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四步骤交通需求预测模型(3.2)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52
合肥市郎溪路(裕溪路~包河大道)建设工程第三章交通预测与分析项目概况.1 项目背景合肥市郎溪路(裕溪路—包河大道),是合肥市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肥市畅通二环中重要的一段,起到连接主城区、北部组团和东部组团,同时与西部城区沟通的重要作用,也是合肥市主要的交通走廊,起到替代现状东二环路,疏导、屏蔽穿越中心区的过境交通的作用。
3.1.2研究对象及其特点郎溪路是合肥城市二环畅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通量及客流与其连接道路乃至整个城市道路网是分不开的,因此不能仅以郎溪路为孤立的研究目标,必须以城市区域道路整体网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应从区域甚至全市范围来预测郎溪路客流与交通量。
因此,本次研究以合肥整个市区的交通需求预测为基础,以郎溪路的核心影响区为重点分析对象。
道路交通量与客流需求的总量取决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交通需求的分布特性取决于城镇体系形态、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特点、产业布局等。
因此,本次客流与交通量预测报告以合肥市区经济、人口、土地利用的研究为基础,进行市区的总体客流需求预测;然后以郎溪路核心影响区为重点,深入分析在不同项目背景下,核心影响区的交通状况,为郎溪路的改造提供可靠的交通分析支持。
3.1.3项目研究内容及目标本项目在结合前期路网规划和宏观客流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实地调查与分析,结合合肥市现状和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对郎溪路在未来年的交通需求,分方式、分阶段的客流需求等进行预测,以期为了给郎溪路的改造提供依据,以确保郎溪路设计改造的更科学性与合理性。
本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交通需求预测◆经济发展预测◆人口发展预测◆客运交通需求预测◆货运交通需求预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2)道路交通量预测●无项目/有项目背景下,合肥市机动车交通量分配预测●无项目/有项目背景下,郎溪路路段、交叉口交通量预测3.1.4预测年限及范围城市交通规划从规划时间跨度来划分可以分为近期交通规划(3~5年)、中远期规划(5~20年)和发展战略规划(20~50年),因此根据本项目合同基本要求,本次交通需求预测分为近期和远期,具体如下:近期:2018年远期:2033年预测范围:郎溪路西起马鞍山路,东至裕溪路,全长约公里路段。
本次交通需求预测包括两个部分:背景交通需求预测和项目交通需求预测。
根据建设单位项目进度安排,预计2025年新建项目投入使用,综合判断为:选取投用后第 5 年,区域交通量趋于稳定,交通规律基本形成。
因此,本次交通影响评价确定以地块投用 5 年后即 2030 年的稳定期作为项目分析年限。
背景交通一般由两部分组成:通过性交通和到达性交通,通过性交通主要取决于研究区域的区位特点,到达性交通则与研究区域的建设开发情况直接相关。
➢年增长率法预测模型如下:Qd = Q(1+ K)n式中:Q d——目标年 (2029 年) 交通量;Q0—基年(2024 年)交通量;K ——年增长率;n——预测目标年相对于基年的年数。
➢通行能力反算法适用于道路通行能力趋于饱和或现状流量较少(或无现状流量) 、而将来可能发生突变的情况。
通行能力反算法是根据道路的通行能力、道路的功能等级、在城市中的区位、道路两侧开发建设情况等综合确定道路的背景饱和度。
考虑到本项目地块位于下中坝片区,区域内现状道路除主干路外交通量较小,区域交通运行状况良好;区域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大和现有住宅的入驻强度加大,区域路网未来的交通量将会有一定的增加。
因此,结合各条道路的实际情况,采用年增长率法和通行能力反算法对背景流量进行预测。
考虑到区域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区域主要道路将承担更大量的到发交通和过境交通,作为商业功能区,该区域的交通高峰期将会与现有城市高峰期基本一致。
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并根据道路服务求的土地利用开发强度、道路功能和性质,以及南充市近年不同道路的交通流量增长的统计规律,确定区域道路背景流量增长规律。
背景增长率确定主要依据项目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路网现状流量、嘉陵区土地利用规划,并结合《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南充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确定。
四川南充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发布,截至2023年6月,南充市机动车保有量1222937辆, 位于成都、绵阳之后,居全省第三。
第三章交通预测本项目建设有规划城市次干路及住宅小区道路,城市次干路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而小区道路为小区服务,交通流量小,故本章仅对规划的城市次干路进行交通量预测。
3.1现状道路交通量及评价本项目周边道路建设情况:已建的主干路西鹅路,支路文山路,拟建设主干路西外环路,项目区内有村级路网体系。
本项目能有效分流主干路西鹅路、柳工大道的交通量,能有效的可疏散河西农产品交易服务中心交通压力,同时作为城区内部的衔接道路,对出入的居民起到极大的服务作用。
3.2交通量预测交通量预测工作是在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及特点的基础上,预测道路远景交通量,为合理选择技术标准、建设规模提供依据。
