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书评
- 格式:pdf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2
关于提交论文开题报告修改稿的通知2007年下半年MPA、高校教师班学生的论文开题工作已告一段落。
MPA教育中心已电话通知本次开题未获通过的学生。
如没接到电话通知,表明开题通过,无需再打电话到中心询问。
据开题老师反映,不少学生的开题报告不够规范,尤其是文献综述部分。
请各位同学根据开题老师的意见,参照“开题报告写作规范”(见附件),在导师的进一步指导下,修改完善开题报告。
并于12月3日以前,重新交一份修改后的开题报告打印稿(不接受电子邮件)到MPA教育中心,存档备查。
逾期不收。
开题通过的学生可以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如参加明年下半年的答辩,最迟要在7月底前写出论文初稿给导师看,以便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修改。
不少导师反映,本次论文开题,有的学生在9月底10月初、甚至10月中才找他们。
MPA教育中心再次提醒各位同学:出于对自己的负责,也出于对导师的尊重,请保持和导师的联系,抓紧时间写论文。
千万不要临近交稿,才去找导师。
另一方面,论文发给导师后,如久不见回复,请短信、邮件或电话提醒导师。
MPA教育中心2007.11.6附件:开题报告写作规范一、论文题目及关键词二、论文研究问题、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三、文献综述1.“文献综述”是与你所研究的问题相关联的文献。
部分同学的文献综述范围太大,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离得太远,甚至都没有关系。
这样的文献综述是不合格的。
例如,你写的是“公共财政支出”问题,你的文献综述就应该是关于公共财政支出方面的,如果你笼统写公共财政预算甚至公共财政管理的文综述献,就离你的研究问题太远了,不符合要求。
2.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必须进行观点的总结和提炼,即体现“综”,将若干观点提炼、分类、归纳。
例:关于西方国家电子政务研究的文献综述(选自蔡立辉著《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西方国家有关电子政务的研究,既反映了这种研究与公共行政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前后演进,使电子政务研究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和综合性,同时又具有表现出学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既是一种理论,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用性;既针对西方社会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又不局限现存,使研究具有了生命力和前瞻性。
行政管理经典选读参考书目:1. 怀特:《行政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 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4年版。
3. 美.威尔逊:《行政学研究》4. 美.费勒尔·海迪:《比较公共行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美.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美. 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 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81年版。
8. 美.特里·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美.缪勒:《公共选择》商务印书馆92年版。
10.美.查尔斯·福克斯:《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1.美.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美.戴维·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5.美.唐纳德·克林纳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美.戴维·罗森布罗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美.拉塞尔·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篇一:公共管理学参考文献《公共管理学》课程参考文献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6.庄序莹:《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马克思〃韦伯:《论官僚制度》,载于斯蒂尔曼主编的《公共行政学》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上海编译组译《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996年版10.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11.[美]B〃盖伊〃彼得斯著,张成福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北京)2001年版12.[美]斯蒂格得茨等著,郑秉文等译《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13.[美]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4.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5.[美]16.[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7.[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美]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在变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9.[美]拉塞尔〃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国(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篇二:《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学科特点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及研究方法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公共部门职能概论第二节公共部门职能的历史演变第三节市场经济中的公共部门职能第三章公共组织理论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第三节官僚制组织第四章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第一节政府概述第二节非营利性组织第五章公共管理中的领导第一节领导概论第二节领导者第三节领导活动中的激励第四节领导情境第六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与政策系统第二节公共政策制定第三节公共政策执行第四节公共政策评估第五节公共政策终结第七章公共财政第八章:公共管理伦理与责任公共管理职业伦理第一节政府再造与企业型政府第二节电子化政府第三节治理理论第四节公共管理的新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陈振明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精粹》,徐晓林主编,武汉:武汉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3刘彩虹,1974年出生,山东省淄博市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目前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员,湖北省政治学会理事,湖北省行政复议专家组成员。
■Domymax专业文档№001无缝隙管理理论对于基层央行组织办公科学化管理的借鉴意义着力构建体制机制,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
基层央行组织办公管理不断面临新的形势,面临更高的要求。
积极借鉴无缝隙管理理论,稳步推进组织办公管理理论、手段的变革和创新,对于更好地履行基层央行职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无缝隙管理的理念渊源无缝隙管理,指系统整合部门职能、人员和其他资源,以单一的界面为顾客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
无缝隙管理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管理理念,有其理论依据、现实意义和实践基础。
传统管理模式,即马克斯〃韦伯所描述的“科层管理模式”,由于“存在条块分割、部门主义、职能交叉或不清、职权冲突、职责模糊、程序复杂、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等弊端和消极现象,严重影响了政府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与信息时代对政府管理的需求相去甚远。
”在此背景下兴起的“新公共管理革命”要求打破传统,提出“未来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形态,主要代表有杰克〃韦尔奇的“无界限组织”理论、拉塞尔〃M〃林登的“无缝隙政府”理论等。
美国政治学家拉塞尔〃M〃林登在其《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指出,随着顾客社会的到来,政府组织将从传统的清晰定义边界的组织向无边界组织,以至于无缝隙组织的转变。
无缝隙组织是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弹性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语来形容的组织形态,是行动快速并能够提供品种繁多的、用户化和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它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
