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土家织锦 课件
- 格式:pps
- 大小:9.39 MB
- 文档页数:21
传统土家织锦纹样解析
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其传统的织锦纹样非常独特。
它们一般采用明亮的色彩、对称的图案、以及细致的细节。
下面是传统土家织锦纹样的解析:
1. 花鸟纹:花鸟是土家民族的传统装饰,因此在土家织锦纹样中出现频率很高。
花鸟纹通常包括花卉、鸟类以及蝴蝶等元素,形象生动。
2. 约定纹:约定纹是土家人喜欢采用的一种纹样。
由于土家人通常生活在山区,约定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土家人所遭遇的自然环境和在此环境下的心理状态。
3. 笆斗纹:笆斗纹以其简洁明快的形式而闻名。
传统的笆斗纹一般由大大小小的圆形和小矩形组成,它们通过精细的排列和组合,形成一个整体。
4. 蝴蝶翅膀纹:蝴蝶翅膀纹在土家织锦纹样中非常流行。
蝴蝶翅膀一般被视为美的象征,因此在土家文化中被广泛采用。
5. 缠枝纹:缠枝纹是土家织锦纹样中非常常见的一种。
该纹样通常由枝条和藤蔓等元素组成,形象秀美。
总之,土家织锦纹样是土家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纹样通常具有明亮的色彩和对称的形式,展示了土家人民的独特审美和细腻心态。
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传承与发展探究刘超菘,李加(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摘要:了解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文化,探究“西兰卡普”工艺发展历程,分析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文化所富含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传承的媒介与方式、当前的实际价值问题、以及传统继承与再发展的关系。
为传承和创新“西兰卡普”织锦文化提供理论及技法支持,以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为最终目的,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唤醒当代人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关键词:西兰卡普;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图分类号:TS 9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20)05-0049-01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201910656032)作者简介:刘超菘,男,西南民族大学本科生,视觉传达设计;李加,女,讲师,执教西南民族大学,视觉传达设计。
1“西兰卡普”织锦的起源与文化背景土家族历史起源悠远,文化底蕴丰厚,其以纺织文化为主要文化特点之一,土家织锦就是来源于土家族纺织文化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同时也被称为“西兰卡普”。
“西兰”的释义就是被面;“卡普”,也就是花,两个词语连接在一起,就是土家传统语言中的“带花的被面”。
“西兰卡普”拥有特别的工艺和美丽的图案表达手法,因此成为“中国五大织锦”之一。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和发展,只有部分被记载于史籍中。
如《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
”又如《华阳国志·南中志》:“(古哀牢国﹞有兰干细布。
兰干,獠言紵也,织成文如绫锦。
”所说的“兰干细布”,就是“西兰卡普”的前身。
几何图案纹样是“西兰卡普”的主要图案表达手法,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由方形、三角形、直线、圆形等图形和线条所组成的几何图形相对更方便于塑造,也更方便于表达情感,如“岩墙花”图案便是感悟于祖辈先民以大小石块堆砌成墙的过程;二是使得图案纹样变化丰富,其图案有大块的纹样,如“四十八钩”、之类,还有小块的纹样,如“粑粑架”之类;也有以长方形为主要纹样者,如“椅子花”类;三是更方便于表达吉利、喜庆的内在寓意,如“凤穿牡丹”图案,“万”形文字图案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土家手工织锦——西兰卡普。
喳西泰,西兰卡普。
意为:好得很,土家手工织锦。
土家女儿心灵手巧,勤劳智慧。
出嫁那天,大红花轿抬进屋,除唱哭嫁歌外,土花铺盖和千层底布鞋,是闺中必备的珍宝。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在武陵山区腹地,酉水河酷似一条从空中飘落的绿丝带。
灵动的山脉,河东属龙,河西肖凤。
70多岁的唐洪祥出生在湖南省龙山县镇南坝,从小就来到湖北来凤,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一路走来,如今已是国家土家织锦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一剪梅·土家织锦女》赞:秋夜阿妹早起床,斜月明楼,彩线飞扬。
木机声脆百花妍,不在浓妆。
异草奇葩,嫁物织镶,情深意长。
轻抚木机,慈祥的唐洪祥欣慰地告诉记者:“西兰卡普走进市场,用途已由原来的被面发展到鞋帽、桌面、壁画、挎包、披肩等数十个种类,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土家风情、毛古斯等经典名作多次参展世界手工工艺博览会,屡获大奖。
”五代开平年间,江西汉人酋豪彭王咸归楚,封为溪州刺史,带了所部及工匠千余人进入土家族聚居地区,土家自此呈现“女勤于织,户有机杼”的繁荣景象。
从宋代始,土家织锦工艺发展到较高水平,被历朝列为贡品,史称“溪布”、“峒布”、“土锦”、“宝布”。
2001年,来凤县成立“土家织锦村”,成为全省首家生产销售土家族传统手工织锦——西兰卡普的专业生产基地。