常用的道路交通预测方案采用“四阶段模型法”,即首先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划分交通小区,然后遵循出行发生/集中、出行分布、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四个步骤,来预测目标年项目影响区的交通需求以及道路的交通流量。
如下图:本项目所在区域为规划区域,目前土地利用强度不大,项目南面为河西粮食生产加工及仓储项目,北面为河西农产品交易服务中心,预测思路是:首先按照相似的土地利用区域划分为一个交通小区,重要的交通出入口也设置一个交通小区,根据个分区的规划土地利用以及规划人口数目,参考柳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交通调查数据,并结合本区域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人日均出行次数以及个交通方式的分担比例,确定各分区交通发生吸引总量,再由规划的土地利用根据柳州市综合交通规划数据标定的重力模型确定交通分布,最后进行交通分配得到本项目的预测交通量。
对外交通方面采用弹性系数法,根据预测经济增长率推求客货运量增长率求得未来年的对外交通。
1)路网的拓扑路网的拓扑是交通量预测的重要基础工作。
路网是以规划路网方案为基础,参考目前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
首先以道路的交叉口为节点,以其坐标确定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节点的交通转向限制等参数,然后连接各节点成为路段,并确定路段的道路等级、车辆的自由流速及路段通行能力等基础数据。
交通预测模型【对各种交通流预测模型的简要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日趋严重。
多年来,世界各国的城市交通专家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法,试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交通流预测在智能交通系统中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几十年来,专家和学者们用各种方法建立了许多相对精确的预测模型。
本文在提出交通流短期预测模型应具备的特性的基础上,讨论了几类主要模型的结果和精确度。
关键词:交通流预测;模型;展望20世纪80年代,我国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预测研究尚处于探索成长阶段,交通量预测主要采用个别推算法,又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直接以路段交通量作为研究对象;间接法则是以运输量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转换为路段交通量。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公路建设项目,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交通量分析预测多采用“四阶段”预测,该法以机动车出行起讫点调查为基础,包括交通量的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选择和交通量分配四个阶段。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和学者利用各学科领域的方法开发出了各种预测模型用于短时交通流预测,总结起来,大概可以分为六类模型:基于统计方法的模型、动态交通分配模型、交通仿真模型、非参数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混沌理论的模型、综合模型等。
这些模型各有优缺点,下面分别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基于统计方法的模型这类模型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处理交通历史数据。
一般来说统计模型使用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它假设未来预测的数据与过去的数据有相同的特性。
研究较早的历史平均模型方法简单,但精度较差,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内解决不同时间、不同时段里的交通流变化问题,但静态的预测有其先天性的不足,因为它不能解决非常规和突发的交通状况。
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比较成熟,用于交通流预测,所需的检测设备比较简单,数量较少,而且价格低廉,但缺点也很明显,主要是适用性差、实时性不强,单纯依据预先确定的回归方程,由测得的影响交通流的因素进行预测,只适用于特定路段的特定流量范围,且不能及时修正误差。
交通四阶段法详细介绍交通四阶段法是指交通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交通流量的分析和预测,将交通流量按照时间和空间分段,进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交通四阶段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观察阶段观察阶段是交通四阶段法的起点,通过观察交通流量的变化情况,获取交通流量的基本数据。
在这个阶段,交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如安装交通摄像头、使用交通流量监测设备等,对交通流量进行实时观察和数据采集。
同时,还可以通过交通巡逻、现场勘察等方式,获取更全面的交通情况。
第二阶段:分析阶段在观察阶段的基础上,交通管理人员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阶段主要包括对交通流量的数量、速度、密度等进行统计和计算,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了解交通流量的分布特征、拥堵情况、高峰期等,进而为下一阶段的预测和管理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预测阶段在分析阶段的基础上,交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和经验方法,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交通情况进行预测。