无缝隙组织的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直接接触,两者之间是一种直接的、人性化的关系,不存在繁文缛节、踢皮球、或者是诸多遁词。
无论是对职员还是对用户而言,它传递的都是持续一致的信息。
二、无缝隙管理理论对于管理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无缝隙组织理论的一些内涵与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精神具有共性,从而体现出了重要的普适价值。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拉塞尔·M·林登与《无缝隙政府》一、作者简介拉塞尔·M·林登(Russel M.Linden),哲学博士,维吉利亚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规划项目的指导者,联邦行政学院的高级成员,拉斯·林登协会(该机构主要从事公共部门革新的管理咨询业务)的负责人。
林登一直研究美国和日本的创新性组织。
他的教学和研究的兴趣包括自我管理团队,过程再造,团队建设,变革的实施,以及公务员、民选官员和被任命者之间的关系。
他是《从幻想到现实:成功的政府改革者的策略》(1990)一书的作者,还是《维吉利亚评论》政府管理改革专栏的主管。
《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A Practical Guide to Re-Engineering in the Public Sector),[美] 拉塞尔·M·林登(Russel M.Linden)著,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二、核心观点阐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和其他的公共组织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公共管理革命,并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公共部门对技术、政治、全球经济、公民需求和偏好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反应,同时也是由原来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的转变的反应。
毫无疑问,这场静悄悄的公民主要是以无缝隙组织的出现为特征的。
“无缝隙组织”是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词语来形容的组织。
无缝隙组织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并且,无缝隙组织的一切都是“整合的、全盘的”,它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无论是对职员还是对最终用户而言,它传递的都是持续一致的信息。
(P4)从作者的描述来看,无缝隙政府服务的趋向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府机构内部“柏林墙”的倒塌,也即越来越多的公共部门使用自我管理团队、一次到位的服务、“主题学习”的方法、真正的团队等;发展政府机构与顾客及供应商之间的同盟关系;强调为顾客提供服务的速度。
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进行分析作者:王召群来源:《神州》2011年第35期摘要:无缝隙政府理论是一种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以顾客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的新型的政府再造理论。
本文将从无缝隙政府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行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无缝隙政府理论公共危机管理分析与对策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无缝隙政府理论.无缝隙政府理论是拉塞尔·M·林登在研究总结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部门改革经验之后提出的,它是把顾客、结果和竞争导向作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方向,克服官僚层级制的不足,摆脱政府具体部门及其职能划分的束缚,通过建立一个资源利用更加科学,流动更加灵活,更富有弹性,参与度更高的新型行政组织结构,促使政府部门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①2、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公共危机的一种动态、全方位的管理过程,包括危机前的预警管理,危机中的应急处理以及危机后的善后处理等过程。
②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1、从观念上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意识较为淡薄,危机管理思想较为滞后。
尤其是在很多政府部门当中,行政官员缺乏总结学习意识,在危机事件的信息收集,预测预警,善后处理等方面,存在组织管理不到位,分工责任不明晰等问题。
2、从管理体制上看—(1)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行政组织内部结构复杂,部门众多,这就导致了在危机管理当中,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与社会媒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信息的传递出现流通缓慢,信息失真,信息中断等情况,导致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影响危机处理的整个过程。
(2)政府危机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在公共危机管理当中,政府的协调管理是目前整个危机管理当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虽然政府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危机预警和危机处理机构,但是在面对突发紧急事态时,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政府与媒体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不能做到有机的结合,团结协作,缺乏有效的内外部协调机制,彼此之间权责不明晰,导致危机应对效率低下,相互推诿责任。
1.信息化的特征和定义。
信息化是指以信息、知识为主要资源、以计算机、数学为支撑、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过程。
观点一:信息化是一种过程,是指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引起的知识信息的生产率的提高过程,其本质就是知识化。
观点二:信息化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
观点三:信息化是指经济发展从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向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观点四:信息化是指从事信息处理的部门以及各部门的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输、交换和利用)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扩大,并最终超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过程。
观点五: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动态过程,它体现了由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观点六: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比较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四化”“四性”1.智能化 1.综合性2.电子化 2.竞争性3.全球化 3.渗透性4.非群体化 4.开放性2.数字鸿沟的概念。
“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
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
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
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由于信息技术的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其所造成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的不平等,导致国与国之间、族群与族群、甚至个人与个人间产生“拥有(Have)”与“未拥有(Have-Not)”信息技术资源的情形逐渐增加。
数字鸿沟是因地理区隔、族群、经济状况、性别,以及技术、知识及能力在使用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资源应用上差异所造成的差距。
3.简述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思维主体:个人,人脑---群体,人-机思维客体:现实世界---虚拟思维中介:工业文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资源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技术进步---信息相关产业:生物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三)对管理方式的影响电子化管理:通过网络,以电子方式来履行管理的职能,建立专门的系统、电子数据库。
