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
- 格式:ppt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11
以国家平衡为核心的国计学作者:程碧波来源:《现代国企研究》2013年第10期中国古典国计学是领先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它强调整个国家资源的有效调配、充分发挥市场积极性,最终达到国家经济平衡,此所谓平国计、常平。
任何理论都不能脱离其历史背景,中国古典国计学也是如此。
中国自古就是大一统的中央帝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管理理论和官僚体制,是不可想象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动辄是长达数百年的稳定朝代,而欧洲却是常年战乱分裂。
很多人一想到中国的历史,总是想到改朝换代频繁,但这其实是缺乏世界历史知识的原因。
比起欧洲来,中国的各个朝代是相当稳定的。
所以说,中国文化的全面审视,必须要在各种知识准备充足后才能展开,这也是其历史背景。
国计,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管理的经典用词,例如平章国计。
它是与西方经济学的家计所对应的,因此我们将中国古典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称为国计学。
与西方经济学以个体为核心不同,中国古典国计学注重国家经济运行平衡,强调实物流与资金流匹配,合理调配一国资源。
当代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古代中国已经是治国的常策。
其中包括经济平衡理论,通货膨胀和紧缩交替的原理及调控办法,积极财政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之前身常平法、市易法,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赋税原则及制度,国际贸易理论,纸币发行与储备制度,实物财富与货币财富之联系和区别,投资、内需与经济增长,政府与市场之关系定位等。
累计有经济平衡运行理论领域、金融理论领域、国际贸易领域、赋税领域,系统性极强。
管仲的货币调控思想例如管仲通过货币与货物互易,来调控货币供给,吞吐货币。
这正是当代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之前身。
而美国1889年才开始提出脱离金本位(即不再以黄金数量作为货币总量标准),通过买卖农产品,发放和回收货币,以使货币不与金银,而与国家财富增长相适应的货币制度设想。
这后来促成美国联邦储备制度。
管仲关于公开市场以吞吐货币的具体执行措施如下:“田轨之有馀于其人食者,谨置公币焉。
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真正架构浅析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揭示其在国际政治系统理论中的真正架构。
肯尼思·沃尔兹作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在国际关系学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核心观点及其对国际政治系统的解释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其哲学基础、核心概念以及与其他理论的比较。
结构现实主义强调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性特征,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在于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和互动关系。
这种权力分配和互动关系形成了国际政治的结构,从而决定了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和结果。
本文将重点论述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
沃尔兹认为,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是由国家间的相对实力分布所决定的,这种相对实力分布决定了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沃尔兹也强调了国际政治系统的无政府状态和自助体系,认为这种无政府状态和自助体系是国际政治系统的基本特征,对国家的行为和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结构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系统的解释力。
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是国家行为和国际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结构性的解释为我们理解国际政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结构现实主义也指出了国际政治系统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均势、霸权稳定论等,为我们分析国际政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对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结构现实主义架构,从而更好地认识国际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二、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概述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的结构现实主义是当代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作者: 薛俊强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71-76页
主题词: 个人;国家;社会;黑格尔;卢梭;马克思
摘要:黑格尔、卢梭及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关联应被立足于政治哲学视域下的“个人”、“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视角来审视。
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启了马克思关于“个人”、“国家”和“社会”三者辩证统一发展之社会整合视域。
卢梭的政治学说和国家观启发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并内在地影响了马克思这一整合视域。
在如何整合“个人”、“国家”与“社会”三者和谐辩证统一发展问题的思维路径上,马克思与黑格尔、卢梭的致思趋向具有一致性,并内在地构成了他们三者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机制。
“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至为重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澄清,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乃至整个思想的理论实质及其理论旨趣和终极关怀。
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的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的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学视角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以促进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的实现。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学视角探讨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的内涵、特点,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挑战。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特点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通过一系列机制和措施,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社会目标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社会治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将人民群众视为社会主体,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作为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
社会治理应该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权益,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2. 阶级斗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社会治理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在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 综合斗争和和谐发展:社会治理不仅要解决阶级斗争,还要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主义学视角提倡以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多种手段实现社会治理的综合斗争。
社会治理的特点也与马克思主义学视角密切相关:1. 统一性:社会治理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系统工程,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2. 领导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学视角强调党的领导地位,社会治理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确保社会治理的方向正确、政策有效。
3. 科学性和实践性:社会治理应该以科学精神和实践经验为指导,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实际,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二、社会稳定的内涵与维护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的各个方面保持平衡、稳定、有序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学视角对社会稳定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要求。
