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政府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9
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的范式比较2013年10月10日10:19 来源:《学习论坛》2012年12期作者:韩兆柱杨洋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7摘要: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以及整体性治理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三大公共治理范式,三种范式既批判又互补,是公共管理范式上的否定、补充和升华,体现了公共管理方式的多元化思路。
三者在组织结构上的观点呈现出从集权—分权—集权的权力回归和整体—分散—整体的形式回归,在技术手段和政策主张上的差异掩盖不了三者目标的相通性。
三种公共管理范式都旨在向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好、更有效、更完善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选择最合意的方式取得善治的效果。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整体性治理整合与协调作者简介:韩兆柱,管理学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洋,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政府行政体系和市场经济体系是影响社会现状及其发展进程的两股重要力量,政府组织在自身演化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着改革创新以实现其高效、民主、责任的目标,政府的运行理念也发生了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因此,更有效的政府组织形式是政府治理探索的新内容。
一、三种范式的理论概述(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了政府改革运动,这是一场伴随着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转型为后工业社会的改革。
在科学技术领域,科学管理的水平随着信息化发展而越来越高,公民对政府在组织效率提升和社会公平分配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在政府管理领域,行政改革的呼声应运而生。
从英国的“撒切尔革命”开始,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向着民营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政府改革的浪潮,旨在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合理分配,在信息化时代满足经济增长的同时合理地避免公共危机,在现代化与理性化相结合的理念下促进政府更好的发展。
这次政府改革也促使了近代相关的改革理论和政策的推广和更新。
无缝隙政府1.什么是无缝隙政府:机构的转化(传统社会)-工作:狭隘,条块分割,很难控制工作的过程和决策的制定-部门壁垒:部门与地方利益至上-测评:关注的是投入与活动成本,员工与预算规模的基础上-技术:强调控制、集中各种活动-内部组织:条块划分的部门和职能,受到组织内部需要的驱使-效率低下:按自己步骤运作时效率最高,对外部需要和机会反应迟钝-角色:明晰度高;内部分工;组织、顾客与供应商之间区别对待-产品或服务:标准化,缺乏个性,高成本投入,缺乏公共参与2.为什么需要无缝隙政府:在地方政府层面,权力被数十个委员会和理事会分割得七零八落,行政权和立法权相互抵触制约,由此导致很难围绕共同利益结成联盟关系。
由于不计其数的委员会的存在,立法过程把原本应当是普遍广泛的议案分解为无数个小的议案,其繁琐细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人事制度的专业化也达到了荒谬的程度。
4.无缝隙政府的可能性:自我管理的团队;领导共享;价值共享;默契与配合(协调合作、信息技术)5.无缝隙政府的特征:-特征之一:(最重要)就是几乎没有分界线——去掉部门分割与壁垒、去掉专门分工、拆毁隔绝和分裂自然工作的多重壁垒,代之以小规模的多专多能的小组负责整件事情-特征之二:无缝隙政府提供了今天所需要的选择、多样性和公共参与6.无缝隙政府的结构特征-工作:范围广泛;具有多种技能的团队;通才能够较好地掌握工作程序和做出决策。
-反对部门壁垒,强调一致性与整体性-测评:建立在结果、顾客(公民)满意的基础上-技术:用于下放各种活动-内部组织:完整统一过程的团队,根据需要提供服务-效率:很高,对顾客和结果非常关注,强调迅速的反馈机制的建构,提供便捷及时的服务-角色:明晰度较低;由跨职能的团队进行组织,供应商和顾客共同承担以前公司执行的任务-产品或服务:强调顾客的导向性,致力于顾客(公民)的需求,高投入7.无缝隙政府的推动力:顾客社会还是公民社会?-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公共选择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增加了公民的权力和选择的机会-公民社会与经济的全球化(以顾客为导向的社会反映出经济的全球化)-用脚投票还是用手投票?8.政府再造的必备条件-明确成本与代价-应对痛苦或威胁的明确计划-高层领导的积极参与-筹划、设计和指导团队(1205)9.无缝隙政府的实施-行政成本计算-远程办公: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提高生产率,平衡组织的结构,并且可以赋予工作人员更多的责任和权力-责任的弹性:民选官员必须停止对工作人员事无巨细的管理-围绕结果进行组织(而不是具体地指导机构工作)10.中国无缝隙政府的目标:政府三大能力的实现-第一个是三十年来提高党的领导能力,这是一个层面,-第二层面是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三个是提高社会自我实现的能力。
作者: 付耀华[1]
作者机构: [1]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出版物刊名: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111-11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无缝隙政府;服务型政府;“一站式”服务
