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与答题要求(传社院,2013)
- 格式:doc
- 大小:15.16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章一、社会的特点:1、是由人群组成的。
2、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主体是人)二、社会的功能: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三、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A综合性原则1、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2、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整体效益)B协调性原则1、结构性协调(良性、中性、恶性)2、功能性协调——是社会运行状态的直接标志3、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二者间的关系)C满足需要的原则四、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3、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第四章一、文化含义: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
“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二、文化的特征1、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复合性3、象征性4、传递性(横向与纵向)5、文化的变迁(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的接触;发明与发现)与文化堕距三、文化的区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亚文化——职业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越轨亚文化四、文化结构1、文化结构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特质与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2、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信仰)看成最好的。
文化相对主义: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否定事物的绝对的一面。
3、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边际: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五、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的分野的标志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3、文化是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第五章一、社会化的含义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1)标志:“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2)条件:A 经济、政治条件:18世纪、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使得社会发生转型,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B 思想理论条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给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和影响。
C 自然科学条件: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促进了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 社会调查条件: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即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学习社会学的意义(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1)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A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么变化(预测)。
B 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A,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B、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篇: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性。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3、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4、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5、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就业保属于下列哪一种(享乐主义)1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
此为(创新)19、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20、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21、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22、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是(家庭)9、下列属于社会保障内容的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
10、下列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11、解释贫困问题的理论有(贫穷的恶性循环论、社会环境剥夺论、贫穷文化论)12、社会组织管理理论的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法约尔、韦伯)13、社会分层的标准有是(财富、权力、障制度和价格补贴制度。
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领导体系、物质基础。
7、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三种贫穷的恶性循环、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二、选择题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2、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3、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科学家是(韦伯)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此现象称之为(制度化逃避)5、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7、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8、下列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的是(环境问题)9、“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10、关于越轨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1、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12、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这位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考试大纲一、总体要求(一)全面把握,重点理解《社会学概论》课程共十一章,各章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
在学习和复习时,考生必须独立思考,学好课件,掌握课程讲解、课程作业、例题分析、综合练习题等栏目的内容。
应围绕课件,全面系统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识记重点名词、重要概念,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要在导学材料的基础上,掌握课程的结构体系和主要内容。
(二)突出重点,全面复习本课程考试重点在考察考生对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重点知识的领会程度和应用能力。
因此,在学习和复习时必须重点突出,但一般性的内容也应了解。
考生应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把握重点问题,掌握重点内容。
本课程的知识点分为识记、领会两个层次,识记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名词和重要知识点等。
这部分内容多出名词解释题型。
领会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这部分内容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解性掌握,试卷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涉及到领会层次内容。
(三)加强练习,重视课件围绕课程内容,并依据考试大纲的题型,本课程有关课件设计了大量的练习题并提供参考答案,供考生复习时用。
这些练习题都在可能的出题范围,力求覆盖课程中考生应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
针对考试对考生跨章节进行测试的特点,练习题中有些习题将各章节所要测试的知识点串联综合起来分析,以此提高考生综合分析能力。
考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做大量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检验平时的复习效果,以便发现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复习,更重要的是也可通过考前的测验,增强考生在考场上必胜的信心。
