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其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发生在地表和地下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减少灾害风险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
其中最常见的是地震灾害。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从而导致地表的震动。
这种震动可以危及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建筑物倒塌,甚至引发火灾和洪水。
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多发生在陡峭的山坡地区。
当降雨量过大时,山坡上的土壤会因为润湿而变得松软,易于滑动。
滑坡的速度很快,可以迅速摧毁建筑物和道路,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安装地震仪、地质雷达和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人们采取避险措施。
其次,应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
对于地震来说,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使用抗震设计和材料,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同时,对于山区地区,应建立有效的防止泥石流和滑坡的措施。
例如,加强山坡的支护结构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的松动和滑动,降低泥石流和滑坡的危险性。
此外,公众教育和灾后恢复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公众应加强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知识,了解各种灾害的特点及应对方法,提高自救能力和逃生意识。
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应迅速展开灾后恢复工作,包括清理废墟、恢复道路交通、重建住房等,以恢复生产和居住秩序。
总之,地质灾害的形成与自然因素密不可分,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建筑物抗灾能力、加强山区防护和加强公众教育等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
在防治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大家好,我是一名地质专家,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我们要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要了解地质灾害的原因。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壳的运动、岩石的性质、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地震是由地壳板块的断裂运动引起的;滑坡是由土壤的稳定性下降和雨水侵蚀作用导致的;泥石流则是在山区暴雨或融雪时,大量泥土和碎石被雨水冲刷而形成的。
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我们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于地震,我们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还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
对于滑坡,我们要加强对山坡地区的监测和勘察工作,发现滑坡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要加强对山坡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还要加强对滑坡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隧道、排水系统等,降低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泥石流,我们要加强对山区水资源的管理,防止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行为导致水土流失。
要加强对山区地形的改造,如修建梯田、拦沙坝等,降低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还要加强对泥石流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等,确保在泥石流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人员和物资。
我们要做好应对地质灾害的准备工作。
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质灾害。
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美好家园作出贡献。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和自然力作用等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
地质因素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地质岩性和地下水等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
例如,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而山体滑坡则与地质岩性、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雨水的渗透等有关。
气候因素包括降雨、气温、风力等,这些因素会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人为因素是指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例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采地下水、违法违规建设等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 预防措施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
首先,我们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此外,加强地质勘测,深入了解地质条件,尽量避免在潜在灾害点进行建设。
另外,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严格限制危险地带的开发。
此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也是预防工作的一部分。
2. 防治措施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例如,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对于山体滑坡等灾害,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人工爆破排除滑坡岩体威胁,加装护坡网等。
此外,加强抗震设计和建筑材料的研发,确保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3. 救灾措施当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时,我们需要及时展开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
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协调救援资源,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同时,重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也是救灾措施的一部分。
总结:地质灾害的成因复杂多样,是地球构造、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作用下,由于地壳运动、能量积聚和释放导致的自然灾害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多种类型。
它们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地质灾害的成因是多样化的。
最常见的成因是地壳的运动和构造活动。
地震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断裂、能量释放的结果。
地震会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
此外,地质构造的褶皱和断层也会导致山体变形和破裂,从而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其他成因还包括长期侵蚀、水文水质变化、气候变化等。
各种成因相互作用,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面对地质灾害的威胁,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风险。
