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酸二乙酯123-25-1
- 格式:pdf
- 大小:185.85 KB
- 文档页数:4
全国玉米深加工产业交流展示会-论文集菌1,3嚣二薅产量369/L,质量转化率70%。
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鉴定。
本研究起始原料淀粉,经糖化、甘油发酵、发酵液除蘸体酵母、含甘油发酵液配料灭菌。
最p进入1,3丙二醇发酵,比用提取甘油后发酵,畿节约粮耗和成本,扣合发酵液中甘油每吨耗粮2.5吨。
四、1。
4丁二醇(buryleneglyc01)2003年全球1,4一丁二醇生产能力超过150万吨/年。
主要用于工程塑料、合成纤维、制药等。
1,4丁二醇的生产方法,几经发展,从过去炔醛法、苯法.一直到DaryMckee公司开发的顺酐酯化加氢法,因采用廉价的顺酐为原料,是国际公认投资费用低,最有竞争力的方法。
其工艺第一步是顺酐与乙醇进行酯化反应生成马来酸单乙酯;第二步单乙酯在离了交换树脂催化剂作用下得到双醮;第三步是马来酸二乙酯加氢,先是成丁二酸二乙酯,然后再氢解成1,4一丁二醇。
我国目前用合成法生产1,4丁二醇原有装置并不少,但规模较小,采用以乙炔和甲醛为原料的Reppe法工艺,缺乏竞争力。
山东东营东港化工股份有限公闭,引进DaryMckee公司的顺酐酯化加氢技术,建成1万吨/年工业装置,并于透期投产。
随着下游产晶的快速发展,1,4丁二醇缺明日益扩大,建设大型的1,4丁二醇企业是国内的发展趋向。
2003年出酉三维集团引进美国ISP技术,建成年产25000吨1,4丁二醇装置。
2004年10月中国蓝星集团决定采用英国戴维公司技术,将在天津建设年产l,4丁二醇5.5万吨项目。
图前1,4丁二醇价格(纯度99.5%)。
进口产品每吨18000—18200元(墨本产)、20500元(德国产)。
未来5年全球1,4一丁二醇需求的年均增长率为45%。
2000年我国1,4一T二簿BDO需求量为4.1万吨.其中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为1.5万吨,聚氨酯0.6万吨、卜丁内酯0。
6万吨、圜氢呋喃0。
75万吨、其他用途0.65万吨。
2004年中国BDO消费量就达到12.3万t,其中进口9万多t。
丁二酸结构简式
丁二酸,又称丁二酸酐,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4H6O4。
它的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HOOC-CH2-CH2-COOH。
丁二酸是一种二羧酸,它由两个羧基(-COOH)和一个丙烷基(-CH2-CH2-)组成。
通过这两个羧基,丁二酸可以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形成各种有机物。
丁二酸是一种无色结晶固体,在水中有很好的溶解度。
它具有酸性,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丁二酸的酸性使其在化学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丁二酸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
它可以用作染料、溶剂和塑料的原料。
丁二酸还可以用于制造酯类化合物,如丁二酸二乙酯,它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在有机合成中,丁二酸可以用作反应中间体。
例如,它可以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丁二酸酯。
丁二酸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于合成香料、染料和涂料。
除了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丁二酸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丁二酸可以作为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检测指标,用于诊断疾病。
