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鸟瞰课文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课文的情节张弛有致,波澜起伏,反映了林冲性格思想的变化过程。课文首先叙述描写了林冲路遇李小二,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是情节发展的开始;买刀寻敌为他走向反抗奠定行动基础,矛盾冲突紧张起来;看管草料场,局势又平缓下来;雪夜杀敌,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林冲被逼上了绝境,终于迸发出彻底的反抗精神,走上了与黑暗政治决裂的道路。
字词梳理
1.字音
2.词义
权:姑且。(今义:权力;权利。)
恶:冒犯、触怒。(今义:讨厌;憎恨。)
但:只要。(今义:转折连词。)
将:拿。(今义:将要。)
书:信。(今义:书本。)
省:明白。(今义: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结果:结束、了结。(今义:长出果实;事物发展达到最后状态。)
下饭:菜蔬、菜肴。(今义:就着菜把主食吃下。)
名师指津
一、疑难妙句
1.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在此见你。”
剖析:“生事陷害”的主语应该是高太尉。因为前一句的主语是“我”,可能被误解为承前省略。全句补充完整应该是:“我因恶了高太尉,(高太尉)生事陷害,(我)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2.两口儿欢喜道:“我夫妻二人正没个亲眷,今日得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下。”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剖析:从林冲对李小二夫妇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林冲性格的善良、厚道、克己的一面,怕连累李小二夫妇,不肯打扰。他自认为罪囚,可见此时的他逆来顺受,打算安心作囚犯。
3.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只见那人说道:“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
剖析: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的一种描写手法。细节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文章细致描写了陆虞候

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连用两个“闪”的动作,用“不必要问”“不叫,你休来”等语言,暗示他们心中有鬼,可能与林冲有关。同时这些细节描写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4.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剖析: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一个“紧”字,既写出了风雪之大,又暗示了矛盾冲突的进一步激化。这一句既详又简。鲁迅评道:“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周先慎评道:“一个‘紧’字,境界全出。”
5.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剖析: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
二、重点语段
1.“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至“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剖析:林冲回到草料场,发现草厅倒塌,这里详细地描写了林冲的行为,颇有深意: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2.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①“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②“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③“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④“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⑤“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⑥“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⑦“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⑧“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⑨“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

干事。”
剖析:“古庙听仇”一段,写林冲隔着庙门听差拨、陆谦和富安三人“自首”。由于这九次对话本身个性鲜明,稍作思考,我们就可明确:①⑤⑦是差拨在邀功请赏,②④⑨是走狗陆谦在炫耀笼络,③⑥⑧是爪牙富安在随声附和。
不过,如果允许改写,有两个地方可与施耐庵老先生商榷:一是根据“听”的特点,可删掉“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一句;二是叙述语言“一个道”“又一个道”等繁复而无多少表达作用,可省掉,让人物对话直接组合,分段排列就行了。
三、主旨浅探
本文的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了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的主题思想。
关于《水浒》的主题,长期以来形成了“农民起义”说、“人民起义”说、“为市民写心”说、“忠奸斗争”说、“革命”说、“前七十一回和后二十九回有两个不同的主题”说等不同的认识。由于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又出现了“多元融合”说。
然而,当我们用这些观点再去品读《水浒》时,又产生了种种疑惑:说它是“农民起义”,解释不了起义军的领袖中为什么没有几位真正的农民;说它是“人民起义”,无法解释为什么梁山英雄每次动武之时都滥杀无辜(实际上,这些人民中的分子并没有对他们的生命造成威胁);而“为市民写心”说,不止解释不清受招安、征方腊,也解释不清“宋公明一打祝家庄”以后的故事情节;两个主题说,虽能解释《水浒》所写宋江上梁山领导众弟兄打州劫县和受招安、征方腊后的悲惨结局,却解释不清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单个英雄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那么到底应该如何为该巨著的主题进行定位呢?一般认为《水浒》的主题就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近日,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提出新观点:“《水浒》是一部反贪污反腐败的书。”他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直接迫害农民的是贪官污吏,是高俅一类人物。农民起来反抗,矛头直指贪官,这是理所当然的。至于皇帝,在农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维持正常秩序所必需的人物。农民不可能梦想去建立一个民主政府,只希望出个好皇帝——真命天子,为民除害,铲除贪官污吏,实现天下太平。因此,奋起反抗的农民“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一种正常现象,实际上就是反贪污反腐败,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