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称谓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4
“仁兄”一词的正式含义是什么?
一、仁兄的本义
所谓“仁兄”,指的是男性朋友或兄弟之间的称呼。
这个词源于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是一种友好、亲密的称谓。
二、仁兄的引申意义
除了表示亲密的朋友之间的称呼外,“仁兄”在现代汉语中还具有了一些引申的意义。
1. 指同事或工作伙伴
在工作场合中,人们经常使用“仁兄”来称呼同事或工作伙伴。
这是一种亲切而不失尊重的称呼方式,既表达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又强调了工作合作的紧密性。
2. 指对方的学识或经验丰富
在学术或专业领域中,有时候人们会称呼对方为“仁兄”,以示对对方专业知识或经验的认可与尊重。
这是一种委婉而又亲切的称呼方式,表达了对对方能力的肯定和赞美。
3. 指同辈或同行中突出的人物
在同辈或同行中,如果有某个人在某方面特别出色或有卓越的成就,人们有时会称呼他为“仁兄”。
这既是一种尊重和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该领域的敬仰和倾慕。
4. 指亲密而又尊重的敬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人们也会把“仁兄”作为一种亲密而尊重的敬称,用来称呼对方。
这种称谓带有一种友好、亲切的情感,展现了人们之
间的亲密关系和道义的互助。
总结:
“仁兄”一词的正式含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情境和人际关系而
有所变化。
它既可以是朋友之间的亲密称谓,也可以是对同事、学者、领导或某领域专家的尊称。
无论是在什么场合使用,“仁兄”都传递出
一种友好、亲切和尊重的情感,是一种注重人际关系的表达方式。
年轻人的别样说法
不用地区对年轻人的称呼不同,比如,广东叫靓仔,福州叫依弟,北方叫小伙子,小伙儿,大理叫胖金哥,广西叫叼毛,宁德叫小弟,帅哥的叫法好像比较大众化。
少数民族男女有自己特定的称谓:
白族:男叫“阿朋”,女叫“金花”。
彝族:男人叫“阿黑哥”,女人叫做“阿诗玛”
纳西族:男人叫“胖金哥”、女人叫“胖金妹”。
傣族:男人叫“毛多力”,女人叫“少多丽”。
哈尼族:男人叫“阿力”,女人叫“阿布”。
基诺族:男人叫“哟科”,女人叫“咪科”。
藏族:男人叫“扎西”,女人叫“卓玛”。
古代对青年男子的称呼有:舞勺之年、志学、舞象之年、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
古代对青年女子的称呼有:金钗之年、豆蔻年华、及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桃李年华、花信年华、标梅之年。
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形容大人物的尊称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大人物都会用一些尊称来表示他们的崇高地位和凌驾于常人之上的身份。
这些尊称不仅仅反映了人们对于大人物的尊敬,同时也寓意了人们对于这些人物所拥有的独特品质和价值的认可。
下面,我们将按类别分述几种形容大人物的尊称。
一、政治领袖政治领袖一直是社会中最为崇高的地位,我们对于这些人物也有着相应的尊称。
最为常见的是“国父”和“伟人”。
这两个尊称不仅仅是对于领袖特殊地位的象征,更反映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比如,孙中山先生被誉为“国父”,因为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驱者和奠基人;而毛泽东被誉为“伟人”,则是因为他是新中国诞生和建立的主要领导人物。
这些称号不仅能够流传于民间,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正式认可。
二、文化名人文化名人是当代社会最为受人尊敬的角色之一,我们对于这些人物也应该有相应的尊称。
最为典型的是“大师”和“泰斗”。
这样的尊称不仅仅是对于文化名人的崇高评价,更是对于他们所传承和创造的文化财富的认可。
例如,鲁迅被尊称为“文学大师”,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深入人心,更对于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钱钟书则被尊称为“书法泰斗”,是因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这些称号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同时也是对于文化名人的最高赞誉。
三、社会贤人社会贤人是社会中最为温暖的存在,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受到了广泛尊敬和赞赏。
我们对于他们所使用的尊称同样富含深意,最为常见的是“天使”和“公益使者”。
这些尊称传达了人们对于社会贤人的感激和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他们所扮演的正面角色的认可。
例如,王丽坤被尊称为“爱心天使”,是因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奉献,传递了人间真爱和温暖;而余秀华则被尊称为“公益使者”,是因为她通过契合社会需求的公益项目,让公益事业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效。
以上,就是几种形容大人物的尊称。
这些尊称既能够凸显大人物独特的品质和价值,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方式。
称谓称谓(俗叫称呼)应该可以说是“见而礼”,对于称谓,自古以来有较为严谨的规范。
但又古今不同,雅俗有别。
所以,称谓的讲究,在各类交际酬世应用文里,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如果称谓不当,往往一格之差,一字之错,就会造成误解,闹出笑话。
即不礼貌,又不得体,实是礼尚往来中之大忌。
今天,即有老套称呼,也有许多新式称谓。
现介绍于下。
