的本科专业中,社会体育专业榜上有名;2007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情况,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等20个本科专业年终就业率未超过40%;在另一项调查中,2008年全国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与工作对口率为40%,居所有专业倒数第3位,毕业后半年的月均收入为2090元。一边是缺口较大的人才需求,一边却是艰难的就业形势,问题根源在于教育与实际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2009年7月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专业规范》)适时地提出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问题,为明确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责任,促进专业培养与人才需求接轨,提高各高校办学质量提供了指导和有力的支撑。但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的角度看《专业规范》,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已经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王爱丰等在对江苏近10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研究后指出,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围绕《专业目录》进行设置,突出表现在专业特色不够、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石岩等学者均有类似观点。 2)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课程设置是体现专业特色的灵魂。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岗位实用性不强,表现为两种趋向:一种情况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雷同,传统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现有师资、设施基本是为了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的需要配备的,社会体育专业所需的师资、设施建设尚需时日。另一种情况是开设的特色课程受制于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 级)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体育学科与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体育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体育教师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以下几个方面能力: (一)基本能力: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具有基本运用计算机和外语的能力。 (二)专业能力:系统掌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化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能胜任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并有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三)发展能力:具有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发展的动态;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学制 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四、学时学分要求 课内总学时:2444 毕业最低总学分:184 五、学位授予 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 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基本原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体操、球类等。 七、毕业规定及其它必要说明 凡各门课程成绩合格,修满本专业规定的最低184学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巢湖学院毕业生毕业及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准予毕业并授予教育学学士

“体教结合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体教结合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探究 摘要: “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育教育;全面发展;人才培养 1、“体教结合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内涵 1.1“体教结合”,顾名思义是指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有机结合,即“教育与体育并轨,学习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运动员应该在接受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体教结合”意味着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是一般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所应当完成的不仅是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方面的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运动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解决对“人”实施教育的缺失。 1.2“体教结合”是体育教育的一种崭新的理念,培养和选拔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共同责任。教育部门具有文化教育、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体

育部门具有专业教练和训练经验的优势,两者结合,既能推动学校体育的普及,又有利于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竞技体育和教育它们需要相互依赖、相互维持,共同依附在“学校”这个支撑点上,也就是说,“学校”是它们相互作用的载体。 1.3“体教结合”是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完美体系。它要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结合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实行在行政上的分工合作,资源上的优势互补,结构上的相互结合。而不是初期的“体教结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自顾自建立本部门各自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门利用降分特招等政策自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组织系统内的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部门利用单招等特殊政策自办以中专为主体向两头延伸的各级运动学校。 1.4“体教结合型”竞技人才的含义 “体教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尊重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需要,是科技兴体战略的具体落实,是我国竞技体育向集约型发展的战略之举,是体育院校以体为本,突出行业特点,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体教结合型”竞技后备人才是指接受与社会同等文化教育,具备与社会同等文化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2.“体教结合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中国体育发展及其问题

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及其问题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与体育强国的要求相差甚远。 关键词:群众体育举国体制体育教育体育产业体育强国 一、中国体育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体育事业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中国人早就将身后“东亚病夫”的牌匾砸碎,取而代之的是“金牌大国”、“体育大国”等等美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体育的发展,不断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力度,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积极投身到体育事业中来,中国的体育事业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体育发展的速度令世界为之惊叹。 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奋勇拼搏,争金夺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运动员的成绩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的。在举国体制的培养下,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不断提高,在各项大赛中都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就拿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奥运会来说吧,以下是中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得15枚金牌,到2004年雅典的32枚金牌,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51枚金牌,我们看到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为国家争取了极大的荣誉。此外,“110米栏飞人”刘翔证明了亚洲人也能战胜被认为统治短跑项目的欧美选手,打破世界纪录;中国乒乓球队统治了乒乓球比赛,在国际比赛中鲜有败绩;中国男排、中国水球队、沙滩排球队在比赛中也不断取得突破……这一切都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中国体育的发展。 中国的体育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但是发展快。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1998年为183.5亿元到了本世纪初已经超过200亿元。竞技体育是体育产业中重要的一翼,我国最早走向市场也是最火暴的足球,近五年的转播权总共6000万美元。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专业市场,国内现有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两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其发展速度是可观的。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08年奥运会使用37个比赛场馆(其中32个在北京,5个在其他城市),训练用比赛场馆59个。这些场馆需要购进大量的体育器材和体育设备,根据近几届奥运会的经验,2008年奥运会需采购的体育器材和体育设备总价值为2亿~25亿美元,这为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开拓了发展空间。另外,2008年奥运会为我国体育保险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博彩业等行业的发展机遇[1]。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的调研报告 淄川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2013.12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分析的调研报告 淄川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技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对其重视不断的加强。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竞技体育不仅是国家科学技术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国家要进步,竞技体育要发展,其先决条件是应培养出大量的体育后备人才。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整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县市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源头和根基。 但就国家对竞技体育研究的范围及对象而言,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人们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单个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上。如:足球、篮球、田径、乒乓球等在学校经常开展的项目上,而忽视了一些重竞技项目,如摔跤,柔道,举重等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研究的对象多集中在对从事体育的运动员及国家政策方面,而针对某个地区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的研究很少。结合我区体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就目前在县级体校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几年来的资料显示,作如下具体分析: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生困难,体育尖子生人数逐年下降。 很多家长和文化课教师反对学生参加体育训练,认为体育训练影响文化成绩,影响升学考试,也没有什么好的前景。又加上招生学校太多,学校给的政策不一样,对于家长来说,肯定是选择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而且是能正常上文化课的重点中学,对于县级竞技体校来说,半天学习半天训练的方式,在这方面并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但是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材之路百分之九十都是从县级体校出来的,没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做保障,很难保证学生有好的成绩,家长的不认可,学校的宣传偏离正常思路,导致选材条件突出的尖子生人数在逐年下降。例如:我区体校在2011年招生61人,2012年招生50人,而2013年招生30人,从近三年的招生情况看每年的计划招生人数都是60人,而2013年的招生明显较前两年下降,与实际招

