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28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我国古代农业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由畜力代替人力)是春秋时期牛耕的使用。
3、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4、农业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我国古代两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一是奴隶社会的即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二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制度变化的原因:生产力发展5、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
唐朝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南宋,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
6、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特征是:①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其中,家庭手工业占相当的比重;而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③明清时期一些私营(民营)手工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的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唐代时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了唐三彩。
宋代著名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被誉为“瓷都”,元朝产青花瓷,明清时期的珐琅彩和彩瓷8、“市”的形成和发展西汉开始城市中设专供贸易的“市”,坊(住宅区)与市(商业区)严格分开,日中为市;唐后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代,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日中为市的限制也被打破。
9.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人群体,如著名的徽商和晋商。
主要商业城市:唐朝有重要的外贸港口广州;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注意有扎实的基础,要注意复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湖州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1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田庄经济的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 [本文由免费提供]【解析】“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选自《淮南子》大意是:一个人用耒耕地(手握着耒,脚踩着耒下端横绑的短木,把耒尖插入土中,翻动土层)不超过十亩。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选自《汉书》记述魏国政治家李悝所说,大意是: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
材料反映了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根据选项可以分析出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第③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符;第④项田庄经济的发展出现在汉代。
2.(宁波市2010年高三模拟考试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本文由免费提供]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铁搭:农具名。
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三:新设备(注:广告图片。
19世纪末。
农业设备在变化。
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
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2、(全国文综卷1)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3、(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4.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表明()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答案】A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5.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A.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 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 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 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答案】B5、(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古代商业,考查学生对商人地位的认识。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我的观点是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识的广度。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纲考情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1.耕作方式的演变(1)原始时期: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形成。
(3)汉朝:铁犁牛耕在全国普及。
2.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普及;耦犁、一牛挽犁;出现曲柄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唐朝:曲辕犁。
作用:促进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利于国强民富。
3.影响(1)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微点拨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夏商周耒耜青铜,春秋战国铁犁牛耕,隋唐时期步犁定型曲辕犁。
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促进东汉前期经济恢复与发展。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
5.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6.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1)春秋战国时期,在铁犁牛耕技术和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形成。
(2)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3)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经营的道路。
(4)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
(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
(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③自身发展动力: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④政府政策: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④严重的自然灾害。
1.(2016·10月浙江选考)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①②③④B.①③A.①②D.②④C.②③答案C 解析“农业经济基本特点”是解题的思考方向,①④分别是手工业生产、孔子教学场景,与“农业经济”要求不符,故选C。
2.(2015·10月浙江选考)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
它是( )B.曲柄锄A.耦犁D.翻车C.曲辕犁答案C 解析“唐代→农耕工具→控制深浅”是题眼关键信息。
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提到的各项农具中只有唐代曲辕犁具备材料中的特点。
3.(2015·9月浙江学考样题)下图中所示的农具出现在汉代的有( )①耦犁②曲辕犁③水转翻车④耧车B.①④A.①②D.③④C.②③答案B 解析四种农具分别出现于汉代、唐代、宋代、汉代,故B项符合要求。
4.(2016·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史记·河渠书》里记载:汉武帝时“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徴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并,深者四十馀丈。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馀里间”。
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A.郑国渠开凿成功B.西汉时期已经创造了“井渠”C.体现了中国古代新疆人民的智慧D.为四川地区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可知这应该是井渠,B项正确。
5.(2016·金华名校学考押题交流)右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集体劳作D.粗放经营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男耕女织,邮票上半部分是男人驱牛耕田,下半部分是女人织布,故A项正确。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二、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1.商周青铜器的铸造(1)商代:铸造工艺高,如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点分布广、生产规模大。
(2)西周: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水平高。
2.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1)汉武帝时铁业官营制度。
(2)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3)供风形式由自然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
(4)东汉初,杜诗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提高生产效率。
三、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1.陶器:唐代时“唐三彩”风行一时。
2.瓷器(1)唐代:制瓷业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浙江)的青瓷和刑窑(河北)的白瓷名闻天下。
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2)唐宋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3)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被称为“瓷路”。
邢州宋代——“五大名窑”定窑——今河北曲阳——白瓷汝窑——今河南宝丰——青蓝哥窑——今浙江龙泉——青色官窑——今河南开封——粉青(1)特点: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工人数量多,生产规模大。
(2)影响:是朝廷财政的一大支出;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
2.八方面解读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制瓷和丝织、棉纺。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经营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7)手工业的分布随经济重心的南移相应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这在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8)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使其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3.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1.(2015·10月浙江学考)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B.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答案A解析古罗马时代与中国的汉代大体处于同一时期,除A项外,其他备选项的历史现象均发生于汉代以后,故选A项。
答题感悟时间、时空的对比识记是学考的重要方向。
2.(2014·7月浙江学考)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下列出土文物中,可以推断中国丝织技术出现的最早时间的文物是( )A.记载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B.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的绢片和丝带C.出土的商代遗物中的玉蚕D.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答案B解析从甲骨文可知A属于商朝;B属于新石器时代;C属于商朝;D为汉朝。
时间最早的应该是B。
3.(2016·海宁学考押题交流)《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
”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 )A.铁B.青铜C.黄金D.钢答案B解析铁在西周晚期出现,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夏商周是青铜时代,铸鼎主要是青铜,故B项正确;黄金不可能用来铸鼎,故C项错误;钢在夏朝不存在,故D项错误。
4.(2016·××市教学质量评估试题)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部分成果,关于这些成果表述正确的是( )①水排②司母戊大方鼎③定窑白瓷④马王堆素纱衣A.①是东汉时期杜诗创造的冶铁鼓风装置B.②反映西周青铜铸造工艺达到较高水平C.③体现唐宋时期河南官窑的制作水平D.④代表明代高超的丝织技术水平答案A 5.(2016·绍兴学考押题交流)“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
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
”诗句中这些纺织产品的主要用途是( )B.对外出售A.自我消费D.捐赠礼品C.交纳赋税答案A 解析“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体现了纺织产品主要用途是自我消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出售、交纳赋税和捐赠礼品,选择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一、“市”在历代的发展——(d)微点拨正确理解市、草市、夜市的区别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