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胫腓骨联合分离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解剖及生物力学

下胫腓联合为纤维性连接,是由胫骨下端的腓切迹和腓骨下端的内侧面构成。下胫腓联合韧带包括下

胫腓侧韧带、下胫腓后侧韧带、下胫腓横韧带。所谓下胫腓联合分离是指胫腓骨下端彼此间的附着变松,踝穴变宽,距骨向外、后方脱位。Ram sey[1]提出距骨向外移位1mm,即可减少胫距关节面的接触面42%,使局部关节面的承受压力加倍。Weber[2]发现外踝承受距骨压力的1/5,还证实外踝的短缩与外侧移位,是踝部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为最常见的原因。

Rasmussen[3]提出下胫腓联合伴随着踝关节的运动而运动,踝关节背屈时,宽的距骨滑车面进入踝穴,此时下胫腓后韧带如同绞链,腓骨按纵轴内旋约30°,腓骨向外、上移位,下胫腓前韧带紧张;踝关节跖屈时,较小的距骨滑车进入踝穴,由于韧带的弹性作用,腓骨外旋并向下、内移位,踝穴恢复原有小。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Hopkinson[4]等发现下胫腓联合损伤与普通的踝关节扭伤相比症状较重且恢复时间长,并可进行挤压试验鉴别,即手握小腿中段,用力将腓骨向胫骨方向挤压,如能引起下胫腓联合处的疼痛则为阳性。但必须除外胫腓骨骨折、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蜂窝组织炎、钝挫伤及皮擦伤。Rose 等[5]认为外旋应力试验是评价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可靠指征。即在屈膝90°踝关节中立位时,一只手固定胫骨,另一只手对足实施外旋应力,如下胫腓处明显疼痛则高度提示下胫腓联合的撕裂。

2.2 X线表现林昂如等[6]测量了40例踝关节正位X线片下胫腓联合的相关改变。首先测量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宽度,踝关节胫骨前结节外侧缘至腓骨远段胫侧缘相关关节有一密度相对低的影区,测得其距离为1.0~4.8mm,平均(

3.2±0.7)mm。如果下胫腓联合分离或腓骨下段骨折向腓侧移位包括上移、短缩、外翻后都可能出现分离现象,下胫腓联合间隙>3.5mm时应视有脱位的存在。这种改变可能在下胫腓联合韧带水平或其上、下缘的骨折时联合韧带断裂而发生。在踝关节正位片中,笔者还分析下胫腓联合的胫骨腓侧与腓骨的胫侧有一骨性重叠影像,测量其宽度为2.0~11.2mm,平均(7.7±1.9)mm,下胫腓联合分离或该部位骨折移位后其骨性重叠影的宽度变小,对下胫腓联合脱位尤其有意义。如果该影宽<5. 0mm时,应注意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可能。孙其勤等[7]认为踝关节骨折的X线摄影应在踝关节正侧位片基础上加拍小腿内旋20°±斜位片,主要显示Shenton线及踝穴的正常结构、下胫腓韧带联合的宽度。下胫腓韧带联合的宽度正常值为1.3~1.8mm,如>3.0mm为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

3 治疗

丁占云等[8]认为对于下胫腓分离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是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但此方法对下胫腓分离起不到有效的固定作用,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西医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切开复位后用骨栓或螺丝钉进行贯穿内固定,但因固定期间限制了胫腓联合的生理活动,后期易使踝关节背伸功能受限。

3.1 保守疗法蔺亚平等[9]治疗无骨折的下胫腓关节分离,复位后以石膏靴功能位固定患足,动态X线机下着重在内、外踝部施加压力,对比健侧踝关节间隙,使患足内、外踝关节间隙与健侧等同;石膏固定术3天后门诊复诊,有石膏松动者换石膏; 术后8 周拆除石膏,疗效满意。顾鹤鸣等[10]麻醉后手法复位,复位良好后先用外固定夹经皮刺入内外踝上方约2cm处,夹紧加压固定下胫腓联合,然后用自制

的踝关节夹板采用逆损伤机制进行固定,术后于肿痛消退后开始进行踝关节的伸屈功能锻炼,5~6周后去除外固定夹,并下床进行功能锻炼,6~8周酌情负重行走,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2 手术治疗

