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24.99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残骸清除公约》的创新点、我国加入的局限性摘要:船舶发生倾覆、沉没、搁浅等海上事故后,产生的沉船、沉物极有可能对航行安全,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保护构成损害或损害威胁,需采取紧急措施清除打捞这些沉船、沉物。
国际社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海上沉船沉物打捞清除法律的统一问题。
几经周折,imo终于在2007年5月14日至18日在联合国驻内罗毕办事处召开的外交大会上,审议并最终通过了《内罗毕国际残骸清除公约》(简称《残骸清除公约》)。
关键词:残骸清除公约;清除费用追偿制度;”强制保险或经济担保证明”条款一“强制保险或经济担保证明”条款(一)条款内容摘要及证明取得程序《残骸清除公约》共有二十一条,其中第十二条”强制保险或经济担保证明”是其重要的创新点。
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300总吨及以上且悬挂一缔约国国旗的船舶的登记所有人,须维持保险或其它财务担保,例如银行或类似机构的担保,以便按照等同于适用的国内或国际限制机制规定的责任限制承担本公约规定的责任,但在任何情况下不超过根据经修正的《1976年海事索赔责任限制公约》第6(1)(b)款所计算的船舶责任限制的数额。
”第二款规定:”船舶登记国的有关主管当局在确定第一款要求得以符合后,须向300总吨及以上的每一船舶签发一证书,证明按本公约规定维持的保险或其它经济担保有效。
对于在缔约国登记的船舶,此类证书须由该船舶登记国的有关主管机关签发或核证;对于没在缔约国登记的船舶,此类证书可由任一缔约国的有关主管机关签发或核证。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有关主管机关应该是根据船舶所有人或其他投保人投保强制保险、保险人出具强制保险的证明以后才签发强制保险证书的。
也就是说,出具强制保险证明是签发强制保险证书的前置程序。
因此经济担保的提供人必须是有经济实力的银行、有相应经济能力的其他组织或担保组织能够成为其他经济担保的担保人。
这里的经济担保,从立法目的的角度来说,是对残骸清除费用偿付的一种事前预防,是为了保证海上事故发生之后残骸清除费用得以及时有效的偿付而设立的一种事前预防机制。
船舶残骸强制打捞清除法律问题研究作者:吴宜峰来源:《中国水运》2021年第02期摘要:遇难船舶的残骸清理问题一直是实践中一个较为困扰的问题,残骸的清除和打捞的费用高昂,常常给受损方带来很大的负担,然而航道的通航流畅,海洋环境的保护又是事关公共利益的重要条件,成为了行政机构需要严格监督和管理的必要事项。
在实践中,由于清理费用和清除必要性的尖锐矛盾,承担打捞清除的必要费用常常给船東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对其个人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打击,也因此影响了航运的发展。
本文试图通过保险方法以及责任限制手段尝试解决此种费用负担的困境。
关键词:残骸清理;内罗毕公约;强制保险;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1)02-0055-021 船舶残骸清理费用的法律性质王欣在《强制打捞清除行政与民事法律问题》一文中阐述,在行政法律关系上,适用于打捞清除的行政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包括《海上交通安全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等。
强制打捞清除作业的行政法律问题,主要涉及打捞单位的资质、打捞清除作业的管理、对外商参与清除我国沿海水域残骸作业的管理等。
在民事法律关系上,我国法律通俗认为强制打捞清除残骸行为既是行政责任也是民事义务,并且在不同的当事人之间存在着行政法律和民事法律联系,这也是我国法律上强制打捞清除行为的法律特征:在行政部门和责任方之间存在着行政关系,而在责任方和残骸打捞单位之间成立一种民事关系(当打捞单位是由责任方指定时),或成立一种类似民事关系(当主管机关指定打捞单位时)。
通过船舶残骸清理的法律性质我们可以得出,在我国的船舶残骸清理法律关系中,极大地突出了清理效果和清理费用的矛盾,船舶清理的监督管理职能归主管单位也就是海事局享有,为了满足行政法规的要求,主管单位需要强制让船方承担清除工作,以满足自身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船方的费用负担过大,这不仅可能伤害船方的利益,甚至导致船东的直接破产,更有甚者可能带来行政管理的弊端,根据相关的行政法规,除了表层的残骸清理之外,有些沉物可以陷入航道的淤泥之中,虽然短期之内可能暂时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在未来,海底的状况发生变迁之后,就有可能诞生阻碍航道的各种问题,甚至破坏海底生态环境。
