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务统计指标计算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一、 话务统计指标计算及分析 (据2002年版)
1、 主要指标公式与COUNTER(计数器)
掉话率
掉话率=(忙时话音信道掉话总次数/忙时系统应答总次数)×100%
忙时话音信道掉话总次数,COUNTER是TFNDROP,是指在指配话音信道完成(即Assignment Complete)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掉话。统计的为无线侧的“Clear Request”。
忙时系统应答总次数,COUNTER是NANSW of (ORGOEX + INT + SOTTE + SOTOEX
+ IEXTE + TRA) – NNBRHBAISDHTOT of (all neighbour MSCs),在MSC提取,是指该地区交换机接受的各种用户的话音应答总次数。统计的为出局的“connect+ANN+ANC+ANM”消息
忙时话音信道掉话总次数-----OBJTYPE:CELTCHF,
COUNTER公式:TFNDROP
无线接通率
无线接通率是指手机成功占用信令信道和话音信道的百分比。即:无线接通率=(1-∑忙时信令信道溢出总次数/∑忙时信令信道试呼总次数)× [ 1-∑忙时话音信道溢出总次数(不含切换)/∑忙时话音信道试呼总次数(不含切换)] ×
100%。
忙时话音信道溢出总次数-----OBJTYPE:CELTCHF
COUNTER公式:TFCONGSAS
忙时话音信道试呼总次数-----OBJTYPE:CLTCH
COUNTER公式:TASSALL
忙时信令信道溢出总次数----- OBJTYPE:CLSDCCH
COUNTER公式:CCONGS
忙时信令信道试呼总次数----- OBJTYPE:RANDOMACC
COUNTER公式:CNROCNT+RAACCFA
最坏小区
忙时话音信道拥塞率(不含切换)高于5%,或话音信道掉话率高于3%的小区,且只计算忙时平均每信道话务量大于0.1 Erl的小区。
话音信道可用率
定义: 话音信道可用率是指能正常工作的话音信道占所有配置话音信道的百分比。即:忙时话音信道可用总数/话音信道配置总数×100%。
忙时话音信道可用总数--- OBJTYPE:CLTCH
COUNTER公式:TAVAACC/TAVASCAN
话音信道配置总数------- OBJTYPE:CLTCH
COUNTER公式:TNUCHCNT
切换成功率
定义: (忙时切换成功总次数 / 忙时切换请求总次数)*100%
忙时切换成功总次数------- OBJTYPE:NCELLREL
COUNTER公式:HOVERSUC
OBJTYPE:NECELLREL
COUNTER公式:HOVERSUC
忙时切换请求总次数------ OBJTYPE:NCELLREL
COUNTER公式:HOVERCNT
OBJTYPE:NECELLREL
COUNTER公式:HOVERCNT
2、 话务统计分析方法
TCH掉话(TFNDROP):
专用于记录在TCH上掉话次数的COUNTER。考核掉话率、TCH掉话率、话务掉话比等公式都要用到该COUNTER。其中作为TCH掉话率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版本,以前的分母是TFMSESTB,指成功占用TCH的次数。现在的分母是TASSALL,指建呼非切入的尝试占用TCH的次数(是判断最坏小区的重要元素)。由于前者包括了切入的情况,所以两个算法的结果差别是很大的,至于用哪个来分析比较好,这倒不是最要紧的,往往将注意力处在掉话次数会比较好。
TCH拥塞(TFCONGSAS、TFCONGSHO):
我们要知道,当尝试分配一个TCH时,有一个COUNER会累计加一,即TFCALLS,当成功占用时,TFMSESTB就累计加一。如果有由于没有TCH可用作分配时,就会拥塞,当要求建呼时,遇到没有TCH可用时,TFCONGSAS就会累计加一;当要求切入时,遇到没有TCH可用时,TFCONGSHO就会累计加一。我们在谈及TCH拥塞率时要注意了,它是有两个版本的。旧版本:两个之和再除以TFCALLS,一般说来,对于维护分析用这个版本才是为正解。第二个版本是分子只有TFCONGSAS,分母为TASSALL,这个版本是用于最坏小区的判断的。我们在分析话务统计时,对拥塞的掌握除了以上两个COUNTER外,也是了解关于拥塞时长的COUNTER:TFTCONGS。这个COUNTER 有助于判断是否需要扩容的很好依据,比如说拥塞只有一两秒,此时提出扩容是难以让人接受的。