日出而作,日落不歇。
织女用红、蓝、青三种颜色的丝、棉、麻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丝、棉、麻线为纬线,用古式织机、挑花刀(竹、牛骨制成),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
大写意的手法设计出丰富饱满的纹样,配以均衡对称的构图,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
造型图案多达200多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是单八勾、双八勾等等。
土家族织锦技术土家族织锦的工艺比较复杂。
土家织锦在织造上,使用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织造,其技艺流程主要由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组成,另以“反织法”挑织成图案花纹。
织造时,要眼看背面,手织正面,这就必须对纹样及色彩有娴熟的记忆和表现能力。
1.纺捻线:利用纺车纺轮将脱籽棉花纺成棉纱,再将棉纱两或三根并捻成棉线。
棉线用于经(俗称“站线”)和加固用的暗纬(俗称“棱罗线”),而不捻的棉纱染色后,做花(纬)线。
2.染色:棉线经碱水(或石灰水)煮沸脱脂,清洗晾千后染色。
土红、黄草根染红色,苋菜染玫瑰红,狗屎苞染紫色,黄栀子或椿树皮染黄色,马桑树叶或板栗球壳染黑色等。
染色时添加碱性的石灰水或草木灰水固色,其浓度以手试感觉到打滑即可(PH9—10),染色后的纱线需露天放置2~3天。
3.倒线:利用纺车将棉线倒在竹筒上,便于牵线。
4.牵线:用3根以上的光滑竹、木杆插入地下,将倒在竹筒上的经线固定排列,竹筒不少于16个,然后反复牵线。
用“花岔岔”(8字套)分组。
如果按32根/手为单位计算经线,一尺二幅宽的织锦(40厘米),需牵经线数为:40厘米x3道厘米x4根/道=480根(480根+32根/手=15手)。
5.装筘:依牵线时经线的顺序分组,依次将经线用挑子穿入筘眼。
6.滚线:将已装筘的经线进行梳理,卷上滚棒。
该工序要求梳线及卷棒时张力均匀。
7.捡综:将综杆一端分开,用长约8厘米的竹条撑开综杆。
将一棉线用近8字形的套结,循环缠住综杆和经线。
该工序要求按穿筘时经线顺序进行,一根也不能错位。
8.翻篙:将综杆和花岔岔互换位置。
9.捡花:将经线分为三层,把准备挑花的一层清理出来。
10.捆杆上机:经线用分经杆分组,用绳索捆扎联动机构,调整综杆与杠杆及踏杆的位置。
经线头端打结上滚棒,调试撑子力度。
11.织布边:试织一段平纹布头,以固定织锦面。
12.挑织:挑织时先将束腰的绊带(一般多用宽布带或牛皮绊带)套腰后,拉紧经线,凭心所记或参照现成的纹样,选各色花纬线,用挑子挑起成束的经线,喂进花纬线,用布刀(俗称“梭罗”)打紧花纬线(含暗纬)。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摘要】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手工艺之一,被称为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本文从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土家姑娘的织锦技艺传承、饱含情感的图案、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以及现状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土家织锦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纹样,传承了土家族文化和民俗,具有浓厚的地方情感和艺术价值。
文章结论指出土家织锦的文化价值、艺术魅力和传承保护意义,强调了其在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土家织锦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体现土家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值得重视和传承。
【关键词】土家织锦、土家姑娘、心灵之花、历史渊源、技艺传承、图案、文化地位、现状、未来发展、文化价值、艺术魅力、传承保护。
1. 引言1.1 文章背景介绍土家织锦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在土家族群体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土家人自古以来就以织布绣花为生活技能,土家织锦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土家织锦在当地的继承和传承面临着挑战和困境。
对土家织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群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促进土家织锦的保护和传承,使其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织锦技艺传承、图案背后的情感故事、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为读者呈现一幅真实而生动的土家织锦文化画卷。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深入探讨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图案意义、文化地位以及现状与未来发展等方面,旨在揭示土家织锦作为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土家织锦的艺术特点和传承保护现状的分析,为土家织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土家织锦的传统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土家织锦这一土家族独有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土家织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其传承与保护贡献力量。