第30卷第4期世界海运Vol.30N o.4 2007年8月W orld Shipping A ug.2007公约动态5内罗毕国际残骸清除公约6简介危敬添X中图分类号:U69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7728(2007)04-0050-041背景情况2007年5月14日至18日,国际海事组织在联合国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办事处召开外交大会,审议并通过了5内罗毕国际残骸清除公约6,其目的是明确沿岸国对专属经济区内残骸清除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及时、有效地清除残骸并对清除费用作出补偿,填补国际法关于残骸清除制度的空白。
早在1993年,国际海事组织法律委员会就开始5残骸清除公约6的起草工作,起初是在工作组内进行讨论,经过多年法律委员会几届会议的充分讨论,于1999年法律委员会第79届会议上初步形成了残骸清除公约的草案。
当时的草案只有17条,后来经过几届会议的反复,终于在2006年法律委员会第92届会议上完成了公约草案的制订。
公约由21条和1个附件组成。
2公约主要条款的内容2.1关于定义(第1条)(1)/公约区域0系指一缔约国根据国际法设立的专属经济区,或者,如果一缔约国尚未设立这种区域,则为该国根据国际法所确定的、在其领海之外并与其领海毗邻的、从测量其领海宽度的基线向外延伸不超过200海里的区域。
(2)/船舶0系指在海洋环境中营运的无论何种类型的船舶,包括水翼艇、气垫船、潜水器、浮动航行器和浮动平台,但已经固定从事海床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和生产的这类平台除外。
(3)/海上事故0系指给船舶或其货物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损失紧迫威胁的船舶碰撞、搁浅或者其他航行事件,或者在船上或船外发生的其他情况。
(4)/残骸0系指发生海上事故后,一艘沉没或搁浅的船舶;或沉没或搁浅船舶的任一部分,包括当时或曾经在该船上的任何物品;或船舶在海上灭失的并在海上搁浅、沉没或漂浮的任何物品;或即将或合理预期将沉没或搁浅的一艘船舶,若尚未为救助该船或处于危险中的任何财产采取有效措施的话。
2007年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海事》
【年(卷),期】2007(000)008
【摘要】2007年5月14日至18日,国际海事组织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外交大会。
会上,各缔约国对《2007年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进行了审议,通过并明确了该公约将在10个国家批准后12个月后生效。
各缔约国意识到残骸若不予清除可能对航行或海上环境造成危害,确信需要通过统一的国际规则和程序,以确保船舶残骸及时有效清除和赔付所涉及费用,鉴及1982年12月10日订于蒙特哥湾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际海洋习惯法之重要性,公约具体内容如下:
【总页数】3页(P3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98
【相关文献】
1.《2007年内罗毕国际残骸清除公约》的通过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实施对策 [J], 周浩
2.《2007年内罗毕国际残骸清除公约》对我国的影响及履约对策 [J], 段贵军;吕安勤;贺召强
3.《2007年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2月11日对我国生效 [J], 张艳玲
4.中国批准加入《2007年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 [J],
5.《2007年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于2017年2月11日对我国生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沉船强制打捞若干法律问题作者:岳小溪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0期摘要在海上活动中,船舶碰撞事件常有发生,海事行政主管机关为了防止沉船威胁公共航行安全及海上生态环境,在相关责任人没有在限定的期限内打捞沉船时,海事行政机关将采取措施对沉船进行强制打捞,打捞之后依照法律规定向沉船打捞义务人收取打捞费用。
