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证(中医的精髓)
- 格式:ppt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27
小青龙汤方证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本方为桂枝汤去生姜、大枣加干姜,再加麻黄、半夏、细辛、五味子而成。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解太阳之表;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逐内之寒饮,合之解表化饮以平咳喘,故本方为治疗外邪里饮而致咳喘的方剂。
【歌诀】小青龙本桂枝汤,去生姜枣加干姜。
麻黄五味半细辛,外邪内饮治之良。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解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指明为外寒里饮证,这种情况用发汗治疗,表不会解的。
而且还会出现许多变证:如有外邪故发热;激动里饮故干呕而咳喘;小便不利则少腹满,水停不化故或渴,水谷不别故或利;水气冲逆故或噎等,此宜小青龙汤主之。
〖按〗当表证未解而里有水饮者,无论伤寒或中风,在治疗时,都须解表的同时祛逐水饮,这样才能使表解,前于桂枝剂已多次说明,故不再赞述。
胃中有饮本无渴证,今谓或渴者,这是由于小便不利所致,与五苓散证之渴同,故或渴、或利、或噎均宜读在小便不利、少腹满句之后;而或喘者,宜接于发热而咳句后。
此以上为主证,或咳以下为客证。
只要看主证在,不问客证有无,均宜本方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解读〗气冲饮逆故咳而微喘,外邪不解故发热,胃有饮故不渴,宜以小青龙汤主之。
服汤后则饮去胃中干,故遂渴,此为服药有效之验,故谓寒去欲解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解读〗倚息,即凭依于物呼吸之意。
久有痰饮,复被风寒,呈外寒内饮证,造成咳逆呼吸困难,以至倚息不得卧,此证宜用小青龙汤治疗。
小青龙汤标准配方
小青龙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功效,常用于治
疗湿热病证引起的症状。
小青龙汤的标准配方是由一系列中药材组成的,每一味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它们共同配伍,相互协调,形成了小青龙汤的独特疗效。
首先,小青龙汤的标准配方包括黄芩、黄连、栀子、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这七味药材的搭配,既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又能利湿通淋,对湿热病证的治疗效果显著。
黄芩和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栀子、半夏、甘草则有利湿化痰、调和药性的作用,生姜和大枣则能温中散寒、益气养血。
这些药材相互配伍,能够达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其次,小青龙汤的煎煮方法也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首先将黄芩、黄连、栀子、半夏放入药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左右,
待汤液煎至一定浓度后,再加入生姜、大枣、甘草,再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
煎
煮时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掌握,以免药性损失或煎煮不彻底影响疗效。
最后,小青龙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需重视。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服用小
青龙汤150毫升,每日3次,饭前温热服用。
在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加快病情康复。
总之,小青龙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汤剂,其标准配方的选择、煎煮方法的掌
握以及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遵循,对于发挥其最佳疗效都至关重要。
希望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朋友们在使用小青龙汤时,能够根据标准配方和正确方法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一、[希恕方解]希恕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关。
彼处小便不利而表邪不解,此条承接上文,病因心下有水气,虽见无汗而用麻黄汤之类解表剂却无效,非但表邪难解,发汗剂激动里水,变证百出:里有水饮,逆于上则干呕;表证未解则发热;水饮冲逆于肺则咳;里有水饮气化失司,水津不布则渴;水流肠间,水谷不别则下利;气逆上冲,与水气相合上逆则噎;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小便蓄积膀胱而少腹满;水气破肺而喘。
小青龙汤可治因心下有水气而引起的各种或然症状。
关于方后加减法,恐非仲景原意。
