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 格式:doc
- 大小:14.37 KB
- 文档页数:4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一、[希恕方解]希恕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关。
彼处小便不利而表邪不解,此条承接上文,病因心下有水气,虽见无汗而用麻黄汤之类解表剂却无效,非但表邪难解,发汗剂激动里水,变证百出:里有水饮,逆于上则干呕;表证未解则发热;水饮冲逆于肺则咳;里有水饮气化失司,水津不布则渴;水流肠间,水谷不别则下利;气逆上冲,与水气相合上逆则噎;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小便蓄积膀胱而少腹满;水气破肺而喘。
小青龙汤可治因心下有水气而引起的各种或然症状。
关于方后加减法,恐非仲景原意。
举例来说“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此证中的渴,是由于水饮阻滞,气化失司,水津难于布散而致,而栝楼根可治津液亡失的燥渴,而不可治水不化气的渴。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更难说通,本方是“伤来表不解”,去掉麻黄,何以解表?故本方加减法不应相信。
本方以麻黄、芍药、甘草解表,其他药物均为温中祛饮药,五味子可镇咳,机理就在于其性收敛,可祛水止咳。
半夏祛饮,细辛、干姜温中祛饮,,里饮一去,麻桂解表作用才可得以施展。
本方所治饮为寒饮,多见口舌不甚干渴,渴者多由于服麻黄汤类发汗剂之后,激动“里饮”而见变证。
若口舌干燥为温热伤津所致,则细辛、干姜.半夏等药过于温燥,一定慎用。
临床上老年人痰喘,咳吐白色泡沫痰,用小青龙汤机会较多,若兼烦躁,可加石膏。
二、[李培生方解]李氏认为:小青龙汤属表证未解,而心下挟有水饮,所谓皮毛为肺之合,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 ,外寒内饮,相互纠缠不解,以表不解而喘咳为主证,故用小青龙汤外开肌腠,内化寒饮。
方中麻桂并用,但麻黄药量较轻,配以芍药、炙甘草,发汗之力亦轻,用意在于不欲专于外发,而欲取其内散,故取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得以开展宣通气道,温化寒饮。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现代应用]1.以咳喘、痰液清稀为主证的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
2.恶寒、鼻塞流涕或流泪为主证的疾病。
如花粉证、过敏性鼻炎、病毒性结膜炎、泪遭炎等五官科疾病。
3.以呃逆、干哕、唾液较多,遇寒冷而加重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发酵性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肝硬化腹水、慢性细菌性痢疾、结核性腹膜炎。
4.其他疾病如神经官能证、肾炎、风湿性心脏病、胸膜炎、癫痫、遗尿、肩关节周围炎等也常运用本方。
小青龙汤是慢性咳喘病的常用效方。
《一得集》载治郭姓病人,素有痰饮,每值严寒,病必举发,喘咳不卧。
十余年来,大为所苦。
甲申冬,因感寒而病复作。
背上觉冷者如掌大,喉间做水鸡声,寸口脉浮而紧。
与小青龙汤,两剂即安。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载矢数道明先生用本方提取物治疗小儿哮喘的病例。
该患者经常感冒,感冒时,咽部发红、扁桃体肿大,咳嗽、咯大量湿性稀薄痰,食欲等无异常。
但喷嚏、鼻涕很多。
服用小青龙汤3个月后已见明显效果,精神变得非常活泼,不再常患感冒,哮喘发作更像早已忘掉那样,不再出现。
编者也曾以本方治疗一慢支,老年女性,冬季发病,咳喘昼轻夜甚,炔多而稀,早晨查房发现病人床前积了—堆卫生纸,咳痰之多,町见-斑。
经吸氧、静脉点滴“菌必治”等收效甚微。
观其形寒畏冷,思所挂之水,亦冷饮也。
遂处以小青龙汤,当夜病人即能平卧而眠,次晨查房,喜告之:夜间仅咳两三次,几乎无痰。
其效始料不及。
此方所主,内有痰饮,外有风寒。
除了表证外,痰饮的“水证”也是辨证关键。
呼吸道分泌物的特征、舌象这些自不必多说。
小青龙汤证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
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
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
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
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淡、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
经方应用之小青龙汤医案导读本方证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或外溢,即伤寒兼水饮,“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也。
伤寒表不解,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等;心下有水气,为素有水气之故,水饮内停犯胃,胃气不降则上逆呕;外寒内饮,上射于肺,肺失宣降则作喘矣。
水邪者,变动不居,动而多变,随气机升降无处不为患,故见水寒停于下之小便不利,小腹满;水寒壅滞于上,阻碍气机而噎;水饮内停,气不化津而渴……因属寒饮为病,所以脉弦,苔白而滑润。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组成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细辛三两以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取三升,去率,温服一升。
