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2013)
- 格式:ppt
- 大小:395.50 KB
- 文档页数:41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常识)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迄今为止却只有170多年的历史。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Comte)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Inkeles)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1,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什么)2,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3,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社会学家们: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特别是圣西门的思想创始者们:孔德、斯宾塞(Spencer)实际奠基者们:涂尔干(Durkheim,又译迪尔凯姆、杜尔克姆)、韦伯(Webber)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社会的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1966-1976年,全面恶性,原因文革。
1976-1978年,转向中性摆脱恶性,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中性运行,后重建。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阐述,可概括出物质生产方式的三大基本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思考题: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是广泛而深远的。
就其最基本的方面而言,首先,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由此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其次,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最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减缩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6,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是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主义。
这三个理论视角可以用来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首先,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为社会提供了信息传递、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
它通过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广告等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大众,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状况、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此外,大众传媒还提供了各种娱乐节目,这有助于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提供休闲和娱乐的机会。
由于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它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了整合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然而,结构功能主义也指出,大众传媒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信息选择的偏见、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等,这些问题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冲突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并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维护社会的统治者的权威和利益的工具。
冲突理论强调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平等分配和不公正性。
它认为媒体在报道和宣传中存在着政治偏见和意识形态的导向,大多数的媒体资源都被少数具有经济和政治权力的统治者控制。
这种不平等的控制权使得统治者能够塑造和掌握公众的舆论和意识形态,从而维持其统治地位。
冲突理论还指出,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和商品化也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它使得新闻报道和节目内容更多地追求商业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
最后,符号互动主义从个体和互动的角度来看待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人们通过对符号和意义的互动来构建社会的现实和认知。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的符号和意义传达和塑造社会的观点、价值观和文化。
大众传媒的报道和节目通过引发人们的共鸣和互动,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大众传媒也通过展示不同的生活方式、观点和经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符号互动主义还强调个体在对待大众传媒时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们不仅是接收媒体信息的被动对象,而且能够通过选择和解读媒体信息来主动塑造自己的社会认知和行为。
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一、关于社会的划分尽管许多经典社会学家都以对社会的划分来作为他们的理论基石,但他们却从未在划分社会类型的方式上达成过共识。
而这些不同分类框架常常由于对划分出的社会类型所持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而带有缺陷。
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将所有社会分成三组:原始社会、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会(言下之意,非西方社会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原始、野蛮社会);孔德将社会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科学)阶段;而马克思则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及其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波普诺在其著作《社会学》一书中则从社会成员如何生存(即他们的生存方式)为基础,考察了由伦斯基发展出来的分法。
即:狩猎采集社会(Hunting and gathering society)、园艺社会(Horticultural society)以及几乎同时代出现的游牧社会(Pastoral society)、农业社会(Agrarian society)、工业社会(Industry society)、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Structural 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生物学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并深受物种进化论的影响。
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最基本的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
后来的追随者更坚持任何社会系统都回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
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实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涂尔干常常被视为当代功能主义的奠基人。
他把社会看做是一个由道德价值观上的共识来规范的特殊有机体。
他对以机械团结为基础的社会和以有机团结为基础的社会做了区分。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2 简答题(5题,每题8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3 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尽可能详细地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10分),并尽可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论证,着重考察描述与分析的逻辑性、条理性与准确性(10分)。
第一讲:社会学导论●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时代背景:1.从封建社会(农业的、宗法的、慢节奏的)向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转型。
2.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暴露的社会问题与矛盾:经济危机、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对立、贫困化以及犯罪率上升等社会危机出现。
3.经历长期无序和失范后对社会秩序的渴望:社会学的产生是工业革命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与长期无序、失范的社会常态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思想理论领域的反应。
思想条件:历代社会思想:哲学、政治以及伦理中的社会思想的发展,观念与价值的变迁:神权——君权——人权。
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经验研究方法被用于解释社会变迁。
社会调查资料的积累:17世纪源于英国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以及各种类型的民族志、环球旅行笔记等经验材料的积累。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具有科学性。
即不能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依靠洞察力、无确凿根据的信念或道听途说的基础之上。
而只能依赖科学的证据,而这些证据是通过对人类生活的系统研究获得的。
具有客观性。
尽可能运用类似自然科学的技术。
在提出问题、得到结论时努力做到不受感情、偏好的影响。
其最终目标是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以解释并在某些情况下预测社会事件。
不可避免的主观性。
社会学者感情及其道德因素的介入限制了他们研究什么和怎样进行研究。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描述社会、解释社会、预测社会●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的想像力使我们能够抓住历史与我们的经历,以及在社会中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它的任务,是它的承诺……这种想像力的第一个果实:即仅仅通过将其自身置于他所在的历史时期中,一个人就可以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就可以估计自己的命运;仅仅通过他身边的所有的人,一个人就可以知道他自己的生活机会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经典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张(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孔德:科学的目的:认识为了预测,预测为了控制社会学的目的:发现社会秩序的法则,以保持稳定和建立新秩序。
