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兰卡普的土家文化与图形纹样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意蕴12-08-05 作者:刘妹编辑:校方人员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人的花铺盖。
它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也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体现姑娘“价值”的重要标记。
而西兰卡普的纹样,也逐渐成为土家人相互认同的符号形式,承载着民俗文化意蕴。
影响西兰卡普纹样符号生成的因素西兰卡普是土家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其纹样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土家人的宗教信仰、审美心理、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土家族信奉的神灵复杂多样,如八部天王、向官老人等。
到宋代,出现了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信仰。
一些宗教符号被土家妇女接纳并应用,如佛教中的“绗”字纹,在西兰卡普纹样中就有大量引用。
宗教信仰使西兰卡普纹样变得丰富而有深度,展现出土家族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与追求。
西兰卡普与纯美术不同,具有明显的民俗功利目的,是土家族在观念和精神上民俗心态的物质反映,其纹样在土家族婚娶生育、节日庆典、故亡丧葬等民俗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纹样是以土家民俗为源泉的加工和再创造,其形成发展和价值取向都离不开民俗民风,同时,西兰卡普纹样的发展和创造又必然受到民族民俗的影响和制约。
西兰卡普的产生以实用为前提,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其纹样离不开人们的欣赏习惯。
土家先民不仅创造出具象和抽象的纹样造型,而且在其中融入了喻意的表现方法,使造型内涵得到升华,同时纹样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如阳雀花、四十八勾纹等等,都寄托了土家族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境界升华的典型例证,蕴含着朴素的审美意识。
这种审美意识与纹样符号的创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西兰卡普纹样符号的表现形式土家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对大自然有深厚的情感,西兰卡普纹样取材大多来自自然,如禾蔸花纹样。
禾蔸是稻田收割稻谷后的植物根部,本是废物,然而土家族却把禾蔸演变成“花”,搬上西兰卡普,表达了他们朴实厚道、知足知饱不忘根的情怀。
揭开“西兰卡普”的神秘面纱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盈溢着少数民族风情的“西兰卡普―湘西土家族织锦展”正在展出。
此次展示的100件织锦中,半数以上已不再流传,主要种类是西兰卡普。
“西兰”在土家语里是铺盖(被面)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这种“花铺盖”是土家姑娘必备的嫁妆。
同时,在土家族以往只有口头语言而无文字的岁月里,西兰卡普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宗教伦理以及生产、生活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世代相传。
今天让我们通过西兰卡普艳丽悦目的色彩和直线造型的意象图案,共同感悟土家人的织锦手艺及其精神世界。
西兰卡普的动人传说在很久以前,湖北恩施山区“毕兹卡”土家族人的村寨中有个聪明美丽的西兰姑娘,她心灵手巧,很会织锦。
她织出的锦,人见人爱,谁都啧啧称赞。
可是西兰并不满足,她采来山上各种各样的鲜花,插到机头上,用五色丝线,飞梭走杼,把一朵朵美丽的花儿织到锦匹上。
这种锦漂亮极了,人们把它叫做“卡普”。
卡普上的花朵招得蜜蜂阵阵飞来,引得彩蝶翩翩起舞。
西兰织了一匹又一匹,山里的野花一朵又一朵盛开在西兰织成的卡普上,她的屋子变成了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花园。
可是后来,西兰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唆使其哥将她残害了。
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西兰,把她织的彩锦取名为“西兰卡普”。
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开始学习织土家锦。
有的跟阿尼(母亲)学,有的跟查切(嫂子)学。
有的到龙山、来凤等地去拜能工巧匠为师。
土家姑娘在结婚时,必须有土家锦作嫁妆,否则会被别人瞧不起。
土家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陪送铺盖。
这些铺盖中最珍贵的要数土家锦被盖,一般至少四床。
大多数是自己织两床,其余的由母亲或嫂子亲手织成。
这种土家姑娘自己亲手织的土家锦被盖,不仅仅是自家富有的象征,更是土家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聪慧、勤劳的标记,是一种人品价值的尺度。
心灵手巧又勤俭持家的土家姑娘最受男家喜欢。
按照土家锦传艺规矩,土家姑娘长到十一二岁时,就要拜师学艺。
家里请人择吉日,跟自家的人学不要礼物,跟外人学还要送腊肉、糍粑、团散或交学艺钱。
