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达电影色彩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9
2023“美术电影”是我国旧时对动画电影使用的别称,但本文将要讨论的“美术电影”却并非动画电影,而是结合了电影叙事性与艺术性、讲述画家生平的传记电影、以名画的绘制为核心展开故事编排的影片。
这些影片往往具有较强的历史背景与传记性质,在风格与影调上追求唯美统一,而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静止肖像也成为影片中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
肖像画是西方古典艺术中绘画的一种基础形式,是一种以人的外表展开意象世界,在对人物外表神态的描摹中寻求真理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黑格尔曾经反对肖像画中肖像对物原型的屈从地位,他富于远见卓识地提出肖像画作应该被视为“真理的完成”[1]。
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肖像画在单纯的绘图外显示出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以及进入西方的主体哲学思想意图。
一、外在电影叙事与内在绘画精神性的平衡静止肖像与美术电影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同源性联系,它们都是围绕着“形象”进行的再现性艺术。
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肖像画是静止不动的,美术电影则是在动态的视听文本中表意的;两者的联系则在于,肖像画是围绕着某一特定形象所组织起来的绘画,而美术电影是围绕着这幅肖像画所组织起来的电影——尤其是名画家与名画作为电影描述对象时。
例如,《弗里达》(朱丽·泰莫,2002)讲述墨西哥残疾女画家弗里达·卡罗以残疾的肢体作画,其中绘制于不同时期的一系列自画像《弗里达》以强烈明艳的色彩与蓬勃的意志显现出弗里达浓烈的生命表达;《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彼得·韦柏,2003)则围绕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绘制的同名世界名画展开,讲述了饱受妻子家族压抑的画家维梅尔,与颇具艺术天分却出身卑微的少女葛利叶之间一段感情,影片中不被世俗允许的爱情只能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迪特尔·贝尔那,2016)采取了相似的叙事策略,展现了终生背负“风月画家”恶名而郁郁不得志的埃贡·席勒与其毕生知己瓦力之间的爱恨纠葛,并以主人公画下《死神和少女》的时刻作为全片的高潮:在以自己和挚爱瓦力为原型画下原名为《画家与少女》的画作后,席勒应国家号召奔赴战场,却在退役之后听说了瓦力的死讯——瓦力为了离他近一些在他走后不久同样参加了随军护理组织,却不幸死在战争当中。
伟大的女性绚烂的生命[摘要]《弗里达》(Frida),是以墨西哥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女画家弗里达?卡洛的传奇一生为题材拍摄的传记式电影。
弗里达的一生荡气回肠、跌宕起伏,饱受磨难、魅力四射、画风神秘、双性取向、共产主义者……成为其命运的关键词。
[关键词]弗里达绘画女性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是墨西哥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她以怪异而充满神秘感的画风,奠定了自己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地位。
导演茱莉?泰摩(Julie Taymor)利用得天独厚的女性视角和强烈的色彩感展现了弗里达的一生,并一举夺得奥斯卡多项金像奖,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留在了电影艺术史上。
影片根据1982年的海登?赫雷拉的同名传记《弗里达》改编而成,视觉效果异常华丽精致,三维卡通、黑白动画等特技手法都令观者印象深刻。
在服装设计、场景布置、灯光运用等方面的出色把握,则表现出了导演对画家生平的了解。
然而与文字传记相比,电影在展示出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的同时,由于信息量的匮乏使得导演必须选择她所侧重的一面,多少也留下了些许遗憾。
关于生命弗里达的生命和肉体痛苦始终相伴。
小儿麻痹、车祸导致的脊柱破裂、骨盆破碎、右腿骨折,流产、截肢、肾感染……经历几十次的手术,常年躺卧病床,这些令常人难以忍受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剧痛,正是贯穿弗里达传奇一生的线索之一。
影片开篇不久就上演了那场惨状可怖、影响了弗里达一生的车祸。
整个车祸过程使用超现实表现手段来展现,虽然速度被减慢,但是却并不拖沓,相反伴随着干净纯粹的音响声,节奏显得非常干脆。
给观者一种极大的震撼之感。
导演采用一段黑白动画表现弗里达死里逃生、重获生命的过程,减轻了重大痛苦遭遇之后的疼痛。
对于弗里达而言,这场车祸真是太“复杂”、太“重要”了,难以概括为单一的可理解的意象。
她对于车祸的记忆是那种想画但却不能作画的痛苦,这种苦楚对于弗里达的生命而言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对于她强烈个性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电影《弗里达》音乐读解【摘要】电影《弗里达》是一部女性导演创作的反映女性艺术家的电影,正如导演自己所阐释:“细节描写入微是本片最大特色。
”这也是本片音乐创作的最大特色。
不同风格元素的音乐共同架构了电影的外在听觉空间和内在的深层表意空间,以其直入人心的力量令人体会到那些浓烈得化不开的情感,与影片美丽的画面结合起来,形成这部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弗里达》电影音乐电影歌曲墨西哥弗里达是墨西哥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女画家。
