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Wingspan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Wingspan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Wingspan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Wingspan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外科技术操作规范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外科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 1、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大于60%。 2、临床反复发作与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相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TIAs或中风发作) 3、无严重全身性疾病,如心脏、肝脏、肾脏功能衰竭 4、狭窄远端血管正常,后循环病变小于20mm,前循环小于15mm 5、急性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 【禁忌证】 1、梗塞后遗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2、无症状狭窄。 3、慢性完全闭塞。 3、狭窄段极度成角。 4、狭窄段血管正常管径小于2mm。 5、颅内动脉弥漫性狭窄。 6、先天性发育不良。 7、烟雾病、动脉炎等少数不明原因的病变。 8、脑梗塞后2周内。 9、2周内曾发生心肌梗塞。 10、严重全身系统性病变。 11、预计生命周期少于2年。

【术前准备及评价】 同颈动脉支架术。 【狭窄血管测量方法】 同颈动脉支架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有条件者尽量插管全麻。 2.经股动脉穿刺,使用6F导管鞘。 3.全身肝素化。术后肝素不中和。 4.一般使用单导丝技术,导丝要求0.014″,长度180cm~190cm。导丝头端软头长度大于10cm。 5.如果狭窄段存在夹层或动脉瘤样扩张,使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造影证实微导管穿过狭窄进入血管真腔后用0.014″交换导丝(300cm)交换,然后再置入支架。 6.可以选择球囊扩张支架,也可选择自膨式支架,选择自膨式支架一定要预扩张。 7.球扩式支架释放压力为所选支架的命名压(Nominal pressure)。逐步缓慢加压,如果释放后支架内仍有残余狭窄,可以选择扩张球囊行支架内后扩张。 8.高度狭窄的患者伴有侧支循环不好者,在支架释放前注意控制血压,收缩压在基础血压的水平上下降20cm~30mmHg,支架术后24小时仍然维持低血压,但如果存在其他血管狭窄,注意血压不能过低,造成低灌注性梗塞。

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及支架植入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对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术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1例支架置入术患者由于血管扭曲支架无法到位而手术终止,其余病例均获手术成功。2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术中、术后出现了心率缓慢、血压下降,给予提高心率、升血压等措施,1周后症状消失;2例术后穿刺部位出现了假性动脉瘤,经加强局部压迫止血而治愈;1例出现肺部感染,经加强抗感染及护理后治愈。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监护,术后加强护理对手术成功意义重大。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1],动脉法数字血管造影,成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方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全脑血管造影(DSA)是神经内科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2]。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有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探讨如何观察、护理、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2月~2007年5月40例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有关护理问题予以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DSA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0~76岁。 1.2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位,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血管鞘,DSA监视40例脑血管病患者,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心理疏导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虽然操作简单安全,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手术,术中有一定的痛苦,难免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影响造影效果。因此,术前一天应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和要求,了解其心理状态,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对介入治疗的预期,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客观分析介入治疗的预后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注意事项、手术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简单介绍造影的程序,可结合介入成功的典型病例教会患者做到精神放松,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以取得其良好的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2.1.2术前体位训练 手术体位采取平卧位,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术后术侧肢体应伸直制动12h.护士应向患者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让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及病理改变,众多研究证实中国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最近我国大样本观察研究发现颅内动脉早期狭窄≥70%是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多,复发风险也明显增加。 所以,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估风险?如何更好的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危险因素?如何给予抗栓治疗方案?支架治疗和药物治疗该 如何选择以及效果如何?为此,《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血管内治疗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力求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方面较为混乱的认识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 美国10%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在中国这一比例超过30%。研究显示对于狭窄≥70%的患者,症状性狭窄的动脉供应区1年卒中复发率高达23%。近期一项关于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研究(CICAS)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46.6%(其中19.6%患者合并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研究同时显示伴随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且住院时间更长,且1年卒中复发率伴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无狭窄患者为3.34%,50%——69%狭窄患者为3.82%,70%——99%狭窄

