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诱草地贪夜蛾的识别鉴定及交配状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9
草地贪夜蛾也称秋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019年1月11日国内首次确认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玉米作物上发生为害。
据农业农村部对2020年草地贪夜蛾发生趋势预报,结合河北省2019年实际发生情况及专家分析,预计2020年草地贪夜蛾将在6月前后迁入该省。
此时正逢清河县夏玉米的播种期和出苗期,对该县的玉米生产将产生巨大威胁,为有效遏制草地贪夜蛾暴发成灾,努力夺取小康之年粮食丰收,应做好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和应急防控。
1形态特征1.1成虫。
翅展32~40mm。
前翅深棕色,后翅白色,边缘有窄褐色带。
雌虫前翅呈灰褐色至灰棕色,有环形纹和肾形纹;雄虫前翅灰棕色,翅顶角向内各具一大白斑,环形纹后侧各有一浅色带自翅外缘至中室,肾形纹内侧各有一白色楔形纹。
1.2幼虫。
一般有6个龄期,体长1~45mm。
初孵虫全身绿色,有黑线和斑点。
生长时,仍保持绿色或成为浅黄色,并具黑色背中线和气门线。
幼虫具备2点主要辨识特征:①3龄后头部具黄白色倒“Y”型纹;②腹部末节背面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
2应急防控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按照“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全面监测、应急防治,统防统治、联防联控。
2.1加强监测预警。
组织农民认真学习掌握草地贪夜蛾虫态特征,首先对春玉米种植田进行重点监测,广泛开展田间虫情普查,确保在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2.2做好应急防控。
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后,利用生态调控、物理诱杀、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采取区域联防、统防统治的防控策略,开展应急防治,确保作物安全生产。
3防治方法草地贪夜蛾有卵、蛹、幼虫和成虫4种形态,一般从卵、幼虫、成虫这几个阶段进行防治。
3.1成虫阶段。
可以用杀虫灯或性诱剂进行诱杀,或选用一些对草地贪夜蛾卵寄生效果好的天敌,如赤眼蜂、黑卵蜂等进行防控。
3.2幼虫阶段。
可以利用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0.6%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5%甲维·茚虫威悬浮剂、25%甲维·虫酰肼悬浮剂、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2%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等。
草地贪夜蛾防治与监测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严重危害庄稼作物的害虫。
其幼虫以植物叶片为食,大量侵袭作物,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因此,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治非常重要。
1.视觉监测:草地贪夜蛾的成虫通常在夜间活动,因此,可以在晚上前往田间观察。
草地贪夜蛾成虫的蛾翅呈淡褐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有眼状斑纹。
若发现草地贪夜蛾成虫
数量较多,就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诱捕监测:可以使用草地贪夜蛾诱捕灯进行监测。
草地贪夜蛾诱捕灯通常会发出特
别的光波,吸引成虫飞向灯光,被黏板粘住,从而实现监测。
3.生境监测:了解草地贪夜蛾的生境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监测。
一般草地贪夜
蛾的生境主要是作物田间,经常有植被覆盖的地方。
1.化学防治:使用有针对性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草地贪夜蛾的幼虫以植物叶片为食,因此在幼虫期使用杀虫剂可以有效地减少它们的数量。
2.生物防治:采用昆虫天敌或寄生性昆虫等生物,对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治。
这种方法
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并且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非常好。
3.非化学防治:采用各种非化学方法进行防治,如光线防治、降温杀虫、增加作物间
距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草地贪夜蛾的数量,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草地贪夜蛾是一种非常危害作物的害虫。
在日常农业生产中,要加强对草
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治,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药剂,切实减少和控制草地贪夜蛾的数量。
摘要草地贪夜蛾是农业重大害虫,自2019年4月入侵云南省建水县以来,已成为为害面甸镇玉米的主要害虫。
面甸镇开展了定点监测、大田普查和统防统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成效。
本文对草地贪夜蛾的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各虫态的识别、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建水县面甸镇草地贪夜蛾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地贪夜蛾;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形态识别;防控措施;云南建水;面甸镇中图分类号S43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22)15-0111-04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2.15.02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建水县面甸镇草地贪夜蛾的识别监测与防控张艳芬韩俊(建水县面甸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建水654316)草地贪夜蛾迁飞和繁殖能力强、食量大、适应环境能力强、防控难度大[1],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跨国界迁飞性农业重大害虫,主要为害玉米。