天工|2023年第34期[摘 要]课题选取湘西地区土家族西兰卡普纹样作为传统文化创新设计的研究对象,以武陵山地区采集的纹样为研究样本,立足设计学科的原点,以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采集大量一手资料,进行西兰卡普原始纹样的数字化重绘、提炼与重构,运用多种纹样创新设计方法,如解构与再塑造、构图设计、色彩重组、造型变化等方式,最终在民俗、意境、时尚三个方面加以创新,给西兰卡普纹样在现代文创设计的研究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西兰卡普;传统纹样;文创设计[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4-0070-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刘舒颖,胡柯,曾佳琳.西兰卡普纹样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J].天工,2023(34):70-72.刘舒颖 胡 柯 曾佳琳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西兰卡普纹样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兰卡普纹样在现代图案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项目编号:湘教通[2023]137号(校级)。
作者简介:刘舒颖(2002—),女,汉族,湖南湘潭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胡柯(2002—),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曾佳琳(2003—),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珍宝。
要传播非遗故事,建设文化强国,就需要扎实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
在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需要探索“非遗+互联网”“非遗+品牌”“非遗+生产”等不同道路,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力量,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中国传统纹样的特征作为劳动者才智的体现,传统图案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社会习俗属性。
从最初的几何形状如正三角形、反三角形、网络状、环状等,再到后来的饕餮纹、龙凤纹,乃至各类丝织品、壁画、雕刻中的各种图案,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及文化的独特性和美学观念的变化。
织锦概述织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棉等纤维的织品。
《汉书》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
”织锦有经纬起花和纬线起花,分别称为经锦和纬锦,此外还有经纬联合显花。
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丝织物。
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彩斑斓,技术臻于成熟。
汉代朝廷设织室、锦署,织锦供宫廷享用。
至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古罗马等国。
魏晋以后,蜀锦勃兴,在织造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以蜀锦为代表的唐代织锦远销到日本、波斯。
北宋时,朝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
元代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以大量生产加金丝的织金锦而著称。
同时,民间作坊蓬勃兴起,江南织锦生产进入繁荣时期。
经历民国时期动荡,新中国建立以后,织锦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根据各自的生产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织锦工艺。
中国织锦各种主要有: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杭州杭锦和少数民族的土家锦、壮锦、黎锦、傣锦、侗锦、瑶锦、苗锦和爱得利斯锦等。
土家织锦与壮锦、黎锦、傣锦合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
土家织锦沿革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西兰”意为被面,“卡普”是花的意思,合起来即打花被面。
流传至今的土家织锦是一种三重经线开口的通经通纬、反面挑织、纬线显花的民族锦。
其经线俗称“站线”;挑织的纬线俗称“喂线”,又称“花线”。
土家织锦的艺术特色土家织锦是中华民族织锦的奇葩,是土家人特别是土家女性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的华美积淀,也是土家族的民族性格与气质在工艺美术中的载体,更是土家族走向世界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
民间性是土家织锦与宫廷锦相比而存在的基本特征,它既是土家族重要的文化生活习俗,又美化了摆手舞、梯玛歌等节庆俗、婚俗、生育俗等。
(1)图案取材的丰富性武陵山区——特别是酉水流域一带,因为高山深谷、交通不便、僻居一隅、与外界联系较少,因而保留了沿袭至今的土家织锦手工生产工艺,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土家织锦技艺和大量精彩纷呈的传统图案。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的美学特征内容摘要:西兰卡普的艺术形式从诞生之时,其初衷和继承的方式就决定了它的美学结构和审美情趣――简洁明了的艺术形式。
