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山区茭-鱼-鸭共育及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75.77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浙西地区优质水稻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年第01期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属衢州市,是浙、闽、赣3省交界处,是浙江省传统农业大县,连续四届荣获浙江省“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县。
水稻种植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随着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升,水稻种植技术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进。
江山市属金衢稻区,具备丰富的温光资源,是浙江省种植双季晚稻的重要区域。
为了寻找更加优良的连作晚稻新品种,江山市农技中心2022年在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的安排下承担了水稻新品种展示和示范项目任务。
在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的精心部署下,通过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和实施项目主体专家和领导的帮助,早稻、连作晚稻新品种示范和展示取得较大成效。
要想水稻保持高产,促进当地种植业发展、农民增收,就需要不断探究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要点,以供参考。
1基地和展示、示范概况1.1基地概况以江山市长台镇华峰村金塘畈、清湖街道和睦畈地区为早稻展示和示范区,这里与黄衢南高速江郎山出口相距约2 km,地势比较开阔,交通便利,农田建设标准较高,沟渠路配套建设及排灌能力较好,土壤中含有机成分较高,适宜早稻种植[1]。
1.2展示、示范概况早稻展示面积1.67 hm2,包括20个品种(如“中组53”“浙1831”“台科早3号”“嘉创55”等),集中连片种植,每个品种种植面积约为1亩田,3月25日统一进行育苗,4月25日前进行人工移栽。
早稻示范概况:面积约16.7 hm2,共有三个品种(“中组53、中组18”等),集中连片种植,播种时间为3月20日,采用叠盘出苗育秧技术,人工移栽时间为4月15日,6月9日始穗,成熟期大约为7月15日。
2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2.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这些品种在江山作为早稻种植,手插、机插栽培大约在3月20日开始播种,直播方式栽培适宜在4月5日播种。
播种前要先浸种(25%氤烯菌酯乳油与25%咪鲜胺乳油各4 mL加6kg水配制成1 500倍液),浸种时以种子全部没过液面为宜,根据实际气温合理控制浸种时(约为48~72 h),浸完后无需冲洗直接催芽。
茭白――田鱼立体共育技术茭白田养鱼立体共育技术,主要是利用茭白田浅水环境,辅之以人为措施,既种茭白又养鱼,达到茭白和鱼互利双增收的目的,是一种充分利用茭白田水体、土壤和生物资源,开展种茭白养鱼,茭白、鱼共生,是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和茭白生物防治技术综合设计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茭白田生态农业模式。
其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1、整地施基肥茭白生长期长,植株庞大,需要大量肥料。
孕茭期需要灌16―20厘米深水,使茭笋软白。
因此,选择土壤肥沃,含有机质5%以上,排灌方便的田块。
一般施用农家肥料。
如腐熟人畜粪等,每亩施3000―4500公斤,稻田则更应多施,并充分沤烂,做到田平、泥烂,肥足,以保证连续采收。
?2、寄秧育苗寄秧育苗是近年来茭白栽培技术的重要改进,即在秋季选取出优良母株丛(茭墩内无灰茭、雄茭结茭整齐一致,薹管较低)挖起,先在茭白秧田中寄植一定时间,然后再分苗定植于大田,采用这种方法可促进茭白早熟,提高质量,便于茬口安排,寄秧田与大田的比例为1:20。
寄秧田要求土地平整,排灌方便,整地时每亩施入有机肥1500公斤,秧育苗一般在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中旬进行,此时母株丛正处于体眠期,移栽时不易造成损伤,寄秧密度以株距15厘米、行距50厘米为宜,栽植深度与田地表面持平。
3、加高田埂,做好鱼沟(鱼坑)养鱼田块应选择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茭白田,茭白田的田埂要加高加固,田埂加高至40一50厘米,田埂顶宽要求达到35―40厘米,并要夯实,有利于茭自养鱼后提高水位,也可以防止漏水,倒埂,跑鱼等现象。
