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费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和⽅法有哪些1.资产负债表编制原理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
它既是⼀张平衡报表,反映资产总计(左⽅)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右⽅)相等;⼜是⼀张静态报表,反映企业在某⼀时点的财务状况,如⽉末或年末。
通过在资产负债表上设⽴"年初数"和"期末数"栏,也能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2.资产负债表编制⽅法所有的资产负债表项⽬都列有"年初数"和"期末数"两栏,相当于两期的⽐较资产负债表。
该表"年初数"栏内各项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内所列数字填列。
如果本年度资产负债表规定的各个项⽬的名称和内容与上年不相⼀致,应对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各项⽬的名称和数字按照本年度的规定进⾏调整,填⼊本表"年初数"栏内。
表中的"期末数",指⽉末、季末或年末数字,它们是根据各项⽬有关总账科⽬或明细科⽬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或计算分析填列。
资产负债表各项⽬的内容和填列⽅法:(1)资产项⽬的内容和填列⽅法。
①"货币资⾦"项⽬,反映企业库存现⾦、银⾏存款、外埠存款、银⾏汇票存款、银⾏本票存款、信⽤卡存款、信⽤证保证⾦存款等的合计数。
本项⽬应根据"现⾦"、"银⾏存款"、"其他货币资⾦"科⽬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②"短期投资"项⽬,反映企业购⼊的各种能随时变现,并准备随时变现的,持有时间不超过⼀年(含⼀年)的股票、债券和基⾦,以及不超过⼀年(含⼀年)的其他投资的可收回⾦额。
本项⽬应根据"短期投资"科⽬的期末余额减去"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的期末余额后的⾦额填列。
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解首先,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说,要计算递延所得税,分3步走:(1)计算在会计准则下有多少资产负债;(2)计算在税法下有多少资产负债;(3)比较两个口径的资产、负债差异。
(1)计算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某项资产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的一定期间内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总额。
什么意思呢?固定资产账面价值80万元,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总额是多少?想一想,价值80万元的账面资产,可以在未来不断使用,直到使用到账面金额为0为止。
把一个资产从80万用到一文不值,受益的金额是多少?就是80万元,没错。
(2)计算资产计税基础说说定义里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金额。
我们主要关注最后一句话,计税基础,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金额。
什么意思呢?还是固定资产折旧的案例,若税法允许企业做加计扣除,今年扣除的金额是是40万元。
那么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金额是多少?资产的计税基础:是100-40=60万元。
所以我们发现,其实谈资产的计税基础,按照定义探讨「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金额」,究竟在谈什么呢?固定资产折旧的过程,是否就是在「不断增加按照税法规定税前扣除额的过程」?而这个增加过程的上限是什么?上限就是税法口径的“账面价值”。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探讨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在寻找税法口径的“账面价值”。
确认递延,要先计算会计和税法各自的“账面价值”差异,一个是“会计账面价值”,一个是“税法账面价值”。
(3)比较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这时,会计认可的账面价值是80万元,税法认可的税法口径计税基础是60万元。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的差异是20万元。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概念及与利润表债务法的比较分析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取代1994年财政部发布的财会字[1994]第025号《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1995年《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征求意见稿以及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规定,该准则对2007年或以后日期开始的会计期间有效。
旧制度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或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为收益表债务法。
新准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概念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分析1.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内涵利润表债务法是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其特点是当预期税率发生变动或税基变动时,必须对已发生的递延税款按现行税率进行调整,这种方法下的所得税费用计算过程为:首先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再计算当期应缴所得税额,最后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故而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加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减递延所得税资产,加(或减)由于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账面余额的调整数。
计算公式表示如下: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本期转回的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对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账面余额调整数考试大论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例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作者:王顺敖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05期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内涵分析《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缴企业所得税时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算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比较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根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的所得税费用。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例:某企业2005年12月29日购进一台机器设备,原价60000元,预计净残值600元。
按税法规定可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4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6年。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假设该企业每年实现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2006年至2007年所得税税率为33%,2008年1月1日起所得税税率改为25%。
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如表1、表2)(一)2006年末会计处理如下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会计折旧=60000-600-(60000-600)/6=49500(元),计税基础=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税收折旧=60000-600-(60000-600)×4/10=35640(元),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49500-35640=13860(元),当期差异时点值=当期暂时性差异×33%=13860×33%=4573.80(元),当期递延所得税发生额=当期差异时点值-期初期差异时点值=4573.80-0=4573.80(元),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税前会计利润-(税收折旧-会计折旧)]×33%=[100000-(23760-9900)]×33%=28426.20(元),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发生额=28426.20+4573.80=33000(元)。
第二十章所得税预备知识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一)纳税调整增加额1.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财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为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2.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确认为费用或损失计入财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则不允许扣减。
(二)纳税调整减少额1.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作为收益计入财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确认为收益。
2.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不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则允许扣减。
第一节所得税核算的基本原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准则规范的是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减少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即未来期间由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会纳税调整减少的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即未来期间由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会纳税调整增加的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二、所得税会计的一般程序所得税核算一般程序如下图所示:第二节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的确定,与税收法规的规定密切关联。
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某一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实际成本-会计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法累计折旧(二)无形资产1.对于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有关研究开发支出区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应当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按财税〔2018〕99号文件,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