打捞活动涉及的问题相对复杂,然而现阶段我国在相关方面的立法仍不完善,导致沉船打捞及费用追索成为海事行政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一方面,沉船的剩余价值不能得到较好的利用;另一方面,海上航行公共安全及海洋环境将受到威胁。
关键词强制打捞海事行政机关打捞费用权利限制作者简介:岳小溪,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
中图分类号:D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077-03一、具体行政行为对沉船所有人权利的限制在船舶沉没后,如果沉船所有人既没有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打捞沉船,又没有声明放弃沉船的所有权,沉船长时间搁浅在海底将会给海上环境和安全造成隐患,此时,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海事行政机关应当享有对该私人拥有的船舶强制打捞的权力,该权力存在的法理基础是十分值得探讨的,在该法律关系中,海事行政机关和沉船打捞义务人之间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
沉船所有权属于《物权法》调整的范围,我国《物权法》规定的所有权的丧失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因法律行为而丧失,如买卖、赠予合同;第二类是因事实原因而丧失,诸如继承、添附;第三类是公法上的原因,如征收、裁判文书引起的物权消灭。
可以看出,对于沉船未及时打捞的情形,不属于《物权法》规定的丧失所有权的情况。
虽然我国《沉船打捞管理办法》规定了如果沉船所有人没有在规定的时间打捞沉船的话,其将丧失对沉船的所有权,但是《沉船打捞管理办法》只是部门规章,其法律效力要低于作为法律的《物权法》,因此,当二者相冲突时,应当适用上位法,也即《物权法》。
2007年内罗毕国际残骸清除公约文章属性•【缔约国】国际海事组织•【条约领域】海事•【公布日期】2007.05.18•【条约类别】公约•【签订地点】内罗毕正文2007年内罗毕国际残骸清除公约本公约各当事国,意识到残骸若不予以清除,可能对航行或海洋环境造成危害这一事实,确信有必要通过统一的国际规则和程序,以确保残骸及时有效的清除和所涉及费用的赔付,注意到许多残骸可能位于包括领海的各国领土内,认识到在规范清除危险残骸的责任和义务的法律制度方面,可通过其统一获得益处,鉴及1982年12月10日订于蒙特哥湾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海洋习惯法之重要性以及按照那些规定执行本公约的合理必要性,兹协议如下:第一条定义就本公约而言:一、“公约区域”系指当事国根据国际法设立的专属经济区,或者,如果当事国尚未设立此种区域,则为该国根据国际法所确定的、在其领海之外并与其领海毗邻的、从测量其领海宽度的基线向外延伸不超过200海里的区域。
二、“船舶”系指任何种类的海船,包括水翼船、气垫船、潜水器、浮动航行器和浮动平台,但已经就位从事海床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或生产的此类平台除外。
三、“海上事故”系指导致船舶或其货物发生重大损失或存在重大损失紧迫威胁的船舶碰撞、搁浅或者其它航行事件,或者在船上或船外发生的其它事件。
四、“残骸”系指发生海上事故后:(一)一艘沉没或搁浅的船舶;或(二)沉没或搁浅船舶的一部分,包括当时或曾经在该船上的任何物品;或(三)从船舶上落入海中并在海上搁浅、沉没或漂浮的任何物品;或(四)在尚未为援助处于危险中的某船或任何财产而正在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即将或合理预期会沉没或搁浅的该船。
五、“危害”系指:(一)对航行构成危险或障碍的任何情况或威胁;或(二)可合理预期会对海洋环境造成重大有害影响,或对一国或多国的海岸线或相关利益造成损失的任何情况或威胁。
六、“相关利益”系指一沿海国的、直接受到残骸影响或威胁的利益,例如:(一)作为相关人员基本生计的沿海、港口和港湾海上活动,包括渔业活动;(二)相关地区的旅游景点和其它经济利益;(三)沿岸人民的健康和有关地区的福祉,包括对海洋生物资源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以及(四)近海和水下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