田中要开好鱼沟和鱼坑,鱼沟可根据田块的大小,选择“口”、“井”或“I”字型。
鱼坑一般开整田的两端,小块田可设在中间,鱼坑成长方形,深0.8―1.0米,茭白施用化肥、农药或搁田时,即可作为田鱼暂养或躲避的场所,当水温增高或骤降时,也可作为田鱼避暑场所。
3.1施足基肥,适时移栽,投放适量鱼苗茭白田养鱼要求重施基肥,约占总施肥量的80%,每亩施腐的农家肥2500―3000公斤,尿素15一18公斤,过磷酸钙20―25公斤。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04.20•【文号】农办渔〔2021〕6号•【施行日期】2021.04.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的通知农办渔〔202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各计划单列市渔业主管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落实经国务院同意、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2019〕1号)相关要求,我部决定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和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以下简称“五大行动”)。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五大行动”重要意义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是支撑服务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做好水产品稳产保供、加快补齐水产养殖业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水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渔业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加大对“五大行动”的支持力度,逐步推动水产养殖主产区“五大行动”全覆盖。
到“十四五”末,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养殖尾水基本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水产养殖用兽药使用量大幅下降,配合饲料替代率显著提升,水产优良品种覆盖率明显提高,助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优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基本形成,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目标基本实现。
鱼鸭混养技术-养殖技术鱼在水里,鸭在水面,鸭鱼混养是一种综合养殖的好模式。
一方面,鸭子可以取食病鱼、水生昆虫等,消除对鱼类生长的不利因素,同时,鸭粪落入水中,小部分以有机腐屑的形式直接被鱼取食,大部分经游离分解,被水体吸收,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增加了鱼类的天然饵料,从而提高了鱼的产量。
另外,鸭群在水面来回游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中的溶氧量,改善了水体环境,鱼鸭混养还解决了鸭粪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鱼鸭混养技术。
一、池塘选择、建设鱼鸭配套的池塘要选择在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地方。
池塘东西走向长宽之比为(2~3)∶1,池塘四边倾斜,塘底要求平坦,可略向排水口的方向平缓倾斜,以利干塘。
池塘面积以3~7亩为好,水深2~3米,池塘设有分开的进、排水口和拦鱼设施。
二、鸭棚选择、建设鸭棚应选择坐北向南、地势较高、阳光充足、比较干燥、池埂坡度平缓、有利于稚鸭落塘上岸行走觅食的地方。
冬季能密封保溫,夏季能通风降温,雨季排水良好。
每间鸭棚面积120~150平方米,另设两个鸭群活动场所,一是围鱼塘一角作为鸭群觅食生长活动场所,二是鸭棚附近围一段池基或池坡地面作为活动场。
三、鸭鱼混养生产配置每亩投放鱼种50~60公斤,滤食性鱼类(鲢鳙)占70%~80%,其他为杂食性鱼类,每亩水面配套养鸭80~100只,鱼种增重7~8倍,每亩产量为400~500公斤。
或是每亩投放鱼种75~85公斤,滤食性鱼类占70%~80%,每亩养鸭150~200只,鱼种增重6~7倍,每亩产量为550~650公斤。
也有的养殖罗非鱼、土鲮杂食性鱼占60%~70%,其他是滤食性鱼类。
根据长期的养殖生产实践经验,一般每养一只鸭一年可生产鱼类3公斤多,养殖户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四、饲养管理工作1、养鱼管理(1)清塘消毒。
鱼种下塘前,每亩1米水深用茶麸50公斤打碎泡水24小时后全塘泼洒,再用生石灰100公斤化水溶解全塘泼洒,7~10天毒性消失后可放鱼种养殖。