方义小青龙汤由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而成。
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力;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去痰;炙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为解表阖饮,表里双解之剂。
临证要点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用小青龙汤。
医案举例01外寒内饮咳喘(1)柴某某,男,53岁。
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10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支并发肺气肿”。
选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翼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内温肺胃以散水寒。
麻黄9g,桂枝10g,干姜9g,五味子9g,细辛6g,半夏14g,白芍9g,炙甘草10g。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卧能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之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以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名医印会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验-小青龙汤加味
[方药组成]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生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
[功用]温化水饮。
[主要症状]外寒内饮型(一型):咳喘突发.畏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面色青晦,唇甲紫绀。
舌质紫暗,舌苔白滑.脉弦精数。
阳虚停饮型(二型):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咯出甚爽,心悸气短,胸闷干呕.倚息不能平卧。
颜面及四肢水肿。
舌质淡暗,舌苔白,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一型:本证系风寒束表,寒饮内停.故见恶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
因水饮停肺,故咳喘倚息不能平卧。
二型:本证系久病阳虚,水饮内停,阳不化水,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心悸气短.倚息不能平卧.并见颜面及四肢水肿。
[适应证]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加减法]发热、恶寒,咽痛者,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
胸闷甚者加炒白芥于10克,炒莱菔子12克以化痰降气。
喘嗽痰鸣者加地龙1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以祛风定喘。
水肿甚者,加茯苓30克.泽泻30克以和尿消肿。
中医经典名⽅——⼩青龙汤(伤寒杂病论)---------------------------------------解表化饮⼩青龙,风寒束表饮停胸,姜⾟⽢草加五味,夏桂⿇黄芍药同。
【组成】 ⿇黄9克、桂枝9克、⼲姜9克、细⾟3克、五味⼦6克、⽩芍9克、半夏12克、⽢草6克。
【主治】 外感风寒,内停⽔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汗咳嗽、痰多⾊⽩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浮肿、⼝不渴、苔薄⽩⽽润、脉浮紧。
【正⽂】⽤法:⽔煎,分⼆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解:本⽅为解表涤饮⽅剂。
内有⽔饮者,⼀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饮得化。
⽅中⿇黄发汗解表、宣肺⾏⽔为主药。
桂枝助⿇黄解表,⼜能温化阳⽓,助⿇黄⾏⽔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姜、细⾟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道,下输膀胱,故⽔液能在体内正常运⾏,以杜其⽣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饮;五味⼦敛肺⽌咳,并防肺⽓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草调合诸药,以缓和⿇、桂、姜⾟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共凑解表涤痰、⽌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1.本⽅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剂。
凡咳嗽、痰⽩清稀有泡沫、⼝不渴、⾆苔⽩润者,⽆论有⽆恶寒发热,有汗⽆汗均可加减运⽤。
如恶寒⽆汗者,重⽤⿇黄;恶风⾃汗者,重⽤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咳嗽未除者,去⿇桂,改⽤蜜炙⿇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细⾟、半夏、⼲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加⽯膏,名⼩青龙加⽯膏汤(《⾦匮要略》)。