患者为5.16%,完全闭塞患者为7.40%)。因此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对该人群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药物治疗 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药物治疗一直存在争议,WASID研究显示应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狭窄血管供应区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1%及12%,显示了单纯药物治疗对疾病控制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同时发现华法林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即针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二级预防抗凝治疗并无优势,因此药物治疗的焦点指向了抗血小板治疗。 目前还没有针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单一抗血小板药物与安慰剂、单一抗血小板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比较研究。CAPRIE研究提示对于高复发风险患者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该结论可能也适合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 CLAIR研究中针对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亚组分析发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较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显著降低了第7天微栓子的阳性率和第2天及第7天微栓子的数目,与CARESS研究结论相似。提示在大动脉狭窄出现症状的早期,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尽快中止微栓子的出现,可使早期再发卒中风险降低。SAMMPRIS研究也显示了积极药物治疗(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325mg/d,持续90d)的优势。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传统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WASID研究血压水平与卒中复发的分析结果表明,血压控制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性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性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人民医院心脑科王安宁 动脉粥样硬化,目前来说还是一种不断进展的终生性疾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学改变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全身各个动脉,其常在广泛性血管病变的情况下累及脑动脉;相对颅外动脉血管,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出现较晚;现代影像学和侵入性检查手段的增强、发展和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断增多。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其他动脉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有不同之处,应区别对待。 1.颅内动脉解剖生理学特点 颅内动脉(脑动脉)属肌型动脉,血管周围没有支持组织;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内膜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弹力膜组成,弹力层较厚,可缓冲动脉血对管壁的冲击,内膜的肌纤维和基质随年龄而增加。中膜由10 ~20层平滑肌环组成,随血管口径和血管延伸远端而减少,中膜弹力纤维很少。外膜由结缔组织、神经纤维和营养血管组成,弹力纤维稀少,没有弹力膜。颅内动脉与口径相同的颅外动脉相比,内膜相同,中膜和外膜明显较薄。穿入脑组织的动脉起自蛛网膜下腔内的中动脉和小动脉(管径在1000μm以下) ,进入脑皮质是微动脉(管径在300μm以下)。 颅内动脉壁腔比颅外动脉小,脑内皮细胞以紧密连接方式连接,形成了血液和大脑间的屏障。这些内皮细胞没有窗孔,以紧密连接方式连接,其选择性渗透的屏障作用阻止了大量的物质交换;该屏障即“血脑屏障”。 脑实质内的动脉缺乏外膜,脑动脉几乎无搏动;血循环依靠血管

内的压力对抗脑脊液而运行。 临床上常把脑动脉分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两大类,以顶枕沟为界,脑的前3/5(大脑前部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系供血,脑的后2/5(大脑后部和部分间脑、脑干、小脑)由椎-基底动脉系供血。 2.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硬化可累及全身的多处动脉,包括主动脉、冠状动脉、周围动脉和脑动脉等。病理改变起始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血管壁增厚;且血小板被激活,而聚集、粘附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其组织病理学改变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成分随病变进展,内含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内及细胞外脂肪沉积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不同表现;严重时期形成复合病变,纤维斑块发生钙化、坏死、破溃、出血、血栓形成,堵塞血管。 3.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发病机制 脑动脉,由于有丰富的血循环和Willis环系统,脑动脉狭窄很少影响血流量;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一般低于颅外动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资料明显少于颅外动脉,众知:白种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常发生在颅外动脉,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则更常见于亚洲人、非洲人。近十多年来,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症、感染和炎症反应、损伤等,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多和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_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指南与共识·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 【关键词】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治疗;管理;规范【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1.014通信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 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 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 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通信作者王拥军yongjunwang111@aliyun. com 前 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1]。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据统计,在缺血性卒 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2]。关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 疗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因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相继颁布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5]《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6]《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 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8]《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9]《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10],这些专家共识和指 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临床工 作具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脑动狭窄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发展到对脑组织病理生理学评估 (侧支循环、脑血流及脑代谢)。目前的医疗模式已经逐步转化为以循证医学为辅助的精准医疗时代,大量的国内高标准临床研究已经陆续公布于世,为国人的脑血管病治疗提供指导,许多新发表 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提供了很好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尚未被写入指南及专家共识。因此,中国卒中学会(Chinese Stroke Association,CSA)特 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起草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管理规范的科学声明,意在规范此类疾病的评估与管理,推广新的概念及临床医学证据,为临床医师提供可参考的指导规范,为明确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撰写小组系统检索了自2000年至今发表在PubMed数据库、Ovi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相关文献655篇,根据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 -Analyses,PRISMA)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最终应用文献100篇。 本管理规范中推荐意见的分类和证据等级标准如表1所示。