预测阶段的核心是通过建立交通流量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变化趋势。
这样可以提前预判交通拥堵的可能性,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交通疏导、限制通行等,以减少交通拥堵的发生和影响。
第四阶段:管理阶段管理阶段是交通四阶段法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这个阶段,交通管理人员根据前三个阶段的结果和预测,制定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并进行实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改变交通信号配时、增加交通警力、调整道路通行方向等。
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总结:交通四阶段法是一种科学的交通管理方法,通过观察、分析、预测和管理四个阶段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交通管理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交通管理人员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不断完善交通四阶段法,以应对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和挑战。
只有通过科学的交通管理,才能实现道路交通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绪论1交通需求的分类:本源性交通需求,例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看病。
派生性交通需求,例如:业务、工作。
2交通规划的定义: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办法。
3交通规划的分类:1按位移对象的分类:旅客交通规划、货物交通规划2按交通方式分类:综合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公路交通规划、铁路交通规划、港湾交通规划、空港交通规划3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4按交通服务分类:公共交通规划、特定户交通规划、特定交通服务规划5按交通服务对象空间规模分类:国际交通规划、全国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地区交通规划6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近/短期交通规划、中期交通规划、远/长期交通规划、远景交通规划4四阶段预测法:1交通发生与吸引2交通分布3交通方式划分4交通流分配5四阶段法中每一阶段的内容、作用、目的和常用方法?第一阶段交通生成预测:内容:求出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目的:未来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常用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第二阶段分布交通量预测:内容: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转化成各小区之间的空间OD量即OD矩阵。
目的:预测各小区之间的。
qij常用方法:增长系数法(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佛尼斯法)综合法(重力模型法)第三阶段交通方式划分内容:将各小区间的全方式分布量划分为分方式分布量常用方法:全域模型、TI模型、出行端点模型、径路模型probit模型法、logit模型法第四阶段交通流分配内容: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或OD)交通量qij。
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a的交通量xa。
目的:求出径路交通量和路段交通量。
新建城市道路可行性研究交通需求分析研究摘要:交通需求预测是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交通需求预测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科学合理的交通需求预测可以为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计划及可行性研究等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采用四阶段交通预测模型对新建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剖析了交通需求预测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四阶段方法在新建城市道路可行性研究中运用的适用性、模型的选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与深入分析,以沈阳市新建仙女河路为案例,对交通需求预测进行了实例分析与研究,并通过四阶段预测结果进行了新建道路交通影响评价。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方法;交通测试;影响评价1 引言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指出: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的主要依据[1]。