如今弗里达的自画像拍卖价格已经达到千万美元,与大师毕加索的作品比肩,成为艺术馆珍藏的瑰宝。
2007年6月13日,一场名为“弗里达?卡洛百年敬礼”的国家级别纪念展览在墨西哥城美术馆盛大开幕。
这是全世界69个机构以及私人收藏家筹办的,展出品包括画作、私人信件、家庭照片等,共354件。
由于观众蜂拥而至,美术馆不得不把每日闭馆时间推迟到晚上10点。
同时,一系列纪念弗里达的活动在全球范围展开;英国伦敦一家演艺公司开始全球巡演一部展现弗里达生活和创作经历的舞台剧;一场关于弗里达的多媒体组曲音乐会成为美国达拉斯经典音乐季的压轴曲目:歌剧《弗里达?卡洛生命里的最后时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全球首演:墨西哥还举行了“弗里达朝圣之旅”大型活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费城和旧金山的博物馆也分别举办了弗里达的作品展览……一个传奇女画家的百年诞辰,引发了全球的共同追思。
弗里达特立独行的性格和曲折的生平故事一度受到创作者们的偏爱,在全世界制作的几十部影视作品中,最值得称道的要数2002年好莱坞拍摄的传记片《弗里达》(Frida)。
影片《弗里达》根据弗里达的传记小说改编的。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茱莉?泰摩(Julie Taymor)以其细腻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娴熟的电影语言讲述了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虽与苦难如影随形却奔放热烈、坚韧诗情的传奇人生。
该片获得2002威尼斯电影节Mimmo Rotella基金奖、2002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200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弗里达》的色彩应用分析摘要:《弗里达》这部影片是好莱坞传统的女性艺术家传记片,通过很多超现实主义的电影手法将女主弗里达随时间的流逝,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的复杂情绪慢铺展开来,最后变成一幅幅她精彩的画,融入了很多墨西哥民族特色的色彩,传递出弗里达内心无限矛盾的呼喊。
关键词:弗里达;色彩;墨西哥;超现实主义《弗里达》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墨西哥传奇女画家弗里达的故事。
18岁的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活泼少女,享受爱情带来的美好,然而却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失去了爱情。
在那段痛苦的过程中,是爸爸给她买的画板让她逐渐找到了生的信念,而此后的一生,不管是遭受身体还是爱情的折磨,只有绘画才能够让她重燃对生命的希望。
弗里达是在墨西哥长大的女孩,她的画深受墨西哥的文化影响,因此也是从这些文化中获取灵感,她对绘画很有天赋,每一幅画都充满着热情,而所有画中,墨西哥祭坛画是对她影响最大的画,这幅画看着好像是沉着的描绘了悲剧发生的过程,从画里面透出一丝丝凉意,毫无生机,给人一种心如死灰的悲凉感。
弗里达的绘画是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有对痛苦的画,比如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对脚进行描绘;有对生育的绘画,比如流产后对于婴儿的绘画,以及对死亡、幻想的内脏等等,但是她本人并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超现实主义的画,感觉自己只是对现实直白的表达,是她用这些绘画来隐喻自己的理想和很多感情表达的现实符号罢了。
一、民族的色彩文化融入影片表现异域风情、人物特色影片的很多画面都是都是通过色彩来表达影片的墨西哥地域特色,比如影片一开始,就能看到墨西哥当地的葛红,宝蓝色孔雀在院子里面闲庭信步,弗里达的白色石膏,纯色服饰等色彩鲜明的东西。
同时红色、金黄色等都与影片人物、故事主题、节奏都有明显的联系。
他们串联着整个影片,表达着超乎绘画内容以外的东西。
红色与金黄色两者巧妙的结合,表现了墨西哥民族热情的性格特点,而作为其中的一员,弗里达的性格更加鲜明。
同时也表现出影片的主题色彩,每一个场景画面的变化也做了局部重点色彩的添加,让细微的层次变化引导着影片的节奏和情感走向,让他们联系的更加紧密。
弗里达·卡洛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摘要】弗里达·卡洛的作品中展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
她通过描绘奇幻世界、融合现实与幻想、探索潜意识、反映社会现实以及表现个人内心世界,呈现了一幅充满想象力和深刻思考的艺术画卷。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内心深处的表达和思考。
弗里达·卡洛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不断地挑战着传统的艺术观念,为艺术界带来了深远影响,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对现实和梦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
