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9~12章)【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844.05 KB
  • 文档页数:5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试述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及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趋势。

答: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封建传统教育日益空虚无用。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①科举制度的腐败。清末科举流弊百出。“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士子即使是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而不学无术,花钱买取功名的现象也很常见。

②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并且学校与科举紧密相连,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官学成为科举的附属。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倒是清代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

③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他们大兴文字狱,强调读书士子必须遵守“圣谕广训”、“卧碑”等。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尤其推崇义理之学,将之视为儒家正宗,

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思想,特别提倡程朱学说,朱熹注的《四书》和程朱一派解释的《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也是学校教学的依据,其他学派均视为邪说。考据之风沿续到清末也很盛行,专讲古代训诂名物,校勘古典经籍,引导学者专钻故纸堆,脱离现实,保全自己。

(2)封建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

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个经过长期缓慢发展的古老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被打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宗法家族制度的经济基础被破坏;思想观念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失灵,无论怎样“克己复礼”、“忠君重道”均无法抵制洋枪大炮;只通过科举选取封建士大夫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符合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②传统教育的空虚无用是其向近代教育转型的直接原因。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传统的教育日益显示出其不合时宜。封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也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都将受到难以避免的冲击,它必然也必须向近代教育转型。

2.简述太平天国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和文教改革。

答:(1)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

太平天国起义后,采取了坚决反儒的政策。奠都南京以后,由坚决反儒的政策,变为改造的政策,有组织地对儒家经典进行修改。

(2)文教改革

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其主要措施如下:

①实行不分贫富、贵贱、男女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

②改革教育内容,编辑新教材,基本上废除了原来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③改革考试制度,主要在革命实践中选择人才,也曾延用科举取士的办法,但废除了封建门第出身;

④实行文风与文字改革,主张文章要朴实明晓。

3.试述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的文化教育侵略及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

答:(1)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的文化教育侵略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在掠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特权的同时,还要夺取在华的教育特权。

①利用不平等条约,夺取在中国办教育的特权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为列强在中国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打下基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又取得了在内地传教办学的权利。《中美续增条约》的签订,使得吸引中国留学生得到了法律上的保证。

②开办教会学校

资本主义列强将办教会学校作为对华教育侵略的据点。马礼逊学堂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

(2)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

①不受中国人欢迎。

②规模小,级别低,早期的教会学校均属小学性质。

③重视女子教育。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是以教会学校为发端的。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的女塾,便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学堂。

④讲西学,用新法。教会小学采用班级授课制,西学的科目就被正式列入课程。其教材,是以西籍为依据,或翻译,或改编。教会小学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教育,还常以实物演示,甚至配以游戏引发儿童学习兴趣。这一切都与传统学塾中沉寂、压抑的学习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

⑤传播福音,保存中学。早期教会学校宗教性很强;保留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内容也是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

教会学校是侵略者的文化掠夺行为,但它的全新的办学形式,新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都包含着反映近代社会教育的某些特点,给中国封建传统旧教育输进了一点新的因素,是中国土地上出现的新教育,它是刺激和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4.简述龚自珍对清末教育的批评和改革的主张及意义。

答:龚自珍是清末改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张很具有代表性。

(1)龚自珍对清末教育的批判和改革的主张

①在教育上,他反对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他批评当时教育出来的人,都是些无识无学而又狂妄自大的人,对当时教育进行无情地讽刺与揭露。

②对于科举制度,他指出科举制度已到了穷途末路。

③他主张应该研究有价值的学问,甚至要学西洋奇器,以武力抵抗外敌。他主张学习外国科学知识,以富国强兵。他认为应该从空谈心性的“宋学”和烦琐的考据之学中解脱出来,研究实际问题,参加实际斗争。他呼吁要改功令,以收真才,提倡用政治、经济方面的实际问题考试学生,了解其通达古今时事与否。

(2)龚自珍教育改革主张的意义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龚自珍虽然还提不出超越封建传统教育思想的改革意见,但他提出的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和改革的主张,具有开晚清一代新风的意义,不但影响了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而且一直影响到l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

5.简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答:魏源是清末地主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内涵

“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以强国御侮。“夷之长技”,他认为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但他又反对只着眼军火,指出:“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长不徒船炮也。”其他如民用工业、自然科学也在其列。

(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义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一方面是在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强国御侮之道而提出的;另一方面意味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西方之先河,也是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进而向西方学习的开端。他这些主张,不仅打破了当时学术界、教育界的沉闷气氛,而且概括了当时先进人士的思想特征,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领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