1. 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稳定:在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社会稳定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国家的法治建设,确保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
【精品】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古代国家安全思想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对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政治经济发展等进行了深刻而有效的影响。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结构、象征式内涵以及经典内容,在支撑古代国家安全体系内部外部,保障国家社会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来考察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首先要明确当代国家安全理论的基本内涵。
当代国家安全理论的核心是“国家安全”,指的是:是指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稳定和繁荣的一种总体安全状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控制资源、国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也就是要实现军事安全、法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安全性的保护和发展。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首先,古代中国的政治统治者尤其重视国家安全防御,农业技术、军事战略都纳入到安全保卫政策的范围之内,尤其是实施大规模的垦荒和武装,以抵抗外来侵略。
此外,它主张关注社会政治状况,并以政治稳定来增加众多国家的安全保障。
例如,古人重视协调政治领导层,确保上层领导层不出现变化,一致性政策颁布,可以增加政治统治能力。
社会稳定也被古代中国看作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比如,古人强调实行“仁义”,保护弱小,维护社会公私公道,确保社会的正义公正,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从而达到促进国家安全的目的。
此外,古代中国也提倡地方性责任制,让地方当家作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地方管理,让当地的人民感到获得安全感,实现政,军,民,外一体化,从而实现国家安全。
总之,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建立在以和为贵,太平统治,安民为本的理念之上,并同当代国家安全理论相吻合,是从古至今建立和完善国家安全体制的理论基础,为无数代领导者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国家安全保障道路,为中国历史上繁荣富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Feb. ,2021Vol.42 No.l2021年2月 第42卷第1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国家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朱磊(中共亳州市委党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安徽亳州236800)摘要:以国家视角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不 仅是“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也是“多点”与“ 一核”的辩证统一,“多点一核”强调在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的 领导下,中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大一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国家现代转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国家现代转 型提供政治前提,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国家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从政治、经济、文 化、制度、理论等方面同时发力,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指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共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国家视角;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一统;国家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D032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l672-8173.2021.01.007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凝聚人心、聚集共识方面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法宝。
国 家统一、民族团结一直是中国人的政治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不仅基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也 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坚守的基本理念,成为中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当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大量的研究是从民 族视角和文化视角进行的,国家视角的研究相对薄弱”⑷,这对准确把握相关概念,并对做好民族团结 的工作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世界体系理论名词解释世界体系理论是指一种全球政治分析视角,它横跨不同的地理空间和历史时期,将世界政治形势与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结合起来,旨在分析不同形式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世界体系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不同国家形成的体系,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但是这些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
国家可以有不同的体系价值观,而且有时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
在这种体系的架构下,体系形成的各国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冲突,他们相互竞争,并且经常会发生正或负向影响国家之间关系的交流。
但是,即使国家之间有冲突,体系本身仍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结构,它制约着国家之间的关系,赋予国家特定的权力,促成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为国家之间的冲突提供某种形式的限制。
世界体系理论有一些重要的名词,它们都有一定的定义。
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国家中心”,这是指在全球政治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或多个国家。
它具有赋予国家最高权力的能力,并且可以在该体系中获取最大收益。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附属国家”,是指那些从国家中心受益的国家。
它们受到国家中心赋予的权力控制,受到其影响,并在政治和经济上依赖其保护。
此外,世界体系理论还引入了一些关于世界政治分析的重要概念。
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资源垄断”,它是指资源的控制权只属于某一个或几个国家。
这种资源的垄断会带来许多实际影响,例如,国家中心可以控制附属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政策,以致于附属国家无法实现自己的利益。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相互依赖”。
它是指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互相依赖,从而形成一个联谊的网。
通过这种依赖关系,一个国家可以从另一个国家获得支持和帮助。
但同时,这有可能带来不利的后果,比如一个国家的资源被另一个国家控制,从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最后,“国家利益”是世界体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国家在实现其特定利益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
可以说,国家利益既是维护和调整国家关系的重要策略,也可以理解为在相互依赖关系中国家之间形成的某种形式的博弈。
七月一日之前推出全国58所院校行政管理视频和资料,优惠价为1680元-2500元。
越早越优惠。
还赠送最后三套押题卷和公共课阅卷老师一对一的点评指导。
育明教育包揽2008-2013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状元!2008年第一名郭同学398分,2009年第一名冯同学418分,2010年第一名葛同学398分,2011年第一名周同学384分,2012年第一名王同学402分,2013年第一名郭同学402分。
23.社会联盟范式的主张P123及特点P124-126,代表作品P126-136。
A.主张:它注重分解国家和社会,所强调的互动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的交叉联合与斗争,指出社会的组成部分和国家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利益而交叉组成社会联盟以推动或反对一定的政策。
政策依靠社会联盟推动。
B.特点:首先,对国家和社会的分解。
其次,以利益为中心的研究视角。
再次,对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及历史演变等宏观变量的重视。
最后,研究层次、方法的多样性。
C.代表作品:两本书,一是《困难时期的政治》,二是《贸易与联盟》24.制度主义的主张P139,流派P144&P150及其区别P155A.主张:它主要分析规则、规范对个人或组织的利益、能力和行为的影响。