摘要:“无缝隙政府”理论,是目前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该理论要求政府必须把“管理无时无处不在、服务无时无处不在”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在“无缝隙政府”理论视角下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策略,应含有建立“一线到底”无缝隙服务、无缝隙审批体系服务、问责法制化、政府结构无缝隙化等内容。
拉塞尔·M·林登与《无缝隙政府》一、作者简介拉塞尔·M·林登(Russel M.Linden),哲学博士,维吉利亚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规划项目的指导者,联邦行政学院的高级成员,拉斯·林登协会(该机构主要从事公共部门革新的管理咨询业务)的负责人。
林登一直研究美国和日本的创新性组织。
他的教学和研究的兴趣包括自我管理团队,过程再造,团队建设,变革的实施,以及公务员、民选官员和被任命者之间的关系。
他是《从幻想到现实:成功的政府改革者的策略》(1990)一书的作者,还是《维吉利亚评论》政府管理改革专栏的主管。
《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A Practical Guide to Re-Engineering in the Public Sector),[美] 拉塞尔·M·林登(Russel M.Linden)著,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二、核心观点阐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和其他的公共组织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公共管理革命,并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公共部门对技术、政治、全球经济、公民需求和偏好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反应,同时也是由原来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的转变的反应。
毫无疑问,这场静悄悄的公民主要是以无缝隙组织的出现为特征的。
“无缝隙组织”是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词语来形容的组织。
无缝隙组织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并且,无缝隙组织的一切都是“整合的、全盘的”,它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无论是对职员还是对最终用户而言,它传递的都是持续一致的信息。
(P4)从作者的描述来看,无缝隙政府服务的趋向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府机构内部“柏林墙”的倒塌,也即越来越多的公共部门使用自我管理团队、一次到位的服务、“主题学习”的方法、真正的团队等;发展政府机构与顾客及供应商之间的同盟关系;强调为顾客提供服务的速度。
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进行分析作者:王召群来源:《神州》2011年第35期摘要:无缝隙政府理论是一种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以顾客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的新型的政府再造理论。
本文将从无缝隙政府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行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无缝隙政府理论公共危机管理分析与对策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无缝隙政府理论.无缝隙政府理论是拉塞尔·M·林登在研究总结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部门改革经验之后提出的,它是把顾客、结果和竞争导向作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方向,克服官僚层级制的不足,摆脱政府具体部门及其职能划分的束缚,通过建立一个资源利用更加科学,流动更加灵活,更富有弹性,参与度更高的新型行政组织结构,促使政府部门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①2、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公共危机的一种动态、全方位的管理过程,包括危机前的预警管理,危机中的应急处理以及危机后的善后处理等过程。
②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1、从观念上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意识较为淡薄,危机管理思想较为滞后。
尤其是在很多政府部门当中,行政官员缺乏总结学习意识,在危机事件的信息收集,预测预警,善后处理等方面,存在组织管理不到位,分工责任不明晰等问题。
2、从管理体制上看—(1)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行政组织内部结构复杂,部门众多,这就导致了在危机管理当中,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与社会媒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信息的传递出现流通缓慢,信息失真,信息中断等情况,导致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影响危机处理的整个过程。
(2)政府危机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在公共危机管理当中,政府的协调管理是目前整个危机管理当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虽然政府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危机预警和危机处理机构,但是在面对突发紧急事态时,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政府与媒体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不能做到有机的结合,团结协作,缺乏有效的内外部协调机制,彼此之间权责不明晰,导致危机应对效率低下,相互推诿责任。