⽤于本⽅证兼有热象者。
3.本⽅⽤于治疗慢性⽀⽓炎、⽀⽓管哮喘、肺⽓肿均有⼀定疗效。
注意事项:⼲姜、细⾟、半夏、五味⼦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量宜少于⼲姜、细⾟;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量宜酌加⼤。
各家论述:1.《伤寒明理论》:⿇黄味⽢⾟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黄为君。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张仲景用它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
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
为此,必须掌握小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几个环节:一、辨气色小青龙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
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行涩,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黧黑之色,我们管它叫做“水色”;或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水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水斑”。
二、辨脉小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实之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
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无力,是为心肾先虚,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样,就不要滥用小青龙汤而发虚人之汗。
三、辨舌小青龙证为水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呈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惟阳气受损以后,则舌色淡嫩,此时用小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变。
四、辨痰涎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
因系寒性水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
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口舌感凉而为辨。
五、辨咳喘小青龙证在咳喘方面,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
一种是咳重而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指咳嗽为重,而气喘反微的证情。
另一种是喘重而咳轻,如《金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而咳嗽为轻的证情。
第三种是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晡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19、小青龙汤证(1)寒饮咳喘案医案:张XX,男,40岁。
患气喘病多年,每当发作之时,自服“百喘朋”能缓解症状。
此次犯病,发作严重,又来求取“百喘朋”。
当问及为何不愿服用汤药时,才知道原先曾服中药无数,但未见效果。
经过反复劝说后,同意服汤药一试。
症见喘咳痰多,脉弦,舌苔水滑。
观其面色黧黑,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
麻黄9 克桂枝9 克干姜9 克细辛6 克五味子9 克半夏9 克白芍9 克炙甘草9 克二剂服药后喘咳明显好转,转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解说: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膈问有支饮,凡属寒饮内伏,上射于肺所敛咳喘,皆有明显功效。
本方合干姜,细辛及麻、桂于一体,辛烈走窜,虽然药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贝y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贝y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证,是指中医中的一种病证,常见于急性发热型疾病,主要症状有高热、恶寒、卧床不起、汗出不畅、胸闷气促、恶心呕吐等。
下面我将对小青龙汤证进行简要的诠释。
小青龙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方剂,其主要组成成分包括黄芩、赤石脂、陈皮、生姜、炙甘草等。
该方剂主要适用于急性发热型疾病,如伤寒、流感等,可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咽降火等。
小青龙汤证作为中医中的一种常见病证,根据其病情特征和症状表现,可按中医理论归为热毒病证范畴,多见于年轻人。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口渴、口干、流涕、咳嗽等,同时伴有高热、胸满、呼吸急促、汗出不畅、恶心呕吐等。
