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以正体 字以表德—中国人的名字和称谓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40
中国传统每个人有名、字、号,取名...海峡两岸对蒋介石先生的称呼,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出于历史原因,大陆长期抑蒋,但一直使用“蒋介石”这个尊称,违反了抑蒋的原意;台湾尊蒋,却动辄说“蒋中正”,直呼其名,甚为无礼。
按照中国传统,每个人有名、字、号,个中讲究,十分复杂。
稍有不慎,便会使用不当,造成大错。
下面盘点一下关于中国人名、字、号的那些讲究。
古人如何取名?名跟随人的一生,所以取名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
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所谓义,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来命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相类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名、字关联讲究多古人有一种“名外之外”,也就是字。
俗话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起名以分彼此,取字可明尊卑。
在许多情况下,“名”和“字”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并列式:字和名意义相同或相通,是并列关系。
屈平,字原。
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孟轲,字子舆。
轲、舆都是车的意思。
辅助式: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
机、衡皆为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李渔,字笠翁。
蓑笠是渔翁的象征。
矛盾式:字和名以相反的意思进行关联。
朱熹,宇元晦。
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王绩,字无功。
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扩充式:字与名往往出自同一句话中,意思相顺,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
赵云,字子龙。
《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于谦,字廷益。
《尚书》说:“谦受益。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延伸式:字的意思为名字的意思的延伸。
李白,字太白。
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
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姓名学资料中国人的名,字,号姓名学渊源于我国诸先贤的哲学思想,是我国的国粹。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古语云:“有其名必有其实,名为实之宾也”;又“名”为“命”,“名自命也”。
姓名学有完善学科内容,涉及到传统的命理学、数理学、音韵学,五行学等方面,还融合民俗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注重以语言学为基础,讲究声韵、字意、字形、数理、命理、生肖、五行等诸多方面,并且注重从传播学和广告学的角度进行命名。
姓名是由象,数,音,义的具有阴阳五行的内容组成,每个汉字跟周易八卦的符号来源,有相通之处。
每个汉字相当于一个“小太极”,并通过数千年来无数人对它们的使用,加强了对汉字的意念,必然字内储存了一定的信息。
意念这种无形的力,能量是很大的,它能改变一些事物,自然也包括“命运”在内。
名字中的字形,相当于佛、道教中的“符”,字音,相当于“咒”,字义,相当于气功界所说的“意念”。
写名字的时候,等于是在画符,叫名字的时候,等于是在念咒,同时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名字加意念。
“万物可类象,万物皆有灵,万物能通灵”!我国很早就有利用汉字来预测人和事物的吉凶祸福,测字专家如宋朝的谢石。
中国人的名、字、号的特点和意义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通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字”和“名”相表里,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其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顾明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
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
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何谓名、字、号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
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
《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
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
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
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
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
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
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古人的名、字、号现在人只有名,没有字。
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
“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
引申为孳生、繁衍。
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
《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
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
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
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
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
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
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
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
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
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
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
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
《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
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
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
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
中国人地姓名体现辈分、渊源、传承、期盼、情感、思想,讲出处、有典故、通伦理、求蕴藉,避讳之礼博大深厚,礼义廉耻尽在其中,从特定地角度反映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某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取名地基本方法、择字风尚及忌讳要点等现象地观察、思考与分析,可在探寻当时政治形势、时代精神、社会习俗和文化水准诸方面获得宝贵地启迪和资源.一中华民族地姓名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母系氏族社会起源地姓遗传下来地姓只有任、姚、姜三姓,其他地不是消失就是人口极少.而父系氏族时地姓却大都保留了下来.据统计到今天我们中国地姓氏已达到了个,其中单字姓个,双字姓个,三字姓个,四字姓个,六字姓个,七字姓个,八字姓个,九字姓个.b5E2R。
从商代地干支入名,到后来地“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地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关于中国姓氏地立法起源于秦朝,当时规定所有山川河流,百姓姓名都不能与皇帝姓名重合,而谱名地规定也从那时开始.西汉以后以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王莽篡权,为了强调自己革新地作用,要求百姓全部使用两字名,中国两字名开始兴起.到了唐代谱名才又重新被人们重视,由唐宋时代形成地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地人名历史,也在人名地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p1Ean。
中国人地姓名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地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地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五千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地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地“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地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姓名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可惜,姓名文化现今已经明显衰落,原本蕴涵地情怀和格调荡然无存.虽然孔、孟、曾这几大姓迄今仍然严谨地遵循着谱名地要求,但是广大中国人地名字早已没有文化品位,仅仅是一个再简单不过地符号,而且高度一致、大面积雷同.DX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