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核算【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 格式:pptx
- 大小:214.02 KB
- 文档页数:1
如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企业核算所得税,是为了确定应缴所得税以及利润表中确认的所得税。
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组成。
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当期所得税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的交易和事项,应缴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额,即应缴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应以适⽤的税收法规为基础计算确定,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不同的,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适⽤税收法规的要求进⾏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缴所得税。
如果有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相关税收优惠规定减征、免征和抵免的应纳税额,还应作相应扣减。
计算公式为:当期应缴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其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有不同的表述⽅法。
公式1:应纳税所得额=每⼀纳税年度的收⼊总额-不征税收⼊-免税收⼊-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公式2: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额=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纳税调整额±暂时性差异纳税调整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项⽬⾦额-纳税调整减少项⽬⾦额。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来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企业在未来期间应缴纳的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核算企业在未来期间可以抵减的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三、所得税费⽤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例】某股份公司2007年2⽉注册成⽴,系增值税⼀般纳税⼈,执⾏企业会计准则。
适⽤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2007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4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亏损”科⽬余额10万元。
2008年度有关纳税资料如下:1.销售产品取得不含税销售额7800万元,债券利息收⼊180万元,其中国债利息收⼊50万元;销售成本3900万元,缴纳增值税530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53万元。
《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18号——所得税》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新准则顺应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要求,变革了过去多种方法核算所得税的做法,要求企业统一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使所得税计算更加简单、准确、易于操作。
笔者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原理入手,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具体运用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方法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时,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直接确认,对利润表项目则间接确认。
企业的收益应根据“资产负债观”定义,因而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也应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出发倒挤推算,具体核算程序如下:第一,确定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
指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而非原账面价值。
第二,确定每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
第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
对于存在差异的,区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资产负债表日所得税税率计算该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果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小于资产负债表日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额,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应进一步确认为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大于资产负债表日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额,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应予以转销。
第四,计算应交所得税。
按照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按适用税率计算企业应交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适用税率。
第五,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
根据当期应交所得税和当期进一步确认或转销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税额+(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应交所得税税额+期初递延所得税净资产-期末递延所得税净资产。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是什么〔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
它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
那你知道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是什么吗?接下来我就告诉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是什么。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是什么:(一)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二)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及计税基础(三)计算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四)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五)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发生额(六)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按税法计算的应交企业所得税)(七)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或-递延所得税收益)所得税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本质是什么:根本的原因是会计利润是依据会计准则计算会计利润的, 是财政部说了算, 而税的计算是依据税法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税务总局说了算. 于是二者的差异呈人字形, 越拉越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就是将税法上确定的企业所得税费用调整成会计准则下的所得税费用, 会计上,首先承认税法上的应交所得税, 但由此形成的所得税费用, 在会计核算上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个桥梁来平衡二者的差异.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税法确定的所得税费用,完全打破了会计准则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使得会计利润没有体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个桥梁'"修复'了会计利润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应收应付会计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一)应付工作:1、依据已审核好的原始单据登记好付款业务。
2、依据成本控制部提供的每月供应商的统计汇总表与供应商做好对账工作,并填写付款申请。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财务与会计》第十五章讲义10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1.资产计税基础的概念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本质上就是税收口径的资产价值标准。
比如,存货的期末余额为100万元,其已提跌价准备为30万元,则该存货的账面价值为70万元(100-30),但由于税务上不承认存货的跌价准备,所以存货的计税基础为100万元。
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2.负债计税基础的概念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将来负债在兑付时允许扣税的金额。
通常而言,所谓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税务口径下的负债价值。
比如,企业因产品质量担保计提的预计负债形成年末余额为50万元,此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为50万元,但由于税务上不认可产品质量担保费用的提取,因此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元。
3.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4.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较为直观的认定规律是:当暂时性差异使得应交所得税先大于所得税费用、后小于所得税费用时此差异即可认定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5.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谓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较为直观的认定规律是:当暂时性差异使得应交所得税先小于所得税费用、后大于所得税费用时此差异即可认定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6.新增暂时性差异与转回暂时性差异的界定只要年末差异大于年初差异的应界定新增暂时性差异(新增可抵扣差异或新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只要年末差异小于年初差异的应界定转回暂时性差异(转回可抵扣差异或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作者:王顺敖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05期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内涵分析《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缴企业所得税时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算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比较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根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的所得税费用。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例:某企业2005年12月29日购进一台机器设备,原价60000元,预计净残值600元。
按税法规定可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4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6年。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假设该企业每年实现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2006年至2007年所得税税率为33%,2008年1月1日起所得税税率改为25%。
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如表1、表2)(一)2006年末会计处理如下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会计折旧=60000-600-(60000-600)/6=49500(元),计税基础=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税收折旧=60000-600-(60000-600)×4/10=35640(元),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49500-35640=13860(元),当期差异时点值=当期暂时性差异×33%=13860×33%=4573.80(元),当期递延所得税发生额=当期差异时点值-期初期差异时点值=4573.80-0=4573.80(元),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税前会计利润-(税收折旧-会计折旧)]×33%=[100000-(23760-9900)]×33%=28426.20(元),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发生额=28426.20+4573.80=33000(元)。
浅谈我国现行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主要是指《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中关于资产负债表及其债务类项目的规定。
在这个规定中,债务类项目被划分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三大类。
首先,流动负债是指在财务报表编制日期前一年内到期或在一年内应付的负债。
通常包括应付账款、应付工资、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等。
这些债务属于短期债务,需要在短期内还清。
在资产负债表中,这些债务被列为流动负债。
最后,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净值的余额,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内部资金流动的最后归属方向,即所有者的权益。
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被列为企业的资产部分。
总体而言,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关于企业债务和所有者权益的规定。
这个规定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的财务情况清晰、准确,以便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它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