茭白田养泥鳅与鸭生态种养模式作者:李才根来源:《科学种养》2012年第01期在茭白田套养泥鳅,茭白田附近再搭建鸭舍养鸭,进行茭白、泥鳅、鸭综合经营,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良性循环结构生态种养模式,经济效益较佳。
一、茭白、鱼、禽有机结合茭白田套养泥鳅,指在水田里既种茭白,又养泥鳅,因茭白田水较浅,适宜于泥鳅生活。
茭白行、株距能给泥鳅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茭白叶还能遮阴,有利于泥鳅在盛夏季节避暑度夏。
泥鳅喜食水中细菌、浮游动物、小型寄生虫等动物性饵料,可降低茭白病虫害的发生。
在茭白田附近养鸭,鸭舍肥水源源不断流入茭白田,不仅为茭白提供了优质有机肥——鸭粪,而且有利于泥鳅活饵的繁殖。
茭白、泥鳅与鸭子三者“共生”可互利互惠。
二、茭白、鱼、禽生态种养要求1. 茭白田要求。
水是茭白与泥鳅生存必需的条件,因此,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的田块。
要根据田块大小合理设计鳅沟与鳅窝。
鳅沟挖成“田”字或“目”字形,沟宽0.40米,深0.4~0.5米。
鳅窝设在田块的四角或对角,窝宽1.5~2米,深0.5~0.6米。
鳅沟和鳅窝要相通,鳅沟和鳅窝的面积占田块总面积的3.5%~6%。
要利用开挖鳅沟、鳅窝挖出的泥填高田埂,使田埂高出田畈0.6米,田埂顶宽达0.3米,茭白田蓄水深达0.3米,鳅沟水深达0.7~0.8米。
如田埂土质松软,必须在田埂内坡覆盖地膜以防田埂渗漏、滑坡。
茭白田蓄水量大,需要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进排水口要对角设置,以利于田水的充分交换。
水要悬空注入,且须过滤后入田,为此可在水管出水处绑1只长0.5米的60目筛绢网袋,以阻止野杂鱼、蝌蚪、水蜈蚣、水蛇等敌害生物随水入田。
排水口要安装防逃栅,用铁丝网制成高0.5米、宽0.6米的长方形栅框。
栅框上端高出田埂10厘米,其余各边嵌入田埂20~30厘米深。
为防止暴雨时因排水口不畅而发生田水漫埂逃鱼,可在排水口一边的田埂上开设溢水口,溢水口必须安装牢固的防逃网。
为防止泥鳅逃离和敌害生物进入茭白田,在田埂上必须建防逃墙。
新农村2024.2近年来,浙江省缙云县大力探索“茭白—麻鸭套养”绿色发展模式,深入推进缙云茭鸭共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2021年,“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12月,缙云“茭鸭共生”模式作为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颁奖典礼上展示。
2023年,缙云茭鸭共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正式获批。
1.主要做法(1)聚焦原始史料,深入挖掘价值全方位挖掘原汁原味的农遗文化,体现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方面,翻阅档案资料。
通过图书案、档案室、网络文献查阅《仙都志》《缙云县志》等,了解缙云茭鸭共生系统的起源、演变、形成、发展等过程。
缙云茭鸭共生源于稻鸭共育,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清光绪咸丰年间“泉清茭绿草鸭乐,日午鸡鸣炊烟升”。
另一方面,组织专家搜集。
组织当地社会学者、民俗专家、农技专家等,深入走访茭鸭命名的历史文化村落,勘察各级物质文化遗产,查阅民间宗谱,访谈农村老者,丰富茭鸭共生历史资料。
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多渠道面向全社会征集史料。
(2)聚焦种质资源,建立长效机制高质量推进茭鸭共生系统保护开发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部门具体实施。
二是编制实施规划。
编制茭鸭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2021—2030),划定重点保护区范围,明确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每年安排30万元资金用于推广茭鸭共生模式,累计发放鸭苗7万余只,推广面积10多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
三是大力扶持推进。
通过申报茭鸭共生系统、国家麻鸭种质资源保护等项目,争取中央资金近2000万元。
同时,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种源保护、模式推广、品牌建设、人才培育等。
如,在非遗传承人培育方面,开设“茭鸭共生”模式、茭白绿色防控、麻鸭育种等系列培训,每年培训500余人次,累计培育“缙云茭白师傅”55名、农创客280余人。
永嘉山区茭鸭套养丰产技术摘要茭白种植是永嘉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经济效益显著。