浅谈“无缝隙政府”理论与借鉴“无缝隙政府”理论是美国公共管理学家拉塞尔·M·林登在研究总结20世纪90年代美国公共管理部门改革经验之后提出的一种理论,旨在指导政府部门更好地服务公众,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本书用来自各级政府的实例展示了如何把再造原理应用到各级政府的管理之中,详述了再造的步骤,说明了政府再造过程中怎样评估、设计,怎样克服阻力,怎样实施根本性的变革,揭示了无缝隙政府不是全盘推翻现有的行政运作程序,不是以部门、职能为导向或以数量、规模为导向,而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无缝隙政府”,指通过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和公共服务功能分割局面,充分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将各个部门及职能进行无缝隙衔接,然后集中于统一的对外办事窗口,最大限度地方便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
认真研究“无缝隙政府”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工商机关如何整合行政资源、优化办事程序,更加高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无缝隙政府”理论强调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把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结果导向作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点努力方向,二是努力克服层级制的传统行政结构及公共服务机制的不足,摆脱具体部门及职能划分的束缚,紧紧围绕公共服务的过程与结果,形成资源利用更加科学、流动灵活、富有弹性、参与度高的新型行政结构,使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多年来,各地工商机关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建立首办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理、质量跟踪等制度,实行并联审批,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方便了办事群众。
从形势发展看,今后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有新的突破。
比如,要进一步完善并联审批制度。
据了解,不少地方的并联审批运行机制尚未完善,还仅限于工商窗口代收属于质监、税务等部门审查范围的申请材料,对于办事群众普遍关心的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实行的还是分时分批发送制度。
其实,通过优化登记注册工作的业务流程,根据“无缝隙政府”理论提出的“在源头上一次性收集信息”方法,将相关部门的申请表整合成一张表交给申请人填写,既可以省去申请人的重复劳动,也有利于行政机关实施材料审查,做到业务数据统计口径统一,审核项目、事项名称、计量单位、期限长短等保持前后一致。
无缝隙政府【美】拉塞尔·M·林肯著汪大海吴群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框架安排1作者简介概述2文章结构和内容略要无缝隙组在现实织中发展34参考资料作者简介拉塞尔·M·林登(RussellM.Linden)哲学博士,维吉尼亚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规划项目的指导者,联邦行政学院的高级成员,拉斯·林登协会(该机构主要从事公共部门革新的管理咨询业务)的负责人。
林登一直研究美国和日本的创新性组织。
他的教学和研究的兴趣包括自我管理团队,过程再造,团队建设,变革的实施,以及公务员、民选官员和被任命者之间的关系。
他是《从幻想到现实:成功到政府改革者的策略》(1990)一书的作者,还是《维吉尼亚评论》政府管理改革专栏的主管内容概要无缝隙政府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这场静悄悄的公共管理革命的主要原因和特征,同时也是由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转变的一种反应。
用来自各级政府的实例展示了如何把再造原理应用到各级政府的管理之中,详述了再造的步骤,说明了政府再造过程中怎样评估、设计,怎样克服阻力,怎样实施根本性的变革,揭示了无缝隙政府不是全盘推翻现有的行政运作程序,不是以部门、职能为导向或以数量、规模为导向,而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
19世纪中期 农业社会 20世纪早期 20世纪80年代官僚制机构 工业革命:农业社会向工业模式转变官僚制弊端 无缝隙组织发展背景新公共管理运动 民营化改革 企业家政府 无缝隙政府 公共部门引入市场机制带来分权、专业化同时,存在部门利益、碎片化问题规模小、与顾客保持密切联系无缝隙组织和200年前由商人、工匠、技师以及农场主主导的最初的无缝隙政府机构类似。
无缝隙组织是19世纪中期以前在美国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个性化商品生产服务方式的再生。
环境和条件差异,不可能完全如出一辙。
无缝隙组织含义杰克·韦尔奇:无界限组织“无缝隙组织”:指可以有流动的、灵活的、弹性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来形容的组织形态。
无缝隙政府理论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内容摘要:林登的无缝隙政府理论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理念,郑州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信息共享促进部门无缝隙衔接,优化业务流程促进无缝隙审批,以扁平化改革推动社区服务无缝隙对接。
