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方法及其运用(doc 7页)
- 格式:doc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8
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资产负债表是一份重要的财务报表,它反映了一家企业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财务状况。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析师和管理者评估企业的健康状况、经营绩效和风险水平。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并讨论其应用。
流动比率是一种常用的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反映了一个企业能够用其流动资产偿还其流动负债的能力。
通常来说,流动比率高于1表示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偿还其流动负债,而低于1则表示企业可能会面临偿债风险。
然而,流动比率过高也可能表明企业资金闲置,未能最大化利用资产。
因此,在使用流动比率进行分析时,应结合行业标准和其他财务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估。
财务杠杆比率是另一种常用的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
财务杠杆比率=总负债/净资产。
财务杠杆比率反映了企业通过债务融资来扩大利润的能力和风险。
较高的财务杠杆比率意味着企业使用了更多的债务,从而增加了经营风险和偿债压力。
然而,财务杠杆比率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财务杠杆效应,增加投资回报。
因此,在分析企业财务杠杆比率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资产负债表垂直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垂直分析是通过将各项财务数据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将其与基准数进行比较,从而分析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各个项目的重要性和变化趋势。
垂直分析可以帮助识别企业的资产配置和负债结构,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资金运作情况。
例如,可以通过比较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来判断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依赖程度,以及企业是否存在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资产负债表的横向分析也很有帮助。
横向分析是通过比较企业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资产负债表,分析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横向分析可以帮助识别企业的经营动态和趋势,评估行业和市场的竞争格局。
例如,可以通过比较企业在多个年度上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情况,来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资产负债表是一份重要的财务报表,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评估企业的健康状况、经营绩效和风险水平。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资产负债表是一份会计文件,记录了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
债务法作为一种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面临债务问题时应采取的一系列会计措施和原则。
本文将就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详细探讨。
债务法会计处理的核心是确保准确记录债务的金额和到期日。
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企业应将债务分为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两类。
长期债务是指在一年以上到期的债务,如债券或长期贷款;短期债务是指在一年内到期的债务,如短期贷款或应付票据。
企业应根据债务的到期日将其归类,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列示。
债务法会计处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确认债务的利息费用。
企业在借款过程中通常需要支付利息费用,这些费用应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
对于长期债务,企业应根据债务的利率和期限计算出每期应支付的利息费用,并将其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长期债务部分。
对于短期债务,企业通常会根据债务的利率和期限计算出应支付的利息费用,并在资产负债表的短期债务部分列示。
债务法还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记录债务的担保情况。
当企业为债务提供担保时,如提供资产或其他财产作为抵押品,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中明确列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向利益相关方提供债务的担保情况,以及债务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债务法还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记录债务的偿还情况。
企业应根据债务的还款计划,在资产负债表中明确列示每期应偿还的债务金额。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监控企业的债务偿还情况,以及债务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
债务法还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债务的相关信息。
企业应在附注中提供债务的详细信息,包括债务的种类、金额、利率、期限、担保情况和偿还计划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向利益相关方提供债务的全面信息,以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债务状况。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是一种重要的会计方法,用于记录和处理企业的债务情况。
债务法要求企业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准确记录债务的金额、到期日、利息费用、担保情况和偿还情况,并在附注中披露债务的相关信息。
资产负债表的核算与分析技巧资产负债表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部分,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信息。
对于财务分析师或投资者而言,理解和分析资产负债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付能力的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资产负债表的核算与分析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核算步骤:1. 收集企业的财务数据:财务数据包括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信息。
财务部门需要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核算资产:资产是企业拥有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或权益。
常见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
财务部门需要对各项资产进行准确的核算,包括计量、计算和分类等。
3. 核算负债:负债是企业应对外部债权人承担的经济责任。
常见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等。
财务部门需要对各项负债进行准确的核算,包括计量、计算和分类等。
4. 核算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归属于股东或业主的净资产部分。
通常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
财务部门需要对所有者权益进行准确的核算,确保净资产的正确计算和分配。
5. 编制资产负债表:在完成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后,财务部门需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编制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一般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部分,按照流动性和长期性进行分类。
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技巧:1. 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或不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寻找变化趋势和差异。
例如,对比两年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企业负债增加、应收账款增加等情况。
2. 比率分析:通过计算和分析各项比率,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付能力。