尽管历史的进程促使民间艺术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在创作意图、审美意识和艺术形态上,却仍然保留了艺术美的共性特征。
本文试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其艺术特色,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本土艺术形式。
关键词:平衡简洁色彩格式塔心理学视觉审美的一个最重要的外部特征就是色彩、图案、节奏等,它们一方面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另一方面也给受众带来美的感受,使视觉元素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让观者产生认知和情绪上的反应。
中国民间美术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于宫廷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但同样符合视觉审美的基本特征,其中分布于湘鄂的土家族织锦的艺术风格是具有代表性的。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历史悠久,据史记载大约可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古代巴人。
那么,深藏大山里的土家织锦的美具有哪些形式呢?使身处城市接受现代气息的人们,如何去感受到并判断织锦朴素的美?下面试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美是具有共性的。
一、平衡美平衡感是人类视觉感知的重要因素,可使人获得愉悦的视觉体验,平衡感主要靠图像中各视觉要素之间存在着类似于物理学中力的作用。
在物理学领域中,作用于物体的力如何互相抵消,这个物体就是出于平衡状态,如果把图像看做是由视觉要素构成的“场”,图像中也就存在了能互相抵消的力,视觉平衡感便同样存在。
这一道理同样出现于民间美术的传统纹样中,在西兰卡普的图案构成中便具有这种典型的视觉平衡感。
土家织锦的图案是以色点的规则排列组合而成,是受到织布机上经纬线仅能按照90°纵横交错的限制。
土家族人正是合理解决了艺术和技术之间的矛盾,利用经纬钱不断交错产生色点,使相同色彩的点按照要求不断密集排列形成色块,在人们的视觉中形成图案。
由于织布机的限制创造出极具数理性的对称几何形图案,对称平衡性便成为土家织锦的显著特点。
天工|2023年第34期[摘 要]西兰卡普是我国土家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所需而织造的民间织锦,也是我国土家族织锦工艺的主要表现形式,直到现在,西兰卡普都是土家族保存最完好的纺织类工艺品。
西兰卡普采用“通经通暗纬断挑纬,反面挑织”的技巧和方法完成织造,工序繁复、工艺精美、色彩斑斓,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通过探讨西兰卡普的起源与发展、织造工艺、传承方式、文化内涵等一系列问题,对西兰卡普做了系统的阐述。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西兰卡普,进而了解土家族文化,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西兰卡普;土家织锦;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4-003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吴杨雪.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J].天工,2023(34):34-36.吴杨雪 山西师范大学 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作者简介:吴杨雪(199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一、西兰卡普的起源与发展(一)西兰卡普的名称与传说西兰卡普的名称翻译有两种。
第一种:大部分学者将其统一翻译成西兰卡普,西兰的内涵为铺盖、棉被,卡普的内涵为花朵。
土家族人为了展现织锦技艺的土家特色,会在花铺盖前加上一个“土”字。
由此,西兰卡普可以解释为“土花铺盖”或者“花被面”。
第二种:少部分学者将其理解为“西郎卡普”。
西朗的含义为被子。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西兰卡普理解成带有花的棉被。
西兰卡普一词源自流传已久的土家族神话传说。
以前,土家族中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孩,她的名字叫作西兰。
她擅长织锦,拥有高超的织锦技艺,热爱织造各种图案的西兰卡普,尤爱织造各种花朵图案。
西兰几乎织遍了所有的花,唯独没有织过白果花。
白果花在半夜绽放,为了能够在铺盖上织上白果花的图案,她彻夜不眠,长期在白果树下蹲守,就为等待白果花的绽放。
一天深夜,白果花终于绽放了,西兰正沉迷于对白果花的观察,醉酒的父亲被西兰的嫂子撺掇,不小心用拐棍夺走了这个年轻姑娘的生命。
·18·基金课题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湖北美术学院2017年度校级科研项目(2017XJ01);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2019年度基金项目(FY-2019-02)研究成果五峰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工艺与现代设计研究燕 林 张晓萌(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摘 要:本文主要从艺术设计学角度入手,对五峰地区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工艺进行研究,结合当代设计市场的意识形态及审美需求,在整理归纳传统的西兰卡普工艺的基础上,探讨与现代设计结合创新的可能性,寻求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西兰卡普;现代设计;织锦工艺0 引言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工艺产品,伴随并发展于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缩影。