当然,考生必须重视全面复习,然后有针对性地做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社会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
在学习中,必须独立完成规定的作业,以便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
同时,学习中还需要随时注意新的情况,吸收新的内容,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1.创立时期代表人物:(1)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学说:①科学的序列。
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三阶段法则(人类理性发展:神学、哲学、实证;人类社会:军事、过渡、工业)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③研究方法。
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2)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
①社会有机体论;②社会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2.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1)涂尔干:《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创办《社会学年鉴》。
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②个人与社会③功能分析(2)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①理解社会学②社会行动类型③理想类型④科层制(官僚制)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1.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
(1)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
后期的主帅布鲁斯主要学术成就: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
(2)现代结构功能学派2.二战后欧洲社会学的发展特点:(1)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2)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3)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元化(4)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3.苏俄社会学:米海洛夫斯基创立了主观社会学,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对他们的主观社会学进行了有力的批评。
2013年《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符号就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都是符号,它是一种意愿标志。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11、组织管理: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
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
此是( B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13.整合作用是指(C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D.制度化建设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C )A.消极的控制B.外在控制C.积极的控制D.非正式控制16.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当代管理理论1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 )A.就业B.失业C.显性失业D.不充分就业18.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B.计划生育C.缩小城乡差别D.扶贫19.“后工业社会”论是(A )提出的A.贝尔B.弗兰克C.奈斯比特D.达伦道夫20.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A.城乡对立B.缩小城乡差别C.农村发展为城市D.城乡协调发展2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 )A.芝加哥学派B.纽约学派C.华盛顿学派D.哈佛大学学派2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A.帕森斯B.斯宾塞C.库利D.丁伯根23.(C )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本土化 21页2、社会学二、简答题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2页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 31页2、实地研究41页、3、个案研究42页二、问答题1、社会学的功能主要有那些?35页2、社会学实政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40页3、社会学的特征 34页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45页5、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46-51页第三章社会一、名词解1、社会2、社会关系3、可持续发展72页二、问答题1.初级社会关系的特点有那些?64页2.社会的基本要素3.可持续发展的意义?76页第四章文化一、名词解释1、文化广义80页2、文化儒化(文化融合)4、文化交流96页 5.、文化采借97页6、文化传播96页7、文化冲突98页三、问答题1、文化的特征82页2、文化的功能有那些85页3、简单分析文化共性与文化特殊性的关系82页4、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情况,阐述新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性第五章社会化一、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114页2、正向社会化115页3、角色(二类)4、角色社会化111页5、反向社会化115页 6继续社会化二、问答题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09页2、社会化有那些主要类型?113页3、为什么说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118页4、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20页5、成年人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113页6、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功能108页第六章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129页2、竞争139页、3、个人空间145页4、社会网络147页5、合作139页 6、符号互动论 129页三、问答题1、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128页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常人方法学的基本观点第七章群体一、名词解释1、参照群体158页2、家庭161页3、初级群体4、家庭结构6.家庭生命周期166页7、既得利益集团173页8、利益群体169页二、问答题1、初级群体有什么特征?159页2、家庭的特征161页3、联系实际阐述家庭的功能变化及家庭建设的意义167页第八章组织二、名词解释1、组织(二类)、177页4、公共部门188页5、第三部门189页6、私人部门188页三、问答题1、组织的特征有那些?177页2、私人部门组织有那些基本特征?190页3、公共部门组织有那些基本特征?193页4、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196页5、私人部门的优势和缺陷192页6、试述层制的优点和弊病?182-183页(二类)7、公共部门的优势和缺陷?194页第九章社会制度问答题1、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那些205页2、教育制度的功能有那些?212页3、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具有那些特征?219页第十章社区一、名词解释2、社区发展239页i. 问答题1、农村社区的特征有那些?231页2、社区的功能226页(二类)3社区的定义及内涵4、我国集镇社区有什么特点?237页第十一章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一、名词解释2、阶层251页3、社会分层251页3竞争式流动4结构性流动ii. 问答题1、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是什么?273页2、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有那些?274页第十二章社会控制和偏差行为一、名词解释1、社会控制广义291页、2、偏差行为279页3、标签理论二、问答题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293页2、联系实际分析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的关系第十三章社会问题一、名词解释2、家庭暴力314页二、问答题1、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二类)303页2、目前我国的家庭暴力出现那些新特点?315页3、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319页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一、名词解释1、社会变迁328页2、社会分险3、社会安全阀这题课本没有答案:表示将敌对情绪引向替代对象的制度,而不是指这种制度可以使冲突表现出来。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第一节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一、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2、人口性别结构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2、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2、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四、人口健康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第二节环境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1、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2、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该模型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或资源消费增加,制造污染的技术使用增加,都将导致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扩大同时表明,富裕的生活方式比不富裕的生活方式消费了更多的资源,制造了更多的污染。
