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胫腓关节分离手术治疗60例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
张贵春;郑吉波;李秉胜;桑成林
【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
【年(卷),期】2007(013)004
【摘要】目的总结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52例,采用钢板固定腓骨,螺丝钉同定内踝,下胫腓仍不稳定者应用单个皮质骨螺丝钉固定.结果术后随访8~3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依据Olerud评分方法.优36例,良13例,可3例.结论手术复位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必要选择,正确的复位顺序、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是取得良好复位的关键.
【总页数】3页(P203-205)
【作者】张贵春;郑吉波;李秉胜;桑成林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科,山东,济南,250031;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科,山东,济南,250031;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科,山东,济南,250031;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科,山东,济南,2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42
【相关文献】
1.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的手术治疗 [J], 仲文军;柳国信;程安崎
2.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的手术治疗 [J], 张鹏程;王世松;杨健
3.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的手术治疗 [J], 陈能;何其泉;高同庆
4.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 [J], 赵洪涛
5.合并腓骨下段骨折与下胫腓分离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J], 宋国全;王焯;丁晟;徐世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66例体会作者:杨照田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18期[摘要]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复查X线片,62例达到解剖复位,4例近似解剖复位。
发生术后感染3例(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1例),骨不连1例。
结论: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可以明显减少感染率、致残率,缩短住院时间,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中图分类号] R68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c)-153-02胫腓骨骨折较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13.7%。
由于胫腓骨周围软组织不多,血液运行不好,如果治疗的方法选择不好,就会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者出现骨折不愈合。
2008年1月~2010年1月,笔者对6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疗效分析及体会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收治6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男48例,女18例,闭合性骨折50例,开放性骨折16例。
交通事故伤52例,重物砸伤8例,高处坠落伤6例。
伤后24 h入院或创面不能关闭者没有纳入观察范畴。
1.2 方法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不同的手术方法:通过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患者有20例,通过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有27例,通过髓内钉固定治疗的患者有19例。
术后抬高患者的肢体,予以抗炎、消肿等对症治疗为主。
术后12~14 d,根据恢复情况拆线。
术后第2天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指导患者进行早期的踝膝关节功能锻炼、足趾活动及相关肌肉的等长收缩、股四头肌、胫骨前肌等肌群的功能锻炼并根据病情的不同予以相应的理疗设备治疗。
外固定架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可以扶拐下床活动,石膏托固定的患者8~10 d后可扶拐下床活动,6~9周去除石膏托。
患者术后5~9周进行部分负重锻炼,以后根据X线片骨折的愈合情况逐渐完全负重。
2 结果术后患者X线片复查,有62例患者达到解剖复位,4例患者达到近似解剖复位。
关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体会
宋明朗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年(卷),期】2013(023)001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的有关治疗。
方法通过研究2002年——2009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患者28例。
结果根据28例患者的主观感觉、功能检查、随访的X线片评定疗效。
本组优20例,良5例,一般3例。
优良率为89.3%。
结论术前全面评估,术中力争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固定是提高踝关节损伤疗效,恢复功能的关键。
【总页数】1页(P130)
【作者】宋明朗
【作者单位】沈阳市铁西区翟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沈阳市铁西区城西医院) 辽宁沈阳 11002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蒋铁军
2.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J], 刘兴富;张佑任;张敏
3.关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体会 [J], 宋明朗
4.踝关节损伤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6例治疗体会 [J], 伍书民