话务量(TFTRALACC、TFNSCAN):
一般说来,话务量就是TFTRALACC除以TFNSCAN。BSC会每十秒钟扫描信道,看有几条信道已占用,相应地TFTRALACC就会累计。我们在谈及话务量时,会有听说虚假话务这个名词,什么意思?其实这是钻了上面的空子,即扫描信道。我们知道在切换过程中,总是当成功占用了新信道时,才会释放旧信道,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如果正好有扫描信道,就出现两条信道给占用情况,无形中增加了话务,尽管这个时长十分之短。曾几何时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来把话务量做高。关于做话务量,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让小区严重拥塞。理论上一条信道被占用半小时就有0.5爱尔兰,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当拥塞的时候,这半小时就可能产生0.5以上爱尔兰的话务量。话务量的话题,又不得不引入两个概念平均通话时长和每线话务量。平均通话时长就是话务量除以TFMSESTB后,再与3600的积。单位为秒。经验告诉,当平均通话时长超时50秒,这个小区有九成机率与外界很少有切换;当平均通话时只有几秒钟时,可以排除硬件问题的话,该小区应该可以考虑减容(不包括一个载波的情况);当然,发现有一天平均通话时长由平时四五十秒突然降为几秒时,硬件故障我想应该不会错的。每线话务量,其实是话务量除以在用的信道数(TAVAACC/TAVASCAN),注意不是定义的信道数(TNUCHCNT)。不少分析人员喜欢用每线话务量来判定小区的话务承受裕量,比如某某小区0.6,要扩容了,某某小区0.2,还可以接受等等。其实这里还要加一个条件,即载波数。一般说来,载波数有十个以上,每线话务即使有0.7都不会有拥塞。另外,我们要清楚一点,话务量小并不等于不会拥塞。如果前五分钟只有七个信道,但同时有八个人要打电话,就会拥塞,即使后面55分钟没有话务,拥塞就是拥塞。当然如果由于硬件问题,有些信道无法正常分配,也是造成小话务拥塞的可能,此时看MOTS可以得到一些有利的信息。
异常率(TFCALLS、TFMSESTB、TFCONGSAS、TFCONGSHO):
这是TCH接通率的演变。TCH接通率为TFMSESTB除以TFCALLS,当初常用TCH接通率低来判断出现硬件故障。但此前一定要排除拥塞的情况,因为如查出现拥塞,TCH接通率随之也会很低的。后来,后来定义了异常率这一概念,即(TFCALLS-TFMSESTB-TFCONGSAS-TFCONGSHO)/TFCALLS。原理是这样的:正常情况下,尝试分配信道(TFCALLS),会得到两种响应。要么是成功分配(TFMSESTB),要么是拥塞(TFCONGSAS或TFCONGSHO)。但是当硬件有问题时,就可能只有尝试分配信道而没有任何响应。因此异常率对于判断硬件故障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我们还要配合拨测、CTR、MOTS等手段来进一步定位。
信道完好率(TNUCHCNT、TAVAACC、TAVASCAN)
公式十分简单:(TAVAACC/TAVASCAN)/TNUCHCNT。原理就是,交换机每十秒钟扫描信道,有几条信道正常,相应地TAVAACC就累加几。而定义信道数(TNUCHCNT)如果没有特别设置,是根据定义频点数得来的。特别注意的是,UNUSED也视为正常。为何要着重强调呢?大家有没有想过:在统计时段里,如果由于个别信道突然发生问题,而不采取任何措施,信道完好率是无法保证100%的;于是在这期间通过精确的计算,删除频点N秒钟,然后再加回来,会有什么效果呢?结果不难想象。还有一点,信道完好率没有100%,并非掉话高的铁证!