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1.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使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规范性 2.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师范教育转型、基础教育全方位改革等时代背景,制定适合“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3. 总结2006版本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实施的经验,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改革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分类分层培养,使培养方案体现本专业特色和创造性。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面宽、素质高、综合能力强,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 基本规格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的基本运动技能。具有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3)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有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责任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及求实与探索精神。 (4)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节的基础知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和修业年限 1. 基本学制为4年。 2. 修业年限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最短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 四、培养模式 以“二分三强”基本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积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差不多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从事教育教学、体育治理、社会体育指导、训练及运动竞赛、体育科研等方面能力,能在中小学校、体育治理、体育经营、等部门从事体育教育教学、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治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职业技能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知识结构 1、具有扎实的大学英语、运算机基础等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等专业理论知识; 4、把握体育治理及体育科研方面的相关知识; 5、具有本专业先进的和面向21世纪所需要的科学知识。 (二)能力结构 1、差不多能力 (1)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差不多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3)具备运用外语进行简单会话,能够阅读本专业外语期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4)具备利用运算机常用软件进行文字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5)具有把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连续学习及自主创业的能力; (6)具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行和人际交往及企业治理能力。 2、专业能力 (1)具备依据实际情形组织教学,治理教学,提高教学的能力; (2)具备本专业教育教学、体育治理、社会体育指导、训练及运动竞赛、体育科研等专业能力。 (3)职业技能达到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或通过相关工种职业技能鉴定。 3、综合能力 (1)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备猎取新知识、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知识经济、技术进步及岗位要求变更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组织、和谐能力; (4)具备将自身技能与群体技能融合以及积极探究、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安心教育,严格认真,求实守纪的敬业精神。 (三)素养结构 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 2、具备大学层次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3、具备创新、实践、创业的体育素养; 4、具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毅力;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条件实施细则》

附件3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认定条件实施细则 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制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条件 实施细则 一、基本条件 (一)教练员职称 1、教练员是指学校从事人才培养训练工作的专职、兼职、聘任的人员。(下同) 2、高级教练员是指具有高级职称的教练员。 3、认定依据:高级教练员职称资格证原件,教练员聘任协议书。 4、计算方法:高级教练员人数/教练员总数×100%。 (二)教练员学历 1、教练员学历以国家承认其学历的院校所颁发的毕业证原件为准。 2、认定依据:教练员毕业证书原件、身份证原件。 3、计算方法:具有本科学历的教练员/教练员总数×100%。(三)教练员培训 1、教练员培训指国家、省、市体育局主办的项目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各类讲座等。 2、对省、市级学校教练员参加省级及以上体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县、区级学校教练员参加市级及以上体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且资料齐全的,方可予以统计。 3、学校须有教练员总体培训规划、总结及相关资料。

4、教练员培训资料,须包括:培训通知、授课人、培训内容、参加培训人员、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地点、听课笔记、考试成绩、考核结果、学习总结等。 5、检查认定前四年工作资料(含检查认定当年)。 6、计算方法:四年中参加培训的教练员人数/四年中教练员总数×100%。 (四)教练员论文 1、对省、市级学校教练员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的,县、区级学校教练员论文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的,方可予以统计。 2、检查认定前四年工作资料(含检查认定当年)。 3、认定依据:发表论文的刊物原件。 4、计算方法:四年中发表论文的教练员人数/四年中教练员总数×100%。 (五)训练计划 1、教练员训练计划包括: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时训练计划、年度训练总结。 2、年度训练计划包括: (1)全年训练基本任务; (2)对重点运动员个体分析; (3)制定运动员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成绩目标; (4)周期划分,各阶段训练任务、时数及训练基本手段; (5)训练负荷、比赛及定期综合考核的安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