草地贪夜蛾起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云南省是其周年繁殖区,红河州于2019年2月26日在元阳县南沙镇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上危害,建水县于2019年4月4日在西庄镇白家营村委会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上危害,面甸镇于2019年4月15日在庄户村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上危害。
2021年面甸镇草地贪夜蛾累计发生面积1400hm 2,占玉米种植面积的100%,其中2021年5月13日(玉米苗期至小喇叭口期)面甸镇发生面积68hm 2,百株虫量23.7头,受害株率70.7%。
针对广大玉米种植户对草地贪夜蛾识别难、认识不透彻、防控措施不当等问题,应指导农户重点做好苗期至大喇叭口期成虫的理化诱控和低龄幼虫的药剂防控。
对虫量大、发生程度重的地块,要及时采取防控措施,确保不造成大面积成灾。
为此,本文介绍了草地贪夜蛾的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及各虫态的识别方法,并总结了有效的防控措施,以供种植户参考。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治措施作者:祝清光来源:《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20年第06期摘要: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农业害虫,对现代农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危害。
可以利用高空测报灯、性诱剂或者进行田间调查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识别。
然后通过建立健全草地贪夜蛾安全监测体系、提升防治水平、大力推广生物与物理防治技术、制定符合当地环境的防治方案、加强防治技术的宣传和交流、引导农户科学化管理等措施,提升草地贪夜蛾防治的综合效果,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草地贪夜蛾;识别;防治;监测体系;防治方案;农业保护祝清光.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治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2020,40(17):34-35.在现代农业治理体系中,草地贪夜蛾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构建现代识别及防治体系,有助于提升防治综合效果,确保草地贪夜蛾不大规模迁飞。
草地贪夜蛾防治工作涉及范围广,而且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通过协调指挥、强化合作有助于提升草地贪夜蛾防治的综合效果,提升农业管理效果,适应当前农业发展趋势,提升农业治理水平[1]。
一、草地贪夜蛾的识别方法在开展草地贪夜蛾防治过程中,首先要选择科学的识别方法,通过构建起科学的识别体系,充分做好田间调查工作,为草地贪夜蛾的进一步防治夯实基础。
1、高空测报灯1000 W金属卤化物灯能够有效实现控温杀虫,保障不间断进行监测。
将高空测报灯设在相对开阔的地方,或者安装在病虫观测场内,要保障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的遮挡,并且没有其他强光源的干擾。
通过引诱草地贪夜蛾在光源处活动进行有效的识别,并且对草地贪夜蛾出现的高峰期进行监测。
2、性诱剂性诱剂能够对草地贪夜蛾进行有效的识别与预警。
常常在玉米等寄主作物上开展监测,通过设置罐装、桶形诱捕器实现对草地贪夜蛾的有效检测。
将诱芯放置其中,一般每一个月更换一次。
在玉米等低矮作物田内,3个诱捕器要呈三角形排列,每个之间的距离间隔50 m左右。
要结合当地的水文和风向设置草地贪夜蛾诱捕器,要与当地的风向垂直,诱捕器呈直线排列 [2]。
2019年草地贪夜蛾灯诱监测应用效果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农业害虫,在我国南方地区对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及时监测与控制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增长,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灯诱监测方法进行实验,本文主要介绍2019年草地贪夜蛾灯诱监测应用效果。
一、目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增长和分布状况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及时掌握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变化,便于采取针对性的监测和防治措施,本次实验旨在比较不同灯诱监测方法的效果,提高种群监测的精度和有效性。
二、实验设计本次实验共选取5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设置3组不同类型的灯,每组灯设置3个,共计45个监测灯。
其中,第一组为红光荧光灯,第二组为白光荧光灯,第三组为紫光荧光灯。
实验期为2019年5月至7月,每周更新一次监测数据,记录每个监测点的草地贪夜蛾捕获量和时间。
三、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不同灯诱方法对草地贪夜蛾的吸引效果不同。
实验结果显示,红光荧光灯对草地贪夜蛾的吸引效果最好,平均捕获量为35只/灯次;其次是紫光荧光灯,平均捕获量为28只/灯次;白光荧光灯的吸引效果最差,平均捕获量为22只/灯次。
昼夜吸引效果相差不大,均能有效吸引草地贪夜蛾飞过来。
2.灯组设置差异对草地贪夜蛾捕获量的影响不大。
实验结果显示,不论是在单灯还是多灯组合的情况下,捕获草地贪夜蛾的数量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灯组合,以达到较好的监测效果。
3.实时更新监测数据便于及时防治。
实验期间,每周更新一次监测数据,随着时间推移,不同类型的灯对草地贪夜蛾的吸引效果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及时更新监测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遏制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增长,减少经济损失。
四、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红光荧光灯对草地贪夜蛾的吸引效果最好,实时更新监测数据便于及时防治。
因此,建议在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治中,采用红光荧光灯并结合实时更新监测数据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监测效果。