5.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对手术时间和康复时间的影响 [J], 许锦煌;周镇威;王小然;黄建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胫腓关节分离手术治疗60例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下胫腓关节的诊断以及手术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实施下胫腓关节分离手术的6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对60例患者进行1年-3年的跟踪观察,对患者主诉、x线片、功能和外观进行评价。
其中差1例,可2例,良12例,优45例,优良率达到了95%。
结论:在对下胫腓关节分离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手术时间,并灵活运用手术方法,确保患者的有效治疗。
关键词:下胫腓关节分离手术治疗间隙距离【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71-01下胫腓关节主要是腓骨远端、胫骨腓切迹以及下胫腓韧带组合而成,即由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横韧带以及骨间韧带所组成,因此,将其称之为下胫腓联合[1]。
对其进行分离手术对恢复关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60例患者实施下胫腓关节分离手术,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对60例患者实施下胫腓关节分离手术,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为18-53岁,平均年龄为(38.5±1.5)岁。
青壮年患者占总人数的79.5%,导致患者出现损伤主要因素为:6例因高空坠落所致,47例因车祸所致,7例因重物砸伤所致。
其中右侧36例,左侧23例,另1例为开放性损伤。
根据lauge-hanson分类将患者骨折类型分为:29例为旋后外旋型,16例为旋前外展型,7例为旋后内收型,另8例旋前外旋型;根据bonnin下胫腓关节分离度法将患者分为:28例ⅲ度,20例ⅱ度,另12例为ⅰ度。
1.2 治疗方法。
本组60例患者均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与患者受伤相距时间应尽可能控制在24小时内。
若患者有明显的局部肿胀现象和张力性水泡,则应当适当延长手术开展时间,或者局部肿胀明显消退后的7天时间后再安排手术。
胫腓骨骨折治疗总结及优化方案本科治疗胫腓骨骨折63例,其中闭合性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跟骨骨牵引术治疗胫腓骨骨折3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9例,外固定支架治疗6例,均治愈,治愈率达100%。
我科治疗胫腓骨骨折取得很好疗效。
现将经验总结如下并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骨折与西医比较有如下特点:1、固定方法:中医手法复位外固定:优点创伤轻微,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快,外观满意,但手法操作要求较高(手法娴熟,少数须X光操作),部分骨折对位难以达到解剖对位,骨折对位后相对欠稳定。
西医切开复位内固定:优点是可使手法复位不能复位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
缺点是切开复位时分离软组织和骨膜,减少骨折部的血液供应,甚则引起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同时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减少局部抵抗力,如无菌操作不严,易于发生感染,导致化脓性骨髓炎;还有切开复位所用的内固定器材如选择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质量不佳时,可因氧化和电解作用,发生无菌性炎症,使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
内固定器材拔除,大多需要再一次手术。
2、局部与全身治疗兼顾:骨折以后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内在变化,局部受伤不能只从局部着手,我们采用了一整套包括局部的包扎固定、手法按摩、被动活动、自动运动、红外线照射、外敷膏药、内服接骨丹等综合疗法,能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二分之一,整个疗程缩短三分之二。
3、固定与运动的统一:骨折后长期连续固定,势必引起关节僵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动静结合是在运动的基础上固定,避免了以上并发症。
4、整复、固定和功能恢复同时并进:促进骨折愈合、保持关节功能,避免了肌肉粘连、感染造成骨髓炎,减少手术瘢痕等。
5、在用药上,要内服与外敷相结合。
中医治疗骨折主张全身用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的药,除内服药物外,局部采用中药外敷熏洗;西医主张内服抗生素、维生素、镇痛剂等,很少用外敷药。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护理体会手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它的治疗需要手术进行。
在手术前,病人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确定其全身状况是否适合手术。
在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需要切开皮肤并移除骨折部位周围的碎骨,以便将骨折部位重新定位并进行内固定手术。
手术结束后,病人需要在重症监护室接受监测治疗,以确保术后状况稳定。
术后护理在术后恢复期间,病人需要接受专业的护理,并且需要遵守医嘱和个人行为规范,以确保伤口能够迅速愈合。
以下是术后护理的一些关键方面:1. 处理伤口:术后初期,病人的伤口需要经常更换敷料。
医生或护士需要经常检查伤口,以确保没有感染或其他问题的发生。
必要时,需要提供预防感染的药物治疗。
2. 床垫护理:病人需要保持平躺,这需要一定的床垫支持。
为了防止床垫对伤口的摩擦,床垫必须保持干燥,并在需要时更换。
3. 正常饮食:术后病人需要保持正常的饮食习惯,这有助于加速愈合。
病人需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4. 正常排泄:病人需要保证正常的小便和大便,这有助于加速伤口愈合。
在需要时,医护人员需要协助病人排便。
5. 运动康复:术后病人很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因此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如进行被动的肢体伸展运动。
这对于缩短康复时间和恢复依赖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结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需要经过复杂的手术和高度的术后护理,这种手术可能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
因此,护士作为重要的医疗团队成员,需要关注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并提供专业的护理,帮助病人快速恢复。
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不容小视,仅仅能够遵守医嘱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如此才能真正帮助病人恢复并愉快地度过这个艰难的过程。
下胫腓关节分离手术治疗60例体会