脑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

脑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 动脉硬化 - 来源:爱心中医药资讯网 所谓脑动脉硬化是指脑血管的慢性与增生性改变,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据美国统计,在脑血管死亡的人群中,半数归因于脑动脉硬化。病理改变可分三型:动脉粥样硬化、弥漫性小动脉硬化,微血管玻璃样变与纤维化,分别与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较为密切,但相互之间又都关系,其他常见病因为肥胖、吸烟、运动太少、内分泌紊乱,遗传等。 脑动脉硬化除了容易并发各种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外,由于严重、广泛的血管硬化、狭窄常可引起局部或全脑血流量减少,而使脑组织缺血、萎缩;脑部细微动脉的硬化,还易引起多发性微栓塞。 当脑功能受到广泛影响并出现特有的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1)神经衰弱征候群:头晕、头痛、失眠、多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期记忆)、思维能力缓慢、活动能力下降。(2)脑动脉硬化性痴呆:主要表现为精神情感障碍。不能准确计算和说出时间、地点、人物,出现明显性格改变,如情感淡漠、思维迟缓、行为幼稚、不拘小节,有时其举动象平常所说的"老顽童",严重者还可出现妄想、猜疑、幻觉等各种精神障碍。(3)假性球麻痹("球"指脑干的延髓):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出现难以自我控制的强哭强笑,哭笑相似分不清、吞咽困难伴呛咳及

流涎等。(4)帕金森综合征:面部缺乏表情,直立时身体向前弯,四肢肌强直而肘关节略屈,手指震颤呈搓丸样,步态小而身体前冲。[治法]:活血通络,滋阴补肾 丹参18 玄参15 麦冬12 生地18 石菖蒲10 川芎15 当归18 黄精18 牛膝10 姜黄10 枸杞子18 夏枯草18 [加减]: (1)肢体麻木,加鸡血藤30 (2)腰膝酸痛,加杜仲18 川断15 (3)四肢颤动不定者,加珍珠母30(先煎) 龙齿30(先煎) (4)失眠者,加酸枣仁18 远志9 (5)抽搐者,加全蝎9 广地龙12 病情分析: 1,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以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2,要注意劳逸结合,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下棋,旅游等.这些活动可以使血流畅通,增强体质. 3,吸烟可引起血管硬化,长期大量饮酒可促使动脉硬化,所以应戒烟和少饮酒. 意见建议: 4,合理的饮食对动脉硬化的预防是有效果的,避免食用量脂脉或胆固醇的食物.瓜果蔬菜,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则应注意补充. 5,要认真坚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这些慢性病的发展可促进脑动脉硬化.

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流程

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流程指导 一、术前准备: ⒈造影医师了解病人情况: ①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尤其麻醉药、造影剂)。 ②体格检查: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注意:双侧股动脉搏动。 ③查阅TCD、CT、MRI等资料,了解病变部位,以便术中重视。 ④术前3~5d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定250mg+阿司匹林300mg或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300mg。 ⒉完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PT、INR、APTT 、肝、肾功能、丙肝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艾滋病抗体、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⒊签定手术授权委托同意书: ①客观地介绍手术情况、获益、风险。 ②病人(病情不允许时注明)和家属同时签字、盖手印。 ⒋病人准备: ①双腹股沟备皮。 ②术前6h禁饮食。 ③术前指导:患者适应性训练,如变换体位、床上排尿、排便、深吸气、屏气、咳嗽等