举例来说“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此证中的渴,是由于水饮阻滞,气化失司,水津难于布散而致,而栝楼根可治津液亡失的燥渴,而不可治水不化气的渴。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更难说通,本方是“伤来表不解”,去掉麻黄,何以解表?故本方加减法不应相信。
本方以麻黄、芍药、甘草解表,其他药物均为温中祛饮药,五味子可镇咳,机理就在于其性收敛,可祛水止咳。
半夏祛饮,细辛、干姜温中祛饮,,里饮一去,麻桂解表作用才可得以施展。
本方所治饮为寒饮,多见口舌不甚干渴,渴者多由于服麻黄汤类发汗剂之后,激动“里饮”而见变证。
若口舌干燥为温热伤津所致,则细辛、干姜.半夏等药过于温燥,一定慎用。
临床上老年人痰喘,咳吐白色泡沫痰,用小青龙汤机会较多,若兼烦躁,可加石膏。
二、[李培生方解]李氏认为:小青龙汤属表证未解,而心下挟有水饮,所谓皮毛为肺之合,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 ,外寒内饮,相互纠缠不解,以表不解而喘咳为主证,故用小青龙汤外开肌腠,内化寒饮。
方中麻桂并用,但麻黄药量较轻,配以芍药、炙甘草,发汗之力亦轻,用意在于不欲专于外发,而欲取其内散,故取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得以开展宣通气道,温化寒饮。
中医方剂学重点:高频考点之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今天整理小青龙汤的高频考点,帮助考生复习中医方剂学重点知识。
小青龙汤约有同名方剂6首,最为常用者为《伤寒论》方。
组成为麻黄9g、桂枝9g、细辛6g、干姜6g、白芍9g、半夏9g、五味子6g、炙甘草6g。
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
主治外寒内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胸痞喘咳,痰涎清稀量多,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本方主治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之证。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相搏,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水流胃中,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是为外寒内饮之佐证。
对此外寒内饮之证,单纯发汗散寒,则水饮不化,单纯温肺化饮,则风寒不散,惟解表化饮,表里同治为宜。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温阳以利内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
然而素有痰饮,纯用辛温发散,既恐耗伤肺气,又须防诸药温燥伤津,故配以五味子酸收敛气,芍药和营养血,并为佐制之用;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诸药,是兼佐使之用。
药虽8味,配伍严谨,开中有合,宣中有降,使风寒解,营卫和,水饮去,宣降有权,则诸症自平。
本方的配伍特点可归纳为:①以麻、桂解表散寒,配白芍酸寒敛阴,使散中有收。
②姜、辛、夏温化痰饮,配五味子敛肺止咳,令开中有合,使之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小青龙汤主要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感冒风寒后,诱发或加重了咳嗽和气喘,并且痰涎清稀量多,即中医所称的外感风寒,水饮内停证的一首常用方剂。
小青龙汤证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
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
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
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
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淡、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
中医经典名⽅——⼩青龙汤(伤寒杂病论)---------------------------------------解表化饮⼩青龙,风寒束表饮停胸,姜⾟⽢草加五味,夏桂⿇黄芍药同。
【组成】 ⿇黄9克、桂枝9克、⼲姜9克、细⾟3克、五味⼦6克、⽩芍9克、半夏12克、⽢草6克。
【主治】 外感风寒,内停⽔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汗咳嗽、痰多⾊⽩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浮肿、⼝不渴、苔薄⽩⽽润、脉浮紧。
【正⽂】⽤法:⽔煎,分⼆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解:本⽅为解表涤饮⽅剂。
内有⽔饮者,⼀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饮得化。
⽅中⿇黄发汗解表、宣肺⾏⽔为主药。