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有感(2011-12-13 22:46:52)转载▼标签:杂谈【摘要】无缝隙政府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这场静悄悄的公共管理革命的主要原因和特征,同时也是由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转变的一种反应。
本书用来自各级政府的管理之中,详述了再造的步骤,说明了政府再造过程中怎样评估、设计,怎样克服阻力,怎样实施根本性的变革,揭示了无缝隙政府不是全盘推翻现有的行政运作程序,不是以部门、职能为导向或以数量、规模为导向,而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
【关键词】无缝隙组织流动性政府再造再造《无缝隙政府》作者林登是维吉利亚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规划项目的指导者,哲学博士,联邦行政学院的高级成员,拉斯·林登协会的负责人。
拉塞尔·M·林登一直以来研究美国和日本的创新性组织。
林登的教学研究主体是自我管理团队,过程再造,团队建设,变革的实施,以及公务员、民选官员和任命者之间的关系。
他所研究的这些系统性知识也为本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世纪中期以前占绝对主导地位,与顾客保持这密切联系的个性化的商业和政府组织,在工业化模式的影响下,逐渐按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的分工原则设计组织,发展成为大规模的、非人性化的、分割官僚机构,并以各种各样的划分为特征:劳动力的划分、管理层次的划分、专家的划分、生产者和顾客的划分等。
这一系列的特征均符合了同一时期的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为代表所提出的科学管理方式。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科学管理法将各项工作拆分成细小的部分,并将每部分标准化教与工人,让工人只重复同样的标准工作。
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
在过去近两个世纪里,官僚机制的确有着无可厚非的优点提高着工作效率,,与一个生产者导向的社会所要求集权的、划分明显的组织体系相适应。
行政管理应看的书行政管理专业的人可以翻翻的书目(一)基础理论经典<p>1 、泰罗:《科学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p><p>2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p><p>3 、西蒙:《管理行为》。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 年版</p><p>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p><p>5、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p><p>6、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p><p>7、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p>8、R·J·斯蒂尔曼编著、李方等译:《公共行政学》(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p><p>9、R·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p>10、沙夫里茨和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英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 (二)基础理论前沿<p>1 、B· 盖伊· 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p><p>2 、巴泽尔:《突破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1 月出版</p><p>3 、查尔斯· 沃尔夫:《市场或政府—— 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p><p>1994 年版</p><p>4 、V · 登哈特和R·登哈特:《新公共服务》。
《公共管理学》课程参考文献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6.庄序莹:《公共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马克思〃韦伯:《论官僚制度》,载于斯蒂尔曼主编的《公共行政学》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上海编译组译《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996年版10.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11.[美]B〃盖伊〃彼得斯著,张成福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北京)2001年版12.[美]斯蒂格得茨等著,郑秉文等译《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13.[美]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4.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15.[美]16.[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7.[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美]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在变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9.[美]拉塞尔〃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浅议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几个问题政府信息资源与政务工作、公众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面展开,政府信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就更为引人注目了,本文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几个问题做出分析。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政府信息资源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各项业务活动有影响的信息的统称。
政府信息资源与政府工作、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政府政务信息化改革的全面展开,政府信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引人注目,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家族中最核心的资源。
本文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问题做出分析。
问题一:何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外部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机制,以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前提条件由上述关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分析可知,尽管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但并不意味着大家都可以坐享其成,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宽松的环境,实现它还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即政府信息资源客观、公正和尽可能充分的公开。
一是满足公众行使参政权、议政权、监督权的需求。
公众有参政权、议政权和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权。
二是满足行政管理者科学决策的需求。
科学决策的制定,既需要政府自身的信息,又需要公众的需求信息。
它是以政府和公众之间充分的信息交流为前提,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公开其拥有的信息。
三是“政府的义务、公众的权利”的体现。
公众作为纳税人,利用和拥有政府的信息是他们的权利,政府作为社会服务机构,有义务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广泛公开其信息。
从需求和内容上,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由低到高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
其主要内容是政府数据如何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分布合理,避免重复的采集、存放和加工,各职能部门如何方便地访问公共数据,如何获取需要的职能部门专有数据。
这是政府信息资源在其它层次资源共享实现的基础;第二层,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