丁二酸还可以用作药物的中间体,用于合成抗癌药物和抗生素。
丁二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在化学工业、制药工业和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丁二酸结构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机制,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有机化学复习题参考答案(第14章—第23章)一、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或写出结构式(12)1. 邻苯二甲酰亚胺2. N,N-二甲基苯胺3 -甲基丙烯酸甲酯 4. 3-吡啶甲酸5. β-D-(+)葡萄糖(椅式构象) 6 顺丁烯二酸酐7. 对氯苯基丁酸8. 环己基甲酸9. 邻苯二甲酸单丁酯10. L-丙氨酸11. 2-戊烯-4-酮酸12. 8-羟基喹啉13. 2-呋喃甲酸`14、苯甲酰乙酸乙酯15.N-异丙基-丙烯酰胺16. 4-甲基-2-呋喃甲醇17.2-环丙基-丙酰氯18. 19. S-苯丙氨酸20.21. 22.COOHOH H HHO COOH24. N NOH24.(CH 3CH 2)4N +Br -25.CHCH 22CH 3O CH 3CH 2CH 2CH 3CH 226. 28.29.5-甲基戊内酯30. 4-甲基-2-呋喃甲醇 31.1-氨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烷二、综合判断题(将结果写在括号内)(14)1.将CH 3CH=CHCHO 氧化成CH 3CH=CHCOOH 选择下列哪种试剂较好?( ) A. 酸性KMnO 4 B. K 2Cr 2O 7 + H 2SO 4 C. 吐伦试剂 D. HNO 3 2.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 ) ;酸性最弱的是( )。
A. C 6H 5OHB. CH 3COOHC. F 3CCOOHD. ClCH 2COOH(CH 3)2CHN CH 3CH 3N C (CH 2)4CN (CH 3)2CH N CH3CH 3CH 3CH 2CHC OEt C 2H 5O O3.下列化合物碱性最强的是( ),碱性最弱的是( )。
A.CH 3CONH 2B. Ph-NH 2C. NH 3D. CH 3NH 24.下列化合物碱性最强的是( );碱性最弱的是( )。
A. 苯胺B. 苄胺C.吡咯D. 吡啶5. 盖布瑞尔合成法可用来合成下列哪种化合物? ( )A. 纯伯胺B. 纯仲胺C. 伯醇D. 混合醚6.若间二硝基苯选择性的还原其中的一个硝基成为氨基,则选用哪种物质为还原剂?( ) A. (NH 4)2S B. Na 2SO 3 C. Fe + HCl D. Sn + HCl 7.卡宾可以通过下列哪些方法生成?( )A. 重氮甲烷光分解B. 乙烯氧化分解C. 乙烯酮热分解D. 甲烷氧化生成 8.下列化合物中,哪些属于希夫碱?( )A. CH 3CH=NCH 3B. Ph-CH=N-PhC. (CH 3)2C=NHD. Ph-N(CH 3)2 9 氨基(-NH 2)既具有邻、对位定位效应,又可使苯环致活的主要原因是( ) A. +I 效应 B. -I 效应 C. 供电子p-π共轭(+C 效应) D. π-π共轭效应E. 吸电子p-π共轭(-C 效应) 10 两分子丙醛在稀碱作用下的最终产物是( )11.肽键具有以下性质( )A . 肽键中的C-N 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B .O 、C 、N 、H 反式共平面 C .肽键不能自由旋转D .与肽键相连的其他单键可以自由旋转 12. 下列物质最易发生酰化反应的是( )A. RCOORB. RCORC. RCOXD. (RCO)2OE. RCONH 2 13. 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易水解的是( )A. 油脂 B . 缩醛 C. 糖苷 D. 蔗糖 E. 淀粉 14. 下列物质能与HNO 2作用并放出N 2的是( )A B C DECH 3CHCH CHCHO CH 3CHCHCHCHOCH 3CH 2CHCHCH 2CHOCH 3CH 3CH 2CH CCHO CH 3CH 3CH 3CHCCH 2CHOCH 315. 