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一一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

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一一西周的教育内容

(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

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左传?隐公^一年》:“礼者,经国

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

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

军礼、嘉礼。

2.(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

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一)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1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法律的关系;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1.关于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

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①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②孔子并不是主张

人人平等地受教育。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关于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仕而优

则学,学而优则仕”。

3.关于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

的需要。

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都向学生传授,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

(二)孔子的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

3.学思并重: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

(三)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德育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关系。

1.立志乐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可矣。”

2.克己内省: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自我约束,自我反省。

3.身体力行:“力行近乎仁”。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要成于内而形于外,

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4.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 5.德育内容:仁爱、孝悌、忠恕、礼义、诚信

(四)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全力教诲;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孟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43)

盂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1)持志养气。盂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

德修养首先要“尚志”、“持志”,要“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反求诸已。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反求诸巳”。(3)改过迁善。孟子强调要培养改过迁善的精神,一方面鼓励人们改过自新,一方面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他特别赞扬“闻过则喜”,“见善则迁”,提倡“与人为善”。(4)刻苦锻炼。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艰苦条件下锻炼出来的。

孟子的主要教学原则和方法:(1)自求自得。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

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

们达到熟练技巧。掌握熟练技巧,灵活运用知识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2)专心有恒。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3)启发引导。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而要积极引导,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4)循序渐进。孟子

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4.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50 )

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贱、智慧、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2)荀子把环境影响与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

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称为“渐”或“注错”。另一方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和经久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称为“积”、"积靡"o

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材,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在教育内容方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非常重视乐教。

教学方面的主张:(1)积微见着,积善成德。荀子认为知识是不断积累的,善德是逐步培养的。(2)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荀子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虚是指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见解;专一研究某一问题,就全力以赴,不一心二用。(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

全貌。“兼陈”就是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情况展示出来,摆列幵来。“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

“中正的”。

5.墨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59)

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墨子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以染丝为例,阐述了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就是着名的“染丝说”,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染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第三章秦、汉教育

1.秦代教育一一焚书禁学、以法为教(P87)

(什么是“挟书令”?)挟书令:即挟书律,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颁布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的法令。

2.汉代文教政策一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P91)

汉武帝即位后,幵始重视儒家思想,且改弦更张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建元元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

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这是首次在选拔贤才的标准中明确了学派方面的限制,即法家、纵横家人士不得参选,幵始了罢黜百家的先声。

建元五年,汉武帝在尊儒方面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即“置五经博士”。这一举措,确立了经学整体在官方学术代表博士中的主导地位。

董仲舒《对贤良策》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其宗旨在于“更化”。董仲舒呼吁统治者改弦更张,实现指导思想和政策的根本转变,以儒家的“德教”作为治国之道。他在对策中反复强调要“任德教”,教化必由贤才来实施。

董仲舒从理论的层面上阐发“独尊儒术”的意义,而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因而具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 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①?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②《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③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①?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②?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一)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1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法律的关系;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1.关于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①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②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关于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关于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 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都向学生传授,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 (二)孔子的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 3.学思并重: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 (三)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德育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关系。 1.立志乐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可矣。? 2.克己内省: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自我约束,自我反省。 3.身体力行:?力行近乎仁?。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 4.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 5.德育内容:仁爱、孝悌、忠恕、礼义、诚信 (四)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全力教诲;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孟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43) 盂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0.1 复习笔记 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进入高潮,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论争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兴办新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取士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等。这一切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抵制,双方展开尖锐的论战。这场争论反映在文化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 (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 2.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活动 自1888年,康有为上第一奏折开始,维新派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另外,他们还在社会上广泛地制造舆论,通过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 (1)兴办学堂 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以下两类:

①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0)、湖南时务学堂(1897)。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但这些学堂,也还存在一些封建主义因素,在课程上还有不少封建主义的内容,在道德训练的方法上,不少是出自宋明理学家的教育主张。 ②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著名的有北洋西学堂(1895)与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 其他具有维新性质的学堂如严复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徐树兰捐资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1897)、谭嗣同发起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7)等也都较为著名。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著名的有1895年8月康有为与陈炽在北京发起并筹资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等等。 总之,维新派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进行维新思想的启蒙,与维新学堂相互补充,起到了扩大教育面,开民智、新民德的作用。使不少人逐渐认识到维新变法的意义,参加和支持变法,扩大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 3.“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 ①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②设立京师大学堂;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圣才出品】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 答:(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尊孔崇儒。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特别提倡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儒学的地位。宋真宗以后,儒学更得到大力提倡,名人编纂十三经正义大量印行,并赐给州县学校,作为官方指定教材。宋仁宗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学校,自此教育在全国兴起,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授孔孟典籍,对维护宋王朝集权统治,起了巨大作用。 ②提倡佛道。宋太祖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佛教及佛学大大发展起来。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真宗时是北宋佛教最盛时期。直到南宋时期,佛教仍保持支配地位。 道教是宋朝第二大宗教,北宋历代皇帝都对道教较为热心,道士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南宋时,道教虽不再直接参与政治,但仍享有特权。 ③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宋代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周敦颐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端。接着,经过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此后,经元代对理学的提倡,成

为明、清各代官方统治思想。 (2)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①积极作用和影响: a.宋代“重文”文教政策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促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使儒学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b.“重文”政策还大大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得宋代在科技、文学与史学等领域,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如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是在宋代发明的。 c.在政治方面,“重文”政策还巩固了赵宋政权的统治。赵宋王朝崇文抑武的目的之一是扩大统治基础,防止藩镇割据。从其实际效果来看,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 d.“重文”政策促成了读书办学的风气。北宋崇文政策推动了民智的开化和教育的普及,促成了读书办学的风气。“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文化教育不再为豪门望族所垄断,也不再是通都大邑文人墨客的专利。这些都促进宋朝公私学校林立,书院讲学盛行。 ②消极的作用和影响: a.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心理。宋朝“重文”政策实施所产生的导向效应,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重武轻文的社会心理,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这对于社会的平衡发展不利,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b.造成了宋代军事实力的下降。“重文”政策不但产生了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的导向效应,而且对武将行为产生规范效应。一些有勇有谋的武将不得重用,社会整体的积极进取精神缺失,导致宋朝“积贫积弱”,最终灭亡。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53257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龠(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3.(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一)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中国教育史古代教育简明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2013辅导班】【参考书目】【考研大纲】【历年真题】【免费资料】【凯程名师】本文章整理自网络。非酷考的官方讲义。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节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 一、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有: 1.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没有阶级性,除了年 龄、性别和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 2.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因此其基本内容为:传授生产劳动技 能、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等。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 (一)时间与历史条件: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1.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 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 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3.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 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 1.舜、虞时期:——萌芽——庠 庠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 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庠、序、学、瞽宗 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 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西周,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西周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是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 “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高在王宫内。大学设在都城过郊。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幼儿最初的教师。当时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严重。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第三节“六艺”教育 六艺: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和“乐”密切 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 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