基础参考书目:1.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娄成武主编:《行政管理学》,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郭济主编:《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6.张成福等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7.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8.[美]戴维• H •罗森布鲁姆/罗伯特• S •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9.[为理查德德• J •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竺乾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0.[美]R. 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李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2.[澳]欧文• E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王学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文献综述 / 读书笔记书目:1.[为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毛寿龙译•《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2.[为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项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为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一一重大的抉择》,(王奔洲等),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4.[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5.[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美]詹姆斯• W •费斯勒:《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7.[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一一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年版。
XX有限公司MS-CARE-01社会责任及EHS手册(1.0版)制订:审批:2020-1-1发布 2020-1-1实施基础参考书目:1.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娄成武主编:《行政管理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郭济主编:《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张成福等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美]理查德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竺乾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R. J. 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李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王学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献综述/读书笔记书目: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毛寿龙译.《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项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再造政府》读后感邹轶君《再造政府》是一部公共管理学的经典著作。
作者戴维·奥斯本被称之政府再造的大师,他在本书中系统全面阐述了再造政府的战略路线图与实践中的运用。
尽管案例多来自于西方国家,但很多仍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均开始推行政府体制改革与行政革新,成为时代风潮,改革创新措施层出不穷,政府体制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丰富。
本书的"再造政府"便是新公共管理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企业化政府"的精神。
历史总在重演,重读经典著作,每一次都有新的启示。
什么是政府再造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技术、新发明,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展与应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对全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科层制政府显得迟钝与不习惯,导致政府开支大、经济停滞、财政危机、福利逆境、政府效率低下与官僚主义严重等种种问题。
而如今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与成功经验与政府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企业的高效率与进展速度让政府望尘莫及,有了参考群众便有了期待。
各国政府在逆境与压力下采取了措施,探索建立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以习惯公共管理进展的迫切需要,提升国家竞争力与行政效能,满足公众的期待。
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就是"政府再造".奥斯本认为政府再造指对公共体制与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习惯性与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与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与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从书中能够明显感到,作者说的这种再造,就是要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创建企业化政府,使政府具备创新能力与应付各类挑战的能力,习惯当前与未来环境的变化,提高政府的绩效。
倒不是说让政府像企业那般去追求利润,而是要求政府抛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注入政府的部门中,像企业那样以顾客为导向为中心,以创新与竞争的态度使用资源,向社会提供服务。
行政管理专业经典与前沿书目清单一、基础理论经典原著1、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
2、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7、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
10、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1、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2、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3、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80版。
14、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6、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三联书店2006年版。
17、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8、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沙夫里茨、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行政管理专业经典与前沿书目清单(一)一、基础理论经典原著1、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D0/732、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C931/743、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F40/59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F069/95、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C93/2536、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F2/197、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D035/78、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D771.231/49、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D035.1/410、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三联书店2006年版。
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D771.231/811、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D035.3/212、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F062.6/213、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D035/9114、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C936/68二、基础理论前沿论著1、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D035/382、麦克斯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D035/903、法墨儿:《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D035/2204、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D771.22/25、奥斯本:《摒弃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