社会学概论大纲复习资料整理一、社会学概述社会学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人类自身的思考和行为的科学。
社会学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社会: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
在社会学中,我们可以探讨许多重要概念和理论,比如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等等。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工作、政治、生活方式等领域。
二、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由不同的社会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个人、社会群体、社区、民族、国家等,这些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是造成社会结构的主要原因。
社会结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静态的社会结构,指的是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在特定时间下的分布状况;二是动态的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结构中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变化。
2.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人为或自然形成的规范和机构的总和,它可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保障。
社会制度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随时随地都要考虑到环境和时代的变化。
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生产方式、技术、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变迁可以分为水平变迁和垂直变迁两个方面。
水平变迁指的是社会内部旧成分与新成分发生代替,新旧成分并存的现象。
垂直变迁则是指社会成分在社会结构中的旧与新之间的鸿沟。
4.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文化、经济、政治、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
社会交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社会交往可以分为两类:生产性社会交往和非生产性社会交往。
前者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在经济领域相互作用和交往;后者则指的是在文化、政治、社会生活领域内的交往。
三、社会学研究与方法社会学研究与方法是指从社会学专业的角度来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现象的理论分析与研究。
其中包括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是何种方法,社会学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社会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社会学概论》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社会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社会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2)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
(3)社会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2、社会与文化(1)社会的含义、类型和构成要素。
(2)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文化的功能和变迁。
3、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概念、意义和过程。
(2)社会化的机构和影响因素。
(3)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4、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1)社会角色的概念、类型和扮演。
(2)社会互动的含义、形式和意义。
(3)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5、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1)社会群体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3)社会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管理。
6、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的概念、标准和类型。
(2)社会流动的含义、类型和影响因素。
(3)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现状和趋势。
7、社区与城市化(1)社区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2)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3)城市化的进程、问题和对策。
8、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社会变迁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社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模式。
(3)全球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9、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1)社会问题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2)当代社会主要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贫困问题等。
(3)社会控制的概念、类型和手段。
10、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1)社会政策的概念、类型和制定过程。
(2)社会保障的概念、体系和功能。
三、考试形式1、考试方式:闭卷考试。
2、考试时间:_____分钟。
3、试卷总分:_____分。
四、试卷结构1、题型分布(1)名词解释:_____题,每题_____分,共_____分。
(2)简答题:_____题,每题_____分,共_____分。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社会学概论》复习时应按本课程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蓝本,结合本《复习指导》,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在复习时可以参考其它学习资料,以增强对本课的深入理解,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二、命题形式及所占比例命题指导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
题型如下:选择题:检查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主要体现为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理论以及事件发生的意义等。
名词解释:检查最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涉及范围比较广。
考试中的名词以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为主。
所谓基本概念、重点概念是指在社会学某一领域中有相当大的涵盖和解释能力的概念。
回答时要简明扼要,不要进行过多的解释,要抓住概念的实质,有些名词可能包括其构成要素及显著特点。
简答题:检查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
这些问题一般出现在教材中阐述比较完整、层次比较清晰的问题上。
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求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对该题所涉及的要点要叙述全面、完整、准确。
同时对每个要点有稍作解释。
论述题:检查社会学的重点原理的掌握程度。
这类题目是联系实际题。
在回答时,首先要解答问题所涉及的中心概念,然后阐述理论要点,从而给出理论的全貌;联系实际理论要点与现实要扣得准确、适当,要避免所涉及的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单项选择题20%;多项选择题10%;名词解释20%;简答题20%;论述题30%。
三、复习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重要概念: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具体社会科学。
重点掌握:1、社会学的基本特点(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2)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
(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
《社会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填空式可以把社会学看成是对(人类社会)的系统研究,尤其注重现代工业化体系。