⒌器械准备: ⒍药物准备:非离子型造影剂200ml、2%利多卡因10ml、软包0.9%氯化钠1000ml×2、肝素钠4支、鱼精蛋白2支、 0.9%氯化钠500ml×2及常用抗过敏、降压药和抢救用药物。 ⒎术前用药:术前3h尼莫地平静脉微量泵3ml/h、术前30分钟鲁米那0.1肌注、碘过敏试验(术前造影剂1ml静脉注射,15min后观察有无心慌、胸闷、皮疹等)。静脉通道平衡盐液500ml。 二、操作程序: ⒈体位:病人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⒉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⒊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⒋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⒌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⒍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病人的监测及护理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病人的监测及护理 刘艳华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病人的监测及护理。[方法]选取26例进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的颅内动脉狭窄病人,对其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病人术中置入支架均一次性成功,置入支架后均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原狭窄部位管腔扩张,血流通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治疗有效率达100%。[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熟练细致的手术操作,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监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7.021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9C-2523-02 颅内动脉狭窄多数由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层组织变性、钙化,管腔内继发血栓,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造成脑缺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1]。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可有效地预防脑缺血发作及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引起的脑梗死[2],改善脑供血,提高生命质量。我科于2011年6月—2011年12月,对26例颅内动脉狭窄病人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6例病人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62岁~76岁;脑梗死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4例;伴随疾病:高血压病8例,高脂血症12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4例;这些病人都有反复发作的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经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后仍有短暂性脑缺血或脑卒中发作。26例均经脑动脉血管造影(DSA)证实: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基底动脉狭窄5例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型及评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型及评估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2013-09-22分享 缺血性卒中是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在亚洲人群、黑人等族裔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术与强化内科药物治疗预防卒中复发的随机对照研究(SAMMPRIS)提示Wingspan支架治疗效果不及药物治疗,虽然该研究在诸多方面存在争议,但是从另一方面提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存在许多问题需深入研究,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级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和分型是介入治疗的基础,文章对此进行了回顾,望今后会出现更加简便、实用的分型,以便临床使用。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诊断 高山、王拥军等教授提出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病理生理机制分为穿支动脉闭塞、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型机制。完善的血管评估是病理生理分型的基础,也是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手段有多种: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巳经广泛应用,且有各自的优缺点,临床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手段。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诊断颅内外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超声检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外缺乏统一的TCD诊断标准和相应的血管狭窄分级的量化指标。高山等根据血流速度及血流频谱紊乱情况,提出了TCD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级标准。刘俊艳等用血流速度>140cm/s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并与MRA进行比较,以验证该标准TCD诊断血管狭窄的准确性,结果发现用140 cm/s为诊断标准来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82.7%、91.4%。 TCD操作技术简单,但对操作者的依赖性很强,受操作技术及方法的影响较大,因此会造成漏诊、误诊和定位不准确,需要正规的培训,丰富的经验,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 影像诊断MRA、CTA和DSA已经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国内研究显示MRA与DSA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符合率为83.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结局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之MRA与DSA对照分析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之MRA与DSA对照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01T14:14:04.963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张子义 [导读]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20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颅内大动脉的累积,血管内发 生粥样斑块、以及并发症,可造成颅内大动脉狭窄, 张子义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201 【摘要】目的评价全脑血管造影术(DS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此组102 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疾病的患者行MRA 检查,1-10天内再行DSA 检查.