目的研究下胫腓关节分离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从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取的60例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進行切开复位固定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患者经过6~8个月后,取出固定物。
结果在之后的跟中调查中,28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22例患者好转,4例治疗效果一般,6例治疗无效,治疗的优良率达到了47.6%。
其中这60例患者均出现关节不稳、骨不连等并发症,患者的切口恢复情况较好,均没有出现任何感染的现象。
结论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踝关节骨折合并方法,可以显著修复踝穴与距骨之间的关系,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标签:下胫腓;关节;踝关节骨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从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取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66岁,平均(37.5±6.21)岁,其中男25例,女35例。
出现这些病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21例是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15例是由于跌落损伤,18例由于摔伤,6例是由于重物砸伤所致。
当这些患者被送进我院之后,通过对其采用X线片进行检查确诊,其中有24例患者出现了三踝骨折、16例出现了双踝骨折、16例患者出现了单踝骨折、4例患者出现了闭合性骨折、14例患者出现了开放性骨折[1]。
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均没有明显性的差异(P>0.05)。
1.2 发生原因分析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①出现下胫腓联合主要是由于下胫腓诸韧带及骨间韧带之间联系较为密切;②出现下胫腓联合分离主要是患者的踝关节在受到强大外力之后造成了踝关节向外翻出现损伤而造成的。
这种病症经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踝关节脱位,进而影响到患者踝关节的稳定。
首先是患者的踝关节内测出现结构混乱的现象,其中主要包括患者受伤的肢体出现韧带损伤或者内踝骨折的现象;其次还容易造成患者的肢体出现下胫腓相邻韧带出现受损的现象,比如说后踝撕脱骨折的现象。
这些情况表面上是属于一种骨折或者几种骨折,但患者内部组织出现的联合损伤的情况其实是非常严重的。
1.3 方法针对患者出现下胫骨腓关节分离的病症时,可以将患者先仰卧于手术台上,然后再选取踝关节的中立位,采用连续性的硬膜实行外麻醉。
如果患者出现开放性骨折及脱位病症,便需要对患者开放的部位进行彻底清创和冲洗,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手术方法如下:首先在切口部位选取踝关节后外侧,同时注意避开腓浅神经,在这个基础上,再使用重建钢板、解刨钢板及螺丝钉对外踝或者腓骨下骨折进行有效的固定整复。
针对踝关节内测主要使用弧形切口,使患者内踝暴露在外,再用空心螺钉及钢板固定复位之后的内踝,配合使用修补三角韧带。
如果患者后踝骨折需要进行固定复位,便需要在患者的踝关节外侧进行切口暴漏整复后,再采用1~2枚细空心螺钉由后向前行内固定。
这里所提到的固定的具体位置主要位于脚踝的腓骨后外侧,是距离踝关
节水平间隙上方的1.5~2.5cm,并且对患者的脚踝起到固定作用的皮质骨踝钉应该平行于胫距关节[2]。
为了提高治疗的效果,可以将皮质骨踝钉倾斜25°~30°,然后由后外向前内穿过2层胫骨皮质及腓骨皮质。
在经过这些手术之后,再使用石膏固定5~6w,如果想要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骨折及脚踝内固定的情况再进行相应的踝关节功能训练。
2 结果
通过对我院60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并取出体内的固定物。
通过统计:28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22例患者好转,4例治疗效果一般,6例治疗无效,治疗的优良率达到了47.6%。
其中这60例患者均为出现关节不稳、骨不连等并发症,患者的切口恢复情况较好,均没有出现任何感染的现象。
3 讨论
在人的身体结构中,踝关节这个生理构造非常特殊,任何微小的外部冲力都很有可能导致其软骨面分布发生相应的变化。
然而作为人体中的承重活动关节,一旦受伤,便会对人体的活动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下胫腓关节可以将人体负重的10%~17%的重量传递给腓骨,因此,下胫腓关节在维持踝关节组织的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个重要的组织在受到外部力量时,很容易导致患者的下胫腓关节受到严重的损伤。
如果患者的踝关节负重调节功能丧失了传递功能或者遭到破坏时,很容易引发患者出现各种关节炎。
在临床的诊断中,一般运用X线片对下胫腓关节分离进行诊断,一般正常的腓骨与胫骨前结构之间应该有10mm以上的重叠,并且应该将腓骨内缘与胫骨切迹面间距控制在5mm以下。
如果上述所说的情况没有出现异常现象时,便可以诊断为下胫关节分离。
其中更为突出的是下胫腓关节分离还常常伴随着踝关节骨折,因此,在长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下胫腓关节分离的诊断对踝关节手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下胫腓关节的手术的治疗过程中不采取必要的固定措施,会直接影响到韧带的修复;同时在韧带修复的过程中不彻底对踝骨进行增宽或者稳定,也容易引发关节炎。
但是在目前国内的医疗技术中,针对下胫腓联合的固定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甚至还有医者认为一些内踝及腓骨骨折复位良好的患者可以不对其进行下胫腓联合固定,同时提出下胫腓联合固定的绝对标准为下胫腓联合在内外关节固定之后仍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通过对患者术后跟踪,经过6~8w的治疗之后再取出下胫腓联合螺钉,这样便能够发现患者关节稳定,各个部位的软骨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患者在手术之后恢复效果较好。
在维持踝关节稳定及负重方面采用下胫腓联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
在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症状时,可以采取切开复位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固定,有效防止踝关节的稳定,避免踝关节发生创伤性的关节炎,这样便有利于患者的韧带快速修复。
因此在对其的治疗中必须保证术前准确诊断、术中准确复位及固定同时配合术后的康复训练,从而提高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瞿纪清.下胫腓关节分离手术治疗60例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6):171-171.
[2]杨晓明.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1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