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的不断发展,现需求传统西兰卡普与现代设计并行与共存,寻求二者的和谐发展之路,创造出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特点的设计作品。
为推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相应的贡献。
1 西兰卡普发展历史湘西北土著先民在石器时代就已掌握使用树皮制成纤维进行“织造”,龙山县苗儿滩商周遗址考古出土大量石纺轮、陶纺轮、骨针等用于原始织造加工的工具。
巴蜀人的迁徙融合,带来蜀锦先进的织造技术与纹样品种,对湘西地区当时的织锦“兰干细布”影响较大,织锦已被广泛运用于服饰与被面中,纬线起花的织造方法基本成熟。
改土归流后,服装制度的限制让土家织锦不得不退出服饰领域,转向被盖饰品,色彩纹样更加鲜艳大胆,成为现在土家族织品的代表——西兰卡普。
2 西兰卡普的艺术特征与工艺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文化载体,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民族特色浓厚。
西兰卡普的色彩鲜艳浓烈,纹样丰富多样,几何化特征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兼具自然风光的自由与宗教习俗的规则。
2.1 传统纹样分类研究西兰卡普的纹样主要来自大自然的形态,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可分为自然主题、生产生活、几何勾纹方面。
土家人常年生活在武陵山区,长期的农耕渔猎生活使土家人崇敬自然。
摘要:从西兰卡普图案的特点和文化寓意方面出发,总结西兰卡普图案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思想内涵,分析其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意义,探索将西兰卡普图案的色彩、造型和构图方式应用于文创产品,为西兰卡普图案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理论实践。
关键词:西兰卡普文创产品应用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2-0086-02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Xilan Kapu pattern,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Xilan Kapu pattern,analyses its application significance in creative products,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lor,shape and composition of Xilan Kapu pattern in creative products,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Xilan Kapu pattern in creative product design.Keywords:Xilan Kapu Literary Creative Products Application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王泳力王苗苗引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土家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其图案纹饰多样、文化内涵丰富、传统手工工艺精妙,是民间艺术的璀璨珍宝。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层次提高,越发喜爱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这给西兰卡普文创产品的开发带来了新契机。
M A S T E R67摘 要:土家织锦的图案,是土家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通过织锦这一特定的视觉形式表现自然并发展积淀为特定的自然审美文化理念。
鄂西土家族织锦图案纹样的造型特点、题材内容及其独特的造型魅力,阐释了土家族朴实的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鄂西土家织锦 图案 造型特征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意味“打开铺盖”,是土家族的传统纺织品。
鄂西土家织锦在图案风格、题材选用等方面,均具有较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形式语言是其图案最本质的因素之一,因为原始纺织造型工艺的局限性,图案的整体风格倾向于强烈的抽象、半抽象、几何化的特征。
一、图案的抽象性特征抽象性是鄂西土家织锦图案造型的主要艺术特征。
其图案造型多以象征和抽象的表现手法反映出土家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保留了民间丰富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文化事象。
土家织锦图案和现代设计中的抽象构成元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许关联,但也有显著的区别:鄂西土家织锦的抽象构成并非完全出于抽象思维的驱使,而更多的是受限于所应用的工艺手段。
在制作工艺上,土家织锦用棉线作为经线,以数股棉纱或绒线的交织作为纬线,运用变化加固斜纹组织,使其图案呈阶台状的斜进。
