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CT影像诊断对支气管扩张症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57.13 KB
- 文档页数:2
支气管扩张的鉴别诊断支气管扩张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支气管腔扩大和纤毛运动障碍。
尽管支气管扩张症状和体征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通过一些鉴别诊断方法可以明确支气管扩张的诊断。
本文将探讨支气管扩张的鉴别诊断方法,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对这种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临床表现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
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复发性呼吸道感染、发热等症状。
但这些症状和体征并非支气管扩张的特异性表现,需要进一步的鉴别诊断方法来确认诊断。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支气管扩张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胸片、CT扫描和MRI。
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常为双侧或单侧支气管扩张、积液、气囊样改变等表现。
但这些影像学表现并非特异性,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鉴别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肺活量、呼气流量、气道阻力等指标,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呼吸功能状态。
支气管扩张患者的肺功能常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道阻塞,但这些改变也常见于其他的呼吸道疾病中。
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气道情况的方法,对支气管扩张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通过支气管镜检查可以观察气道黏膜的变化、黏膜充血、炎症等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但支气管镜检查操作复杂,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
综合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以上各种方法进行判断。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和支气管镜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呼吸道疾病,最终确诊支气管扩张。
同时,还需对患者的病因、病程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结语支气管扩张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但其诊断并不简单。
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和支气管镜检查等多种方法可以进行支气管扩张的鉴别诊断,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这一疾病。
支扩的影像学表现描述
支扩的影像学表现描述是指肺支扩张的影像学表现,通常指根据X
射线胸片上支气管分支的结构变化来描述。
正常情况下,支气管的走
行很直,它们相互分离,没有明显的弧度,呈现出“铁丝网”状。
但是,肺支气管扩张时,X线胸片检查中多会出现支气管弧度明显
增大、支气管弯曲变成S型,或呈现出rapidly progressive等状态。
支气管管壁增厚,可能有支气管内囊性改变,如囊肿、肿瘤等,并且
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支气管门脉混合病变影。
支气管扩张的影像学特征可以有很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也有
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
1、支气管弧度明显增大,支气管弯曲变成s型,水平或垂直方向
上伸缩变形,或支气管鳞状扩张等;
2、支气管管壁增厚,可能出现支气管内囊性改变,如囊肿、肿瘤等;
3、多个支气管门脉混合病变影,结节状、条索状或模糊状;
4、周边的肺野炎症反应尤为明显,可见肺野细小浅表斑块影及纵索状
结节状斑块影;
5、肺野局部积液,表现为钙化斑块影。
支气管扩张的CT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271-02支气管扩张症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导致支气管壁的损坏而形成的扩张和变形。
临床症状有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气管和支气管在胸内的位置通常和CT扫描层面大致并行,在横断面图像上可清楚地显示气管壁及气管管腔,因此非常适合作CT扫描。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来我院就诊的支气管扩张患3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多数病人可咯出大量脓痰,有臭味。
咯血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程度不同。
呼吸道的反复感染、发热、胸痛,亦是较常见的临床症状。
1.2检查方法病人仰卧,横断轴位扫描。
两襞上举抱头。
扫描基线以胸骨切迹起始向下逐层扫到膈顶。
扫描时吸气憋住气或平静呼吸后憋住气。
根据非螺旋扫描显示的病变部位采用层厚为1~2mm,层距为2~5mm的间隔或连续扫描。
1.3其它检查胸部平片:有些患者的胸部平片所见正常。
主要的异常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重、模糊及环形透光影。
支气管管壁增厚形成两条平行的线状影像,称为轨道征。
支气管造影可显示各种类型的支气管扩张的形态。
2 CT表现2.1 柱状支气管扩张正常支气管CT仅见于肺门附近和肺实质中央部位,柱状支气管扩张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增宽,使得正常时不能见到的距膈膜下3 cm肺周边内也可见到支气管。
当支气管走行方向与CT重建图像层面平行时,表现为分支状的“轨道征”;支气管走行方向与CT重建图像层面垂直或斜行时,出现厚壁的圆形透亮影,表现为环状或椭圆状,呈“印戒征”。
正常时肺动脉直径稍大于伴行的周围支气管直径,当这种关系发生倒转时,可靠的指出有支气管扩张。
2.2 静脉曲张状的支气管扩张静脉曲张状的支气管扩张表现与柱状相似,支气管内腔不仅增宽,且呈凹凸不平表现。