常见的比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比率等。
3. 趋势分析:通过观察资产负债表的历史数据,分析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趋势。
例如,观察长期借款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企业融资活动的发展情况。
4. 权益分析:重点关注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分析企业的盈余情况和股东权益的变动。
资产负债表法核算程序资产负债表法核算程序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按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再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
在税率变动时,应当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进行调整,并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因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反映了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预计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账面价值的纳税影响。
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时,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直接确认,对利润表项目则间接确认。
企业的收益应根据“资产/负债观”来定义,因而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也应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上出发来加以倒挤推算,具体核算程序如下: 确定计税基础 (1)确定每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确定暂时性差异 (2)依据该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确定暂时性差异。
计算递延所得税末期余额 (3)暂时性差异乘以适用税率得到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 检验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否符合要求 (4)本期发生和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所得税影响金额)应是其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的可抵减性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已转回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士调整金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已转回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调整金额。
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 (5)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所得税税额+(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应纳所得税税额+期末递延所得税净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净资产。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两步骤核算技巧摘要: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只要掌握好关键两个步骤的核算技巧,基本上就掌握了所得税核算技巧。
文章从所得税的日常核算及所得税汇算清缴等两个方面对所得税核算方法进行粗浅探讨:日常核算按利润表中“利润总额”计算交纳所得税;年末根据所得税纳税申报资料,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及缴纳所得税。
关键词:应付税款法;递延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观《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完全摒弃了原会计制度要求的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等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一步到位,要求所得税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只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一种模式。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掌握好关键两个步骤的核算技巧,所得税核算就会得心应手。
本文拟从所得税的日常核算及所得税汇算清缴等两个方面对所得税核算方法进行粗浅探讨。
一、按税法要求,正确计算所得税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核算所得税,需要记住的是,计算缴纳给税务机关的所得税都是按照税法要求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根据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缴纳的。
在实际工作中,所得税的计算缴纳则是采取按月或按季预交,年终汇算清缴的方式进行的。
因此,企业在平时计算缴纳所得税时,可按应付税款法将按规定计算缴纳的所得税,直接列作所得税费用,增加应缴所得税。
即借记“所得税费用”账户,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账户;上交所得税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
例1,2008年6月30日,甲公司“利润表”显示:本期“利润总额”为20万元,适用所得税税率为25%,公司已交所得税3万元。
所得税核算情况如下:应交所得税=200000×25%=50000(元)已交所得税=30000(元)未交所得税=50000-30000=20000(元)会计分录如下:借:所得税费用20000贷:应缴税费——应交所得税20000上交时: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0000贷:银行存款20000年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则要按税法规定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进而计算出所得税。
通俗解读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必须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时: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减少)额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借记“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负债减少数)”、“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增加数)”,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当期所得税)”、“递所得税负债(负债增加数)”、“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减少数)”。
应付税款法充分体现了会计人表里如一地听税务机关的话,"所得税费用"与"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完全一致。
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表现出会计人的纠结,交税时听税务机关的话,做账时,坚决不同意将所得税费用与应交税费一致;因此,就设计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科目。
所以就有了如下的说法:从企业的资金占用角度来看,若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有余额,相当于占用税务机关的资金,短期内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出,相当于企业的一笔融资,对企业有利;若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有余额,相当于当期向税务机关多交税,虽然未来可抵扣而少交税,但当期属于企业的资金占用。
其实这些都是准则制定者人为虚构出来的!第一,现实中,税务机关怎么会允许企业占用税务机关的资金呢?第二,现实中,企业向税务机关多交税,后续的抵扣,只是人为计算出来的。
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就是所谓的“少交纳”的税费吗?会计上将所得税费用多计,只好预提一个递延(所得税)负债;同理,一个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就是所谓的“多交纳”的税费吗?会计上将所得税费用少计,只好设计一个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出来。
递延所得税负债: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
正是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有时净利润大于利润总额,因为所得税费用可能为负数。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应用资产负债表是企业财务报表中最基本的财务报表之一,它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手段。
