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沉船残骸清除公约的战略选择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67.96 KB
- 文档页数:6
IMO解释《内罗毕残骸清除公约》
李桢
【期刊名称】《中国海事》
【年(卷),期】2016(0)10
【摘要】9月7日至8日,第7届海上救助和事故响应会议在伦敦召开,该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即《内罗毕残骸清除公约》。
IMO的Jan de Boer深入分析了该公约,公约为计划清除或已清除可能威胁航行安全、海洋环境以及岸线或相关利益方的船舶残骸的国家提供了法律依据。
该公约还提供了统一的国际规则,以迅速和有效地清除位于领海之外的船舶残骸,以及在各国领土,包括领海中,选择性地适用规则。
【总页数】1页(P58-58)
【关键词】IMO;公约;清除;残骸;海上救助;航行安全;法律依据;海洋环境
【作者】李桢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92.22
【相关文献】
1.浅析《2007年内罗毕国际残骸清除公约》对我国残骸打捞清除工作的影响 [J], 陆超楠
2.《2007年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2月11日对我国生效 [J], 张艳玲
3.沉船残骸强制打捞法律关系问题之探究r——以《2007年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与国内法为视角 [J], 肖立楠
4.沉船残骸强制打捞法律关系问题之探究——以《2007年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与国内法为视角 [J], 肖立楠;
5.浅析《2007年内罗毕国际残骸清除公约》对我国残骸打捞清除工作的影响 [J], 陆超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化解海事管理机构在沉船打捞中的尴尬盛萍【摘要】@@ 一、沉船打捞问题导致海事管理机构的尴尬rn目前,沉船打捞问题是很多国家和国际海事组织面对的一个难题,也是航运业和保险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沿海水域内沉船残骸得不到及时清除,对船舶航行安全和水域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期刊名称】《世界海运》【年(卷),期】2010(033)009【总页数】3页(P58-59,62)【作者】盛萍【作者单位】山东海事局【正文语种】中文针对海事管理机构在沉船残骸打捞费用难以解决方面的问题,结合海事工作的实践与经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灵活处理、与地方打捞公司建立共赢合作机制、打破垄断、积极推动《国际残骸清除公约》、与地方政府积极合作等建议。
Aiming at solving maritime administration’s diff i culty in the wreck salv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proposals such as fl exible strategy, establishing win-win cooperation mechanism with local salvage companie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Removal of Wrecks”, establishing the active cooperation with local governments on the basis of maritim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一、沉船打捞问题导致海事管理机构的尴尬目前,沉船打捞问题是很多国家和国际海事组织面对的一个难题,也是航运业和保险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沿海水域内沉船残骸得不到及时清除,对船舶航行安全和水域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析海上残骸清除之法律对策
史景利
【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1)005
【摘要】海上运输是高风险行业,运输过程中事故频发,导致船舶沉没,大量海上残骸存在。
海上残骸清除是目前航运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焦点,若要及时有效地清除海上残骸,资金是关键。
明确残骸清除责任人及其责任,引入沉船沉物强制打捞清除强制保险制度,设立海上残骸清除基金,是目前解决海上残骸清除费用难题较为合理有效的方案。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史景利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3.993
【相关文献】
1.内罗毕国际残骸清除公约履约应对 [J], 罗林军
2.《2007年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2月11日对我国生效 [J], 张艳玲
3.船舶残骸强制打捞清除法律问题研究 [J], 吴宜峰
4.中国批准加入《2007年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 [J],
5.中国海事同签发《残骸清除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证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难救助海区优化选择研究作者:李成海胡甚平崔建辉王建涛来源:《航海》2022年第04期摘要:为了在现有海难救助力量前提下,根据季节性海况变化及海难事故高发区变化的实际,及时调整海难救助力量驻防海区,以期达到海难救助能效最大化。
采用Stackelberg计算方法,构建遇险船舶所在海区海难救助驻防海区选择模型,根据我国季风变化和海难事故高发区变化实际情况,运用灵敏度分析计算法对长江口等海区进行实例验证计算。
验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海难救助重点驻防海区为长江口和珠江口。
本研究的选取模型和算法符合中国海难事故高发区变化实际,为科学调整海难救助驻防海区提供决策依据,以期维护成船舶海上航行安全。
关键词:海上交通事故;Stackelberg计算;救助海区选择模型;救助成功率中图分类号:U698.60 引言近年来海上船舶的大型化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船舶海难事故仍然频发,给人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海难救助力量作为我国海上救助的主力军,但是限于有限的救助力量,不能实现救助力量海区全覆盖。
另外,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区范围大、航道狭窄且碍航物多,以及季节变化海区风浪变化海难事故高发区亦随之变化。