以DSA 为标准,评价MRA 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及狭窄程度的判断.结果以DSA 为金标准,本组1102支颅内动脉MRA 与DSA 影像诊断一致的有951支,占86.3%;其 中有117支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高于DSA.结论影像筛查方法主要是MRA 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疾病的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DSA 可以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估.【Abstract】Objective Evaluationofwholecerebralangiography(DSA)and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inthediagnosisof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disease.Methods thisgroupincluding102casesofpatientswith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stenosisdiseaseMRAexamination,during1-10daysdoDSAexaminationagain.DSAasastandardtoevaluateMRAofintracranialatherosclerosissusceptibilityanddeterminethedegreeofsteGnosisstricturediseasediagnosis.Results DSAasthegoldstandard,Thisgroupof1102intracranialarteryMRAandDSAimagingdiagnosticconsistentwith951m,Accountedfor86.3%;Thereare117intracranialarterystenosisdegreeofjudgmentarehigherthanDSA.Conclusion MRAinthediagnoGsisof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stenosisdiseasesensitivity,highspecificity,Canbeusedasaimagescreeningmethod,DSAcanaccuratelyassessin Gtracranialarterystenosis.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853-0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颅内大动脉的累积,血管内发生粥样斑块、以及并发症,可造成颅内大动脉狭窄,严重时甚至造 成闭塞.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是检查狭窄性疾病主要诊断方式,目前检查该病的影像学手段主要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 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随着,TCD、CTA、MRA 这些 无创影像技术的发展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检查的准确度,并且该检查具有费用低和创伤小的等优点,所以成为检查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 目前DSA 不被推荐为一线检查手段,主要因为该检查具有创伤性和一定的风险,但是在诊断血管狭窄中,DSA 是金标准,因为检查人要具有相 应的技术水平,并且对设备还有要求,所以在检查血管狭窄时,如果不能确定结果,这时还需要行DSA 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检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2例来自我院2014年1月5日至2015年8月3日检查MRA 与DSA 的住院患者.本组102例患者,男65例,女37例,年龄43-82岁,平均年龄63.6岁,病程1-15天.其中,脑梗死患者为68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为1 8例,并且有19例患者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63例,糖尿病患者有28例.该组患者术前均签署血管造影知情同意书,并行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进行静脉碘过敏检查,并示阳性结果、均已在检查前排除以下病变:严重出血倾向、心、肝、肾疾病、颅内感染以及大动脉炎. 1.2检查方法MRA:使用荷兰飞利浦公司InteraAchieva1.5T超导型磁共振仪,颈部相控阵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在进行MR平扫描后,对三维血管成像采用梯度回波序列.DSA:使用荷兰飞利浦公司AlluraXperFD-20平板血管造影机,对比剂使用非离子型(碘海醇100ml:35g).常规消毒,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鞘管,通过“Y”阀及三通连接持续滴注,行主动脉弓造影时主要采用5F猪 尾巴导管,用5F单弯对双侧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干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进行诊断性造影,如果怀疑血管可能产生 病变时,应增加斜位造影1.3血管狭窄程度诊断标准对血管狭窄的制定标准以欧洲协作组(ECSG)为依据.将狭窄血管依次分为4级、3级、2级、1级、O 级.其中直径狭窄100%时为4级,直径狭窄达到91~99%时为3级,直径狭窄程度达到50~90%时定为2级,狭窄程度<50%为1级,然后为0级. 1.4血管检查对椎动脉颅内段、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分支;基底干动脉以及双侧颈动脉及进行检查.反复对颅内动脉血管壁及管腔的形态进行静态和动态的观察,狭窄程度以最严重的为记录标准.多支血管的多种病变,记录时均按照一直血管病变进 行记录,对双侧血管分别进行计数.2结果2.1对比MRA 与DSA 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均用MRA 与DSA 对本组患者进行检查,检出颅内动脉病变的有1102支,MRA 与DSA 结果对比见表1 由表1、2可见,本组1102支颅内动脉MRA 与DSA 影像诊断一致的有951支,占86.3%;其中有117支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高于DSA,占10.6%;36支颅内动脉狭窄程度MRA 判断低于DSA,占3.2%.颅内动脉MRA 显示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有54例,而显示轻度狭窄的DSA,对狭窄程度征象有着过高估计.以DSA 为金标准,MRA 检查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89.1%,MRA 为阴性而DSA 为 阳性的例数少于MRA 为阳性而DSA 为阴性的例数. 3讨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文献报道欧美有10%-20%的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患者由此引起,亚洲患者则高达30%-40%的发病率,目前已广泛使用MRA 来筛查颅内血管的病变. 血液的流动效应与周围静止组织的自然对比是MRA 显示血管的主要根据,两种效应形成两种技术分别为时间飞跃法和相位比较法,一般较细并且迂曲的为颅内动脉,经计算机处