解读社会学中的重要理论社会学知识点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其理论为我们解析社会问题和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框架。
在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中的结构、变迁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并解读社会学中的几个重要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互动主义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系统,各种社会机构和行为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以维持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
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的互动关系。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的组合,如家庭、学校、政府等,而功能则是这些结构对社会整体发挥的作用。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每个社会组织和机构都有特定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顺利运转。
举例来说,家庭在功能主义理论中被认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功能是提供情感支持、照顾和社会化等。
学校的功能是教育和培养新一代的成员,政府的功能是制定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等。
这些社会结构和机构相互配合,形成了社会的有机整体。
二、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处于不断冲突和斗争之中的系统。
冲突观察社会中各个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认为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是社会冲突的结果。
该理论强调社会中的阶级、种族、性别等因素对社会结构和行为的影响。
冲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的不平等和力量的分配。
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是通过对抗和斗争实现的,通过社会改革来缩小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举例来说,冲突理论将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等归结为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这一理论把社会问题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联系起来,提供了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
三、互动主义理论互动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对于塑造个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2013社会学备考考点归纳一.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理论上:它贯穿与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
(定义社会学的对象,区分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与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相关。
)现实上:它贯穿于实际生活的各层次,各方面。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得好,社会才能良性运转。
从社会学的结构看:该问题与社会学对象有着密切联系。
二.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一)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社会总体发生作用,因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根据这种观点,社会非常像人类的机体或任何活的有机体。
像身体的各个部分(比如四肢、心脏、大脑)一样,社会的构成部分(比如家庭、商业机构、政府)以系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良好作用。
每一部分也维持着平衡状态,这也是系统平稳运转所必须的。
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
如果社会结构的某一部分阻碍社会满足其需求,则被视为具有反功能。
社会变迁通常被认为来自系统之外。
(二)冲突论视角: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
冲突论者强调社会的流动性,认为社会的各部分处于相互的冲突之中。
所谓秩序是强群体对弱群体实施统治的结果。
马克思不相信社会是一个自行管理的有序的体系。
反之,他把社会看成是不断冲突与变迁的。
他指出,每个社会都包含有“毁灭自己的种子”。
马克思的理论对后来社会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冲突论这一派。
功能主义的视角和冲突论视角的比较:二者都首先关注宏观社会,或大规模的的社会结构,研究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有时,被称为宏观社会学家的研究人员,运用上述理论视角研究社会的主要结构单位,如组织、制度、社区、民族国家;研究诸如城市化、社会流动等过程,以及研究诸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社会信仰体系。
二者在关于人类社会、人类行为的结构主义观上也是相同的。
结构主义观的前提是:第一,社会结构应被视为这样一种社会事实,即它在个人之外却又控制着个人的行为;第二,个人行为主要是非个人所能造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的产物。
解读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探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影响,并试图解释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原因和规律。
社会学理论则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它提供了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解读框架和理论工具。
本文将对社会学理论进行解读,讨论其主要流派和重要观点。
一、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大流派,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只有当这些功能得到合理的满足,社会才能维持稳定。
功能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米尔·德尔库克和罗伯特·梅顿斯。
这一理论派别主张社会秩序和结构的继续存在,并强调社会制度的功能性。
二、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由利益冲突和社会不平等驱动的。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的不平等、压迫和社会冲突,并试图揭示背后的权力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冲突理论的奠基人,他们主张社会是一个阶级对立的场所。
冲突理论鼓励对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变革的关注。
三、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符号互动主义是社会学领域中的又一重要学派。
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符号交流和解读来构建意义的。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不断变化和重构的,并关注个体与社会互动中心理过程和社会交往的符号意义。
赫伯特·布卢默和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符号互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一理论流派对于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认同非常重要。
四、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强调人们行为的起因不仅仅在于个体内部,还在于社会结构和文化。
这一理论视角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弗雷德里克·巴特尔和克劳斯·德泰纳是结构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结构主义理论在对社会问题进行解读时注重分析社会因素和结构的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对社会现象解读的重要框架和工具。
不同的理论流派关注的焦点和方法各有不同,但它们共同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人类行为的本质。
社会学的关系主义视角关系主义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视角,它试图超越社会学长期存在的社会与个人的二元对立,对实在论、实证主义等主流社会学预设进行挑战。
(1)关系主义视角的基本立场本体论上,关系主义认为所有社会事实都是一种社会历史关系型现象,并不是外在于个人的实体。
认识论上,关系主义认为社会科学知识并不是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反映,而是研究与研究对象建立起的某种社会关系。
(2)代表人物及观点关系主义视角的代表人物有福柯、埃利亚斯和布迪厄等人。
福柯认为,权力是作为关系出现的策略而不是一种所有物,以此颠覆了传统权力观。
福柯看来,权力是不断变动的社会历史关系型理论,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关系网络,每个人都是这一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网结。
埃利亚斯将社会理解为动态的关系事件,而不是社会结构或社会系统等静态的物化结构。
他的过程社会学主张联系发展的方法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依赖,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因此过程社会学就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形态,个人在这种形态中如何受到制约,又如何塑造自我。
布迪厄则将社会理解为由附带一定资本的位置之间客观关系形成的网络和构型。
布迪厄认为,社会空间首先是一个关系的体系,可以将其比拟为不同“场域”在社会这个整体空间内划分的地理空间,惯习、资本、实践等概念都必须在场域中才能发挥作用。
场域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从关系主义的立场看,场域是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在得以在空间中发挥,因为这种效果,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的一切事件经历,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
(3)评价埃利亚斯、布迪厄等人的关系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二元对立,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但他们的关系主义视角是不彻底的。
埃利亚斯强调社会关系结构对个人的优先性,而布迪厄倾向于关注场域对关系的塑造,他们都暗含一种客观主义的偏向,这也令他们重新陷入了二元对立的窠臼。
因此,关系主义视角还需进一步更新、完善,以充分发挥它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