掉话类型(TFSUDLOS、TFDISSDL、TFDISSUL、TFDISSBL、TFDISQADL、TFDISQAUL、TFDISQABL)
掉话类型大概分为:突然掉话、弱信号掉话、质差掉话。它们的判定优先级:第一位是弱信号掉话,第二位是质差掉话,最后是突然掉话。一般说来,突然掉话过多,载波故障是首选。质差掉话,一般要配合质差切换来初步判定可能出现干扰的区域。而对于上行弱信号掉话,如果不是覆盖过远(如:高山站)造成上行不足,就是接收机有问题。而下行弱信号掉话,多数是发射机有故障造成的。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行信号都要比上行信号强几个dBm,如果不是有问题的话,一般都先记入上行弱掉话的帐单上的,除非下行信号实在太弱。另外,有一点,引起大家思考,掉话类型这几个COUNTER之和有时为什么与掉话数(TFNDROP)不一致呢?
无线接通率(CCONGS、CNROCNT、RAACCFA、TASSALL、TFCONGSAS)
其公式为:(1-CCONGS/(CNROCNT+RAACCFA))*(1-TFCONGSAS/TASSALL)。影响该指标的高低最主要就是拥塞。它对于分析意义倒不是很大。不过有一点要强调的是,作为CCH的分母没有取CCALLS而取了随机接入尝试(CNROCNT+RAACCFA)。
资源不足掉话(CNRELCONG)
这个比较少见。我们在分析CCH掉话时,有种情况就是由于TCH严重拥塞,由于在占用CCH等待空闲TCH时,等待超时于是连CCH也被释放掉造成的。这种情况CCH一般是没有拥塞的,容易做成假象。
切换申请原因(HOTOLCL、HOTOKCL、HOUPLQA、HODWNQA、HOEXCTA、HODUPFT、HOTOHCS)
由于我们现在是应用TYPE1算法,所以切换原因基本是以上几种。如果是TYPE3算法HOTOLCL及HOTOKCL就没用了。上述的优先级为超TA为先,然后是质差,再是L及K小区。这里大家是否有考虑到上下行都质差,应记入哪里?答案是:只记入HODWNQA,并非两个都记入。于是我们当发现某小区切出时,有较多的上行质差切换申请而下行质差较小甚至没有时,就可以推断接收问题。另外要强调两点:第一是没有弱信号切换原因这一个COUNTER;第二当发生层切换时,如果又K小区的条件,则HOTOHCS及HOTOKCL是同时累加的。谈及切换原因,就会有频繁切换(有说法是乒乓切换),它占的百分比公式应为:HODUPFT除以HOVERSUC。一般说来,超过了25%,都要引起注意的。
切换成功率(HOVERCNT、HOVERSUC、HORTTOCH)
切换成功率以前是HOVERSUC除以HOVERCNT。这个能反映一些明显的数据异常问题:HOVERCNT不为零,HOVERSUC为零时,很可能是有同频同BSIC的情况;HOVERCNT为零时,相关的测量频点、BSIC、CGI等等可能有不一致的地方。一般说来,该公式计算出来的成功率都较高,如果出现较低的情况,则要注意目标小区是否有问题(即看切入小区的情况)。现在的公式是HOVERSUC除以(HOTOKCL+HOTOLCL+HODWNQA+HOUPLQA+HOEXCTA+HOASWCL+HOTOHCS),由于前面提及HOTOHCS及HOTOKCL同时累加的情况,所以当有较多不同层的小区叠加的时候,小区的切换成功率会变得很低(分母变大了)。如果排除了这种情况,切换成功率仍然很低就很可能目标小区有拥塞问题了。
切换掉失(HOVERCNT、HOVERSUC、HORTTOCH)
公式较易明白:HOVERCNT-HOVERSUC-HORTTOCH。这里要强调与切换失败、切换失败返回两者区分清楚。切换失败就是HOVERCNT-HOVERSUC,切换失败返回是HORTTOCH。切换掉失要与掉话结合起来分析,当发现掉话多且切换掉失也多的时候,通过调整切换带,减少无谓的切换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我们在进行切换分析时,常常都是利用切换申请原因次数的多少有判定小区与小区间的关系密程度,从而在参数调整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例如我们想通过偏移切换带来分流话务,如果两个小区之间的切换一向就很少,调整就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了。
除了以上一些COUNTER外,我们还有以一些OBJTYPE都比较重要,如关于内切的CELEVENTI,当内切较多且已开了跳频时,可尽量往硬件故障去分析;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