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
- 格式:ppt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11
以国家平衡为核心的国计学作者:程碧波来源:《现代国企研究》2013年第10期中国古典国计学是领先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它强调整个国家资源的有效调配、充分发挥市场积极性,最终达到国家经济平衡,此所谓平国计、常平。
任何理论都不能脱离其历史背景,中国古典国计学也是如此。
中国自古就是大一统的中央帝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管理理论和官僚体制,是不可想象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动辄是长达数百年的稳定朝代,而欧洲却是常年战乱分裂。
很多人一想到中国的历史,总是想到改朝换代频繁,但这其实是缺乏世界历史知识的原因。
比起欧洲来,中国的各个朝代是相当稳定的。
所以说,中国文化的全面审视,必须要在各种知识准备充足后才能展开,这也是其历史背景。
国计,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管理的经典用词,例如平章国计。
它是与西方经济学的家计所对应的,因此我们将中国古典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称为国计学。
与西方经济学以个体为核心不同,中国古典国计学注重国家经济运行平衡,强调实物流与资金流匹配,合理调配一国资源。
当代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古代中国已经是治国的常策。
其中包括经济平衡理论,通货膨胀和紧缩交替的原理及调控办法,积极财政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之前身常平法、市易法,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赋税原则及制度,国际贸易理论,纸币发行与储备制度,实物财富与货币财富之联系和区别,投资、内需与经济增长,政府与市场之关系定位等。
累计有经济平衡运行理论领域、金融理论领域、国际贸易领域、赋税领域,系统性极强。
管仲的货币调控思想例如管仲通过货币与货物互易,来调控货币供给,吞吐货币。
这正是当代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之前身。
而美国1889年才开始提出脱离金本位(即不再以黄金数量作为货币总量标准),通过买卖农产品,发放和回收货币,以使货币不与金银,而与国家财富增长相适应的货币制度设想。
这后来促成美国联邦储备制度。
管仲关于公开市场以吞吐货币的具体执行措施如下:“田轨之有馀于其人食者,谨置公币焉。
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真正架构浅析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揭示其在国际政治系统理论中的真正架构。
肯尼思·沃尔兹作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在国际关系学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核心观点及其对国际政治系统的解释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其哲学基础、核心概念以及与其他理论的比较。
结构现实主义强调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性特征,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在于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和互动关系。
这种权力分配和互动关系形成了国际政治的结构,从而决定了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和结果。
本文将重点论述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
沃尔兹认为,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是由国家间的相对实力分布所决定的,这种相对实力分布决定了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沃尔兹也强调了国际政治系统的无政府状态和自助体系,认为这种无政府状态和自助体系是国际政治系统的基本特征,对国家的行为和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结构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系统的解释力。
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是国家行为和国际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结构性的解释为我们理解国际政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结构现实主义也指出了国际政治系统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均势、霸权稳定论等,为我们分析国际政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对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结构现实主义架构,从而更好地认识国际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二、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概述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的结构现实主义是当代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作者: 薛俊强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71-76页
主题词: 个人;国家;社会;黑格尔;卢梭;马克思
摘要:黑格尔、卢梭及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关联应被立足于政治哲学视域下的“个人”、“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视角来审视。
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启了马克思关于“个人”、“国家”和“社会”三者辩证统一发展之社会整合视域。
卢梭的政治学说和国家观启发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并内在地影响了马克思这一整合视域。
在如何整合“个人”、“国家”与“社会”三者和谐辩证统一发展问题的思维路径上,马克思与黑格尔、卢梭的致思趋向具有一致性,并内在地构成了他们三者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机制。
“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至为重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澄清,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乃至整个思想的理论实质及其理论旨趣和终极关怀。
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的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的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学视角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以促进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的实现。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学视角探讨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的内涵、特点,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挑战。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特点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通过一系列机制和措施,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社会目标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社会治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将人民群众视为社会主体,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作为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
社会治理应该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权益,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2. 阶级斗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社会治理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在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 综合斗争和和谐发展:社会治理不仅要解决阶级斗争,还要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主义学视角提倡以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多种手段实现社会治理的综合斗争。
社会治理的特点也与马克思主义学视角密切相关:1. 统一性:社会治理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系统工程,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2. 领导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学视角强调党的领导地位,社会治理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确保社会治理的方向正确、政策有效。
3. 科学性和实践性:社会治理应该以科学精神和实践经验为指导,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实际,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二、社会稳定的内涵与维护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的各个方面保持平衡、稳定、有序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学视角对社会稳定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要求。
1. 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稳定:在马克思主义学视角下,社会稳定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国家的法治建设,确保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
【精品】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古代国家安全思想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对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政治经济发展等进行了深刻而有效的影响。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结构、象征式内涵以及经典内容,在支撑古代国家安全体系内部外部,保障国家社会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当代国家安全理论视角来考察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首先要明确当代国家安全理论的基本内涵。
当代国家安全理论的核心是“国家安全”,指的是:是指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稳定和繁荣的一种总体安全状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控制资源、国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也就是要实现军事安全、法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安全性的保护和发展。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首先,古代中国的政治统治者尤其重视国家安全防御,农业技术、军事战略都纳入到安全保卫政策的范围之内,尤其是实施大规模的垦荒和武装,以抵抗外来侵略。
此外,它主张关注社会政治状况,并以政治稳定来增加众多国家的安全保障。
例如,古人重视协调政治领导层,确保上层领导层不出现变化,一致性政策颁布,可以增加政治统治能力。
社会稳定也被古代中国看作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比如,古人强调实行“仁义”,保护弱小,维护社会公私公道,确保社会的正义公正,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从而达到促进国家安全的目的。
此外,古代中国也提倡地方性责任制,让地方当家作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地方管理,让当地的人民感到获得安全感,实现政,军,民,外一体化,从而实现国家安全。
总之,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建立在以和为贵,太平统治,安民为本的理念之上,并同当代国家安全理论相吻合,是从古至今建立和完善国家安全体制的理论基础,为无数代领导者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国家安全保障道路,为中国历史上繁荣富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Feb. ,2021Vol.42 No.l2021年2月 第42卷第1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国家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朱磊(中共亳州市委党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安徽亳州236800)摘要:以国家视角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不 仅是“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也是“多点”与“ 一核”的辩证统一,“多点一核”强调在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的 领导下,中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大一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国家现代转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国家现代转 型提供政治前提,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国家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从政治、经济、文 化、制度、理论等方面同时发力,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指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共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国家视角;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一统;国家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D032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l672-8173.2021.01.007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凝聚人心、聚集共识方面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法宝。
国 家统一、民族团结一直是中国人的政治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不仅基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也 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坚守的基本理念,成为中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当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大量的研究是从民 族视角和文化视角进行的,国家视角的研究相对薄弱”⑷,这对准确把握相关概念,并对做好民族团结 的工作造成一定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