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毕业论文

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毕业论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1],动脉法数字血管造影,成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方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全脑血管造影(DSA)是神经科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2]。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有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探讨如何观察、护理、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院神经科2005年2月~2007年5月40例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有关护理问题予以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DSA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0~76岁。 1.2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位,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血管鞘,DSA监视40例脑血管病患者,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心理疏导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虽然操作简单安全,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手术,术中有一定的痛苦,难免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影响造影效果。因此,术前一天应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述和要求,了解其心理状态,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对介入治疗的预期,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客观分析介入治疗的预后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注意事项、手术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简单介绍造影的程序,可结合介入成功的典型病例教会患者做到精神放松,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以取得其良好的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2.1.2术前体位训练 手术体位采取平卧位,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术后术侧肢体应伸直制动12h.护士应向患者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让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髋平卧24h翻身方法,教会患者术后咳嗽,排便时需用手紧压伤口,避免腹压增加,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2.1.3术前准备完善 各种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如:尿常规、血常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血型及出凝血时间、青霉素皮试、心电图检查;伴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进行脑电图检查,有心肺异常的患者还应行心脏超声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前禁食6h,禁饮4h,防止术中出现呕吐;术前10min排净大小便并于插管的对侧肢体建立留置针通道。备皮,剔除阴毛和穿刺部位毛发,清洗干净,彻底打肥皂清洗,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有皮肤感染者暂缓造影。做碘过敏试验术,晨起禁食,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100mg.如患者紧焦虑情绪较明显可予安定5~10mg静注,或咪唑安定10mg静注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镇静,防止躁动影响操作过程和造影质量。 2.2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的语言、肢体及意识状态,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语言活动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时,常提示可能由于导管造影剂等对血管刺激而引起血管痉挛所致。可给予罂粟碱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及肢体活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因在导管及导丝推送过程中及支架释放中可刺激颈动脉血管发生血管痉挛,造成脑缺血、缺氧,刺激颈动脉窦而致迷走神经兴奋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可能撕裂血管膜和斑块使栓子脱落而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3]。我们做好严密观察并根据心率、血压情况给予应用阿托品提高心率,多巴胺升血压。为防止继发血栓形成,每小时给予静脉应用肝素3000u或者尿激酶20~50u. 2.3术后护理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之间的关系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之间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9-09-05T17:36:14.0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王海涛[导读] 脑梗死再发相对具有较复杂的原因,但其病理机制是脑动脉硬化性狭窄。 (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100) 摘要:目的:针对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患有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60例患者有关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同时存在血管狭窄分为两组,甲组为同时存在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36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乙组不存在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24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间隔半年对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核磁共振复查,对增加的脑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对供血区是否存在新发梗死进行观察,进而对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结果:甲组患者半年、一年及一年半后再发率分别为66.7%、63.9%、61.1%,乙组患者半年、一年及一年半后复发率分别为41.7%、37.5%、25.9%,甲组患者比乙组患者高的比较明显,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再发相对具有较复杂的原因,但其病理机制是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情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对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应客观评估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程度,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脑动脉硬化;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内科 1. 前言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中主要是因狭窄或闭塞的脑供血动脉而引发,导致患者脑组织发生缺血或坏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者具有较严重的危害。在脑血管病中动脉硬化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病因,并随日益加快的老龄化进程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增长。在临床中脑动脉硬化狭窄是一个研究重点,早期研究结果显示,颅脑内外动脉硬化分布容易受到遗传因素及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也有研究结果显示,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相关性比较紧密,对疾病的产生及病情发展都具有影响作用。本研究针对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进行总结。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6年8月—207年8月期间患有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60例新发脑梗患者有关资料,患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相符。经治疗后,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缺损神经功能等方面的评分表明临床痊愈,存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复发风险,医学影像结果表明存在多发梗死病灶和动脉狭窄,将同时存在全身感染、脑栓塞、意识障碍、严重心肝肾、颅内感染、精神病、已溶栓治疗及脑血管先天性畸形患者予以排除,根据患者是否同时存在血管狭窄分为两组,甲组为同时存在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36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乙组不存在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24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甲组有23例男性,13例女性,患者年龄在40—87岁之间,平均年龄(72.5±2.3)岁。乙组有16例男性,8例女性,患者年龄在42—85岁之间,平均年龄(73.4±2.1)岁。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2.2 方法 对患者脑血管病变采取脑血管磁共振成像及核磁共振影像扫描方法进行筛查,患者间隔半年再进行一次复查,对血管狭窄程度产生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供血区域是否存在新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反复发作,对损害脑神经功能症状进行观察,进而对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2.3 脑血管狭窄的分级 没有同时存在血管狭窄的患者为正常,脑血管狭窄不足50%的患者为轻度,脑血管狭窄在50—69%之间的患者为中度,脑血管狭窄超过70%的患者为重度,狭窄血管为Ⅰ型与Ⅲ型的LMA分型患者为闭塞。 2.4 统计处理 应用数据分析处理软件SPSS 21.0对患者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取百分率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患者数据采用X2检验方法进行比较,P<0.05表明患者有关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3. 结果 甲组患者半年、一年及一年半后再发率分别为66.7%、63.9%、61.1%,乙组患者半年、一年及一年半后复发率分别为41.7%、37.5%、25.9%,甲组患者比乙组患者高的比较明显,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4. 讨论 脑动脉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全身大中动脉内膜发生退行性、慢性炎症反应的主要原因,具有较多的高危因素。发病初期大部分患者具有损坏内皮功能的症状,主要表现是中膜增加厚度,粗糙的内膜。根据动脉硬化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梗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可知,损伤血管管道功能,导致充足血流不能向组织及器官正常运输,表现出局灶性粥样化斑块等都是脑动脉硬化的重要表现。随着产生的动脉硬化斑块,人体血管内膜严重损伤,沉积脂质,增多了泡沫细胞数量,导致堵塞管腔而产生狭窄,使局部不能充足供血,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5. 结语 总之,脑梗死再发相对具有较复杂的原因,与很多因素作用具有一定关系,但其病理机制是脑动脉硬化性狭窄。血管狭窄造成患者长期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的局部供血区域,使神经细胞表现出慢性损害,并引发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所以,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情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对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应客观评估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程度,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才能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余传庆,张梅,朱蕾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7.11 [2] 宋晓微,薛素芳,李潇颖等.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病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8.5 [3] 李瑶宣,李吕力,黄慧雯等.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肾动脉狭窄关系的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7.19 [4] 殷志锋,翟宝进,焦德让等.缺血性脑血管病DSA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7.3