一、动问称谓称问人姓曰:尊姓(或贵姓)自称曰:“小姓某某”称问人字曰:尊字(或尊别、宝号)自称曰:“小字某某”、“草字某某”称问人名曰:大名(或台甫)自称曰:“小名某某”、“贱名某某”称人祖父曰:令祖自谦称曰:家祖父称人祖母曰:令祖母自谦称曰:家祖母称人父曰:令尊、尊父、尊椿自谦曰:家父、家严称人母曰:令堂、尊萱、尊堂自谦曰:家慈、家母称人父母具存曰:椿萱齐茂自谦曰:家严家慈称人伯祖曰:令伯祖自谦曰:家伯祖称人叔祖曰:令叔祖自谦曰:家叔祖称人伯父曰:令伯父自谦曰:家伯父称人叔父曰:令叔父自谦曰:家叔父称人兄长曰:令兄、贤昆自谦曰:家兄称人弟弟曰:令弟、贤仲自谦曰:舍弟称人兄弟曰:贤昆仲自谦曰:愚兄弟称人兄弟俱贤曰:玉昆金友自谦曰:敝兄弟称人父子曰:贤乔梓楂梨自谦曰:愚父子称人父子俱贤曰:是父是子自谦曰:愚父子称人儿子曰:令郎、公子自谦曰:小儿、犬子、豚儿称人有令子曰:麟趾呈祥自谦曰:仝上称人女儿曰:令爱、千金、令媛、令玉、令闺秀、令淑媛自谦曰:小女、弱息、舍友称人孙曰:令孙自谦曰:小孙、舍孙称人侄曰:令侄、令小阮自谦曰:舍侄称人妻曰:尊夫人、令正(好友之妻称尊嫂) 自谦曰:拙荆、内人、敝居、贱内(已殁称亡妻、先室)称人大姆母曰:令姆自谦曰:家姆称人婶母曰:令婶自谦曰:家婶称人子媳曰:令媳妇自谦曰:小媳、舍媳称人嫂曰:令嫂自谦曰:家嫂称人弟妇曰:令弟妇自谦曰:舍弟媳称人岳父曰:令岳翁、尊泰山自谦曰:外父(俗叫丈人)称人岳母曰:令岳母、尊泰水自谦曰:外母(俗叫丈母娘)称人婿曰:令倩、令婿、令坦自谦曰:小婿、小女婿称人母舅曰:令母舅、尊舅父自谦曰:家母舅称人母妗曰:令母妗自谦曰:家母妗称人外甥曰:贵宅、贵相自谦曰:舍甥称人姐夫曰:令姐夫、令襟兄、令襟丈、大乔自谦曰:家姐夫、敝襟兄、连襟、连称人妹夫曰:令妹夫、令襟弟、小乔自谦曰:家妹夫、敝襟弟(俗叫同门、连襟)称人亲戚曰:令亲自谦曰:舍亲称人表亲曰:令表自谦曰:家表称人师曰:令师、贵业师、贵老师、尊夫子自谦曰:敝业师、敝老师称人徒弟曰:令高徒、贵人、贵高足自谦曰:小徒、徒儿、敝门人称人朋友曰:尊朋自谦曰:敝友称人宗族曰:盛族、华宗自谦曰:敝族、小族称人户曰:盛户自谦曰:寒门称人府第曰:贵府、潭府、大府、府上自谦曰:茅舍、草舍、茅寮、寒舍、陋室、蜗居、敝斋称祖之友曰:祖执父之友曰:父执称妻曰:贤荆称夫曰:良人主妇曰:中馈、主馈叔父辈曰:诸父、亚父侄儿曰:犹子、比儿竹林是叔侄之称兰玉是子侄之称称两兄弟曰:双壁、伯仲三兄弟曰:三凤五兄弟曰:五桂八兄弟曰:八龙称人孙曰:兰芽称结拜曰:金兰、义结金兰密友曰:知己师傅曰:西宾访友曰:访戴留友曰:下榻谕交曰:寒盟永不变曰:金 媒灼曰:蹇修,柯人绝交曰:割席男子无妻曰:鳏女子无夫曰:寡二、相动问礼貌称呼(一)常用对称敬词:旧时以“尊”、“贵”、“大”、“台”、“玉”、“宝”、“高”等构成的对称敬词,名目繁富,现书信柬帖里也颇多沿用。
中国亲属关系称呼大全2020-07-08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
血统关系\ 称谓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直系生父\ 父亲\爸爸、爹、爹爹阿爹\儿、女生母\ 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儿、女后父\继父\晚爹阿伯、阿爹\儿、女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儿、女父之父父之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孙、孙女父之祖父父之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女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夫\丈夫\老倌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妻\夫人\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夫之父\公\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夫之母\婆\阿婆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旁系父之兄父之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之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母系母之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母\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舅父之子女\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女姨之子女\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妻系\妻之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妻之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直系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古代对女儿的称呼方式一、古代女儿的称呼方式1、孩儿:汉代的大文学家壬辰倪瓒,曾以“孩儿”来称呼自己的女儿,这种称呼方式表示父母对女儿的深深的慈爱和疼爱。
2、千金:汉书的策划者司马迁在为其独子司马少义准备所学习的文著时,他把女儿温格称为“千金小姐”,说明女儿是家里最年轻、最可爱和最宝贵的宝贝。
3、珍珠:秦代大文学家屈原曾以“珍珠”来称呼他自己的女儿,借此来展示对于女儿的满满爱意。
4、宝贝:“宝贝”的有形含义是宝物,意义上则是表达对女儿的宠爱以及把她当作家中最宝贵的朋友。
5、宝哥:“宝哥”则是表达女儿温柔聪慧可爱之极,是父母有意将一种最高的尊敬与宠爱融入女儿名字中。
6、童童:“童童”便是表明父母对女儿的无尽温柔与疼爱,希望他们能一直保持天真如童年般洁净无暇的纯真。
二、我国古代女儿的称呼方式的特点1、父母对女儿的爱古代父母对女儿的爱和疼爱非常深厚,若言爱义满。
他们给女儿特别取一个称谓,表达父母对自己的宝贝的一种不同寻常的爱意。
2、特殊的称呼在古代,女儿的名字中,也夹杂着一些形容其可爱的字眼,比如“宝哥”“童童”,往往这样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一些父母所希望承载的蕴藏的爱意。
3、贵族女儿更受宠爱古代,贵族家庭中女儿受宠爱程度更大,遍及五代以上的宗族,令其贵族女儿们受到众多绰号、感叹和称呼,称之为“佳娘”“美名”“芳洁”“珍宝”“宝贝”等。