魔幻现实主义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激发了艺术家们更深层次的创作灵感,引领着艺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弗里达·卡洛、魔幻现实主义、描绘、奇幻世界、融合、现实、幻想、探索、潜意识、反映、社会现实、个人内心世界、艺术界、影响、艺术风格、思想内涵、新的可能性1. 引言1.1 弗里达·卡洛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弗里达·卡洛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结合了现实情境和神奇幻想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在艺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弗里达·卡洛的作品通过描绘奇幻世界、融合现实与幻想、探索潜意识、反映社会现实以及表现个人内心世界,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她的作品不仅令观众震撼,更引发了对人类身心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弗里达·卡洛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观念,同时也引导观众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虚幻。
弗里达·卡洛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对艺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激发了艺术家们探索更深层次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她作品中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弗里达·卡洛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艺术遗产,成为艺术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2. 正文2.1 描绘奇幻世界弗里达·卡洛的作品中常常描绘着奇幻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奇异的元素。
她的画作中经常出现各种动植物、符号和神秘图腾,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
电影《弗里达》影视色彩学分析一、简介电影《弗里达》讲述了墨西哥著名画家弗里达·卡洛的一生,她是墨西哥最受欢迎的现代女画家,在她47年短暂的生命里,她创作了200多幅油画,其中,有55幅都是她的自画像。
她说,她常常和自己在一起,她最知道的也是她自己。
弗里达一生命运坎坷,从小患有小儿麻痹,18岁的时候发生车祸,造成了终身无法治愈的疾病,包括无法生育。
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没有阻碍弗里达成为优秀的画家。
电影《弗里达》很全面的展示了弗里达的一生,并且很好的运用了色彩元素,将弗里达的一生与她的画作相结合,让我们对这位传奇的女画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二、色彩设计分析电影中的色彩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简单的还原物体的原有色彩,它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传递情感,表达情绪,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色彩情感。
这种色彩情感能够很大程度上的奠定影片情感基调,烘托影片情绪。
色相、饱和度、明度,三点是色彩三属性,这三点决定了色彩的本身属性,可以说色彩属性影响色彩情感,也就是说不同的色彩属性运用到同一部电影中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下面我们从这两方面具体分析电影《弗里达》,并研究这二者与电影剧情之间的关系。
(一)色彩属性这部电影的色彩非常丰富,并且颜色鲜艳浓烈整体饱和度都很高,就像弗里达的画作一样。
即使是在弗里达遭遇车祸的时候导演也在当中加入了这样鲜艳的颜色元素:蓝色的小鸟,橘红色的果子,鲜红色的血液等。
但是之后的冷色调则暗示了生死边缘的残酷,表达弗里达的不幸。
在弗里达的家里,充满了绿色,这种绿色象征着生命力,也表达着一种成长的含义在其中。
全身打满石膏的弗里达躺在病床上,等到的是当时男朋友要离开她的消息,是一个又一个医生的检查和无能为力,是无尽的手术和痛苦,但是明亮的颜色依旧出现在她的身边,她身上五彩斑斓的蝴蝶,预示着她讲破茧成蝶,也预示着弗里达后来丰富鲜活的生命。
其实我们很容易看出导演在色彩方面的安排并不是完全的高饱和度高明度色彩,而是将不同的颜色,冷暖调子,软硬调子进行对比,形成了更有视觉冲击力的视听效果,这也契合弗里达画作的特点。
拼贴的色彩:后现代视阈下的《弗里达》作者:骆鹏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5期[摘要] 传记电影《弗里迭》通过鲜明的色彩、唯美的画面和别具一格的拼图手法,展示出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萝坎坷而传奇的一生,由此显示出电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拍摄视角,但同时也暴露出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 《弗里达》色彩拼贴手法《弗里达》(Frida),是以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萝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为题材拍摄的传记式电影,这是一部激荡着女性主义,带有鲜明的后现代色彩的出色电影。
据说导演茱莉·泰摩为了这部影片的拍摄,足足花了七年时间准备。
弗里达·卡罗(1907-1954)是墨西哥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女画家,共产主义者。
双性恋者。
她的作品源于她的艺术天份与个人传奇色彩的水乳交融。