脑动脉硬化症

疾病名:脑动脉硬化症 英文名: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缩写: 别名:脑动脉硬化 ICD号:I67.2 分类:神经内科 概述:动脉硬化属于病理学概念,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和老年性动脉硬化3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最常见最重要的动脉硬化类型,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西方作者常把动脉粥样硬化简称为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症即是动脉粥样硬化症之意。 脑动脉硬化症一直是临床常用的诊断,ICD-9和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1986)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有此诊断。但在WHO卒中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特别工作组报告(1989)和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的脑血管疾病分类(Ⅲ,1990)中该病名被取消,全国《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中也取消这一病名,原因均未详述。 脑动脉硬化症可引起TCIA、脑卒中等急性脑循环障碍以及慢性脑缺血症状,症状体征与TCIA、脑卒中及血管性痴呆等不同,有TCIA或轻症脑卒中既往史但无明显后遗症时,诊断脑动脉硬化症更恰当。因此,脑动脉 硬化症的诊断目前仍有保留的必要,有利于提醒病人和医生早期防治脑卒中。流行病学:目前国内尚未查到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主要在大动脉分叉与转折处,颈动脉和无名动脉起始处、颈内动脉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叉部、基底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在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及入颅处等。约2/3的西方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C D D C D D C D D C D D