4、宝贝称呼传承古代,贵族家庭中将女儿受到的宠爱传承下去,家庭成员都会把女儿称为“宝贝”,表现出家庭的协调及亲情。
5、男女平等,女儿受同等尊重古代汉族社会对男女平等,女性受到尊重,这一文化成果今天仍然延续着,其中,父母给女儿特别取一个称呼,是对女儿一种极具爱意的表达,同时也塑造了古人注重女性正面形象的宗族文化。
中国古代男女年龄称谓一览表一、男性称谓1. 童男:指未成年的男孩子,一般指小于十岁的男孩。
2. 少年:指年龄在十岁到十八岁之间的男孩,也有人将十三岁以下的男孩称为少年。
3. 青年:指年龄在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男性,是人生的朝气时期。
4. 壮年:指年龄在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性,是人生的事业和家庭责任最重的阶段。
5. 中年:指年龄在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是人生的转折点,即将步入老年。
6. 老年: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男性,是人生的晚年阶段。
二、女性称谓1. 童女:指未成年的女孩子,一般指小于十岁的女孩。
2. 少女:指年龄在十岁到十八岁之间的女孩,也有人将十三岁以下的女孩称为少女。
3. 青年女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女性,是人生的朝气时期。
4. 壮年女子:指年龄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女性,是女性事业和家庭责任最重的阶段。
5. 中年女性:指年龄在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女性,是女性人生的转折点,即将步入老年。
6. 老年女性: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女性,是女性人生的晚年阶段。
三、男女称谓对比1. 童男与童女:指未成年的男孩和女孩,年龄相同。
2. 少年与少女:指十岁到十八岁之间的男孩和女孩。
3. 青年男子与青年女子:指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是人生的朝气时期。
4. 壮年男子与壮年女子:指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是事业与家庭责任最重的阶段。
5. 中年男性与中年女性:指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是人生的转折点。
6. 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指超过六十岁的男性和女性,是人生的晚年阶段。
通过以上的一览表,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男女的年龄称谓,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有不同的称谓,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年龄和性别的重视。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人对不同年龄段人物的不同期望和要求,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和文化的一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年龄称谓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称呼,更代表了不同年龄段人物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往上数四代人的称呼往上数四代人的称呼在汉语亲属称谓中,往上数四代人的称呼依次为:父、祖(爷爷)、曾祖(太爷)、高祖。
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也承载了对先辈的尊敬与缅怀。
上四代称呼详解父(第一代)●称呼:父亲●解释:直接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父亲”或简称“爸”、“爸爸”。
这是最直接、最基础的亲属称谓,代表了个体生命起源的直接来源。
父亲在家庭中通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还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子女的责任。
在许多文化中,父亲被视为家庭的权威象征,他的言行对家庭成员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亲节的设立就是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与敬爱。
祖(第二代)●称呼:祖父(爷爷)●解释:祖父是指父亲的父亲。
在传统文化中,祖父通常被尊称为“爷爷”。
这一称谓不仅体现了家族辈分的延续,也蕴含了对长辈的尊敬与爱护。
祖父在家庭中往往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他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对晚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许多家庭中,祖父还承担着照顾孙辈的责任,成为孙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陪伴者。
曾祖(第三代)●称呼:曾祖父(太爷)●解释:曾祖父是祖父的父亲,即父亲的祖父。
在部分地区,人们也习惯称呼曾祖父为“太爷”。
这一称谓进一步追溯了家族的根源,体现了对更久远先辈的追忆与敬仰。
曾祖父的存在让家族的历史更加悠久,他的故事和经历成为家族历史的一部分,常常被后代传颂。
曾祖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可能对家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高祖(第四代)●称呼:高祖父●解释:高祖父是曾祖父的父亲,即父亲的曾祖父。
在家族谱系中,高祖父是往上数第四代的直系先辈。