KC311教育学笔记中国教育史-18清朝的教育

清朝的教育(清初--鸦片战争) 一、文教政策: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1.崇尚儒学,提倡程朱理学 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二、中央官学 1.国子监 (1)监生历事+积分法+分斋教学 (2)管理监事大臣 (3)分校:南学 (4)讲学:辟雍(最早,西周,天子的大学;宋朝,三次兴学的太学的外舍;清国子学讲学场所)2.宗学,觉罗学:贵胄学校 3.算学、俄罗斯文官 三、地方官学 1.府州县卫学(六等黜陟法) (1)六等黜陟法简介:清朝的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 (2)内容: ①考试成绩分为六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奖惩 ②动态管理 (3)意义:积极性,质量,创新 2.社学,义学(少数民族优异者),井学(云南北疆地区) 四、官学特点 1.重八旗子弟教育 2.六等黜陟法 3.俄罗斯文官 五、清朝的私学(书院) 1.总体:沉寂-复苏,总体官学化倾向 2.类型: (1)理学 (2)制艺 (3)博习经史辞章(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4)经世致用(漳南书院) 3.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1)简介:清朝时期,阮元,宗旨:追求汉代的考据学说 (2)特点: ①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只做学问,不问科举 ②各用所长(教师聘用),因材施教(学生) ③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刊刻师生的研究成果 (3)意义: ①优良传统 ②改变书院官学化 ③促进学校文化发展 4.漳南书院(颜元) (1)教育实践1:创办了漳南书院,清,经世致用 (2)简介:颜元创办,经世致用 (3)教育实践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①批判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 ②批判义利对立观:利需符合义 ③抨击八股取士

(4)教育目的:培养实德实才之人(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 ①通才:什么都会 ②专才:某一方面 (5)教育内容:真学,实学。六艺教育:托古改制 六斋:文事斋:礼乐书数天地 武备:兵法,战法 经史:十三经 艺能:水、工、火 理学:程朱理学 帖括:八股 最后二者目的:应时制,招生 评价:自然科学+军事+经史礼乐;分科设教:近代课程设置萌芽 (6)教育方法:习行 ①联系实际,反对静坐 ②目的:反对程朱,不利于人才,不利于健康 ③意义:重大革新 六、选士制度:科举制 1.科举成为国家抡才大典(311,翻译科) 2.舞弊丛生,积重难返 3.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七、教育思想 1.黄宗羲 (1)天下为主,君为客 (2)学校职能: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议政 ①简介: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说法 ②内涵: 1)学校:培养人才+议论国家政事 2)目的:学校议政,逐步天下人普遍议政,之后改变君主一人决断 ③实践:讲学+议政;寺观,庵堂变成书院、小学 ④评价:体现了国家决策民主化的愿望,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3)教育内容:广泛使用 (4)教学思想:力学致知、学贵实用、学贵独创 (5)论教师:提升教师地位与宰相平等;教师议政 2.王夫之(超纲) (1)教育的作用 ①治国之本:教育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 ②教育作用:性日生日成--继善成性 (2)教学思想 ①因人而进 ②施之有序 ③学思相资以为功 (3)德育 ①人与不可灭---节欲 ②立志,自得(自觉),力行 (4)教师:主导作用 ①教师必恒其教事 ②明人者必自明 ③正言、正行、正教 3.颜元(同上)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圣才出品】

第17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一、简答题 1.简述中国近现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学制的沿革大要。(华中师大2005研) 答: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其中就包括小学学制。小学学制是对小学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内容的规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小学学制呈现出不同特点。中国近现代小学学制的沿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实行。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制定,并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从纵的方面来说,它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 蒙养院收三至七岁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其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初等小学堂招收七岁以上的儿童,重视读经。高等小学堂增加了学时,学习内容也相应扩展。 此外,在横的方面,实业教育中设有初等学堂,相当于高等小学堂程度。包括初等农业学堂、初等商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和初等商船学堂。此后,清政府又设女子小学,较男子少一年,且男女不得同校。后又把小学分为五年制完全科和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科。1910年小学一律改为四年,1911年小学教育成为义务教育。