根据海难事故高发区变化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海难救助力量驻防海区,以达到提高海难救助成功率提供理论支持,以便保护海上船舶航行安全。
现有中外关于海难救助研究成果,如:钱竞舟[1]对中美两国在海难救助机构设置、装备和分级体系及法律建设的比较、分析研究;潘涛[2]以我国南海的三个岛礁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模糊评判模型,对两栖飞机岛礁部署进行可行性评估并验证评估模型的实用性;袁曾[3]综合海难救助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国内法律对于生命体的客体地位,对海难救助报酬及救助体系的研究; 崔泽汉[4]利用可拓学理论构建海难救助质量评估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估模型的权重系数,并实例验证分析模型的实用性研究,为海难救助质量评估提供理论依据;齐壮等[5] ,根据现有北部海区救助力量部署实际,构建海难救助力量部署模型,并采用MATLAB法优化,对青岛与北海4号位海区适当位置处布置救援船舶待命点的研究;马学习[6] 关于海难救助合同及请求救助报酬金额确定,并以案例分析;王炜等[7]关于海难救助面临的风险以及提高救助效益降低被救助船舶所面临危险的研究。
{I}J 缸金 2014・1(上) ◆社会观察
‘ 残骸,概念及范围之研究
黄微刘轩昂 摘要古残骸打捞在残骸打捞清除领域具有特殊性,因此古残骸打捞经常与普通残骸打捞适用不同的法律,故而明确“古 残骸”的概念和范围有利于明确残骸打捞的法律适用。本文将参考国际公约、国外立法对“古残骸”的定义,审视我国立法 相关定义,指出其不足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古残骸打捞水下文物。 作者简介:黄微、刘轩昂,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法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09 592(2Ol4)l・171-02
无论是藏有许多爱德华时代奇珍异宝的“泰坦尼克号”,还是 2007年被美国奥德赛海洋探索公司发现的承载了重达22.2吨金 银钱币的西班牙古沉船,又或是运载了大量宋代宝贵瓷器的“南 海一号”,古沉船本身及其所承载的物品的价值之高让人无法不 为之惊叹。 与普通残骸打捞相比,古残骸打捞具有特殊性。古残骸打捞 耗时长、资金需求大、科学技术水平要求高,残骸所有权归属难以 确定,且在打捞批准的国家有权机关、法律保护的目的和原则、适 用法律、打捞人的报酬等方面均与其他普通残骸打捞不同。国内 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应当将残骸打捞分为古残骸打捞和普通残骸 打捞两个种类。因此笔者认为,确定残骸打捞的适用法律、调整 理清残骸打捞法律关系便必须以明确古残骸和普通残骸的边界 为前提。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 文物保护条例》修改之际,本文将考察有关国际公约和部分国外 立法,审视我国在古残骸打捞方面的立法现状,并提出建议。 一、国际公约与外国立法对“古残骸”的定义 国际公约方面,与古残骸打捞清除有关的公约主要有三个: {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2001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及 {2007年残骸清除公约》。{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中没有出现 “古残骸”的概念,更没有“古残骸”给出精确的定义,但其允许各 国在签字、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时就“有关财产为位于海床上 的具有史前的、考古的或历史价值的海上文化财产”做出保留。 {2001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也没有“古残骸”的概念,但“古 残骸”被纳入“水下文化遗产”范围而成为公约主要保护对象之 一。公约第一条“定义”的第一款给“水下文化遗产”规定了三个 要件:时间要件为“至少100年”,其中空间要件为“周期性地或连 续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性质要件为“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 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此外,为了使“水下文化遗产”的 范围更为明确,公约还具体列举了三项内容,其中第(ii)项“船只、 飞行器、其它运输工具或上述三类的任何部分,所载货物或其它 物品,及其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样地,{2007年船 舶残骸清除公约》也没有“古残骸”的定义,当“古残骸”满足“残 骸”概念和其他公约条件时受该公约制约。然而,即使排除未生 效的现状不看,它适用于古残骸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小的,因为残 骸清除公约的保护范围是专属经济区,一个古残骸较少出现的地 方。为了让三个公约关于“古残骸”的概念和范围的区别更加清 晰,笔者制作表格如下:
摘要我国是拆船大国,拆船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我国政府向来高度重视拆船业的规范管理,并积极督促企业增加拆船防污设施的投入,加大对拆船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因此我国拆船业的环保和安全工作也走在世界前列。
正值新的《国际安全与环保拆船公约》(下文简称《拆船公约》)通过,为我国拆船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拆船公约》结束了长期以来全球拆船业缺乏强制性标准的时代,第一次将环保理念应用到船舶的整个生命周期,要求船舶从设计、建造、营运到拆解,整个生命周期都要受到该公约的制约。
公约通过后,业界深为关注。
其中,对公约附录1和附录2中有害材料的禁止或限制使用,是该公约的核心。
由于我国的拆船业发展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而且主管机关对拆船业的行政监管和行政执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拆船业环保和无害化发展的瓶颈。
为了使拆船业能健康发展下去,成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产业。
笔者从《拆船公约》角度出发,首先介绍了公约的基本情况、发展进程、在环保安全方面的要求,以及公约的影响、评价;其次,联系我国拆船业的过去、现状等,分析了拆船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公约生效对我国拆船模式带来的影响;再次,为了更深入理解公约在环保安全方面的要求,笔者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了《拆船公约》与我国现行法的不同规定,从无害化拆船对船舶的有害材料控制、船舶检验和发证要求,对拆船主体的要求,对行政监管的要求四方面入手,探析了公约生效后可能对主管机关、拆船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带来的影响;最后,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促进拆船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即完善拆船法律体系,完善拆船污染环境的管理体制,加强相关部门的行政执法,鼓励拆船企业绿色拆船,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遵循公约要求,可持续地发展拆船业。