1925年的车祸被视为弗里达生活和艺术上的转折点。
弗里达视绘画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非成名的手段。
她曾经说过“只要补好我千疮百孔的身体,我就能作画”所有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大多反映弗里达自身不羁的生活和她的内心世界。
在她坎坷的一生中,大半的生命在痛苦与疾病的深渊中挣扎,但她却能将肉体的困境。
转化成一幅又一幅的艺术作品。
一、强烈的色彩感和唯美的画面影片一开始跳入我们眼帘的房子就立刻抓住了我们的视线,孔雀蓝和大红色的强烈对比使得它的色彩无比鲜明。
庭院中的仙人掌、猴子和鹦鹉以及极具文化特色的石刻和陶罐向我们展现着它强烈的艺术气息。
这幢奇异的、充满着个性和美感的房子预示着《弗里达》这部电影的整体特征:色彩和镜头的运用极其考究、精美且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创性。
在影片的开头部分,弗里达身着鲜艳的印地安衣裙,躺在床上被人抬进汽车去参加自己于1953年春天举办的画展,就在她一侧头的瞬间,时光倏忽流转至20年前。
同样的石板路上,明亮的双眸,白色的校服,弗里达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18岁美丽少女,配合着片中富于南美风味的音乐。
电影《弗里达》音乐读解作者:赵乐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23期【摘要】电影《弗里达》是一部女性导演创作的反映女性艺术家的电影,正如导演自己所阐释:“细节描写入微是本片最大特色。
”这也是本片音乐创作的最大特色。
不同风格元素的音乐共同架构了电影的外在听觉空间和内在的深层表意空间,以其直入人心的力量令人体会到那些浓烈得化不开的情感,与影片美丽的画面结合起来,形成这部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弗里达》电影音乐电影歌曲墨西哥弗里达是墨西哥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女画家。
如今弗里达的自画像拍卖价格已经达到千万美元,与大师毕加索的作品比肩,成为艺术馆珍藏的瑰宝。
2007年6月13日,一场名为“弗里达·卡洛百年敬礼”的国家级别纪念展览在墨西哥城美术馆盛大开幕。
这是全世界69个机构以及私人收藏家筹办的,展出品包括画作、私人信件、家庭照片等,共354件。
由于观众蜂拥而至,美术馆不得不把每日闭馆时间推迟到晚上10点。
同时,一系列纪念弗里达的活动在全球范围展开;英国伦敦一家演艺公司开始全球巡演一部展现弗里达生活和创作经历的舞台剧;一场关于弗里达的多媒体组曲音乐会成为美国达拉斯经典音乐季的压轴曲目:歌剧《弗里达·卡洛生命里的最后时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全球首演:墨西哥还举行了“弗里达朝圣之旅”大型活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费城和旧金山的博物馆也分别举办了弗里达的作品展览……一个传奇女画家的百年诞辰,引发了全球的共同追思。
弗里达特立独行的性格和曲折的生平故事一度受到创作者们的偏爱,在全世界制作的几十部影视作品中,最值得称道的要数2002年好莱坞拍摄的传记片《弗里达》(Frida)。
影片《弗里达》根据弗里达的传记小说改编的。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茱莉·泰摩(Julie Taymor)以其细腻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娴熟的电影语言讲述了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虽与苦难如影随形却奔放热烈、坚韧诗情的传奇人生。
电影《弗里达》的色彩艺术赏析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课题(项目编号:11FJY036);2012 年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项目编号:GXTSZY27)9 。
、色彩引导电影《弗里达》主题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主题是由剧情决定的,其实不然,其实是剧情中的元素在引导着主题,一部影片中主题只有一个,是剧中元素有很多,而元素之间的变换就可以引申主题、题的发引导主展。
在《弗里达》这部电影中,讲诉的是色彩丰富的墨西哥发生的故事,同时讲诉的又是一名著名的女画师的传奇一生,因此色彩运用非常频繁,而色彩的不断变化与对主题的诠释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色彩分为冷色与暖色、轻色与重色、鲜艳与平实、活泼与沉稳、亲近与远离,这些色彩都是一种对比,而色彩的运用使得人们在欣赏电影的时候会造成不同的心理感觉,色彩的交替让观众能清晰地感觉到剧情的发展、情绪的波动。
电影《弗里达》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来表现影片的主题,非常的复杂,但非常的协调。
场景色彩在不断变化,但是整个主题色彩几乎没有变,也就是说主题没变,主色调也没变,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情绪的变化,主色调中会掺杂一定的其他色调,以此来引申主题的发展,这就是局部色彩带来的影响。
在这部影片中有非常多方面的色彩,如场景色彩、建筑色彩、服装道具色彩、人物妆容、绘画色彩、光的色彩,等等。
这些局部色彩与主题色彩结合,和谐而统一,从而形成一个个有内容、有意义的故事。
随着剧情气氛的不断变化,色彩也在不同层次上进行了变化,这是在局部的基础上更加细微划分,而这种细节的处理使得影片在感情表达方面更加细腻,如影片中红色与金黄色的运用。
大家都知道墨西哥民族是一个非常热情的民族,其人民的性格大多数都是豪放派的,因此火辣的红色即为墨西哥民族色彩的象征。
弗里达是一个性格豪放的女人,红色刚好与她的性格相符, 因此影片中大量使用红色来表现这个民族的特点以及主人公弗里达的性格特征。
墨西哥的地理位置与传统文化使得金黄色也成为其象征之一,表达了其热情奔放的特点。