下列化合物中水解反应速度最快的是()A. CH3COClB. (CH3CO)2OC. CH3COOC2H5D. CH3CONH216.下列缩写代表四氢呋喃的是()A. THFB. DMFC. NBSD. DMSO17.按烯醇式含量由高到低排列()A.CH2(COOC2H5)2B.PhCHCOCH2COPhC.CH3COCH2COCH3D. CH3COCH2COOC2H5 18.羧酸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烃、醇高主要原因是()A.分子极性B.酸性C.分子内氢键D.形成二聚体19. 下列反应何种试剂完成()COOH CH2OHA.LiAlH4B.NaBH4C.Na+C2H5OHD.Pt/H220.从库房领来的苯甲醛,瓶口常有一些白色固体,该固体是()A.苯甲醛二聚物B.苯甲醛过氧化物C.苯甲醛与CO2反应产物D.苯甲酸21.区分邻苯二甲酸与水杨酸的方法是()A.加Na放出H2B.FeCl3显色反应C. 加热放出CO2D. 用LiAlH4还原22.区分邻苯二甲酸与水杨酸的方法是()A.加Na放出H2B.FeCl3显色反应C. 加热放出CO2D. 用LiAlH4还原23.比较化合物中a、b、c碱性强弱顺序( )N H2N2a bc24.在DNA中,正确的碱基配对是()A. A-TB. C-AC. G-AD. C-G25.下列哪种糖不产生变旋作用。
英文名称中文名称分子量化学式葡萄样品27葡萄样品24 Acetaldehyde乙醛44C2H4O 4.025 Ethyl Acetate乙酸乙酯88C4H8O217.24115.889 Ethanol乙醇46C2H6O84.81392.056 Propanoic acid,丙酸乙酯102C5H10O2乙酸正丙酯102C5H10O2 1.077 1.342 n-Propyl acetat乙酸-2-甲基丙基酯116C6H12O20.4400.901 Acetic acid, 2-丁酸乙酯116C6H12O2 2.861 4.177 Butanoic acid,1-Propanol1-丙醇60C3H8OUndecane正十一烷156C11H241-Propanol, 2-m2-甲基-1-丙醇74C4H10O0.2930.3283-甲基-1-丁醇-乙酸酯130C7H14O272.78164.292 1-Butanol, 3-me乙酸戊酯130C7H14O2Acetic acid, peLimonene柠檬烯136C10H163-甲基-1-丁醇88C5H12028.1731-Butanol,3-met己酸乙酯144C8H16O255.31964.619 Hexanoic acid,Styrene苯乙烯104C8H8乙酸己酯144C8H16O28.2177.289 Acetic acid, he2-Octanone2-辛酮128C8H16O 3.668 2.703 Tridecane正十三烷184C13H28(Z)-3-己烯醇乙酸酯142C8H14O2 3.768 2.683 3-Hexen-1-ol, a庚酸乙酯158C9H18O2 1.0770.671 Heptanoic acid,2-己烯酸乙酯142C8H14O20.4400.082 2-Hexenoic acid乳酸乙酯118C5H10O37.536Propanoic acid,1-Hexanol1-己醇102C6H14O0.5140.328 Acetic acid, he乙酸庚酯158C9H18O20.5140.655辛酸甲酯158C9H18O2 1.615 4.695 Octanoic acid,辛酸乙酯172C10H20O2206.750223.915 Octanoic acid,Isopentyl hexan己酸异戊酯186C11H22O21-Heptanol1-庚醇116C7H16O 1.908 2.621 Acetic acid乙酸60C2H4O2 2.012 Acetic acid, oc乙酸辛酯172C10H20O2 2.153 1.3422-乙基-1-己醇130C8H18O 3.230 2.012 1-Hexanol, 2-et香叶基乙醚182C12H22O 2.691Geranyl ethyl ePropyl octanoat辛酸丙酯186C11H22O20.3670.737 2-Nonanol2-壬醇 144C9H20O 