桂枝助⿇黄解表,⼜能温化阳⽓,助⿇黄⾏⽔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姜、细⾟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道,下输膀胱,故⽔液能在体内正常运⾏,以杜其⽣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饮;五味⼦敛肺⽌咳,并防肺⽓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草调合诸药,以缓和⿇、桂、姜⾟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共凑解表涤痰、⽌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1.本⽅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剂。
凡咳嗽、痰⽩清稀有泡沫、⼝不渴、⾆苔⽩润者,⽆论有⽆恶寒发热,有汗⽆汗均可加减运⽤。
如恶寒⽆汗者,重⽤⿇黄;恶风⾃汗者,重⽤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咳嗽未除者,去⿇桂,改⽤蜜炙⿇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细⾟、半夏、⼲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加⽯膏,名⼩青龙加⽯膏汤(《⾦匮要略》)。
⽤于本⽅证兼有热象者。
3.本⽅⽤于治疗慢性⽀⽓炎、⽀⽓管哮喘、肺⽓肿均有⼀定疗效。
注意事项:⼲姜、细⾟、半夏、五味⼦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量宜少于⼲姜、细⾟;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量宜酌加⼤。
各家论述:1.《伤寒明理论》:⿇黄味⽢⾟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黄为君。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19、小青龙汤证(1)寒饮咳喘案医案:张XX,男,40岁。
患气喘病多年,每当发作之时,自服“百喘朋”能缓解症状。
此次犯病,发作严重,又来求取“百喘朋”。
当问及为何不愿服用汤药时,才知道原先曾服中药无数,但未见效果。
经过反复劝说后,同意服汤药一试。
症见喘咳痰多,脉弦,舌苔水滑。
观其面色黧黑,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
麻黄9 克桂枝9 克干姜9 克细辛6 克五味子9 克半夏9 克白芍9 克炙甘草9 克二剂服药后喘咳明显好转,转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解说: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膈问有支饮,凡属寒饮内伏,上射于肺所敛咳喘,皆有明显功效。
本方合干姜,细辛及麻、桂于一体,辛烈走窜,虽然药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贝y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贝y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伤寒论》——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这一条一上来就已经给出了结论,证属伤寒,“表不解”,同时“心下有水气”,心下是指中焦这个区域。
简单说就是外寒内饮。
那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下面就是“证”,也就是证据。
首先是“干呕发热而咳”。
干呕发热是常见的表证;咳嗽是小青龙汤的主证。
下面的证前面都加了个“或”字,说明或许有,或许没有。
“或渴”。
前面说过中焦有水气,也就是有湿症会渴。
有湿症为什么还会渴呢?湿气囤积于中焦不气化,等于就是废水,没有被吸收利用,人体的粘膜组织得不到津液的滋润所以会渴。
热证也会渴,阴虚阳亢也会渴,但临证上最多见的渴是有湿症的渴。
所以治病不能一见到渴就用麦冬生地滋阴,滋阴只适用于阴虚阳亢症。
“或利”。
表不能解邪气的时候,人体就会寻求别的出口来解决邪气。
肠道是最方便的出口,所以感冒病人常常会腹泻。
如果有湿气的话,更有可能发生腹泻。
“或噎”。
吃东西会噎住,食道里不润滑,也是因为湿证造成的上部津液缺乏。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人体是一个整体的大循环,当中焦不气化不运行的时候,小便的下行能力也会变弱,水湿也会囤于下焦,所以“少腹满”。
“或喘”。
表气不通会喘;有湿气也会喘。
为什么有湿气会喘呢?我们看有没有湿气经常会看舌头,舌头胖大有齿痕就是有湿气,说明湿气会让人的肌体组织浮肿,自然人体内部也是浮肿的,浮肿会让体内的空间变得狭小,肺的压力就会增大,就要用喘来释放压力。
有湿气的时候气短气紧,不能平卧,也是这个道理。
刚才大家在讨论四逆加人参汤的问题,说得都很好。
我说四逆汤里没有人参,是想说明张仲景不会用人参去救阳。
事实上人参是寒热不禁的,四逆汤里加人参也能加速津液的生成。
好,接着讲小青龙。
为什么上面这些证都加了个“或”字呢?因为咳喘也好,渴也好,下利也好,小便不利也好,腹满也好,这些证状不止湿气会出现,别的原因也会出现。
小青龙汤证,是指中医中的一种病证,常见于急性发热型疾病,主要症状有高热、恶寒、卧床不起、汗出不畅、胸闷气促、恶心呕吐等。
下面我将对小青龙汤证进行简要的诠释。
小青龙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方剂,其主要组成成分包括黄芩、赤石脂、陈皮、生姜、炙甘草等。