无论是三角形、方形、菱形,还是多边形,都是由无数个阶梯和台阶连接而成,这种完全以水平线、垂直线来表现具象物体的造型,形成了变形夸张的图形轮廓,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图案的这种特异构成性,使得土家织锦在构成形式上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魅力。
自然界中无穷变幻,柔美生动的轮线条,在织锦纹样中也由于工艺的约束,均由以直线和斜线为主的较为抽象的几何形取代。
大自然中的物象在土家织锦中都变为一种变形的几何符号,并成为适用于制作的抽象形象。
因此,鄂西土家织锦往往能在视觉上给人以独特的冲击力。
二、图案的程式化特征鄂西土家族织锦的程式化主要表现在织锦图案具有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以及共性大于个性三个方面。
由于历史因素、社会文化及工艺技术等原因,在民间艺术的“程式化”倾向普遍存在,这点在图案中有更集中的反映。
《天府新论》2000年增刊土家族工艺文化及其特征苏和平一、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主要包括纺织、挑绣、服饰、建筑、竹编、剪纸、印花、花烛等。
11纺织。
纺织类以“溪布”最早,最著名,约始于北宋时期。
因为宋朝的封建统治者称土家先民为“溪洞诸蛮”,故把他们纺织的布称为“溪布”,亦称“溪洞布”,至明、清时称“斑巾”、“峒巾”、“土锦”,以后发展完善为“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溪布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西兰卡普”又叫“土家织锦”。
一般以白、蓝、红等颜色的棉线为经线,任意搭配各种色彩的丝线或棉线作纬线,以通经断纬的方法,由反面挑织而成。
其生产工序基本为手工操作,用牛骨针在木质斜形腰机上纺织。
一般以三块缀联,每块两边织有花边,共同构成完整图案。
“西兰卡普”的彩织纹样约有一百四十多种,丰富多彩、富于变化。
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几何图案,如四十八勾、二十四勾、双八勾、单八勾、“ ”字形等,有八、九十种,其中有的图案颇具远古时代的遗风。
二是自然景物的图案,如表现动物的石必花、马必花、猴手花、阴雀花、蝴蝶花、狗牙齿花、蛇皮花、野鸡尾花、猫脚迹等。
这些图案体现了土家族对聚众赶仗活动的缅怀。
还有各类植物的图案,如菊花、八角香花、梅花、苞谷花、金勾莲花、牡丹花、荞子花、韭菜花等。
反映土家青年爱情生活的有“荷花鸳鸯”、“喜鹊闹梅”、“凤穿牡丹”等。
三是反映民族政治历史、表现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图案,如“土王五颗印”、“四凤抬印”、“二龙抢宝”、“福禄寿喜”、“鲤鱼跳龙门”、“龙云图”、“双凤朝阳”、“长命富贵”等图案,均为西兰卡普中经久不衰的精品图案。
“西兰卡普”图案的形式规律为“正反相生、黑白交替、连续对称、直线造型,以及象征手法和抽象表现等。
21挑绣。
土家族的挑绣包括挑花、牵花、绣花等。
挑花多以白布为底,以黑线挑织而成,也有在深靛蓝色的布底上挑白花的。
色彩反差强烈,给人以素洁高雅之感。
图案纹样均不事先描绘,往往即兴随意所做,但图案成组对称,成四方连续排列,有植物、人物、动物等内容。
Fashion Color人文贾辉Jia Hui湖南省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湖南 吉首 427000Jishou University Academy of Fine Arts, Jishou Hunan 427000On the Application of Tujia Brocade Cultural Heritage Derivatives Design论土家织锦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中的应用摘 要:近年来,国风艺术越来越被人所喜爱。
不仅如此,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艺术不停输出为世界所知。
中国独有的艺术风格,创造艺术的手法,一时间成为了世界争相学习的对象。
今天这篇文章,对从商周时期就开始出现的西兰卡普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土家织锦的历史,到艺术手法以及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做了浅析,希望能够将土家织锦的特色艺术展现给大家。
关键词:土家织锦;色彩运用;民族艺术文化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national style ar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Not only that, in today's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atus,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orted to the world. China's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the way of creating art have become the object of the world's scramble to learn. Today's article has made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Xilankapu art that has appeared since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from the history of Tujia brocade, to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and its unique use of colors. Featured art for everyone.Keywords :Tujia brocade;color application;national art culture 一、土家织锦的非遗特色在我国湖南西北部,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