3.768壬酸乙酯186C11H22O2 2.153 4.695 Nonanoic acid,1,6-Octadien-3-3,7-二甲基-1,6-辛二154C10H18O0.2200.082 1-Octanol1-辛醇 130C8H18O0.6125-甲基糠醛110C6H6O20.0730.328 2-Furancarboxal癸酸甲酯186C11H22O20.220 2.048 Decanoic acid,3,7-二甲基-1,5,7-152C10H16O 1.0771,5,7-Octatrien二甘醇单乙醚134C6H14O30.3670.655 Ethanol, 2-(2-eButanoic acid丁酸88C4H8O2 1.077癸酸乙酯200C12H24O257.887108.190 Decanoic acid,Octanoic acid,辛酸3-甲基丁酯214C13H26O28.80811.2902-甲基己酸130C7H14O20.5870.491 Hexanoic acid,丁二酸二乙酯174C8H14O40.587 2.457 Butanedioic aci反式-4-癸烯酸乙酯198C12H22O212.69315.725 Ethyl trans-4-d3-甲硫基-1-丙醇106C4H10OS 1.077 1.342 1-Propanol, 3-(methylthio)-(R)-3,7-二甲基-6-156C10H20O12.919 2.012 6-Octen-1-ol, 3Acetic acid, 2-2-苯乙基乙酸酯164C10H12O2 3.5957.289十二酸乙酯228C14H28O2 5.64910.483 Dodecanoic acid十五烷酸-3-甲基丁酯242C15H30O2 2.1530.655 Pentadecanoic aBenzyl Alcohol苯甲醇108C7H8O0.538 4.025苯乙醇122C8H10O7.85012.039 Phenylethyl Alc2-吡咯烷酮85C4H7NO 2.153 2.012 2-Pyrrolidinone十四烷酸乙酯256C16H32O228.529 1.342 Tetradecanoic aOctanoic Acid辛酸144C8H16O214.08717.8542-苯氧基-1-丙醇152C9H12O2 3.7681-Propanol, 2-p4-甲基-1,1'-联苯168C13H12 5.3831,1'-Biphenyl,7-Methoxy-2,2,47-甲氧基-2,2,4,8-四236C16H28O0.7340.4104-乙烯基-2-甲氧基-苯150C9H10O2 3.2302-Methoxy-4-vin十六烷酸乙酯284C18H36O2 4.845 Hexadecanoic ac2-癸酸172C10H20O2 3.6689.746 n-Decanoic acid2,4-二叔丁基苯酚206C14H22O0.538Phenol, 2,4-bisGlycerin甘油92C3H8O30.29329.484乙基氢酸146C6H10O4 3.230 2.012 Ethyl hydrogen2,3-二氢苯并呋喃120C8H8O0.538 Benzofuran, 2,3Benzoic Acid苯甲酸122C7H6O20.671Dodecanoic acid正十二烷酸200C12H24O2 3.768 2.01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278C16H22O4 1.4670.164 1,2-BenzenedicaIsosorbide异山梨糖醇146C6H10O4 2.1282,5-二(1,1-二甲基乙222C14H22O2 1.0270.819 1,4-Benzenediol注:表中没有显示数据的地方表示仪器没有检测到样品该成分。
有机合成中碳链上增加一个碳原子的方法汇总一、以甲醛或甲醛等价物为底物进行反应增加碳链1、羟醛缩合反应(Aldol condensation)醛酮在碱性条件下得到烯醇盐和另一个羰基化合物缩合得到β-羟基醛酮的反应当利用甲醛作为底物时则底物增加一个碳。
Evans羟醛缩合反应,Abiko-Masamune羟醛缩合反应,Mukaiyama羟醛缩合反应2、Arens-van Dorp反应烷氧基乙炔在强碱条件下对醛酮加成得到烷氧基炔甲醇的反应。
3、Stobbe condensation丁二酸二乙酯及其衍生物和羰基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缩合的反应。