针对小青龙汤证的治疗,在中医治疗上主要思路是通过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咽降火等方法使患者的体温下降,祛除邪热,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在药物治疗上,可采用小青龙汤、银翘散、三黄清等中药处方,同时辅以卧床休息、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等综合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小青龙汤证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在治疗时应注意采用中医治疗的思路和方法,辅以综合治疗措施,以便更好地恢复患者的健康。
读经典用经方: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原文:《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义: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
治疗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
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
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
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
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配伍特点:五味子与芍药配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运用:本方用于治疗外寒里饮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小青龙汤证一、条文字眼伤寒表不解、水气、干呕、咳、喘、渴、利、噎、小便不利;咳逆,倚息不得卧。
二、组成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细辛、干姜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三、方解1、麻黄、桂枝:太阳表邪,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甚至包括广义太阳病,有时无流鼻涕、无汗等证,但是只要有广义太阳表证一个症状都可以运用)。
2、芍药、炙甘草:酸甘除水饮,同时缓急迫。
3、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治疗咳喘的核心成分,化太阴水饮。
(其他方剂如射干麻黄与厚朴麻黄汤都含有这几味药物),夏、姜、细,三味药辛散水饮,五味子收敛,一散一收,相辅相成。
4、从药证上理解本方(1)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太阳表郁证,恶寒发热,咳嗽,流清鼻涕等;(2)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太阳寒湿水饮证:咳嗽咳痰,白清稀,流清稀鼻涕,中耳流清稀脓液,迎风流泪,(3)芍药甘草:咳嗽,咳喘,急迫,持续性,剧烈性(4)桂枝甘草汤:温阳化饮温通。
(5)麻黄甘草汤:宣表邪利水消肿。
(6)甘草干姜汤:温散化水饮的基础方子总之本方既有太阳表实(或叫表郁)的症状恶寒,不出汗,脉浮紧,同时又有太阴痰湿水饮分泌过多:咳嗽,喘息,泡沫痰,痰延清稀,中耳脓液清稀,关节腔积液等。
四、辨证要点1、表郁不解(有点型的和不典型的,比如只有背心冷,四肢沉重)加上太阴寒湿水饮分泌过多表现(痰液清稀,脓液清稀,唾液清稀)2、六经辨证:太阳太阴痰饮引起的咳喘,渴,利,噎,小便不利等病证。
3、刘渡舟望诊经验:水色(黑)、水斑(黑色)、泡沫样痰、舌苔水滑、脉弦或流水样鼻涕。
4、脉浮紧数或是浮弱5、腹诊:心下部抵抗逐渐增强,腹部比较软,心下有水气,尿量减少;五、病机辨证太阳伏邪,太阴水饮证。
六、临床运用1、狭义太阳表实合并太阴痰饮证(有麻桂提示有太阳表实证或是伏邪),表现为咳嗽,咳喘,流鼻涕,打喷嚏等或是伏邪表现为只有背心冷,关节肿大,四肢沉重。
小青龙汤的证治小青龙汤临床常用于治疗外寒内饮所致咳喘等病症,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谨守病机、圆机活法,将其应用范围大大拓宽,临床对证属外寒内饮、寒饮内停、寒凝蔽阻等引起的各类病症,运用小青龙汤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小青龙汤治证李老认为小青龙汤既可治外寒内饮证,亦可治疗寒饮内停和寒凝蔽阻等证引起的各类病症,不论外感、内伤、新感、宿疾均可应用,涉及疾病如咳嗽、哮喘、冠心病、高血压、风湿、类风湿、肾衰、痛经、鼻炎等等。
小青龙汤方中麻黄发越肾中阳气,解寒凝;细辛起肾阳,专走少阴而扶阳; 桂枝通阳;半夏、干姜、甘草等辛甘温之品亦助阳气而散寒;五味子、白芍防其辛散太过而伤阴。
全方合用使阳气从肾通过三焦膀胱布达全身腠理毫毛,充斥全身,则阴霾自散。
临床运用本方重在辨证识证,李老恒以脉象为辨证指征,参合四诊资料。
水饮为患其脉多弦,兼有寒邪则多弦紧或沉弦拘(拘脉为脉不舒缓)。
下面从治疗外寒内饮、寒饮内停和寒凝蔽阻三方面论述李老的经验。
外寒内饮《伤寒论》中涉及小青龙汤方证的条文有两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又云: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两条方证的病机均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用于治疗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外寒引动内饮而导致的咳喘诸症,临床大多数医生都能把握此证。
寒饮内停李老强调学经典要善于发现原文之外的内容,举一反三,知常达变。
寒饮射肺可致咳喘,下走肠道可致下利,内停可致小便不利少腹满,而寒饮凌心则可引起心悸、惊怵、胸闷、胸痛等症。
水饮停聚,阻遏阳气敷布,清阳不升,头失清阳之奉养则头晕,在上之清窍失养则目昏、流涕、耳失聪; 清阳不能实四肢而四肢无力。