浅析湘西土家织锦的图案构成特征摘要:土家织锦图案是运用几何化的原理,把对象的形态结构、色彩、运动规律进行有机整合的结果。
笔者通过分析和研究土家织锦图案的具体构成方式,这样有利于将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使其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更好地运用于现代工艺的抽象图案的设计之中。
关键词:湘西;土家织锦;图案;构成0 引言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民间的一种手工织锦,主要分为"西兰卡普"和"土家花带"两大类。
"西兰"是土家语铺盖的意思,"卡普"的意思为花,也就是"花铺盖"的意思。
"西兰卡普"的图案取材于土家人民生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方方面面,在木质斜腰机上用"通经断纬"的制作工艺,配以浓郁的土家族特色的色彩和构成形式,表现出土家人民的审美情操和民族意识,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
"土家花带"土家语称"厄拉卡普",精巧别致,简单易学,它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小手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腰带、裤袋、小孩背带、围裙带等。
有素色和彩色两种,一般宽约两寸,窄的一指左右,短的一尺左右,长的有几丈。
它的制造工艺及图案组织原理跟"西兰卡普"大同小异。
因"土家花带"工具原始而简单,且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
因此学习"土家花带"往往成为学习"西兰卡普"的基础,也是土家族妇女中普及范围最广的传统工艺之一。
土家织锦的图案繁多,现存的约200多种,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和浓厚的乡土特色。
如此庞大的图案体系是其他任何一种织锦都比不了的,它们的形成与土家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是源于对生活的丰富想象和升华,然后通过象形和抽象的艺术手法提炼出来。
用几何纹样充分地表现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土家族特有的文化风俗习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
“通经断纬”民艺奇葩摘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家族有一种精细的棉质“布”,这种做工精细的棉布又被称为“兰干细布”,堪称纯手工艺品中的民艺一绝;唐朝又称其为“溪峒布”。
直至宋代,日渐成熟的土家族纺织技艺除了纺织一般的土布之外,还有用青丝棉织造的织锦,被称为是“西兰卡普”。
由于这种纹饰图案拥有显著的生活特点,色彩绚烂,造型纯朴,造型图案体现了丰富的生活情趣,实可谓是民族图案艺术的奇葩。
因在《溪蛮丛笑》中描绘它“绩五色线为之,文彩斑斓可观”,因此,它又以民众喜爱的“土花铺盖”而享誉天下。
关键词:西兰卡普土家族织锦图案艺术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位于中国西南的土家族,其传统艺术十分重视色彩的对比和反衬,曾经有位叫“西兰”的姑娘设计了一种艳而不俗、媚而不庸的艺术图案,即“西兰卡普”图案。
“西兰卡普”图案一半用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色彩对比强烈;另一半用蓝色或黑色纱线为底纱,织成各种精美的纹饰。
“西兰卡普”图案艺术造型的抽象意义和可视性质,使它成为一种承载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间艺术和民间传说的文化载体。
“西兰卡普”图案通过一种写实和抽象造型相结合的夸张手法进行生活气息的创造,融入了本土语言释义,土家语语境里,“西兰”有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合在一起的“西兰卡普”指的就是土家族人的花铺盖。
西兰卡普的民族个性和乡土传统正是唤起现代人情感的主要原因。
最近几年设计中充分运用了民族风格的时装得到市场的认同和世界服装专家的认可,究其原因是世界对东方文化精髓的认同,是衣着行为上追求个性意识和民族情感的一种体现。
在此,对其织锦图案的内容特点、图案文化性与艺术特性等分析如下:一图案的象征意义象征性是某一种形式内容对另外一种抽象意义的代表作用,通常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具有普遍性。
西兰卡普图案来自土家人的生活习俗,该图案的造型及用色都凸显了土家族丰富的生活文化信息和古代文化事象。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传统图案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艺术,或多或少的变成了一种历史阶段文化、生活的象征体。
论西兰卡普的土家文化与图形纹样
西兰卡普流传至今,在土家文化中,它以其沉淀的历史,、绚丽的色彩、丰富多元的内涵等文化特征彰显于世,以一种不可取代的身份标志着民族的独特性,成为土家文化中的“活化石”。
本文中主要是从多方面浅析西兰卡普的特色,从民族文化、西兰卡普的文化特点出发,来分析探讨西兰卡普及当地文化。
西兰卡普与土家文化
1.土家族传承的“西兰卡普”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毗邻的武陵地区。
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创造出土家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西兰卡普。
土家锦在土家语中称“西兰卡普”,意为“打花铺盖”,汉语称“土花布”。