3.2.1 螺钉Wbittle[11]认为在下述条件下下胫腓联合分离才能以螺钉固定:(1)下胫腓联合损伤后合并腓骨近端骨折或内侧结构损伤造成踝关节不稳定者; (2)下胫腓联合损伤后在胫距关节上方3cm处有增宽而且内侧损伤不做修补时。

姜金哲等[12]以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36例:先后处理后踝及外踝骨折后,使下胫腓联合完全复位,从腓侧向胫侧、平胫腓下联合横穿1~2枚长松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要求钉尖达对侧骨皮质处。全部病例内固定后,不用外固定,术后8 周逐渐负重、锻炼。术后10 周将固定下胫腓关节的松质骨螺钉取出。霍耀祖等[13]对47 例下胫腓分离采用拉力螺钉内固定:下胫腓应用一枚长螺钉,距踝关节面上方约2cm,向前呈20°角,经腓骨外侧,穿透胫骨双侧皮质,踝关节背伸10°~20°加压固定。若踝关节骨折得到了坚强的内固定,则术后无需加用外固定,可早期进行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避免外旋、外翻应力),6~8周后取出下胫腓拉力螺钉,3月后开始负重。

张伟等[14]对5例单纯下胫腓分离的患者采用可吸收拉力螺钉固定,所有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认为可吸收拉力螺钉治疗单纯下胫腓分离具有无需二期手术、简单方便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Si nisaari IP[15]应用可吸收材料对连续治疗的30例下胫骨腓骨联合分离患者进行研究,其中18例病人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固定使用的是生物可吸收的自加固的聚- L- 丙交酯螺钉( self2reinforced poly2L2lactid e screw),另外12例用金属螺钉来固定。通过对两组病人进行X线片、CT、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出现等方面的随访评价,并没有发现两者间差异存在显著性。

由于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使下胫腓联合失去了正常的弹性结构,所以距骨的背屈所产生的压力大部分集中于螺钉处,致使固定下胫腓螺钉的疲劳断裂与松动。马宝通等[16]认为螺钉断裂的原因为:(1)

病人下胫腓联合手术固定后开始练习行走时,由于负重及踝关节背屈导致了腓骨的纵向移动,产生对固定螺钉的剪力,从而使固定的螺钉断裂。对肥胖病人尤其如此;(2)内固定物的选择:使下胫腓固定螺钉的目的是维持下胫腓联合的正常位置,而不应对其加压,因为加压螺钉会使下胫腓联合变窄,从而导致踝关节背伸受限,而且如果下胫腓联合固定过紧,在负重时容易发生螺钉弯曲或折断。因此固定下胫腓联合时使用拉力螺钉、螺栓等固定器材容易导致断裂;(3)下胫腓固定螺钉的位置及固定下胫腓联合时踝关节的位置:一般认为,固定螺钉的位置应在踝关节水平间隙之上1~1.5cm,AO组织建议在踝关节水平间隙之上2~3 cm 固定,也有学者认为应在胫骨的腓骨切迹的顶端,即踝关节水平间隙上方3~4cm 固定。笔者认为固定螺钉不应超过踝关节水平间隙上3cm,因为那样会减弱螺钉对下胫腓联合的控制,而且会增加对螺钉的剪力,从而导致螺钉的松动与断裂;(4)固定下胫腓联合时踝关节的位置:固定时踝关节处于跖屈位,则固定过紧,从而导致踝关节在背屈时距骨对下胫腓联合产生非生理性的压力,使固定螺钉松动或断裂。因而笔者认为在踝关节背伸5°时固定下胫腓关节比较适宜。

3.2.2 下胫腓钩板系统王静成等[17]采用新型内固定术式——下胫腓钩板固定器(Hook - plate fi xation,HPF)用于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力学性能,又有利于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可减少一次手术,避免了断钉等并发症,且能有效地提高足部承载能力,是下胫腓联合分离内固定的一种优良术式。

3.2.3 关节镜敖英芳等[18]在踝关节镜辅助下治疗2例陈旧性下胫腓联合分离,认为在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的治疗中,应用踝关节镜技术可以对踝关节进行全面的检查,处理合并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