支气管径呈粗细不均的串珠状改变,管壁不规则增厚。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支气管扩张的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msct检查在诊断支气管扩张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msct扫描诊断支气管扩张特异性高,可以显示支气管扩张范围、程度和部位,可作为支气管扩张症的首选检查方关键词:螺旋ct;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支气管扩张【中图分类号】r56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41-02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化脓性支气管感染性疾病,发病时表现为咳多量脓痰及咯血,大咯血可因血块阻塞气道而窒息致死。
以往诊断多依靠临床表现、x线胸部平片和支气管造影,ct检查。
支气管扩张,特别是轻、中度者,不合并感染时在x线平片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对扩张的程度及分型不能准确判断。
碘油造影技术能够判断扩张的类型,但是对轻度患者不敏感,且该技术操作复杂、费时、病人痛苦大,并且对轻度支气管扩张也不易确诊,部分患者肺内会始终存留碘油,现已很少使用[1]。
自ct问世以来,在支气管扩张的诊断过程中逐步取代上述的方法,成为支气管扩张的金诊断,但是传统的ct由于部分容积效应和呼吸运动的影响,诊断的敏感性不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spiral ct,msct)通过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曲面重建(cpr)技术弥补了传统ct空间分辨率不足等缺点[2],提高了的支气管扩张症的检出率,是发现细小气道形态学异常改变的最有效的无创伤性检查。
支气管扩张症是指1支或1支以上支气管不可逆性增宽的慢性疾病,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以后天性居多,是慢性化脓性疾病,大多数继发于呼吸道感染护额支气管阻塞,形成管腔扩张和变形。
支气管扩张症可局限于一个肺段或肺叶,也可弥漫性分布累及一侧肺或双侧肺的多个肺叶,就影像学检查诊断标准是:(1)支气管腔逐渐变细的正常层次消失,即远端管径大于或等于近端管径;(2)支气管管径扩张,大于伴随肺动脉管径;(3)胸膜下1.0cm以内看到支气管[3];(4)支气管末梢球状囊性化,粘液嵌塞的树枝状或叉状扩张的支气管。
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标准支气管扩张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正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管理该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标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1. 临床症状。
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伴随着呼吸道感染或者气道过敏,但如果这些症状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考虑支气管扩张的可能性。
2. 影像学检查。
支气管扩张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胸部X线、CT和MRI等检查可以显示支气管扩张的情况,包括支气管壁增厚、扩张和变形等特征。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并评估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3. 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关键。
通过测定患者的肺活量、一秒量和最大呼气流速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态,并发现气道阻塞和限制性通气障碍等情况,从而帮助诊断支气管扩张。
4. 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是直接观察气道内部情况的有效方法。
通过支气管镜检查可以发现支气管黏膜的异常变化,如黏膜水肿、充血、溃疡和息肉等,有助于明确支气管扩张的诊断。
5. 痰液细菌培养。
支气管扩张常常伴随着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痰液细菌培养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同时,痰液细胞学检查也可以发现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气道炎症的存在。
总结。
支气管扩张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和痰液细菌培养等多种方法。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结合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诊断。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和治疗该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支气管扩张诊断和鉴别诊断支气管扩张(Bronchiectasi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肺部疾病,其特征是气道的异常持久扩张和炎症导致的气道壁破坏。
支气管扩张通常是由感染、遗传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及其相关的要点。
诊断支气管扩张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症状:支气管扩张患者常常表现为慢性咳嗽和咳痰,并常常伴有乏力、体重减轻、胸痛、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或数月,可能有时会加重。
此外,有时还可能出现夜间或清晨咳嗽。
2.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和CT扫描是支气管扩张的主要影像学评估方法。
X线胸片可以显示异常气道形态和扩张程度,而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包括气道的形态、位置和扩张程度,病变的大小和分布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并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3. 咳痰培养:咳痰培养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患者的咳痰样本中分离和鉴定细菌,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并指导临床治疗。