西兰卡普主要分布在今湘西龙山县境内的洗车河流域的苗儿滩、捞车河、靛房及坡脚,永顺县境内的对山、凤栖;保靖县境内的普绒、清水等高山河谷地带,这些地区至今还保存着织锦的传统习俗。
在服饰文化有男女一式的百褶裙、鸦鹊衣、头包一丈多长的青丝帕,喜欢戴耳环、耳坠、手镯、
戒指等首饰[1]。
在土家族工艺文化中,土家织锦是土家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手工艺品。
土家织锦的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公元前316年巴子国被秦国统一以前的纺织遗存甚至早的年代。
据考古发现,在夏朝早有丝织物的文字记载。
《大明统一志》有“土民喜五色斑布“的记载。
清代乾隆年间的《永顺府志?物产志》有“斑布,即土锦”,“土妇善织纺,布用麻,工与汉人等[2]。
土人以一手织纬,或间纬以棉。
纹陆离有古致。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2.西兰卡普的传说
土家族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西兰卡普便是美丽生动的传说之一。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土家姑娘叫西兰,心灵手巧,织出的图案栩栩如生。
为了在打花铺盖上织上白果花。
每晚去白果树下等待白果花开。
嫂嫂嫉妒其美貌,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说西兰败坏门风,父亲在一气之下把西兰打死了。
为了纪念西兰,把她织的铺盖称为“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的图形纹样
1.图案分析
西兰卡普又称“土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
是
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
它一般由三小块布组成,每一块小布上都织有和土家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图案,是以深色的棉线为经线,彩色的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
色彩丰富,图案特别新颖,纹样多达几百种。
目前,常见的纹样只有130多种。
西兰卡普的图案构成主要是几何形纹样,图案纹样多为动物纹、其中虎纹和蛇纹占主要位置,土家族长期的渔猎生活决定了他们和飞禽走兽的密切的关系,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就会反映到织锦中来。
从信仰的角度上来说,土家锦的虎纹“台台花”正是古老的图腾崇拜衍生而来,用来驱邪避邪。
虎纹纹样简单概括,既有老虎的威风,又有几分小孩的天真。
三角形的头和上翘的尾巴,显得精神抖擞。
织锦纹样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织锦中的原色的搭配正好表达了土家人心里的热情,织锦的作者们将自然的形态进行归纳和分析,从生活中的事物提炼出的抽象性图案,夸张、抽象的表达该主体。
以红色为主、黑色为辅,加以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点缀主体,土家织锦的图案有规律的交织重叠,有节奏的交织,产生了图案的韵律美。
从色相明度与纯度的对比,图案多采用冷、暖色的对比,放在图案的恰当的
位置,突出对比的效果,冲击人们的视觉效果,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具有艺术的独特的风格。
美的构图,形成美的画面给人精神上以美的享受。
2.西兰卡普的构图与设计理念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图案多采用几何形纹样构图,织锦图案画面排列有序,以重复、对称的方式排列,构成一幅井然有序的图案。
具象纹样则从构图上区别于几何形构图,图案内容较自由,不须遵循几何纹样的重复、对称方式。
背景可采用单一色,主体色彩艳丽。
每一副织锦都是取材于土家的风俗文化和信仰,在织锦上能体现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图案设计来源于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习作、节日习俗、文化息息相关。
3.西兰卡普的特殊性
土家锦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有:阳雀花、燕子花、孔雀花、蛇、花、蝴蝶花、实毕花、马毕花、凤凰纹等,反映在织锦中,便产生出极具装饰美感的各种动物纹样来。
土家锦的主要原料是丝线、棉线和毛绒线。
它的织造方法是,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
图案的色彩鲜明热烈。
结语
西兰卡普是土家织锦的瑰宝,历史悠久,西兰卡普紧密的联系着土家族的生活方式。
西兰卡普源于生活,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反映在土家织锦图案上,织锦内容丰富生动,纹样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织锦中的原色的搭配正好表达了土家人心里的热情。
西兰卡普在审美价值上是对土家古老民族文化的继承,为后代人在创作织锦奠定了基础。
西兰卡普代表着淳朴土家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向往。
西兰卡普色彩丰富,图案特别新颖。
这些神奇、有韵味的图案诠释着这个民族的独特风味。
土家织锦在中国工艺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集各类织锦之长,兼容包纳,有着极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传承价值,西兰卡普的精美图案应用到生活中,发扬它的民族特色,被更多人所认知。
西兰卡普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的是土家文化的风土人情,更代表了国家的民族特色。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