该方剂主要适用于急性发热型疾病,如伤寒、流感等,可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咽降火等。
小青龙汤证作为中医中的一种常见病证,根据其病情特征和症状表现,可按中医理论归为热毒病证范畴,多见于年轻人。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口渴、口干、流涕、咳嗽等,同时伴有高热、胸满、呼吸急促、汗出不畅、恶心呕吐等。
针对小青龙汤证的治疗,在中医治疗上主要思路是通过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咽降火等方法使患者的体温下降,祛除邪热,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在药物治疗上,可采用小青龙汤、银翘散、三黄清等中药处方,同时辅以卧床休息、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等综合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小青龙汤证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在治疗时应注意采用中医治疗的思路和方法,辅以综合治疗措施,以便更好地恢复患者的健康。
【方药】小青龙汤吴永刚小青龙汤是一首的经典方剂,属于麻黄剂之列。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记载。
无论是外寒内饮还是单纯的内饮,临床用之都可收到显著疗效。
现结合《伤寒论》经文详细阐述该方的本意。
并略述其临床应用。
主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外寒内饮病机的高度概括。
伤寒表不解,除“发热”以外,应该还有恶寒、无汗、身疼痛等伤寒表实的见证。
心下有水气,是心下胃脘部原有寒饮之邪内停。
“干呕”寒饮扰胃,胃气上逆。
“咳”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故见众多或然证。
“或渴”水饮不化,津液不滋;此渴而不欲饮。
“或利”水走大肠,清浊不分;“或噎”水饮内停,阻碍气机,上壅肺胃通道,而见咽喉噎阻;“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饮内停,气化不利;“或喘”寒饮迫肺,肺气上逆。
咳、喘、噎、渴是上焦症状;干呕是中焦症状;下利、小便不利、少腹满是下焦症状。
症状虽多,均为“水气”导致。
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承接上一条(40条),补述小青龙汤证的主症及药后转归之征。
本条增补了“咳而微喘”,也是寒饮停肺,肺气不利之征。
40条“或渴”是水气不化,津液不滋所致。
该条“服汤已,渴者”,表明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是药后(胃中)寒饮之邪已祛,胃阳之气渐复,里气和,水气散的征象。
所以,仲景说:“此寒去欲解也”,是服药后好的转归。
可不治自愈,少少与饮水即可。
切忌大饮,更忌冷饮,有郁遏胃阳,水饮复聚之弊。
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
治则:外解表寒,内温里饮。
方药:小青龙汤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畅通阳气的作用;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半夏:降逆化痰散中焦水邪;干姜、细辛:温散上中下三焦寒饮;五味子:敛肺止咳;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小青龙汤证一、条文字眼伤寒表不解、水气、干呕、咳、喘、渴、利、噎、小便不利;咳逆,倚息不得卧。
二、组成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细辛、干姜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三、方解1、麻黄、桂枝:太阳表邪,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甚至包括广义太阳病,有时无流鼻涕、无汗等证,但是只要有广义太阳表证一个症状都可以运用)。
2、芍药、炙甘草:酸甘除水饮,同时缓急迫。
3、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治疗咳喘的核心成分,化太阴水饮。
(其他方剂如射干麻黄与厚朴麻黄汤都含有这几味药物),夏、姜、细,三味药辛散水饮,五味子收敛,一散一收,相辅相成。
4、从药证上理解本方(1)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太阳表郁证,恶寒发热,咳嗽,流清鼻涕等;(2)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太阳寒湿水饮证:咳嗽咳痰,白清稀,流清稀鼻涕,中耳流清稀脓液,迎风流泪,(3)芍药甘草:咳嗽,咳喘,急迫,持续性,剧烈性(4)桂枝甘草汤:温阳化饮温通。
(5)麻黄甘草汤:宣表邪利水消肿。
(6)甘草干姜汤:温散化水饮的基础方子总之本方既有太阳表实(或叫表郁)的症状恶寒,不出汗,脉浮紧,同时又有太阴痰湿水饮分泌过多:咳嗽,喘息,泡沫痰,痰延清稀,中耳脓液清稀,关节腔积液等。
四、辨证要点1、表郁不解(有点型的和不典型的,比如只有背心冷,四肢沉重)加上太阴寒湿水饮分泌过多表现(痰液清稀,脓液清稀,唾液清稀)2、六经辨证:太阳太阴痰饮引起的咳喘,渴,利,噎,小便不利等病证。
3、刘渡舟望诊经验:水色(黑)、水斑(黑色)、泡沫样痰、舌苔水滑、脉弦或流水样鼻涕。