B.流派:首先,历史制度主义(路径依赖P148)。
a.认为制度可以使个人重新定义自己的利益所在,b.认为制度可以通过影响甚至决定个人对自己利益的定义而影响甚至决定他的行为,c.认为如果制度影响政策结果,那么历史则创造出制度。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认为制度是人有意识的思考和行为的结果,而制度反过来又限制人的行为,认为制度并不决定行为,个人建立在制度约束上的理性选择决定行为,制度为人与人的战略互动提供了重要的限制环境。
C.历史制度主义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区别:P155首先,分析层次和研究方法不同。
其次,利益形成的解释不同。
25. 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比较比较角度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1.以个体为中心的理论视角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2.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国家主义现实主义3.以社会为中心的理论视角社会联盟理论新马克思主义4.以制度、理念为中心的理论视角新制度主义建构主义(育明教育注:考察过)。
张敏摘要:社会结构理论与个体行动理论乃社会科学研究的两大进路,二者分别形成了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结构范式与能动范式。
前者以结构主义、整体主义和宏观主义为主要特征,后者则以个体主义、行动主义和微观主义为内在机理。
这一范式差异突出体现在了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构建之中。
斯考切波与诺德林格分别运用结构范式与能动范式,在国家概念、国家目标和国家能力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国家自主性观点。
在结构性视角下,斯考切波强调结构自主性的国家概念、组织自为形成的国家目标以及国家能力与制度能力的内在一致;在能动性视角下,诺德林格强调官员自主性的国家概念、官员偏好形成的国家目标以及国家能力与官员策略的等量代换。
当然,两位学者并没有陷入决定论的泥沼,而是在批评与反思中认识到结构性因素与能动性因素的互动互构与相互补充。
关键词:国家自主性;结构范式;能动范式;斯考切波;诺德林格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制度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研究”(18CZZ006)中图分类号:D03;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 (2019)09-0056-06国家自主性理论范式比较研究政治一、构建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范式差异1962年,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和成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①。
自此以后,“范式”一词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频繁使用的术语。
范式作为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特定理论的系统性思维框架和分析方法,使研究者在特定的“知识共同体”下以相应的视角和方法来阐释其研究对象,因此对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在社会科学统摄层面上,范式主要划分为以卡尔·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结构理论和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个体行动理论,这两种范式分别以结构和能动为根本分析方法对社会变迁进行系统性、规范性的解释,从而形成了两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框架。
从“国家之边缘”到“边界为中心”:全球化视野下边境研究的议题更新与范式转换引言边境研究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它关注国家边界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边境研究的议题也在不断更新与范式转换。
传统的边界观念正在被重新审视,从“国家之边缘”转变为“边界为中心”,这背后反映了全球化条件下边境研究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一、边境研究的传统范式与全球化挑战传统上,边境研究主要关注国家边界的划定、管控和影响,强调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边界被视为国家的边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界线。
基于此,边境研究聚焦于国家间的边界冲突、移民流动、贸易往来等议题,强调国家边界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边界观念面临着挑战。
全球化使国家边界不再是清晰而不可侵犯的线,而是在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跨国交流更加便捷,全球贸易和金融流动由此得以加速,跨国公司和跨国劳动力的流动也愈发频繁。
这些变化使得传统国家边界变得日益模糊,同时也使得边界研究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
二、边界为中心:全球化视野下的边境研究新议题在全球化视野下,边界研究的新议题涌现。
跨国移民和流动人口成为边界研究的关注重点。
全球化使得跨国移民日益增多,他们在边界地区形成了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成为了边界地区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者。
研究跨国移民与边境文化交流成为了边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全球化进程中的边界经济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跨国贸易与投资的加速使得边界地区成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节点,边界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边界地区的经济联系、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成为了边界研究的新议题。
跨国犯罪、环境保护、文化交流等议题也呼应了全球化视野下的边界研究新议题。
这些新议题的出现反映了边界研究日益跨学科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三、应对挑战与拓展研究方法全球化条件下边界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更新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观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了权力、利益和安全在国家关系中的核心地位。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权力是国家关系的基础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权力是国家关系的基础,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现实世界中,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往往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以确保自己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2.利益是国家决策的唯一目标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其决策是基于自身的利益。
国家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道义或政治上的考虑。
因此,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往往是由利益冲突引发的。
3.安全是国家的核心利益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安全是国家最核心的利益,是影响国家决策的重要因素。
国家需要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和资源,以防止外部威胁和内部动荡。
因此,国家之间的安全竞争和军事对抗是不可避免的。
4.制度化程度低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社会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制度化程度较低。
各国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基于地缘、历史、文化等因素形成的,而不是基于共同利益或规则形成的。
因此,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往往是有限的,冲突和战争则更为常见。
5.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导致国际秩序的不稳定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是国际秩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往往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弱小国家则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会导致国际秩序的不稳定,甚至引发战争和冲突。
6.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有限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是有限的。
它们无法解决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和安全问题,也无法阻止国家采取极端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
因此,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了国家自主决策和实力增长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观点强调了权力、利益和安全在国家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并认为国际社会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制度化程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