草地贪夜蛾发生与防治技术草地贪夜蛾(Laphygma exigu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蔬菜、水稻、玉米等作物,其幼虫以叶片为食,造成植株的叶片被破坏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规律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多年发生的农业害虫,其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宿主植物和天敌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呈现集群分布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生长期较长的作物上,并且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更加猖獗。
草地贪夜蛾的幼虫主要以叶片为食,喜好柔嫩的叶片,因此在作物生长的初期对其进行监测和预防尤为重要。
二、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技术(一)生物防治1. 天敌调查与释放草地贪夜蛾的天敌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天敌昆虫,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对天敌种群的调查和监测,采集和培育天敌昆虫,然后在发生草地贪夜蛾的作物上进行释放,以加强天敌昆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制作用。
2. 生物杀虫剂应用利用生物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治是一种环保、安全的方法。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生物杀虫剂可以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但是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充分发挥其防治效果。
1. 黑灯诱捕黑灯诱捕是一种通过紫外线诱捕害虫的方法,可以有效诱杀草地贪夜蛾。
在夜间,将黑灯放置在田间,利用紫外线吸引草地贪夜蛾飞来,然后将其捕捉或直接杀死,从而减少草地贪夜蛾对作物的危害。
2. 覆盖隔离在作物生长期间,可以使用覆盖隔离的方式进行防治,避免草地贪夜蛾的侵害。
覆盖隔离主要包括搭建防虫网、施用地膜等方式,将作物有效地隔离开来,阻止草地贪夜蛾的入侵。
(三)化学防治1. 农药喷洒在草地贪夜蛾大量发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喷洒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常用的农药有氟氯氰菊酯、拟除虫菊酯等,但是在使用农药时需注意剂量和施药时间,避免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污染。
2. 种子处理在作物播种前,可以进行种子处理,通过在种子表面涂布杀虫剂或拌种虫害抗性剂等方式,增强作物对草地贪夜蛾的抵抗能力,减少草地贪夜蛾对作物的侵害。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治措施作者:柴道友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阐述了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结合其在玉米上的危害症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草地贪夜蛾;玉米;形态;发生;危害;防控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3-004-02DOI: 10.19383/ki.nyzhyj.2020.03.002草地贪夜蛾,也称秋黏虫,是新入侵我国的一类迁飞性害虫,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农业害虫。
2019年 1 月入侵我国云南西部地区,此后迅速蔓延到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西北、华北地区的20 多个省区市。
草地贪夜蛾是杂食性害虫,具有发生范围广、扩展速度快、适生区域广、增殖潜能强、危害程度重的特点,可危害玉米、小麦、水稻、棉花、花生、大豆、黑麦草、甜菜、苏丹草、烟草、番茄、洋葱等 300多种植物,尤以在玉米生产上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暴发时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达 45%以上,对农民收入造成严重影响。
鉴此,文中阐述了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并结合其在玉米上的危害症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旨在为降低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生产上的危害提供科学参考。
1 形态特征草地贪夜蛾成虫寿命平均10 d左右,最长可达21 d;成虫翅展 32~40 mm,比黏虫蛾略小;雄蛾和雌蛾形态差异较大。
1.1 雄蛾雄蛾识别要点可简记为“一斑”(三角形白斑)、“一带”(浅色斜带)、“三纹”(环状纹+肾状纹+楔形纹)前翅灰棕色,翅外缘有1块较大的近似三角形白斑,翅中部有一浅色斜带,浅色斜带内侧有1个淡黄色、长椭圆形的环状斑,浅色斜带外侧有1個肾形纹,肾形纹下角有1个白色楔形纹。
雄成虫与斜纹夜蛾雄成虫的形态最为近似,但体长明显小于后者,为15 mm 左右。
此外,斜纹夜蛾前翅在环形斑与肾形斑中间有 3 条明显的白色斜线,而草地贪夜蛾没有。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治技术作者:徐千惠来源:《新农业》2022年第13期摘要:草地贪夜蛾属于一种暴发性、迁飞性害虫,被我国纳入《一类病虫害作物名录》,自发生以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本文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迅速扩散的原因,科普了草地贪夜蛾4种虫态(幼虫、成虫、卵和蛹)的识别特征及危害特点。
同时,提出了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技术,为田间有效识别和防治草地贪夜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草地贪夜蛾;识别;危害;防治草地贪夜蛾又称秋黏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害虫,原产于美洲大陆,是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重大迁飞性害虫。
由于商贸全球化运输和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加之受季风因素的作用,草地贪夜蛾2016年1月随货运达到西非,截至2018年12月仅用两年时间就入侵了撒哈拉以南的40多个国家,以及亚洲的印度、斯里兰卡、泰国、也门和缅甸。
2019年1月确认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云南省江城县,至2020年10月,包括华南、华中、华东全部和西南、华北部分区域,27个省(自治区)的1541个县(市、区)见虫。