(2)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资产阶级性的改造,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儿童六岁至十四岁入小学。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普通教育系统之外,还设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实业教育中的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教育阶段。 (3)壬戌学制 1915年国内兴起了新文化运动,1919年又出现了“五四”运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暴露了壬子癸丑学制的不足,1922年新的学制即“壬戌学制”公布实施。 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一种,分为三段。其中初等教育六年,包括初级小学四年和高级小学两年。入学年龄为六岁。课程无男女校之区别。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并加强了手工、图画课。职业教育单成系统,代替实业教育并大大加强。壬戌学制后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变,沿用至1951年废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旧学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全国有三类主要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 中国现行的学校系统中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招收六岁或七岁儿童入学,学习年限五年或六年。全日制小学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新生一代,使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有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计划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计划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凯程老师指出,在333教育综合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的掌握要有轻重之分,抓重点,找主次。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另外333是不需要死记课本的,凯程考研教育硕士老师会提供专业的辅导讲义和远程辅导视频,视频全程下来考生就会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打好扎实的基础。凯程老师会提供一本333的大纲解析,然后带领学生结合着各学校历年真题来整理笔记。为什么要结合历年真题呢?因为重点都在历年真题里,凯程老师通过对比历年真题发现里面出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比如“中体西用”“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等等,同样一道题目,可能前年是A学校出的,去年B学校又出了,而今年C学校又出了。在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会带领学生把重点与一般的重点区分开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凯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会思考的能力,重视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提供给学生专门的习题并配有专门的习题解析。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平时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二、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其实我觉得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还有就是建议大家不要逢人就说自己要考教育硕士,感觉自己考教育硕士挺牛逼,其实,你要想清楚,考哪里不牛逼,考上哪里才牛逼,你考上后再告诉别人才显得你牛逼。因为总有些人会很善意地规劝你要实际点,不要太不自量力,尤其是你的最好最亲的朋友,而这对你的考研的心态有很严重的影响,到初试结束,都没几个人知道我考教育硕士。 效率与时间:要记住效率第一,时间第二,就是说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再去延长复习的时间,不要每天十几个小时,基本都是瞌睡昏昏地过去的,那还不如几小时高效率的复习,大家看高效的学生,每天都是六点半醒,其实这到后面已经是一种习惯,都不给自己设置闹铃,自然醒,不过也不是每天都能这么早醒来,一周两周都会出现一次那种睡到八九点的情况,我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财经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个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它不像高考那样,每天都有老师催着,每个月都会有模拟考试检验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教育史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在中国近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者。这本书对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教育家也给出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个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气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传了数年,经久不衰。他的教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主张,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即使从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原则仍有深远的意义。 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三个环节,即:学,思,行。还提到了一些教学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等。记得初中时就学过《论语》,上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因此在学习

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偏不重,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学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只有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需要的。 至于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气小了很多,但是经历过考研的人至少都会熟悉一些。他在哲学史上是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学哲学的时候一直就有一种印象在头脑中存在着,就是觉得王守仁是个“坏人”,当考试时出现在选择题中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主观唯心等等。但是现在这些想法已经得到改观了。 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例如,他强调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并且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其实这样做对于我们的素质教育是有一定启迪和帮助的,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 他还多次提到了循序渐进,并且还强调了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资质、个性、长处、短处给以不同的教育。他的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9、10章)【圣才出品】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试述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及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趋势。 答: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封建传统教育日益空虚无用。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①科举制度的腐败。清末科举流弊百出。“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士子即使是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而不学无术,花钱买取功名的现象也很常见。 ②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并且学校与科举紧密相连,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官学成为科举的附属。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倒是清代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 ③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他们大兴文字狱,强调读书士子必须遵守“圣谕广训”、“卧碑”等。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尤其推崇义理之学,将之视为儒家正宗,