诸多见症均为寒饮内停所致,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此时当采温阳化饮散寒之法,方用小青龙汤,使阳气布达、阴霾自散。
水饮内停为患,临床辨证以脉象为主,还可参考刘渡舟教授在其《伤寒临证指要》一书中提出的从气色、脉、舌、痰涎等处入手: 患者面色可见水色、水斑、水环; 其舌多淡,舌苔多水滑; 痰涎清稀,落地化水,或痰稠如蛋清,冷如凉粉。
【中医经⽅研读】⼩青龙汤〔原⽂〕 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40)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青龙汤主之。
(41)《⾦匮要略》【原⽂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亦主之。
(⾦匮⾥的⼩青龙汤论述参见⼤青龙汤)⼩青龙汤⽅《伤寒论》《⽟函经》《⾦匮要略》⿇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 芍药三两 ⽢草⼆两(炙) 五味⼦半升 细⾟三两 ⼲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函》⼋味各半升上⼋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
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微利,去⿇黄加芫花,如鸡⼦,熬,令⾚⾊;噎者,去⿇黄加附⼦⼀枚,炮;⼩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黄加茯苓四两;喘者,去⿇黄加杏仁半升《⽟函》⽅下云:芫花不治利,⿇黄定喘。
今语反之,疑⾮仲景意。
《外台》同。
盖林亿校语也,不解经意⽿!【辨证提要】 此为外感风寒,内兼⽔饮的证治。
恶寒发热,头痛⽆汗为风寒外束之表实证,病⼈素有⽔饮内停,⼜与风寒相搏,风寒壅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喘息,咯痰⾊⽩质清稀。
⽔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机升降出⼊,故可见众多或然之症:⽔饮犯胃则⼲呕,下趋肠道则下利,蓄于下焦,⽓化失权则⼩便不利,少腹满;壅塞于上,阻碍⽓机则有噎塞感。
⽔⽓犯肺则喘。
⽔饮证⼀般⼝不渴,但如果饮阻⽓机,⽓不化津,亦可见⼝渴。
如服药后⼝渴,则是药已中病,寒去欲解之兆。
【疑难分析】 ⼩青龙汤证为什么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者”之异?⼩青龙汤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饮为阴邪,故⼀般⼝不渴。
⼝不渴表明津液未有损伤。
此为⼩青龙汤证正局。
或渴是因为饮邪为病,阻滞体内津液正常代谢,津不化⽓,不为⼈体所⽤,⽽个别病⼈亦可能出现⼝渴,然渴喜热饮且不多饮。
在服⽤⼩青龙汤之后,⽔⽓得以温化宣散,⽓机畅利,理应津液蒸腾上润⽽不渴,但由于患⽔⽓之时,滋润机体的津液因⽓化不利⽽变为病理产物,⽔⽓内停,邪⽔有余⽽津液不⾜,服药后,⽔液初去,津液未充,⽓机虽利⽽⼀时⽆津可化,故⽽见渴,必渴⽽喜饮,得饮渴解。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19、小青龙汤证
(1)寒饮咳喘案
医案:张××,男,40岁。
患气喘病多年,每当发作之时,自服“百喘朋”能缓解症状。
此次犯病,发作严重,又来求取“百喘朋”。
当问及为何不愿服用汤药时,才知道原先曾服中药无数,但未见效果。
经过反复劝说后,同意服汤药一试。
症见喘咳痰多,脉弦,舌苔水滑。
观其面色黧黑,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
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
半夏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二剂
服药后喘咳明显好转,转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解说: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膈问有支饮,凡属寒饮内伏,上射于肺所敛咳喘,皆有明显功效。
本方合干姜,细辛及麻、桂于一体,辛烈走窜,虽然药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疗重证寒饮咳喘,疗效卓著,屡用屡效。
但此方辛烈峻猛,能伐阴动阳,下拔肾根,用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根据《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用苓桂剂善后疗效理想。
(2)过服小青龙汤救逆案
医案:某男,患咳喘痰多,不能乎卧.咳吐稀白泡沫状痰,面色黧黑,脉弦紧,舌苔白滑。
证属寒饮射肺。
投以小青龙汤原方两剂。
患者恃方后,没有再来复诊。
第二年春见其面色苍白不泽,身形赢弱,自云服药颇有疗效,喘息咳痰皆明显好转,夜能半卧,喜出望外,按原方又继续服用,第十二剂后,发生头晕,心悸,夜难成眠等证。
自冬至节后,突然发生鼻衄,来势汹涌。
不能自止,经某医院用电烙法止血。
从此自觉神疲乏力,所以又来诊治。
这是过服小青龙汤,发散太过,拔动肾根,伤阴动血发生的变证。
乃用人参养荣汤加龙骨、牡蛎等药.连服数十剂后,体力才逐渐得以恢复。
解说:小青龙汤属于辛烈走散,作用峻猛的方剂,久服有伐阴动阳之弊。
但由于患者不明此理,持方久服,发散太过,阳气不密,导致少阴肾精不固。
待冬至节后,天阳启动,阴精不能密藏则见伤阴动血。
鼻衄不能自止的情况。
大、小青龙汤,都是在麻黄汤辛温发散的基础上衍化而来,其有很强的发散作用。
张仲景立大、小青龙二方,
一方面阐明其证治特点,另一方面又指出其救逆之法,目的就在于告诚人们要注意服药后的一些不良反映。
学者如果能细心体会仲景设苓桂剂既治水饮之邪,又御小青龙汤之变,则得心应手!庶几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