关键词:拆船业,环境污染,拆船公约ABSTRACTThe ship-breaking capacity of our country is on the first class of the world. As our government puts great importance t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ship-breaking industry on the system level, actively encourages enterprise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ship-breaking anti-pollution facilities, and increase the training intensity, Chinese ship-breaking indu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ty also walk in the front of the world. Coincided with the adoption of the new Convention, that i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Safe and Environmentally Sound Recycling of Ships, brings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challenges to the ship-breaking industry.Unlike previous guidelines and conventions, the new Convention is mandatory.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t realizes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out a ship’s entire life cycle. The Convention requires a ship to conform with its regulations from cradle to grave. It aroused great interest across the industry, as it covers from ship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to recycling. Especially, Appendix I and Ⅱof the convention, part of the core of the Convention, provides lists of hazardous materials, which are prohibited or restricted install or use during the above periods.However, because of a wide variety of problems for Chinese ship-breaking industry itself, as well as the issues in the regulatory and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of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the above factors finally constrain the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harmlessly and protectively.In order to make the ship-breaking industry develop orderly and be a truly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ship-breaking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onvention.The autho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history, environmental safety requirements of the Convention, preliminarily the impact assessment. Secondly, understands the ship-breaking industry’s current situation from the past, anticipat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under the implement of the Convention. Thirdly,for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ven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four subjects ---- hazardous materials to be controlled, ship survey and certification, ship-breakingyards and the authority party, as the analysis of the object. In use of the methods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he author hopes to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legal law and the Convention.