4、脉浮紧数或是浮弱5、腹诊:心下部抵抗逐渐增强,腹部比较软,心下有水气,尿量减少;五、病机辨证太阳伏邪,太阴水饮证。
六、临床运用1、狭义太阳表实合并太阴痰饮证(有麻桂提示有太阳表实证或是伏邪),表现为咳嗽,咳喘,流鼻涕,打喷嚏等或是伏邪表现为只有背心冷,关节肿大,四肢沉重。
小青龙汤的证治小青龙汤临床常用于治疗外寒内饮所致咳喘等病症,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谨守病机、圆机活法,将其应用范围大大拓宽,临床对证属外寒内饮、寒饮内停、寒凝蔽阻等引起的各类病症,运用小青龙汤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小青龙汤治证李老认为小青龙汤既可治外寒内饮证,亦可治疗寒饮内停和寒凝蔽阻等证引起的各类病症,不论外感、内伤、新感、宿疾均可应用,涉及疾病如咳嗽、哮喘、冠心病、高血压、风湿、类风湿、肾衰、痛经、鼻炎等等。
小青龙汤方中麻黄发越肾中阳气,解寒凝;细辛起肾阳,专走少阴而扶阳; 桂枝通阳;半夏、干姜、甘草等辛甘温之品亦助阳气而散寒;五味子、白芍防其辛散太过而伤阴。
全方合用使阳气从肾通过三焦膀胱布达全身腠理毫毛,充斥全身,则阴霾自散。
临床运用本方重在辨证识证,李老恒以脉象为辨证指征,参合四诊资料。
水饮为患其脉多弦,兼有寒邪则多弦紧或沉弦拘(拘脉为脉不舒缓)。
下面从治疗外寒内饮、寒饮内停和寒凝蔽阻三方面论述李老的经验。
外寒内饮《伤寒论》中涉及小青龙汤方证的条文有两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又云: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两条方证的病机均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用于治疗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外寒引动内饮而导致的咳喘诸症,临床大多数医生都能把握此证。
寒饮内停李老强调学经典要善于发现原文之外的内容,举一反三,知常达变。
寒饮射肺可致咳喘,下走肠道可致下利,内停可致小便不利少腹满,而寒饮凌心则可引起心悸、惊怵、胸闷、胸痛等症。
水饮停聚,阻遏阳气敷布,清阳不升,头失清阳之奉养则头晕,在上之清窍失养则目昏、流涕、耳失聪; 清阳不能实四肢而四肢无力。
诸多见症均为寒饮内停所致,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此时当采温阳化饮散寒之法,方用小青龙汤,使阳气布达、阴霾自散。
水饮内停为患,临床辨证以脉象为主,还可参考刘渡舟教授在其《伤寒临证指要》一书中提出的从气色、脉、舌、痰涎等处入手: 患者面色可见水色、水斑、水环; 其舌多淡,舌苔多水滑; 痰涎清稀,落地化水,或痰稠如蛋清,冷如凉粉。
【中医经⽅研读】⼩青龙汤〔原⽂〕 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40)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青龙汤主之。
(41)《⾦匮要略》【原⽂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亦主之。
(⾦匮⾥的⼩青龙汤论述参见⼤青龙汤)⼩青龙汤⽅《伤寒论》《⽟函经》《⾦匮要略》⿇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 芍药三两 ⽢草⼆两(炙) 五味⼦半升 细⾟三两 ⼲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函》⼋味各半升上⼋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
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微利,去⿇黄加芫花,如鸡⼦,熬,令⾚⾊;噎者,去⿇黄加附⼦⼀枚,炮;⼩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黄加茯苓四两;喘者,去⿇黄加杏仁半升《⽟函》⽅下云:芫花不治利,⿇黄定喘。
今语反之,疑⾮仲景意。
《外台》同。
盖林亿校语也,不解经意⽿!【辨证提要】 此为外感风寒,内兼⽔饮的证治。
恶寒发热,头痛⽆汗为风寒外束之表实证,病⼈素有⽔饮内停,⼜与风寒相搏,风寒壅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喘息,咯痰⾊⽩质清稀。
⽔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机升降出⼊,故可见众多或然之症:⽔饮犯胃则⼲呕,下趋肠道则下利,蓄于下焦,⽓化失权则⼩便不利,少腹满;壅塞于上,阻碍⽓机则有噎塞感。
⽔⽓犯肺则喘。
⽔饮证⼀般⼝不渴,但如果饮阻⽓机,⽓不化津,亦可见⼝渴。
如服药后⼝渴,则是药已中病,寒去欲解之兆。
【疑难分析】 ⼩青龙汤证为什么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者”之异?⼩青龙汤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饮为阴邪,故⼀般⼝不渴。
⼝不渴表明津液未有损伤。
此为⼩青龙汤证正局。
或渴是因为饮邪为病,阻滞体内津液正常代谢,津不化⽓,不为⼈体所⽤,⽽个别病⼈亦可能出现⼝渴,然渴喜热饮且不多饮。
在服⽤⼩青龙汤之后,⽔⽓得以温化宣散,⽓机畅利,理应津液蒸腾上润⽽不渴,但由于患⽔⽓之时,滋润机体的津液因⽓化不利⽽变为病理产物,⽔⽓内停,邪⽔有余⽽津液不⾜,服药后,⽔液初去,津液未充,⽓机虽利⽽⼀时⽆津可化,故⽽见渴,必渴⽽喜饮,得饮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