笔者认为,未来的社会管理创新,应倡导无缝隙政府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促进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以结果为导向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无缝隙政府理论社会管理创新郑州网格化管理无缝隙政府理论的内涵及其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合点(一)无缝隙政府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一个网络化、信息化、即时性的时代也随之而来,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随着顾客认知、态度、期望的转变和选择机会的增加,顾客社会逐渐兴起,社会进入服务时代。
时代的需求正是无缝隙政府理论产生的重要背景。
美国学者拉塞尔·M·林登提出了“无缝隙政府”模式以实现对传统公共部门的重建。
所谓“无缝隙政府”(amless Government)指的是政府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和功能分割的局面,整合所有部门、人员及其他资源,以单一的界面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
林登认为:“‘无缝隙组织’是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语来形容的组织形态。
无缝隙组织是行动快速并能够提供品种繁多的、用户化和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组织,并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无缝隙组织的形式和界限是流动和变化的,具有渗透性,又是无形的;无缝隙组织的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直接接触,二者之间是一种直接的、人性化的关系,不存在繁文缛节、踢皮球”。
它以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为目标,它是对现行的行政运行程序的改造和提升。
无缝隙政府以人民群众为导向,以群众的满意度为导向,以提供更加优质服务为导向,并且使政府、公职人员的各项服务、活动都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使群众能随时随地得到、方便、快速、简捷的、满意的无缝隙的服务。
2023年河南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参考
业务课名称:公共管理专业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无缝隙政府
无缝隙组织(政府)是指政府打破传统的部门界线和功能分割的局面,整合政府所有的部门、人员和其他资源,以单一的界面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所应用的理论。
无缝隙组织(政府)的特征有:
①就纵向关系而言,各个层次人员之间的界限已经打破,变得具有弹性和可渗透性。
②就横向关系而言,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实现了相互渗透。
③就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而言,已由通过生意人之间的“我们”与“他们”的关系,转化为一种共创、共享、互利、双赢的价值链关系。
第1页/ 共1页。
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摘要:无缝隙政府理论提倡以顾客、竞争、结果为导向,开展治理活动,这为社会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能通过信息共享、优化业务流程、扁平化改革来促进部门无缝隙链接、无缝隙审批、无缝隙服务,在无缝隙政府理论下,社会管理需要从公众需求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市场,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的价值,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下面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无缝隙政府理论;社会管理;创新前言在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革命对政府及其他社会公共组织带来极大的影响,公共管理革命为政府提供了一种公共机构自我改革的模式,这不仅改善了地方公共组织的运行方式,还对社会结构及社会治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顾客、竞争、结果为目标构建无缝隙政府,并对各部门进行有效整合和创新,从而全面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趋势[1],本文通过借鉴无缝隙政府理论,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1.无缝隙政府理论的概述1.1 无缝隙政府理论的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特征,在新时代下,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顾客的认知程度、期望也越来越高,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大,顾客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社会开始进入服务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无缝隙政府理论应运而生。
“无缝隙政府”是指政府在开展工作时,打破传统的各部门分割现象,将所有部门的资源整合在一起,用单一的界面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2]。
“无缝隙组织”可以用灵活、流动、完整、公开等词语来形容,无缝隙组织行动十分迅速,并且还能提供品种多样的个性化服务。
在无缝隙组织中,顾客可以直接和服务提供者接触,减少了中间的各种环节,提高了服务效率。
无缝隙组织能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对现行的行政运行程序进行改造。
在这种理念下,产生的无缝隙政府,以公众满意度、提供优质服务为导向,为公众提供快捷、方便、高效的无缝隙服务,并且整个服务过程都会受到公众的监督,使得政府组织更加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