首先,建立全面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震活动、地表位移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前预警,有助于做好应对准备。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避免在易发地质灾害区域建设建筑物和重要基础设施,合理安排农田、城市建设区域,减少灾害风险。
此外,加强工程控制也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
对于已经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地区,需要进行合理的工程处理,比如修建护岸、护坡,增加排水设施,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此外,对于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理措施,比如进行地质勘探、地质调查,对有潜在危险的地区实施层层防范措施。
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途径。
通过遥感技术和卫星监测,可以实时观测和分析地质灾害隐患区域,提前预警。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制作地质灾害与人口、资产分布图,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和开发行为。
此外,利用现代仿真技术,可以进行地质灾害的模拟和预测,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除了上述措施,公众教育和风险意识的提高也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方面。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民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大家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地表或地下气候和地质条件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地质灾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其成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剧烈震动。
地壳断裂和构造运动释放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滑坡是由于土壤和岩石的剪切力超过了其抗剪强度,导致坡面松动和滑动。
而泥石流主要是由于降雨过程中,在山坡上积蓄的大量泥土和石块被水冲刷形成的,流动性非常强。
地面塌陷则是由于地下水或其他因素使得地下的岩石或土壤失去支撑力而崩塌。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对于地震,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活动以及研究地壳断裂带的性质,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从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例如建设抗震建筑和加固现有建筑物。
此外,人们还可以加强公众的地震教育,提高民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对于滑坡和泥石流,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加固山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以及建设防护工程等。
加固山坡可以采取措施如植被覆盖、建设固定深层排水设备、强化岩石表面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避免在高危地区建设住宅或大型基础设施。
同时,可以建设防护工程如挡土墙、沟渠和护坡,以减少滑坡和泥石流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
至于地面塌陷,防范措施主要包括限制地下水开采、控制地下排水以及提高地下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质量。
限制地下水开采可以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所引起的岩石和土壤失去支撑力的风险。
控制地下排水可以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以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对地面的影响。
在设计和施工地下建筑物时,应该充分考虑地下地质条件,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以确保地下建筑物的稳定性。
此外,公众的教育和意识也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进行论述。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
它是地球发生地壳结构失衡时放出的能量,造成震源地周围地表振动的一种现象。
地震通常发生在地壳发生断裂、岩层滑动或板块运动迅速切换的地区。
2. 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由于斜坡上部的岩土体失去稳定性而向下运动,造成横向滑动的现象。
降雨、地震、地下水位变化、人类开发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山体滑坡的发生。
3.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丰富的泥沙和雨水混合物构成的流体体积较大的流动现象。
通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上,降雨过程中,水与泥沙混合成泥石流,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和毁灭性。
二、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1. 地震的预防措施地震的预防主要包括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开展地震预测和预警、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
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及时监测到地震的发生和变化,提供数据支持;地震预测和预警可以提前通知人们地震的发生,从而进行安全疏散;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2. 山体滑坡的预防措施山体滑坡的预防主要包括改善山地环境、监测滑坡灾害、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等。
改善山地环境包括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施加支撑力和排水措施等;监测滑坡灾害可以及时发现滑坡的迹象,预警可能的滑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减少人口和财产的暴露在滑坡危险区。
3. 泥石流的预防措施泥石流的预防主要包括治理泥石流源区、建设泥石流防护工程等。
治理源区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包括植被的恢复、防护林带的建设、减少土石材料的堆积等;建设泥石流防护工程可以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威胁,主要包括隔离堤、坝和沟渠的建设等。
总结: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应对。
地震的预防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测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升;山体滑坡的预防要改善山地环境、监测滑坡灾害和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泥石流的预防要治理源区和建设防护工程等。
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防治1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1.1自然因素特别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
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水文气候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的特点等都会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促动作用。
①地形地貌。
某些山区河谷间差异较大,地势陡峭、地壳不稳定等,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②水文气候。
某些地区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冬季阴雨绵绵。
③地质环境。
某些山区呈断裂发育,多褶皱,岩体破裂,已经表现出多种裂隙。
但就这种地质条件来说,一旦存有外界条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山区地震。