通常情况下,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咳痰培养结果显示存在多种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等。
4. 肺功能测试:肺功能测试可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气流动力学的变化。
常见的肺功能检查包括肺活量、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和吸气峰流速(PIF)。
支气管扩张患者通常会显示吸气和呼气功能受损的特点,如气流受限、过度膨胀和肺容积增加。
鉴别诊断是为了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肺部疾病,也是一种气道阻塞性疾病。
与支气管扩张不同的是,COPD通常由吸烟引起,而且其气道阻塞是可逆的。
肺功能测试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2.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气道过敏和气道高反应性。
与支气管扩张不同的是,支气管哮喘主要表现为可逆性的气道阻塞和气喘症状,如喘息、气促和胸闷等。
支气管扩张疾病形态学类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影像表现印戒征是由一小圆形软组织密度影邻接一围绕大圆形低密度空气影的环状软组织密度影构成。
环状软组织密度影代表扩张支气管壁,圆形低密度空气影代表扩张的支气管内气体,与环邻接的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代表与扩张支气管伴行的肺动脉的横断面影像。
印戒征是支气管扩张CT表现,支气管扩张为不可逆性支气管异常扩张。
扩张支气管在中等大小支气管最广泛,可以发生支气管肌肉萎缩,支气管壁破坏,支气管周围炎症和纤维化。
支气管扩张是坏死性病毒性或细菌性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壁损伤引起,常发生在婴幼儿期,可发生在阻塞支气管远端,分泌物聚集在阻塞支气管远端导致扩张,进展期肺纤维化或放射性肺损伤引起支气管扩张。
囊性纤维化、通气压增高、正压通气、纤毛功能紊乱、Kartagener 综合症以及免疫缺陷与支气管扩张有关。
支气管扩张形态学类型柱状支气管扩张,最轻形式,特征是支气管轻度均匀扩张。
静脉曲张样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中度扩张,呈不规则串珠样。
囊状扩张是最严重,支气管显著囊样扩张,伴有数量不等分泌物池。
支气管扩张临床表现常为非特异性,慢性咳嗽,过量痰,反复肺部感染,咯血都可以出现。
胸部平片显示扩张支气管,CT可以提高发现支气管扩张的能力。
支气管扩张胸部平片表现包括扩张充气支气管,支气管壁增厚,肺实质体积减小,支气管聚集,见到肺透亮度异常。
在薄层CT可见到支气管扩张,缺乏支气管尖端变细,在胸膜1cm 内见到支气管,支气管壁增厚和印戒征等。
以CT为基础诊断支气管扩张有包括呼吸运动或心脏搏动所致运动伪影,与层厚和窗相关技术因素,用薄层CT来诊断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症临床与病理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内径异常增宽,可为先天性,但多为后天性,好发于儿童及青年。
咳嗽、咳痰、咯血为支气管扩张三个主要症状,合并感染时可有发热、胸痛,可有呼吸困难、发绀及杵状指等表现。
先天性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管壁弹力纤维不足或软骨发育不全所致,后天性支气管扩张主要病因是支气管壁组织破坏、支气管内压增高、肺不张及肺纤维化对支气管产生外在性牵引。
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标准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支气管壁的永久性扩张,导致气流阻力增加,影响气道通畅。
目前,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标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文将介绍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标准,并探讨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一、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标准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2.影像学检查:支气管壁扩张、气道壁局部增厚、气道壁变薄、气道壁纵向裂隙、肺气肿等。
3.肺功能检查:FEV1/FVC比值下降、FEV1值减少、肺通气功能障碍等。
4.痰液分析: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细菌感染等。
5.家族史:有家族性支气管扩张病史。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标准,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不是必须全部满足,只要符合其中的一些标准就可以进行支气管扩张的诊断。
二、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是否有慢性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及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喉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呼吸动度,听诊肺部,观察痰液颜色、性状等。
3.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胸部X线检查、CT扫描等。
4.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测试、气体扩散功能检查等。
5.痰液分析:痰液细菌培养、痰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
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用于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其中,肺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三、支气管扩张的治疗策略支气管扩张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治疗: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类固醇等药物缓解症状、减轻气道炎症、防止气道痉挛等。
2.康复训练:进行呼吸肌力训练、呼吸操等康复训练,提高肺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支气管扩张,可以考虑进行支气管内支架植入、支气管切除等手术治疗。