弗里达卡罗色彩与痛苦的墨西哥艺术家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是20世纪最著名的墨西哥艺术家之一,她以她独特的画风和痛苦的个人经历而闻名于世。
她的作品充满了色彩,同时也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弗里达·卡罗的色彩运用以及她艺术中所表达的痛苦情感。
弗里达·卡罗的画作充满了鲜艳的色彩,这是她独特艺术风格的一部分。
她常常使用纯净的饱和色,如鲜红、金黄、蓝色等,以及大胆的对比色。
这些饱和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观者难以忽视她的作品。
与此同时,她也巧妙地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在弗里达·卡罗的画作中,红色是她最常使用的颜色之一。
红色代表着痛苦、热情和生命的力量。
她经常用红色来表达她身体的痛苦和伤痕,这与她一生中的病痛有着密切的联系。
她在画作中描绘了自己身体上的伤口和手术疤痕,用红色来强调痛苦和生命的脆弱。
这些红色的元素使观者感受到她病痛的可怕程度,同时也传达出她对生命的坚强和抗争的态度。
除了红色,蓝色也经常出现在弗里达·卡罗的画作中。
蓝色代表着苦难和悲伤。
在她的自画像中,她经常使用蓝色来描绘她眼中的悲伤和内心的痛苦。
这种运用色彩的方式使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她那段苦难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
另外,弗里达·卡罗也善于使用对比色来增强画面的张力。
她经常将饱和的颜色与冷色调相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
这种对比色的使用使观者无法忽视她画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也让观者更好地理解她的情感和感受。
除了色彩的运用,弗里达·卡罗的作品中也融入了很多奇异的元素,如各种奇形怪状的动植物和象征物品。
这些元素加强了她作品的个人化和表现力,使观者更易于对她的情感和境遇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弗里达·卡罗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成功地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困境表达出来。
她的画作充满了个人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观者的喜爱。
弗里达·卡洛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是墨西哥著名的画家和艺术家,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魔幻现实主义风格闻名于世。
弗里达·卡洛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和激情,她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展现了她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感受,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在她的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展现了她的心灵世界和观念。
弗里达·卡洛的作品中充满了神秘和超自然的元素,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大特点。
她常常使用夸张的形象和色彩,将现实与想象相融合,创造出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氛围。
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神秘的符号和象征,这些符号和象征都是她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反映。
在《自画像与刺猬》中,她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带着刺猬的女人,这个形象既神秘又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了她对自己身体和内心的感受。
这种神秘与象征的表现方式,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魔幻和超自然的氛围,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和想象力。
弗里达·卡洛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变形和扭曲的形象,这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大特点。
她善于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将现实世界中的形象和事物进行重新构造,创造出一种扭曲而又生动的效果。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人物的身体和面部被扭曲和变形,这种形式的变形和扭曲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艺术效果,更是表达了她内心深处对生活、对命运的诠释和反思。
在《自画像》系列作品中,她将自己的身体描绘成了扭曲而痛苦的形象,这种扭曲和变形的表现方式,使得观众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折磨。
