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简明中国教育史
- 格式:pptx
- 大小:162.83 KB
- 文档页数:26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①“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②《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③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①“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
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②“御”是指驾车。
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
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 (2)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5)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
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
养老与视学结合。
4.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6.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
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朝时期,夏朝时期已经开始有了师徒制的传统。
在商周时期,出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模式。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并开创了以经典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汉代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当时的大规模制度化的措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经典教育也得到了普及。
唐宋时期,中国教育进入了鼎盛期,许多知名的学者相继涌现,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改革和科举考试制度改革,为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的教育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清朝实行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选拔人才的方式,并且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到了20世纪,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开始影响中国,并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如北洋政府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学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并且逐步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创立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制度,其中包括教育公平、普及和发展还有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改革措施。
当代中国教育主要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其中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则是为了满足社会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旨在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高等教育则涵盖了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是培养专门人才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渠道。
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公平问题、考试制度的弊端以及大规模教育管理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对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铸就了丰厚的教育文化底蕴。
未来,中国教育事业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中,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泮宫)。
西周文化教育特点:学在官府。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孔子的人性论主张是“性相近,习相远”。
关于教育对象,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仁”和“礼”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也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最早、最完整的蒙学课本:《急就篇》。
董仲舒流传至今的书只有《春秋繁露》。
国子寺以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的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能独立与其他部门的时代。
唐代的专门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
唐代科举考试经常采用的方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
北宋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元代中央官学在京师设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回回国子学专门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为目的。
朱熹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
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
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沿袭到元明时期,使用最普遍、流传最长远的蒙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818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开设了第一所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了第一所女校。
洋务运动中遍设的洋务学堂有三类:方言学堂(外国语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
军事学堂以天津水师学堂为最早。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广的学制。
《大同书》论述了康有为的理想学制,其体系是: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9.1 复习笔记一、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教会教育的开端1.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
封建传统教育发展到这个时期,自身走向衰败;加之太平天国运动中对传统教育进行的直接的冲击,西方列强,依着不平等条约作掩护,披着宗教的外衣,开始在中国办起了“新教育”,强迫中国人接受“西学东渐”。
这一切都酝酿着一场从未有过的教育变革。
2.清末教育的腐败、没落(1)科举制度的腐败、舞弊司空见惯;(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3.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太平天国运动在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斗争的同时,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对封建主义教育展开了斗争,实行了一系列的文教改革。
(1)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与批判太平天国起义后,采取了坚决反儒的政策。
奠都南京以后,由坚决反儒的政策,变为改造的政策,有组织地对儒家经典进行修改。
(2)太平天国的文教改革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
其主要措施如下:①实行不分贫富、贵贱、男女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②改革教育内容,编辑新教材,基本上废除了原来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教育内容;③改革考试制度,主要在革命实践中选择人才,也曾延用科举取士的办法,但废除了封建门第出身;④实行文风与文字改革,主张文章要朴实明晓。
(3)洪仁玕的教育主张洪仁玕(1822~1864)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学习资本主义的主张。
其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批判封建文化习俗。
他认为在文化教育上,中国存在着各种“骄奢之习”,必须进行一番移风易俗的革新,并且要自上而下开展,才可取得成效。
②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
③“德才兼备”的教育目的和“三宝”的教育内容。
洪仁玕认为要永保太平天国的江山,必须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
简明中国教育史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1、公元前124年,博士弟子制的确立,标志着太学的建立。
2、汉代的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3、汉代的文翁兴学是历史上最早的委托培养措施。
4、汉代仅存的蒙学教材是《急就篇》。
5、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朝起——科举制。
6、西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列,体现“贵族士庶皆需教”的原则。
7、三国置律博士——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宋文帝设医学——医学专科教育之始;宋文帝设四学(玄学、史学、文学、儒学)——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8、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教材。
9、606年,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10、隋文帝在中央设国子寺,是我国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之始。
11、北宋三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蔡京——崇宁兴学。
12、明清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国子监。
13、明清蒙学教材是:三、百、千、千。
14、1839年创办的马礼逊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学校。
15、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16、1872年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
17、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机构。
18、1898年建的京师大学堂是清政府主办的第一所新式普通学校,以高等教育为主,副设中小学。
19、癸卯学制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20、1905年,清政府设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21、1912年,民国成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
22、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
23、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实行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
24、1933年,苏区最高学府苏维埃大学创办。
三、其它一些重要内容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学在官府。
2、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乡学、大学、小学、泮宫)和教育内容(六艺)3、私学兴起的原因:经济;政治;士阶层;学术下移。
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 (2)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5)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
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
养老与视学结合。
4.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6.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