道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路网状况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评价、预测以及勘察工作的基础之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实施的可能性,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报告[2-3]。
交通需求预测是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项目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交通需求预测的水平和质量的直接影响[4]。
2交通需求影响因素2.1 交通小区划分进行新建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的交通分析时,需要全面了解项目影响区内的交通源和交通源之间的交通流分布特征,而交通小区划分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交通数据的采集、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的工作量与精度。
根据可行性研究的深度要求,考虑资料搜集等因素,项目周边小区会划分相对细致,项目较远的外围区可以根据行政区划或者空间分布方向进行虚拟小区划分。
2.2 交通基础资料的调查建立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分析交通的供求平衡,预测建设项目路段未来交通量和有关的转向交通量,通常要进行不同规模的交通调查,获取交通分析必须的基础数据,其好坏直接影响交通分析的准确性,在可行性研究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背景交通需求预测常用方法
交通需求预测建模即传统的“四阶段法”---出行产生,出行分布,方式划分,交通分配。
1)建设项目交通需求预测主要包括目标年背景交通量预测和拟
建项目新增交通量预测两方面。
目标年交通量即为背景交通量与拟
建项目新增交通量之和。
2)背景交通量预测基本上采用增长系数法(TransCAD软件结果)。
预测的前提条件无外乎:人口岗位的发展变化、机动车数量的变化、出行总量的预测及出行特征变化的趋势(出行强度、出行距离、出行方式结构比重)。
有了前提条件,加上对基地周围的道路功能的分析、高峰小时系数及大型车比例,就可以用增长率发来预测背景交通
量。
3)项目新增交通量指远期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交通影响范围
内路网所蒸蛋的完全由基地项目产生的交通量。
项目交通量的确定,主要分为两个步骤:a:项目出行量预测(出行产生率法);b:项目出行量分配(圈层外推法)。
4)出行预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有基地的岗位数与每个岗位平
均的出行吸引率来计算;另一种是由基地的建筑面积及其吸引率来
计算。
吸引率一般来源于基地所在城市的吸引点调查数据。
吸引率
包括来客和从业人员的出行人次。
5)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所发生的出行特征区别很大,可根据基地内部不同建筑的不同功能类型来进行出行预测。
在预测其出行发生量之后,在依据方式划分比例,求的不同方式的出行量。
6)叠加交通量为背景交通量和新增交通量之和。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交通生成模型交通出行生成模型是用于预测一个交通小区每天或每一高峰时段所生成的交通出行量。
交通生成预测是在研究城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预测划分的各个交通小区可能产生或吸引的交通总量。
即0D 矩阵中行和列交通生成模型分为交通产生模型及交通吸引模型两个部分,常用的模型包括增长率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类型分析模型等。
增长率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从OD调查中,可以得出单位用地面积、单位人口或单位经济指标等参数的交通产生、吸引量,如果假定其交通量是稳定的,则根据未来各交通区的用地面积、人口数量或经济指标等参数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回归分析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假定未来年的交通生产量与各因素(自变量)的关系与当前年相同。
根据调查资料,建立交通产生或吸引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利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类型分析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以家庭为分析单位,根据对出行起决定作用的一些因素将整个对象区域的家庭划分成若干类型。
以基于同一类型的家庭出行因素相同、各家庭的出行次数基本相同、各类家庭当前年的出行率一直到未来年都不变的假设,确定未来年各类家庭的出行率和各交通小区中家庭数目,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二、交通分布模型交通出行分布模型预测从每一个出行发生的交通小区i到每一个出行吸引的交通小区j的出行交通流q,,推求各个交通小区间的交通分布量,构成一个分布矩阵。
出行分布模型的种类较多,如增长系数模型、重力模型、机会模型等,其中重力模型使用最为普遍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假定交通分布的模式在当前年和未来年变化不大,能够用某一增长系数对未来年的交通分布状况进行预测。
增长系数模型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分布模型,包括平均增长率模型、Detroit模型及Frator模型等。
重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交通,I\区i到交通小区j的交通分布量与交通小区i的交通产生量、交通小区j的交通吸引量成正比,与交通小区i和j之间的交通阻抗系数参数(如两区之间交通的距离、时间或费用等)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