随着地震的发生,从而造成多种自然灾害的隐患,且发生较为频繁,若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区也就成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区也是应做好防范措施的重点区域。
1.2人为因素对于地质灾害来说,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相关。
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大面积森林的破坏,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峻影响,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不但会使植被遭到破坏,而且将产生的矿渣与废土倒进河流中,直接造成河道淤积。
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
2地质灾害防治措施2.1地质灾害监测1)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
我国现已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水利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所以,各个地区在针对自身具体情况实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
尤其是在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山洪的人口密集城镇、高山峡谷带,要对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增强专业的设备监测,尽可能地将这些地区的监测盲区消除。
2)积极采纳科学技术。
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要能将“感”“传”“知”“用”这几个层面做到准确地掌握,其中“感”是对监测数据实行采集,通过移动终端对所采集的信息加以传递,通过卫星传回监测的数据,再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分析并建立模型,对地质灾害的状态以及进展趋势加以推断。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可造成人类和物质损失的危害性事件。
在中国,由于地质工程资料的缺乏和基础建设的紧迫性,地质灾害经常给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本文将讨论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预测预防措施。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质构造问题。
岩层的不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问题导致的。
例如,断层的活跃性以及矿区、地热区的压力变化都会导致构造不稳定性,从而引发气、水、土体等多种地质灾害。
2. 土壤问题。
土壤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土壤质量的问题,导致土体不稳定从而引起的地质灾害。
例如,土壤的压缩性使得土体变形等等。
3.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也是导致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降雨数量和强度的增加等等。
二、地质灾害的预测预防措施1.地质环境建设。
在建设地质环境时,要注重对灾害风险的评估,判断地区是否有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例如,评估地图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和灾害风险,以便在建设时妥善处理。
2. 暴雨预测和监测。
暴雨是导致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通过及时有效的暴雨预测和监测,可以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灾害发生。
例如,采用遥感技术、数字模拟等方式对暴雨进行监测和预测。
3. 落石、滑坡等预警系统。
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往往是突然的,如果预防措施不到位,非常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损失和产业损失。
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高速公路施工前,可以使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预测,如全息雷达、卫星遥感和激光遥感。
4. 避免环境的破坏。
由于环境的破坏往往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大家应该努力避免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例如,国家应该采用各种措施降低环境的污染等等。
总之,地质灾害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甚至生存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为了减少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必须严格采取措施防止其发生。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威胁。
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和地质材料等,而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活动所致。
首先,自然因素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
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特别是地震、地面塌陷和火山喷发等。
例如,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当地壳板块发生断裂和滑动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不仅会导致房屋的倒塌,还会引发土地滑坡和山体滑坡等灾害。
此外,地形地貌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例如,陡峭的山体更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而河流流经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洪水和泥石流。
其次,气候是地质灾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高强度的降水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此外,气候变暖还可能导致冰川融化和冰山崩塌,进而引发洪水和海啸等灾害。
此外,地质材料也是地质灾害的成因之一。
地层中的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的性质和性质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黏土质地的土壤更容易发生滑坡,而砂质土壤则更容易发生流失和沉积。
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成因。
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往往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
例如,过度的土地开垦和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下降。
此外,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可能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例如,在河道旁边建设大型建筑物可能导致洪水的扩散和泥石流的形成。
针对地质灾害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
通过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布置和数据的收集,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兆,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城市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
作者:肖飞洪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38期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线路等社会工程经济发展,我国一些城市地区的地质灾害也日益增多,城市中所发生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城市基础设施已经造成重大损失,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迫在眉睫。
本文主要对城市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阐述,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地质灾害;诱发因素;防治对策