4个字社会学的实践包括进行(想象性思考)的能力,以及摆脱有关社会生活的固有成见的能力。
5个字社会学通过提出独特的问题以考察社会生活,而且试图通过系统研究解答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事实性的)、(比较性的)、(发展性的)或者(理论性的)。
4个字,4个字,4个字,4个字。
可以区分出儿种前现代社会的类型。
在(狩猎)和(采集社会), 人们不种庄稼也不养家畜,而是靠采集植物和截杀动物为主。
(游牧社会)以饲养驯化的动物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农耕社会)依赖固定地块上得种植。
更大、更发达的城市社会则形成传统国家或文明。
2个字,2个字,4个字,4 个字。
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和西方世界的扩张,通过(殖民主义)征服了世界上其他许多地区,彻底改变了相袭已久的社会体制和文化。
4个字(社会变迁)可以界定为一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和文化历吋而发生的转型。
现代吋期尽管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段,但已经发现出迅猛而重大的变迁,并且变迁的步伐愈益加快。
4个字对于现代社会变迁最重要的经济影响就是(工业资本主义)。
它有赖于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变革,并反过来促进后者。
6个字所有的研究都始于令调查者感兴趣或困扰的一个(研究问题)。
4个字两个事件或情景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一个事件或情景会导致另一个事件或情景。
这一点比它乍看起來要麻烦得多。
(因果)必须和(相关)区分开来,相关指的是两个(变量)Z间存在着规律性的关系。
4个字,2个字,2个字,2个字各种研究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
有鉴于此,研究者在研究工作屮常常综合两种或更多种的方法,分别用来检验或补充用其他方法所获得的资料。
这个过程就叫做(三角测量法)。
5个字在实地研究或(参与观察)中,研究者耗费很长吋间与所研究的群体或社区共处。
第二种方法即(问卷调查研究),它包括把问卷寄发或分发给从较大(总体)中抽取出来的样本。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DOC)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社会学的定义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生活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②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A、社会变革的需要。
B、思想渊源,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C、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推力。
D、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社会学产生的主要阶段①初创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A、奥古斯特·孔德:(1)最初使用“社会物理学”创造社会学。
(2)倡导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学。
(3)提出“三阶段法则”。
(4)晚年提出“人道教”。
B、哈利亚特·玛蒂诺:(1)翻译家。
(2)研究社会的风俗和习惯。
(3)提倡女权,主张消灭奴隶制。
C、赫伯特·斯宾塞:(1)提出社会进化论。
(2)提出社会有机论。
D、卡尔·马克思:(1)研究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
(2)提出社会变迁、唯物史观。
②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A、埃米尔·涂尔干:(1)将实证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中。
(2)提出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3)提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B、马克思·韦帕:(1)提出社会行动论。
(2)提出政治社会学。
3.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流派及观点①功能论: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
假如社会生活的某一个面向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存在并没有贡献——假如它没有特别的功能,或是无法促进社会价值观的共识,这个社会面向很快就会被淘汰。
②冲突论:社会行为必须用竞争团体间冲突与紧张的角度来分析。
该理论认为社会的特征就是竞争团体间永无休止的争斗。
③互动论:符号是人类沟通最重要的手段,是一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共享符号与象征的意涵。
4.社会学研究的步骤方法①定义问题②回顾文献③建立假设④选定研究设计⑤收集与分析资料(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观察、实验、现存资料)⑥形成结论⑦未来的研究构想5.文化的定义①广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文化是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行为。
社会学期末考试的题型与答题要求:
1, 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2, 简答题(5题,每题8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3, 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尽可能详细地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10分),并尽可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论证,着重考察描述与分析的逻辑性、条理性与准确性(10分)。
社会学期末复习提纲(传社院,2013)
第一讲:社会学导论
●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经典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张(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尝试运用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某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例如离
婚率上升、农民外出务工或者社交网络使用率提高等现象)。
第三讲:文化
●文化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的内容有哪些?
●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文化)的定义分别是什么?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以及文化滞后(文化堕距Culture lag)的定义。
●看待文化的三种态度及其定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以及文化理想主义。
第四讲:社会化
●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定义
●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哪些?
●镜中我理论与角色借用理论的内容
第五讲:社会结构与社会互动
●社会角色、先赋地位、自致地位、角色冲突、角色紧张的定义。
●印象管理的定义
●社会互动包括哪些具体类型(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强制)。
第六讲: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的定义
●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定义
●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群体规范、信息遵从与规范遵从的定义
第七讲:正式组织与科层制
●正式组织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定义
●正式组织中为什么会存在非正式组织(小圈子)?
●科层制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科层制的优越性(正功能)与主要弊端(负功能)
第八讲: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越轨、反常越轨、不遵从越轨、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的定义
●越轨有哪些正功能?
●关于越轨的社会学理论有哪些,其主要观点如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失范的概念以及默顿关于失范困境的反应模式的分析。
●社会控制、内化的定义。
●社会控制的具体手段(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有哪些?
第九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社会流动、个人流动、结构性流动、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的定
义
●阶级分层体系与其他分层体系(奴隶制,种姓制,封建等级制度)的主要区别。
●西方关于社会分层的两种主要理论视角及其主要内容(马克思与韦伯)。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主要理论观点(陆学艺、孙立平、李强、孙立平与沈原等
学者的主要观点)。
●结合实例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存在
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第十讲:社会制度(以家庭制度为例)
●社会制度的定义及其主要类型
●社会制度的功能
●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定义
●结构功能理论和冲突主义理论分别是如何分析家庭的?
●中国现阶段核心家庭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第十一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社会学收集实证材料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所适用的范围有何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