这一称谓不仅表明了家族历史的深远,也强调了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高祖父的时代通常距今已有百年以上,他的生活背景和时代特征为家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
高祖父的故事常常成为家族传说的一部分,激励后代铭记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称谓的文化意义这些称谓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是对家族成员的简单称呼,更是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The execution of an enterprise depends on disciplin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花圈挽联称呼大全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
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花圈挽联称呼大全,快来看看吧!花圈挽联称呼:一、父族称呼:(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
(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
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
伯父,回称伯叔翁。
(6)弟妇: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6)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7)祖母之亲伯叔:称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9)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0)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12)祖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姻兄,自称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称呼:(1)母之父:称外祖父大人,自称愚外孙。
(2)母之内伯叔:称外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4)母之亲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5)母之脉侄女之夫:称表姊夫,自称姻弟。
(6)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称舅父大人,自称愚外侄或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母:称外祖母,自称愚外孙。
(10)母胞内伯叔母:称外伯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11)母胞兄弟之妻:称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
(12)母服内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称姨母,自称姨甥或姨侄。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兄弟。
三、妻族称呼:(1)妻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古人对于父子关系的称呼
古人对于父子关系嘞,那称呼可是讲究得很嘞。
在咱们四川这儿,一般老爹跟儿子说话,那就是“崽儿”啊,“娃子”啊,听起来亲切得很,就像心头肉一样。
老爹叫儿子“我儿”或者“犬子”,那更是透着一种深沉的爱意。
换到陕西那边,说法就又不一样了。
老爹喜欢叫儿子“娃”或者“小子”,听起来有点严厉,但又不失亲切。
有时候也会用“我那娃”或者“这碎娃”,就像是在说“我家那小子”或者“这小伙子”,透着一种自豪和骄傲。
再来说说北京那边,老北京人对父子关系的称呼也是挺有意思的。
老爹一般叫儿子“小子”或者“孩儿”,听起来有点古韵,又带着点京味儿。
有时候也会用“俺家那小子”,像是在说“我家的那个小家伙”,充满了对儿子的疼爱和期待。
总的来说,不管在哪个地方,古人对于父子关系的称呼都是充满了爱意和期待的。
这些称呼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文化的传承。
古代文化常识 一、 人的称谓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1)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 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 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 "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 "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 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 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 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 《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 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 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 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指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