1.引言
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崩滑流、地面沉降、岩溶地面塌陷等,对其主要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进行有效灾害评估和主动防治,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本文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我國常见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破坏性及其诱发因素,同时还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灾害特点,提出了整治城市灾害的基本对策和方法。
2.常见城市地质灾害诱因及其破坏性
我国常见城市地质灾害诱因主要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干线,矿山及水利水电设施建设中人为的破坏其稳定性所导致。
2.1崩塌、滑坡、泥石流
崩塌、滑坡、泥石流常常在同一区域相互伴随发生,因此常把这三种灾害归为一类,简称崩、滑、流,它是在外动力条件作用下的岩石罔地质灾害。
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城市中的崩滑流灾害主要诱因就是开挖边坡,在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未进行防治措施或措施不当所致。
特别在雨季的时候边坡极易失稳,当达到破坏的临界点时灾害随之而来。
我国是崩滑流灾害多发区,除少数在中国东部外,大部分发生在长江、黄河的中上游水系控制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市光明新区的红坳渣土受纳场发生滑坡事故。
此次灾害滑坡覆盖面积约38万平方米,造成33栋建筑物被掩埋或不同程度受损,73人死亡、4人下落不明、1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81亿元。
2.2地面沉降、地裂隙
地面沉降及地裂隙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自然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地质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震和岩土性质;人为因素包括开采地下液体、建筑物对地基施加的静荷载以及地面动荷载。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便难以完全恢复,地面沉降及地裂隙会造成地面及地下各类建筑开裂,路面破坏,地下供水、输气管道错断和危及一些著名文物古迹的安全,不但造成了我国的经济巨大损失,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近年来在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地的16个省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mm的总面积达7.9×104km2。
2.3岩溶地表塌陷
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形破坏,造成顶板失稳形成地面陷坑的一种岩溶动力作用与现象。
岩溶塌陷与覆盖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土的性质有很大关系,最后提出了“溯源潜蚀”和“土体流变”的观点。
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对岩溶区资源的开发日益增强,由此引起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而导致规模较大的地表塌陷频发,给我国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和损失。
1997年11月11日发生于桂林市雁山区拓木镇的塌陷,共产生塌陷坑51个,影响面积达0.2km2使近100间民房受到破坏,直接损失300多万元。
3.防治对策
要减轻和缓解城市地灾的灾害规模和灾害程度,就必须分析他们的发生、发展原因,合理的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从而最终实现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1非工程措施
(1)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灾害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
目前,大部分发生在城市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由人类T程建设和经济活动的不合理诱发的,从现有技术上讲,80%的这类地质灾害是可以防治的。
第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人为破坏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第二、在新建、改建、扩建各个建筑物时,必须加强地质环境论证。
一方面根据当地地质环境和减灾需要,对各种地质灾害体尽量采取绕避,另一方面,结合城市总体建筑布局与地质环境的适应性,严格规划城市重要的工程活动的建设路线。
(2)有节制的合理开采城市地下水资源
大量集中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的降深过大,导致含水层组同结压缩的极度不均匀,在同结沉降区边缘形成较高的形变梯度,使地表变形加大,最终表现为地面沉
降和地裂缝。
同时,快速过量开采地下水,也易形成过大的水力梯度或使岩溶水南承压变为无压力状态,最终导致岩溶塌陷。
因此,合理控制现有地下水的开采强度或者调整地下水的开采层次和井位布局,同时研究相应地灾控制的新方法、新技术,是控制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最有效途径。
(3)建立城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实现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预测
每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政府部门经常处于防不胜防的被动状态,忙碌于各种抢险救灾现场。
尽管我国很多地区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采取了各种监测、控制,对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灾害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尽可能地减轻或避免地灾的发生。
但是对于大量隐藏的不稳定斜坡、崩塌、岩溶、变形体等的灾害预报、预测,受当前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却显得十分的薄弱,如何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当前各级防灾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因此,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和空间数据库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充分利用“3S”技术建立地质灾害“动态”空间数据库和预测预警体系,掌握他们的动态变化规律,定期发出预报预警,提出防灾建议,为政府减灾防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的防灾减灾水平。
3.2 工程措施
(1)生物工程
生物治理包括恢复和培育植被,合理耕收,维持较优化的生态平衡。
通过它使坡面得到保护,免遭冲刷,以控制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是减轻本地区灾害长期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2)工程措施
对某些受崩、滑、流灾害影响的重要工程建筑物可采用预防性的措施,如修建导流堤、谷坊坝、挡土墙、护坡支护等;对于岩溶洞穴或塌陷坑可进行填充以保证新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对于一些危岩可以直接清楚或直接爆破;对于地面沉降,应合理控制建筑物的容积率;对于某些不易处理或处理起来耗资较大的地质灾害可直接绕避.
4.结语
近年来,一些地质灾害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由于我同对地质灾害的重视较晚,长期积累,再加之灾害类型多、分布广突发性强等特点,导致短期内难以实现完全整治。
因此做好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与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左文贵,胡雪洋,王殿义,王双成.湖南中方县地质灾害概况及防治[J].山西建筑.2016 (22)
[2]鲍亮亮,韦锋.陕北某黄土边坡工程地质特征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5 (04)
[3]杨连伟,赵均,赵越,罗剑.萍乡市芦溪县银河镇蛇形冲地面塌陷成因机制分析和防治对策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3(09)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7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