内动脉颅外段,其中57%在颈动脉分叉处,30%在椎动脉起点,13%位于其他大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的近端及椎动脉近端2~3mm范围内病变最明显。肉眼可见的粥样硬化病变在20~30岁前很少见,30岁后迅速增加,50岁时在颈动脉及脑底主要动脉通常都有发生,50岁后出现向较小血管扩展的趋势。 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管径500μm以上的脑部大、中动脉,东方人Willi’s环周围主要脑动脉病变严重,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以往认为,小动脉主要承担和调节血管阻力,高血压主要引起小动脉硬化,近来发现正常时脑主要动脉占整个脑血管阻力20%~30%,慢性高血压时可达50%,长期高血压必然导致脑部主要动脉壁粥样硬化损害。发病机制:高血压脑小动脉硬化主要发生在脑实质直径<200μm小穿通动脉,血流侧压力持续超过中膜平滑肌最大收缩力时,血管平滑肌变性坏死,失去收缩力,血管被动扩张,内膜受损,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入,导致小动脉纤维素性坏死,引起高血压性脑病是急性失代偿表现。持续慢性高血压,在血流侧压力与各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下,小动脉壁发生结构性代偿,平滑肌肥大增生、玻璃样变,胶原、蛋白和聚糖等结缔组织成分增加,管壁增厚,称为高血压小动脉硬化,血管壁耐受高血压能力增强,但调节血流的舒缩功能减低,血压降低时可引起腔隙性梗死。由于长期高血压,可在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发生玻璃样变或动脉壁变薄部位形 成微动脉瘤,血压急骤增高时,此动脉瘤破裂为导致自发性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长期脑小动脉硬化可引起皮质下白质局灶性缺血软化,CT或MRI 表现白质疏松,如有明显痴呆症状,称为Binswanger皮质下脑病(Binswanger subcortical encephalopathy)。 在长期高血压作用下,肌性动脉中膜平滑肌也经历小动脉平滑肌由功能C D D C D D C D D C D D

脑动脉硬化_最全

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急性脑血循环尤其是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发病基础,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脑动脉管壁变性和硬化的总称。包括医学上常常提到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大、中动脉)、小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的玻璃样变都称为脑动脉硬化。 基本概述 由于动脉硬化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动脉硬化并不是到老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进行性的扩散及加重,多数病人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因此也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但随着脑动脉硬化的逐渐进展,脑组织会因缺血而软化、坏死,脑细胞变性死亡,最后产生脑萎缩和脑动脉硬化性痴呆。严重的病人可出现严重的脑中风(脑出血和脑梗塞)而危及生命,即使能活下来,也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及早认识和预防脑动脉硬化是十分重要的。 本病形成的原因很多,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发现:脂肪与胆固醇代谢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及性别年龄等均可成为导致脑动脉硬化的因素。 发病原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管径500um以上的脑部大、中动脉,东方人威廉环周围主要脑动脉病变严重,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以往认为,小动脉主要承担和调节血管阻力,高血压主要引起小动脉硬化,近来发现正常时脑主要动脉占整个脑血管阻力20%~30%,慢性高血压时可达50%,长期高血压必然导致脑部主要动脉壁粥样硬化损害。 年龄与性别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西方国家约比我国提早10岁,随着增龄,发病和死亡率也相应增加。一般说来,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女性患病多在绝经期后,此时雌激素减少,血高密度脂蛋白(HDL)也减少,迨至70岁以后甚至比男性发病多。 疾病 高血压病与本病关系密切。血压持续升高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高血压引起血管伸张,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并使内膜层和内皮细胞层损伤,血脂便于沉着血管壁。高血脂也是该病的发病因素之一,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尤其是它的亚组分Ⅱ(HDLⅡ)减低,均易发病。近年来对载脂蛋白的研究显示载脂蛋白A的降低和载脂蛋白B的增高也与本病有关。糖尿病患者该病发病率也明显升高,因为糖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