4.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避免污染、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等,有助于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总之,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诊断标准包括症状、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痰液分析和家族史等方面。
支气管扩张诊断金标准
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其诊断金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支气管扩张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肺功能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支气管扩张的诊断金标准,希望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这些症状可能伴随着气道感染、咳痰量增多、咳嗽加剧等表现。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对于这些临床症状,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支气管扩张。
其次,影像学检查在支气管扩张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胸部CT扫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清晰显示支气管的扩张情况。
在CT扫描中,医生需要关注支气管壁的增厚、扩张程度、黏膜充血等情况,这些都是支气管扩张的重要表现。
此外,支气管镜检查也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支气管的情况,进一步确认诊断。
最后,肺功能检查是支气管扩张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包括通气功能、弹性复张力等指标。
支气管扩张患者的肺功能常常表现为气流受限、肺活量减低等特点,这些指标对于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和评估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支气管扩张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肺功能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医生可以准确地诊断支气管扩张,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诊断金标准能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支气管扩张症的CT表现(1)】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支扩症)的CT及HRCT表现,评价其在诊断支扩中的价值。
方法:56例临床及胸片疑支扩行CT检查,15例CT发现可疑区域加行HRCT检查。
其余6例CT或HRCT未发现支扩者行支气管造影。
结果:56例可疑患者发现53例支扩,普通CT诊断38例,HRCT诊断12例,支气管造影诊断3例。
常见CT表现为环状影、轨道征、印戒征、曲张征、粘液嵌塞征。
结论:CT 结合HRCT对支扩诊断有很高的价值,可替代大部分支气管造影。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CT;价值支气管扩张症(以下简称支扩症)的传统诊断方法依赖于支气管造影,它能很好地显示支扩的存在、分布范围及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然而,支气管造影是一种有创痛苦的检查方法。
近年来随着CT的逐渐普及,特别是高分辨率CT(HRCT)的运用,给支扩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实用的诊断方法。
现将我院56例可疑为支扩患者的CT及HRCT的表现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56例临床症状及胸片怀疑支扩,有53例诊断为支扩。
男30例,女24例,年龄范围18岁~60岁,平均43岁,临床症状慢性咳嗽咳痰者35例,反复咯血者50例,发热10例。
CT检查:56例均行常规CT检查,使用Siemens Somatom Esprit CT 机,患者取仰卧位,于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扫描,从肺尖到膈顶,常规扫描层厚、层距各10 mm。
15例CT发现可疑病变区加行HRCT,层厚2 mm,层距2 mm,连续扫描。
支气管造影:6例CT或HRCT未发现异常的患者行支气管造影检查,造影剂用76%泛影葡胺、羧甲基纤维素纳和磺胺嘧啶混合乳剂。
每例分别行左右两侧支气管造影,摄正斜位片。
2 结果56例可疑患者发现53例支扩,普通CT发现38例。
15例CT仅见局部肺纹理增多和或局限性肺气肿,于该区域加扫薄层HRCT,又发现12例支扩。
另6例CT或HRCT未发现异常者行支气管造影,发现3例支扩,其中2例为轻微柱状支扩,1例为轻度曲张型支扩。
探讨CT影像诊断对支气管扩张症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8-02-02T15:44:25.1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作者:廖学民
[导读] 同时反映小叶中央型改变情况,并且多层螺旋CT的扫描效果更好,诊断更具有优势,临床价值显著。
昆明市晋宁区人民医院云南晋宁 6506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支气管扩张症采用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150例开展研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了常规双层CT扫描与16层螺旋CT扫描,对比两种诊断方式下的支气管扩张症检出情况,包括肺段数与扩张形态。
结果:150例患者经常规CT检测出肺段数262个,多层螺旋CT检出肺段数438个;其中多层螺旋CT检出柱状、囊状、静脉曲张型、混合型的数量与常规CT检查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可将扩张部位、程度和范围显示出来,同时反映小叶中央型改变情况,并且16层螺旋CT的扫描效果更好,诊断更具有优势,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CT影像诊断;螺旋CT;肺段数;扩张形态
支气管扩张症属于常见的一种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是由于支气管与周围肺组织慢性炎症管壁导致支气管腔扩张而引起变形[1]。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吐浓痰、慢性咳嗽、反复咳血等,多发于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阻塞等疾病后。