资产负债表由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部分组成,它记录了企业特定时间点上的所有资产、利润、债务和权益。
在企业经营中,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应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需要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将所有的资产按照其所属类别进行分类,比如将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归为一类,将房屋、设备、土地等固定资产归为一类;第二步,将所有负债按照其归属类别进行分类,比如将应付账款、短期借款等属于流动负债的项目归为一类,将长期借款、应付股利等属于非流动负债的项目归为一类;第三步,计算出所有者权益,它可以通过扣除所有负债总额和总资产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得到;第四步,以一张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所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据。
那么,资产负债表的应用又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了解到自己当前的财务状况。
一份准确的资产负债表可以让企业财务人员随时了解到公司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财务策划和管理。
如果资产负债表显示出企业财务状况不良,则企业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以避免财务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资产负债表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自身资产的优点和缺点。
资产负债表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到自己的资产配置情况,以及资产投资的效益。
对此,企业可以采取措施来着手优化自身的资产结构,使企业的资产配置更加合理化,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再次,资产负债表还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重要决策。
根据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数据,企业可以确定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决策者可以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来制定公司的经营策略和年度预算,及时采取措施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挑战。
最后,资产负债表则可以为外部投资者提供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参考。
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公开财务报表的一部分,是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参照。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在资产负债表日,为谨慎起见,会计人员应反复检查递延所得税资产,以确认其是否能在未来时间抵扣。
对于未确认的税前亏损造成的所得税收益,会计人员应当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1 放弃应付税款法的原因应付税款法即指企业将本期应付所得税款作为当期费用,列入利润表。
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将所得税视为利润分配而不是企业的一项费用。
应付税款法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长期以来被基层会计人员广泛使用。
但由于其以税法为出发点,强调财税合一的方式,带有较大的弊病。
尤其在社会对会计信息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应付税款法不符合权责发生制、配比性、相关性等原则的弱点日渐突出,甚至因此导致财务报告当期净利润偏离实际,无法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状况。
在我国经济逐步国际化的同时,加强会计的国际趋同化,放弃应付税款法,使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及实用性。
2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的区别所得税债务法核算方法具体分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损益表债务法,本次颁布的所得税会计准则明确了所得税的核算应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这一规定给以往习惯使用损益表债务法的会计人员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在日常使用中计算结果多数情况下是相同的,但其原理及计算过程截然不同。
损益表债务法即从损益表出发,根据当期的收入费用计算当期应税利润,然后根据收入费用在会计计量和税法确认的不同标准,找出时间性差异,由此确定当期递延税款,进而计算出所得税费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指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由净资产的增减计算当期应付所得税额,并根据期末资产负债的帐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总额,减去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得出当期转入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计算出当期所得税。
由此可以看出,损益表债务法注重的是时间性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暂时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指一项收入或费用在会计上确认的时间与按照税法规定确认的时间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应⽤2019-06-03新所得税准则规定我国企业所得税采⽤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会计处理。
在具体计算有关所得税项⽬时,笔者总结出⼀套公式,可以将暂时性差异的性质与数学符号建⽴⼀⼀对应关系,将递延所得税项⽬和应交所得税的计算予以程序化,从⽽极⼤地减少了计算过程中的分析判断程序,使所得税业务的会计处理变得⽐较简便。
限于篇幅,本⽂不考虑永久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基本计算公式(⼀)暂时性差异的计算暂时性差异可以分为两类:⼀类是资产的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即资产类暂时性差异,简称为“资产类差异”;另⼀类是负债的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即负债类暂时性差异,简称为“负债类差异”。
资产类差异=资产账⾯价值-资产计税基础…(公式1)负债类差异=(-1)×(负债账⾯价值⼀负债计税基础)……………………………………………………(公式2)上述结果若为正数,表⽰该差异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若为负数,表⽰该差异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运算时应⽤正数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运算时⽤负数表⽰。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正的)资产类差异+(正的)负债类差异……………………………………………………(公式3)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负的)资产类差异+(负的)负债类差异……………………………………………………(公式4)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所得税率……………………………………………………(公式5)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长额=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所得税率…………………………………(公式6)暂时性差异增长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长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长额………………………………………(公式7)值得说明的是,计算过程中,应按照代数法则进⾏运算,不要⼈为改变数据的正负符号。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原理与应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一种会计方法,它要求企业根据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暂时性差异较大的企业。
本文将介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原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指企业根据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进行分析,当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
其原理如下:1. 当暂时性差异产生时,企业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由于时间性差异导致的未来期间减少的所得税,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由于时间性差异导致的未来期间增加的所得税。