4、Knoevenagel缩合反应羰基化合物和活泼亚甲基化合物在胺催化下缩合的反应。
5、Stetter反应醛和α,β-不饱和酮在噻唑盐的催化下反应制备1,4-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噻唑盐是氰离子的安全替代试剂。
此反应也被称为Michael-Stetter反应,机理和安息香缩合类似。
此反应直接利用甲醛作为底物的报道较少,但是有文献报道利用糖作为甲醛替代物进行反应可以得到多一个碳的1,4-二羰基化合物。
6、Barbier反应在有机金属试剂存在下,羰基化合物可以迅速与其反应,这类反应被称为Barbier反应。
7、Grignard反应(格氏反应)格氏反应有多多种方式增加碳链,可以考虑以甲醛为底物和格氏试剂进行反应增加一个碳链得到醇,也可以以二氧化碳为底物进行加成得到羧酸,或者直接利用甲基格氏试剂对其他亲电试剂进行延长碳链。
8、Kagan-Molander偶联反应9、贝蒂反应(Betti Reaction)酚与芳香醛和伯胺作用得到α-氨基苯甲酚类。
这个反应可以视为苯酚的Mannich反应。
10、Mannich反应1903年,B. Tollens和von Marle发现苯乙酮和甲醛,氯化铵反应可以生成三级胺。
1917年,C. Mannich利用安替比林在相同条件下反应时,也分离得到了三级胺,他意识到此反应的普遍性,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第十四章 β-二羰基化合物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命名下列化合物:(1)HOCH 22COOHCH 3(2)(CH 3)22COOCH 3O(3) CH 3CH 2COCH 2CHO (4)(CH 3)2C=CHCH 23OH(5) ClCOCH 2COOH (6)CHOOCH 3OH(7)OCH 3NO 2(8)CH 2CH 2OHCl解:(1) 3-甲基-4-羟基丁酸 (2) 4-甲基-3-戊酮酸甲酯(3) 3-氧代戊醛 or 3-戊酮醛 (4) 5-甲基-4-己烯-2-醇 (5) 丙二酸单酰氯or 氯甲酰基乙酸 (6) 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7) 2-硝基苯甲醚 (8) 2-间氯苯乙醇 or 2-(3-氯苯基)乙醇(二) 下列羧酸酯中,那些能进行酯缩合反应?写出其反应式。
(1) 甲酸乙酯 (2) 乙酸正丁酯 (3) 丙酸乙酯(4) 2,2-二甲基丙酸乙酯 (5) 苯甲酸乙酯 (6) 苯乙酸乙酯 解:(2)、(3)、(6)能进行酯缩合反应。
反应式如下: (2) 2CH 3COO(CH 2)3CH 3CH 322)3CH 3O O25(3) 2CH 3CH 2COOCH 2CH 3CH 3CH 2CCHCOC 2H 5OO325(6)25CH 2COOC 2H 5CH 2CCHCOOC 2H 5O(三) 下列各对化合物,那些是互变异构体?那些是共振杂化体?(1)CH 3C CH CH 3OH OCH 3CH H 3COHO 和(2) CH 3C O -OH 3CCO -O和(3) 和CH 2=CH CH=CH 2CH 2CH=CH CH 2(4)和OOH解:(1)、(4)两对有氢原子核相对位置的移动,是互变异构体,(2)、(3)两对中只存在电子对的转移,而没有原子核相对位置的移动,是共振杂化体。
(四) 写出下列化合物分别与乙酰乙酸乙酯钠衍生物作用后的产物。
(1) 烯丙基溴 (2) 溴乙酸甲酯 (3) 溴丙酮(4) 丙酰氯 (5) 1,2-二溴乙烷 (6)α-溴代丁二酸二甲酯解:(1) CH 3CCH C OC 2H 5OO CH 2CH=CH 2(2) CH 3C CH OC 2H 5O O CH 2COOCH 3(3) CH 3CCH C OC 2H 5OO 2COCH 3(4) CH 3C CH C OC 2H 5OO 2H 5(5)CH 3CCHC OC 2H 5O O H 2C CH 2CH 3CCHC OC 2H 5 (6)CH 3C CH C OC 2H 5OO CHCH 2COOCH 33(五) 以甲醇、乙醇及无机试剂为原料,经乙酰乙酸乙酯合成下列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