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at legislate the laws through improving the legal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ship-breaking,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establish standards of management procedure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ship-breaking, strengthen the executive law enforcement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encourage ship-breaking industry to ship-breaking harmlessly, and so on. Make the ship-breaking industry hav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le adapt to the Convention.Qin Yujie(International Law)Directed by Professor Yin DongnianKEYWORDS: ship-breaking industry, environment pollution,the Ship Recycling Convention目录引言 (1)第一章《拆船公约》概述 (2)第一节公约通过的背景 (2)一、拆船作业固有的高危、高污染性 (2)二、金融危机引发航运市场低迷 (2)三、拆船业亟需国际强制性规范的统一 (3)第二节发展进程 (3)第三节公约在环保安全方面的要求 (5)一、《拆船公约》简介 (5)二、公约在环保安全方面的要求 (7)第四节对《拆船公约》的评价 (9)一、公约的积极意义 (9)二、公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9)第二章《拆船公约》对我国拆船业的影响 (12)第一节我国拆船业的发展概况 (12)一、我国拆船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及现状 (12)二、我国拆船发展中的无害化实践 (13)三、我国拆船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4)第二节公约影响下的我国拆船业发展前景 (16)一、公约对我国拆船模式的影响 (16)二、公约影响下,我国拆船业机遇和挑战并存 (18)第三章无害化拆船对船舶配备的要求 (20)第一节对船舶的有害材料控制方面的要求 (20)一、有害材料控制在国内法中的规定 (20)二、公约对控制有害材料使用的规定 (20)三、有害材料控制对我国各行业的影响分析 (22)第二节船舶的检验和发证方面 (23)一、国内法对拆解船舶检验和发证的要求 (23)二、公约对拆解船舶检验和发证方面的规定 (23)三、公约对我国船舶检验提出的要求 (24)第四章无害化拆船对拆船主体的要求 (25)第一节有关拆船主体安全和无害化拆船的规定 (25)一、我国关于拆船主体的规定 (25)二、公约对拆船主体的规定 (27)第二节拆船主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9)一、拆船主体承担的行政责任 (29)二、拆船主体承担的民事责任 (31)第五章无害化拆船对行政监管的要求 (34)第一节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的管理体制问题 (34)一、我国拆船主管机关的种类及主要职责 (34)二、关于待拆解船舶进口活动的审批 (35)三、拆船主管机关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35)四、公约对管理体制提出新要求 (36)第二节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的行政执法问题 (37)一、拆船主管机关在行政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37)二、公约影响下的行政主管机关的监管 (38)第六章公约影响下,促进拆船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40)第一节完善拆船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管 (40)一、完善拆船污染环境的管理体制 (40)二、加强拆船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 (46)第二节鼓励拆船企业“绿色拆船”,建设低排放、轻污染的绿色拆船厂. 48第三节提高航运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 (50)第四节发挥行业协会在防止拆船污染环境方面的作用 (51)结论 (53)参考文献 (53)致谢 (58)引言航运业、造船业、拆船业三者循环为一体,在某种程度上,拆船业在满足造船业、航运业发展需要,提高航运安全性的基础上,还可以形成一个以拆解业为龙头、以拆解物资循环利用和深加工为产业链的产业群,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解决就业问题,拉动GDP增长,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拆船公约对我国拆船业的影响及健康发展-海事海商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0 引言2008 年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各行各业,国际货物贸易持续下滑,世界经贸货运量有80%靠航运完成,全球航运业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船舶运力大量过剩以及船舶老龄化加速了船舶的拆解,导致了己经历 4 年低谷的世界拆船业在2008 年后半年开始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从2007 年的世界年拆解量只有500万载重吨上升到2008年的1 400万载重吨,在2011 年迎来了十年来的最高峰,超过3 900万载重吨,拆船浪潮一直持续到现在,且没有显示出降温的迹象。
面对庞大的拆船市场,许多国家和地区正积极发展拆船业务并给予政策扶持,其中亚洲地区中孟加拉国、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被称为世界四大拆船国,其年均拆船总量之和相当于世界拆船总量的90%.而且排名前三位的是孟加拉国、印度和中国,其各自拆船量都的超于第四位的巴基斯坦。
近五年来前三大拆船国的年均拆船量总和占世界拆船总量的80%以上。
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内世界拆船浪潮将持续,世界拆船业三足鼎立局面将进一步加强,三国拆船业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1 拆船公约的出台为应对拆船作业中的安全、健康和环保等相关问题,1973 年IMO 通过了《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海上污染公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了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国际公约,其中包含了对待拆解船舶的相关规定。
2003 年IMO 通过了《IMO 拆船导则》,主要通过船舶的设计营运以及拆解之前规范化,保障船舶拆解过程的安全和降低环境风险。
但此导则只属建议性质,没有法律强制性。
由于这三个导则均非强制性,缺乏法律约束力,各国拆船企业为避免增加拆船成本、削弱价格竞争力,履行情况并不理想。
2009 年5 月,国际海事组织在香港召开大会,通过了《2009 香港国际安全与无害环境拆船公约》(以下简称拆船公约或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