第1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简述“六艺”教育。
答:“六艺”是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
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1)礼乐教育是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乐”类似综合艺术课。
礼乐教育在西周社会处于向上发展时期,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御”是指驾车。
(3)“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
“书”是指书写文字。
“数”是指计算、算法。
总上所述,“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2.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和特点。
答:(1)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①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
②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
③西周贵族很重视家庭教育。
西周家庭教育既注重知识教育,也重视品德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且能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④西周时代的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⑤西周在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也建立起初步的规程,记录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确立考查与奖惩制度、把养老与视学结合起来进行。
(2)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①“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一、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争霸称雄的教训,宋初诸帝均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实行以文制军的策略,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互相补充,相互为用。
由于统治者的积极提倡,为“理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北宋的“三次兴学”北宋仁宗以后,曾有“三次兴学”之举,改革科举,振兴学校,对于宋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庆历兴学和胡瑗的“苏湖教法”①庆历兴学的主要措施北宋第一次兴学,即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a.令州县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先经过学校学习;b.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c.采用胡瑗之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的模式,改革太学。
②“苏湖教法”的主要内容苏湖教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
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
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宋神宗熙宁、元丰期间,王安石主持了北宋的第二次兴学,史称“熙宁兴学”。
其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根据考试成绩和日常“行”“艺”升舍和授予官职;②整顿地方学校,主要是设立学校,严格选置教官;③颁定《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④设置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专门人才;⑤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科,增加进士科名额。
对进士科考试也做了改革。
(3)崇宁兴学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扩大太学规模;②普遍设立地方官学;③添设宗学、天文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多种专门学校;④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⑤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14章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14.1 复习笔记一、反对教会教育的斗争1.教会教育的发展外国传教士自19世纪初期在中国创办的教会教育在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缓慢发展之后,自20世纪初期开始,教会教育不仅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而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到20世纪20年代为止,中国教会教育办学体制基本形成,从教育程度上说,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结构;陆续设置了比较齐全的学科。
随着中国人民的觉醒和人们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的增强,以及科学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教会教育日益激起了人们的反对,向教会收回教育权的呼声和运动成为必然的趋势。
2.收回教育权运动一般而言,收回教育权运动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反对欧美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教会教育的运动。
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发表《教育独立议》,极力主张教育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率先举起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
1923年余家菊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教会教育问题》一文,率先提出了“收回教育权”的口号,并提出“收回教育权”的具体措施:一是在宪法教育章中明白规定“教育于各宗教恪守中立”,二是“施行学校注册法”,凡是有任何传教活动或宗教课程的学校一概不予注册,强制进行关闭。
1924年,收回教育权运动达到高潮,全国各地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教会学生纷纷退学,一些知名学者也振臂呐喊,声援学生运动。
192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这个文件的颁布与执行是收回教育权运动最大的实际性成果。
3.政府训令下教会学校的“注册”及其中国化、世俗化教会学校的世俗化和中国化经历了长期的斗争过程:(1)1921年4月9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教会所设中等学校请求立案办法》,对教会中学提出六项明确要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科内容及教授方法,不得含有传教性质”,否则不准立案。
在国家教育法令中首次把“宗教教育”与立案问题联系起来。
但是,教会教育者对之却表现出置之不理的漠视态度。
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
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二、西周学校的老师和教育内容西周教师:教育宗旨主要通过老师来贯彻,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古代的典章文物,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由典乐官执掌,唯官有器,欲学者必就官而学,因此学校老师都由官史兼任。
教育内容: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西周“国学”与“乡学”的教学科目如下:(一)“国学”的教学科目1、乐教2、三德3、六艺4、六仪5、六舞(二)“乡学”的教学科目1、六礼2、七教3、八政4、乡三物三、西周的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幼儿教育:西周时代的幼儿教育极为重视,贾谊认为,中国很早就有“蚤(早)喻教与选左右”的思想。
第12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2.1 复习笔记一、“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1.“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背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又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这一历史性转折的产生,是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思想背景的:(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都加强了;(2)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冲击和批判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封建复古主义教育,极大地推动了新教育的改革运动;(3)中国留学生通过报刊、著作等方式,或者向国内大量介绍和传播西方各种新的文化教育思想、理论与教学方法,或者提出各种教育主张、学说,从而形成了各种教育思潮;(4)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东方被压迫民族带来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参加新教育改革运动;(5)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出了“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口号,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多方面地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
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1)废除尊孔读经,提出新的教育宗旨1919年4月,教育部组织的由范源濂、蔡元培等参加的教育调查会,提出新的教育宗旨应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2)在文学革命和普及教育要求的推动下,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1920年1月,教育部通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白话文),同年4月,训令从1922年以后凡国民小学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
至此,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渐被淘汰,在教学上使语言文字更接近人民生活实际,从而有利于教育普及,是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3)男女平等教育权的确立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
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郊”,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籥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宗”,学礼者居之。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
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二、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六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乐”类似综合艺术课。
“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御”是指驾车。
“书”和“数”是基础文化课。
总上所述,“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造成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第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第二,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第三,由于王室、诸侯都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
私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为直接的因素。
首先,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其次,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士”作为一个阶层受到了各诸侯国的重视,掌握知识的庶民便有了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地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