介绍了茭白种植技术,以及茭田养鸭对茭白的作用和茭田养鸭技术,以期为永嘉县茭鸭套养茭白生产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茭白;种植技术;茭鸭套养;浙江永嘉茭白(zizania caducifloea)又名茭白笋,是我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水生蔬菜,是南方高山地区重点扶持的特色蔬菜。
高山地区原以种植水稻为主,从2006年开始引进茭白种植。
茭白属水生作物,其茭肉白腻、脆嫩、味甜,盛产在7~9月,此时气温高,其他叶菜类不易生长,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
茭白种植效益是水稻的5倍左右。
通过3年的示范和推广,茭白推广种植面积268hm2,平均产量16 110 kg/hm2,总产4 317.30t,总产值1 216.62万元,增收经济效益达1 033.40万元。
1高山茭白的生长适应范围高山地区指海拔在500m以上的地区,最适种植区域700~900m,种植茭白生长发育要求在萌芽期温度5℃以上,幼苗生长期适宜温度10~20℃,分蘖期适宜温度20~30℃,孕茭期适宜温度15~25℃,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排水系统完整,交通便利。
2茭白种植技术2.1选种标准具有本品种特征,植株生长整齐,长势中等,分蘖密集成丛;茭墩内无雄茭、灰茭;孕茭率高,茭形整齐,成熟一致;薹管较低。
2.2选种方法在收获时将优良母株作上记号,收割时留其中较小的茭苗2~3株便于萌发。
冬季将优良母株挖起移植到秧田留种,次年分墩定植到大田。
2.3适时插种,合理密植按行距80cm、株距40cm的标准栽插;为方便田间管理,可分宽窄行栽插(宽行行距100cm,窄行行距60cm,35 cm株距)。
栽插密度一般为2.25~3.00万墩/hm2。
2.4科学施肥,合理用水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孕茭肥。
基肥要占总肥量的60%,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速效化肥,注意配施磷钾肥和微肥,尤其是钾肥的需求较为突出。
浙西南山区早春大棚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摘要介绍了浙西南山区早春大棚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包括农业防治、合理调控设施环境、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春大棚蔬菜;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浙西南山区青田县地处浙西南山区,现有常住人口48.7万人,耕地1万hm2。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蔬菜种植已成为青田县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据统计,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 5 120hm2,其中大棚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逾200 hm2。
由于大棚蔬菜特殊的生态环境,其病虫害种类发生多,扩展快,危害重,是目前青田县蔬菜生产中比较突出的问题[1]。
笔者通过多年的农技推广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山区早春大棚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
1农业防治一是及时清园、晒土及土壤消毒。
冬季种植蔬菜前清理大棚前茬植物残体及杂草,消灭枯枝落叶及杂草上的病残体及虫卵,通过日光曝晒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虫卵。
搞好大棚土壤消毒,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物、害虫等有害生物,能很好地控制病虫危害。
主要方法有日光高温消毒、蒸气消毒和溴甲烷熏蒸消毒。
二是选用抗病虫蔬菜品种。
选用高抗或多抗优良品种,如番茄品种双抗2号可抗叶霉病,毛粉802可抗蚜虫,黄瓜品种中较抗白粉病的有津研2号、津研4号和津研6号,津春4号可兼抗枯萎病、霜霉病和白粉病。
茄子品种中北京线茄、牛心茄较抗褐纹病,而紫圆茄、北京九茄较抗绵疫病。
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
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合理轮作、间作、套作[2]。
长期连作会导致作物产生自毒作用,如黄瓜、豌豆、大豆、番茄自毒作用较强,一般间作易引起土传病害加重。
禁止相同科、属的作物轮作,协调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大蒜、小葱根系分泌物质具有杀菌作用,可在休闲期种植。
另外,合理调整蔬菜播期或移栽期,可避开病虫害发生危害高峰,以减轻病虫害危害。
番茄、大白菜避开苗期高温,可减轻病毒病。
四是培育壮苗,减轻病虫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