通过影像学定位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情况并实施合理的治疗,以往临床上多根据临床诊断、X线片与支气管碘油造影进行诊断,但应用价值较低,而随着CT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现了气管与支气管在CT影像横断面上的扫描,清楚地将气管壁与气管腔显示出来[2]。
为了进一步探讨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价值开展了此次研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150例开展研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了常规CT扫描与16层螺旋CT扫描,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86例,年龄23~70岁,年龄平均为(51.6±2.8)岁,病程2~16年,病程平均为(6.9±1.2)年,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咯血等。
1.2诊断方法
患者在入后分别实施常规双层CT扫描与16层螺旋CT扫描。
①常规CT扫描:患者平静呼吸状态屏气情况下在X线准直宽度8mm,螺距1.5,床进速度12mm,重建层厚10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mA下行全肺扫描。
②16层螺旋CT扫描:检查前患者进行呼气与屏气训练,取仰卧位,用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诊断,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上2-3cm到膈肌上2-3cm,在X线准直宽度2mm,螺距1.5,床进速度3mm/s,重建层厚2mm下扫描,管电压与管电流分别为120kV,400mA,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分段扫描重建,每段间重叠1cm。
完成诊断后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对扫描结果进行阅片,观察支气管扩张数目与类型。
1.3判定标准[3]
支气管扩张可以分为柱状、囊状、静脉曲张型与混合型4种类型。
诊断标准:支气管层次消失,管腔变细;支气管内经大于伴行肺动脉直径,相同肺段支气管远端内经超过近端内经;胸膜下1cm位置肺视野可见支气管;支气管管壁增厚,呈树枝状,图像显示有黏液嵌塞。
出现上述2种或者2种以上可判定为支气管扩张。
1.4统计学分析
对获得的计数资料均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算X2值与P值,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150例患者经常规CT检测出肺段数262个,多层螺旋CT检出肺段数438个;其中多层螺旋CT检出柱状、囊状、静脉曲张型、混合型的数量与常规CT检查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各项统计结果具体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法下的诊断结果比较
2.2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
囊状型支气管扩张患者中34例有气-液平面,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患者中107例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印戒征,53例表现为轨道征;静脉曲张型患者均可见念珠状改变。
150例患者支气管扩张所在肺段、肺叶与支气管扩张征象都清晰地显示。
3讨论
支气管扩张指的是支气管内经不同程度的异常增宽,在儿童与青少年人群中多发,大部分都属于继发性扩张。
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因素有很多,如支气管淤积造成支气管内压力增加、慢性感染引起支气管壁组织破坏、肺纤维化、肺膨胀不全、肺不张等对支气管壁形成牵拉、牵引,在时间的推移下加剧支气管扩张病变产生和发展[3]。
在支气管扩张的诊断中主要诊断方法有X线平片检查、普通CT与造影检查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对病灶定位并定性分析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但X线检查缺乏特征性征象,因此有较高的漏诊率,造影检查则属于创伤性检查,对患者造成痛苦更多,易引起相关并发症。
在CT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下,普通CT、高分辨CT与多层螺旋CT成为了支气管扩张症诊断的有效手段,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等优点,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与高分辨率CT相比,多层螺旋CT弥补了前者只对轴位图像显示的局限,用于支气管扩张症的诊
断效果更佳[4]。
本次研究对15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常规双层CT扫描与16层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150例患者经常规CT检测出肺段数262个,16层螺旋CT检出肺段数438个;其中16层层螺旋CT检出柱状、囊状、静脉曲张型、混合型的数量与常规CT检查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提示,16层层螺旋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敏感性更高,检出率更高,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报道具有相似性[5]。
16层层螺旋CT的优势在于可在不同层面、不同层厚显示出支气管扩张特征,随着病变程度的不同、走行方向的不同,CT表现也有明显的差异。
综上所述,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可将扩张部位、程度和范围显示出来,同时反映小叶中央型改变情况,并且多层螺旋CT的扫描效果更好,诊断更具有优势,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海青. X线平片、CT及多层螺旋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对比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2):236-237.
[2] 刘宝良, 熊小强, 蒋树兵. 16层螺旋CT对支气管扩张症诊断的临床应用[J]. 罕少疾病杂志, 2011, 18(4):13-14.
[3] 李洪富. 16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06(28):81-82.
[4] 熊志安, 蒲红. 支气管扩张症的影像诊断[J]. 四川医学, 2011, 32(9):1477-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