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思想,特别提倡程朱学说,朱熹注的《四书》和程朱一派解释的《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也是学校教学的依据,其他学派均视为邪说。考据之风沿续到清末也很盛行,专讲古代训诂名物,校勘古典经籍,引导学者专钻故纸堆,脱离现实,保全自己。 (2)封建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 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个经过长期缓慢发展的古老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被打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宗法家族制度的经济基础被破坏;思想观念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失灵,无论怎样“克己复礼”、“忠君重道”均无法抵制洋枪大炮;只通过科举选取封建士大夫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符合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②传统教育的空虚无用是其向近代教育转型的直接原因。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传统的教育日益显示出其不合时宜。封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也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都将受到难以避免的冲击,它必然也必须向近代教育转型。 2.简述太平天国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和文教改革。 答:(1)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 太平天国起义后,采取了坚决反儒的政策。奠都南京以后,由坚决反儒的政策,变为改造的政策,有组织地对儒家经典进行修改。 (2)文教改革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是由孙培青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的一部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学习教材。本书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附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以揭示其内在联系。阅读本书有助于对中国教育发展史宏观把握,将各个朝代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系统,详细的掌握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脉络。 一、语文独立设科的简要过程 人类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自从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之初,以“语言文字”为内容的“教”和“学”活动就从未停止过。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教育。“语言”和“文字”除了有传授统治者所需的政治文化方面上层建筑的理论的作用之外,人民大众也有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的需求。于是语文教育从最初只有官府贵族才能接受逐渐文化下移到民间,使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接受到关于基本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从孔夫子到汉代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颜元等等,语文教育经过无数教育家的继承和发展变革,逐渐变成中国教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但是人们把“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看待和研究的历史却是十分短暂的。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语言文字”分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系统教学。八门必修课中首次出现关于语文教学的“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课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呈报并咨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到大学都开设国文课。语文教学就不仅形成独立一门学科,而且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1919年“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教育部从法令上规定了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合法地位。至此,语文学科的体系基本固定,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今日所见语文学科之规模。 二、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教育思想史,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即融合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精华,又克服了实用主义教育的不足,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有三方面,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理论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难以离开社会而独自存活。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目的使社会化,融入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不仅做“社会人”,还要做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人,即做中国人。教育要使人传承中国文明、了解中国历史、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团结同胞、以自己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 (2)夏朝:序和校; (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 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 (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 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 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 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 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六艺”教育 (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教育制度 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宋初由于重视科举取士,虽设官学,而未被重视,自三次兴学运动后,才在中央和地方陆续建立起了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绍兴、乾道、淳熙年间,官学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021华师333教育综合复习资料全析重难点笔记含真题答案与详解

2021华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答 案,共10册) 《2021华南师范大学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答案,共十册)》由鸿知华师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与该专业课优秀研究生合作汇编而成。全书 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21华南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21华南师范大学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答案)》全书编排根 据: 《教育学(王道俊)》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陈琦、刘儒德)》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适用院系: 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科教学(思政) 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学位)、小学教育(专业学位)、学前教育(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学科教学(英语) 历史文化学院:学科教学(历史) 数学科学学院:学科教学(数学)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学科教学(物理)、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化学与环境学院:学科教学(化学) 地理科学学院:学科教学(地理) 生命科学学院:学科教学(生物) 旅游管理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国际商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适用科目: 333教育综合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一、考试解读: part 1 学院专业考试概况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圣才出品】

第8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1.试述清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1)主要特点 清朝统治者在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鸦片战争以前,清朝贯彻“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尊孔读经; ②笼络、利用汉族文人; ③提倡理学和编纂书籍; ④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 ⑤严订“学规”。 (2)教育制度基本内容 清代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承袭明代旧制。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和特殊性质的宗学、旗学、觉罗学,还有算学馆及俄罗斯学馆等;地方官职学设有府、州、县等“儒学”。此外还有书院。清代学校制度比较完整,但因特别重视科举,所以较之前代更加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2.书院在清代有何发展? 答: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当时,清朝虽已定都北京,但是全国尚未统一,政权还不稳固,清政府为了防止利用书院讲学宣传民族思想,聚众成势,因而在积极创办官学的同时,严禁创设书院。虽然地方上仍有一些书院经修复后恢复讲学,对于一些著名书院,清政府也允许重新修复。但总体而言,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清政府对书院的严密控制,书院官学化的倾向也日趋严重,这是清朝后期书院发展的基本特点。 3.试述清代科举会试制度和办法。 答:清朝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科举考试分三步:乡试、会试、殿试,在正式考试之前尚有童试。第三步为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在京城举行,故又称为“春闱”或“礼闱”,会试录取后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