2. 当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企业应该根据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
预期税率是指企业根据当前税法规定和未来预期经济状况计算出的税率。
3. 企业应该根据资产负债表上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进行调整。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强调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应该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上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然后根据预期税率进行调整。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应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主要适用于暂时性差异较大的企业。
暂时性差异是指由于时间性差异或永久性差异导致的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
如果企业的暂时性差异较大,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为合适。
在应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时,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企业应该根据当前的税法规定和未来预期经济状况计算出预期税率。
2. 企业应该根据资产负债表上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进行调整。
3. 企业应该定期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因为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可能会导致暂时性差异的变化。
4. 企业应该谨慎处理暂时性差异,因为暂时性差异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利润减少或增加。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一种重要的会计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处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方法及其运用(doc 7页)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18号——所得税》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新准则顺应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要求,改革了过去多种方法核算所得税的做法,要求企业统一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使所得税计算更加简单、准确、易于操作。
笔者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原理入手,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具体运用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方法
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时,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直接确认,对利润表项目则间接确认。
企业的收益应根据“资产负债观”定义,因而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也应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出发倒挤推算,具体核算程序如下:
第一,确定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
指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而非原账面价值。
第二,确定每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
第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
对于存在差异的,区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资产负债表日所得税税率计算该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果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小于资产负债表日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额,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应进一步确认为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大于资产负债表日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额,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应予以转销。
第四,计算应交所得税。
按照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按适用税率计算企业应交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适用税率。
第五,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
根据当期应交所得税和当期进一步确认或转销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税额+(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
产。
本例中,企业按照年数总和法在2007年计提的折旧为100万元[(560-10)×10/55],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为460
万元,税法允许计提的折旧额为55万元[(560-10)÷10],其计税基础为505万元(560-55),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45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0万元后,存货的账面净值为900万元,而其计税基础仍为1000万元,存货的账面净值小于其计税基础10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上述两项差额应计算确认首次新会计准则执行日的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应调整企业的盈余公积。
递延所得税资产为36.25万元[(45+100)
×25%)],相应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62500
贷:盈余公积362500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400×25%=100(万元)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680×25%=170(万元)
由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有余额387500元,所以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的金额为1700000-362500=1337500(元),确认为本期的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1000000-1337500=-337500(元)
所得税费用=2375000-337500=2037500(元)
借:所得税费用2037500
递延所得税资产1337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375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1000000
[例3]承例2,存货的账面价值为600万元,计税基础为720万元,应收账款期末余额为3000万元,补提了坏账准备200万元,其他项目不存在会计和税收的差异。
天河公司2010年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金额及其计税基础如表2所示: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360×25%=90(万元)
由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有余额100万元,所以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的金额为10万元(100-90),对于减少的金额本期应予以转销。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8150000×25%=2037500(元)
由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有余额1700000元,所以本期递延所得税增加的金额为337500元(2037500-1700000),确认为本期的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100000-337500=-437500(元)
所得税费用=4200000-437500=-3762500(元)
借:所得税费用3762500
递延所得税资产337500
递延所得税负债1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200000
对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运用中的某些特殊事项处理,笔者未涉及,会计人员应区分情况,认真分析,正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