这种扭曲和变形的表现方式,使得她的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魔幻性,成为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
弗里达·卡洛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和死亡的思考和表达,这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大主题。
她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死亡和痛苦的形象,这些形象不仅仅是象征,更是她对生活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和观念。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骷髅、血液、疼痛等元素,这些元素都是她对生活和死亡的思考和表达。
110影视艺苑The Realm of Movie and TV Arts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常常可以带给观众以整体影片风格的感受;服装;道具;建筑都不同色的氛围,可以带给观众明确的情绪暗示。
色彩的作用通常是与电影的其他要素共同完成的, 通过与音乐的配合,与故事情节的配合等形式,让电影具备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传统影片对于色彩运用的发挥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准;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里红衣小女孩和整体灰白影像对比对观众产生的巨大冲击;或者是《春光乍泄》中,灰白画面和彩色画面自由转化对于人物心理的暗示与揭露,都呈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然而在此类电影类型中;还存在一个异类,即影片拍摄的主题为画家的个人传记。
[1]这就要求影片在兼顾自身色彩艺术风格的同时,表现画家的绘画风格。
在色彩的布置与表达上,色彩所代表的不仅仅只是影片投射的内容的简单反应;也兼具了画家自身的心理状态乃至于总体艺术的阶段性表现风格。
因此;此类电影常常兼具导演的色彩风格,和画家个人的绘画审美风格。
两两相互融入,带给观众以全新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本文以《弗里达》的影片色彩运用为例,具体分析其绘画色彩与影片色彩的光影重叠的审美特点。
一、 影片色彩的功能性意义分析从1906年彩色电影诞生起,色彩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就在逐渐的凸显,从单纯丰富影像内容到利用电影的光影效果制造气氛,烘托影片内容,隐喻情感发展方向等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而色彩的应用因素对于影片来说,其地位也表现得越来越重要。
拉康的“镜像理论”中曾经提及影片对于个人因素的识别作用。
个人在观影的同时,电影同样成为了个人自身反射的镜子,而且是电影的作用则是将这一层镜面反应变得更加真实。
从而在人物的心理状态呼应;人物的个人自身表现,以及总体的情节发展推动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来看影片不同彩色光影的特征在艺术的表达上还涵盖了更多的含义,譬如导演的个人风格;所表现的影片主题;影片表现的独特手法;不同时代的独特色彩特征等等。
初探电影《弗里达》中色彩的应用【摘要】电影色彩是一个综合的、特殊的语言系统。
色彩这门特殊的影像造型语言,它不仅是整个电影造型形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最有表现力的造型元素。
电影《弗里达》通过色彩对其中主题、人物的表现,如同真实的报道,传达出女主人公破碎生命下不屈的呐喊。
【关键词】《弗里达》;色彩;电影色彩作为电影摄影艺术四大造型元素之一,是一个综合的、特殊的语言系统。
安德烈·巴赞说过:“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
”相比而言,绘画中的色彩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它通过画家自身的思考把现实景物反映在画面上。
画面的色彩效果因画家自身的感觉、理解、爱好、习惯、技巧等不同而大相径庭。
它是现实的间接反映。
电影色彩的出现,首先表现在电影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和复制。
是再现客观世界的技术条件,之后才是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
弗里达.卡洛从小天资聪慧,性格活泼,容貌娇好,然而却命运多舛。
六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致使右腿萎缩,18岁时从一场车祸中死里逃生,金属扶手从其腹部贯穿于阴道而下,脊椎三截,颈椎碎裂、右腿骨折。
弗里达一生经历32次手术,这导致了她终生不孕,且此后无法再摆脱后遗症的缠绕。
但亦是在那漫长的康复期里她培养起了对绘画的兴趣,并逐渐展露出惊人的天赋。
她与丈夫及导师里维拉激情四溢、爱怨缠绵的关系,她与托洛斯基富有争议性的交往,她浪荡的女同志经历,她吸毒、酗酒的放纵生活,她传奇式的艺术生涯,弗里达的一生就是在政治、爱情、绘画度过。
作为一位成长于本土的画家,她几乎完全从本土艺术中获得灵感,其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墨西哥祭坛画。
这种祭坛画冷静详细地记录悲剧发生的过程以及肉体痛苦的情形,如同真实的报道,富有戏剧性而又不带感情色彩。
弗里达对痛苦,生育,死亡的热衷,对离奇的幻想的和内脏图案的采用都传达出其对生命不屈的呐喊。
一、强烈的色彩感影片一开始跳入我们眼帘的房子就立刻抓住了我们的视线,孔雀蓝和大红色的强烈对比使得它的色彩无比鲜明,庭院中的仙人掌、猴子和鹦鹉以及极具文化特色的石刻和陶罐向我们展现着它强烈的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