万梭千缕 纬引经缀——土家织锦工艺流程简介1.纺纱棉花脱籽后,利用手摇纺车将其纺成棉纱,再将2~3根棉纱捻成一股棉线。
2.染色采用红花、栀子、姜黄、蓝靛、五倍子、椿木皮、马桑树等,先熬取汁水,分别进行冷染和热煮染涤,并加以明矾或者碱性水定色,后在外放置2~3天,进行露天漂涤,以增加色质和亮度。
3.倒线利用纺车将棉线倒挂在竹筒上,便于牵线。
4.牵线用3根以上光滑竹、木杆插入地下,将倒在竹筒上的经线固定排列,然后往复牵线,根据竹筘的密度决定牵线多少。
5.装筘依牵线时的经线顺序分组,依次将经线用挑子穿入筘眼。
土家织锦通常使用“通经断纬、反面挖花”的手法,采用“上下斜”织造而成。
纹样较为复杂,大都是以棋格形状和散点形状四方相连,构成几何图案,图纹和色彩配置极为完美。
其工艺独特、质地厚实、美观大方,以绚丽多姿而著称,以设色自由浪漫而见长。
土家织锦在织造的过程中有极强的程序性和相当的偶然性,同一种图案,不同的织女也会织出不同的变化,不会完全相同,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Inheritance传承277.捡综将综杆一端分开,用长约8厘米的竹条撑开综杆,将一棉线用近“8”字形的套结循环缠住综杆和经线。
6.滚线将牵好后以装筘的经线进行梳理,卷上滚棒。
8.翻篙 将综杆和花岔岔互换位置。
9.捆杆上机把经线用分经杆进行分组,用绳索捆扎联动机构,调整综杆与杠杆“鱼儿”及踏杆的位置,调试撑子力度。
10.捡花将经线分为3层,把将来准备起花的那一层清理出来。
11.织布边试织一段对斜(平纹)布头,以固定控制织锦面。
12.挑织先将束腰带套于腰后,脚踏分经杆,一手提综杆,另一手投梭插梭罗,相互错综喂纬线,打紧喂进纬线,如此循环反复,最后织线成锦。
请欣赏土家织锦
土家织锦的起源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历史源远流长。
它起始于商周,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两晋,成
熟在唐宋,明清臻于完美。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
被土司土官作为上等贡品或著名土特产向朝廷纳贡。
作为土家人在劳动生产中发明的织造物,土家织锦
与土家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每逢重大节日、祭祀、
婚嫁喜庆等,土家织锦都会派上重要用场,甚至成
为活动中的不可或缺的信物或神物。
土家织锦的民间传说
传说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相传
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
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
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
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
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
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
人传下来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聪明
的土家姑娘便将土家织锦称为西兰卡普。
藤藤花粑粑架花铜钱花桶桶盖花
桌子花
岩墙花
土家织锦的形式美
土家织锦的用途广泛
图案基础知识
单独纹样
单独纹样是指没有外轮廓
及骨格限制,可单独处理、自
由运用的一种装饰纹样。这种
纹样的组织与周围其他纹样无
直接联系,但要注意外形完整、
结构严谨,避免松散零乱。单
独纹样可以单独用作装饰,也
可用作适台纹样和连续纹样的
单位纹样。作为图案的最基本
形式,单独纹样从布局上分为
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形式。
适合纹样
把图案纹样
组织在一定的外
形轮廓中的一种
装饰效果纹样就
是适合纹样.
图案基础知识
图案基础知识
二方连续纹样
以一个或几个单位纹
样,在两条平行线之间
的带状形平面上,作有
规律的排列并以向上下
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连
续循环所构成的带状形
纹样,称为二方连续纹
样。
图案基础知识
四方连续是由一
个纹样或几个纹样组
成一个单位,向四周
重复地连续和延伸扩
展而成的图案形式,四
方连续的常见排法有
梯形连续、菱形连续
和四切(方形)连续
等。
四方连续纹样
土家织锦的图案特点
基本骨架
土家织锦的图案特点
点、线、面的构成表现
土家织锦的图案特点
太阳花基本形的组合构成
土家织锦的设计方法
①在坐标纸上描画图纹。
②以“四舍五入”的法则勾描图案轮廓。
土家织锦的设计方法
③填涂色彩。
土家织锦的设计方法
土家织锦纹样的运用
土家鞋垫纹样设计
1、在坐标纸上画出鞋垫模样并剪下来。
2、再在鞋垫上用铅笔勾草图,图案可以
自己选定,动物、植物、人物均可,尽
量表现祥和喜气的画面。
3、以“四舍五入”的法则勾描图案轮廓。
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色。
4、加上花边,要求是比较粗的线,会更
漂亮。
5、最后为了便于展出,可将图案贴在卡
纸上。
给自己的父母设计一幅土家鞋垫织锦图案。
布置学生作业
1、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及时将设计得比较好的学生作品进行举例讲评。
教师巡视指导
精美的“土家鞋垫纹样”反映了我们土家
儿女的朴实、勤劳和智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
们还将了解土家族的其它民族文化,如了解
“土家吊脚楼”、土家饮食以及土家人的风土
人情、节日习俗等。让我们土家族的文化得到
传承和发扬。同时请同学们将今天的作品完成
后收集起来,下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一次习作
展出。
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