2021年,截至5月6日,我国14省399个县见虫,发生面积262万亩。
我国大部分区域适宜草地贪夜蛾繁衍,在我国1月平均温度10℃等温线以南区域(广东、广西、云南、海南部分省区)形成周年繁殖区,在北纬28~31°即6℃等温线至10℃等温线之间为越冬区。
而玉米又是我国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所以,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直接制约我国粮食生产。
因此,准确识别草地贪夜蛾,科学观测,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草地贪夜蛾能在我国迅速扩散蔓延主要因为,一是国内外虫源量较大。
与我国领土邻接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境外虫源不断迁入;我国周年繁殖区内虫源持续繁衍,为草地贪夜蛾北上江、淮流域提供虫源。
二是虫源迁入区与玉米苗期高度吻合,为草地贪夜蛾种群繁殖危害提供栖息场所。
三是迁飞性害虫气候条件适宜。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内,它的移动变化影响着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夏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高纬大陆吹向海洋,风力强劲,故在我国形成北扩东进的迁飞格局,区域性迁飞危害,防治更加困难。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应急防治技术挂图草地贪夜蛾起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防控难度大的特点。
2018 年在非洲造成高达3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全球预警的重要农业害虫。
2019 年 1 月13 日确认传入我国省,截至 5 月10 日已在我国13 个省份发现。
专家分析预测,草地贪夜蛾将从我国华南玉米区向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及西北、东北玉米主产区等地蔓延,有可能形成局部虫灾。
一、形态特征成虫:翅展32 ~40m m , 前翅深棕色,后翅白色,边缘有窄褐色带。
雌蛾前翅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杂色,具环形纹和肾形纹,轮廓线黄褐色;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顶角向各具一大白斑,环状纹后侧各具一浅色带自翅外缘至中室,肾形纹侧各具一白色楔形纹。
幼虫:一般有 6 个龄期,体长 1 ~45m m , 体色有浅黄、浅绿、褐色等多种, 最为典型的识别特征是末端腹节背面有 4 个呈正形排列的黑点,三龄后头部可见的倒Y 形纹。
卵:通常100 ~200 粒堆积成块状,多由白色鳞毛覆盖,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
卵粒直径0.4m m , 卵高0.3m m。
卵多产于叶片正面,玉米喇叭口期多见于近喇叭口处。
适宜温度下,2 ~3d 孵化。
蛹:被蛹,体长15~17m m,体宽 4.5m m , 化蛹初期体色淡绿色,逐渐变为红棕及黑褐色。
常在2 ~8c m 深的土壤中化蛹,有时也在果穗或叶腋处化蛹。
二、发生规律与田间为害状草地贪夜蛾无滞育现象,适宜发育温度广,为11 ~30℃,在28℃条件下,30d 左右即可完成 1 个世代。
雌、雄虫均可多次交配,单头雌虫可产卵块10 块以上,卵量约 1 500 粒。
在玉米上,一至三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心叶、叶鞘等部位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窗”;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四至六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洞,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也会钻蛀心叶、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
关于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治的探讨发布时间:2022-10-23T08:06:52.07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6月12期作者:陈瑶彭燕冯清拔符艺孆[导读] 草地贪夜蛾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陈瑶彭燕冯清拔符艺孆琼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海南琼海 571400摘要:草地贪夜蛾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
具有取食范围广、繁殖能力强和扩散速度快等特点,可能会给甘蔗、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各地农技人员应高度重视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治,密切关注国内和周边地区草地贪夜蛾发生和迁飞情况,避免给粮食生产造成大面积的灾害。
本文主要对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治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草地贪夜蛾识别方法防治技术在现代农业治理体系中,草地贪夜蛾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构建现代识别及防治体系,有助于提升综合防治效果,确保草地贪夜蛾不大规模迁飞为害。
草地贪夜蛾防治工作涉及范围广,而且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通过协调指挥、强化合作有助于提升草地贪夜蛾防治的综合效果,提升农业管理效果,适应当前农业发展趋势,提升农业治理水平。
1草地贪夜蛾生物学习性一是食性杂。
草地贪夜蛾寄主植物众多,常见粮食作物等76科353种植物均可受害。
在我国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但也可危害甘蔗、水稻和高粱等作物。
二是繁殖快。
草地贪夜蛾一年可以发生多个世代,成虫一生可以多次进行交配产卵,不滞育,产卵900~1000粒多者可达2000粒。
三是迁飞快。
草地贪夜蛾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夜晚可借助风力迁飞100公里,若风向和风力适宜迁飞距离更长,产卵前可达500公里的迁飞距离。
四是危害重。
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具有在新叶丛中和果穗上钻蛀危害的特性,可取食茎、叶片、雄穗、果穗等多个部位使玉米产量和质量均受到较大影响。
玉米苗期遭受虫害危害最重,可减产10%~25%,甚至毁种绝收。
五是防控难。
3龄以上幼虫对多种化学农药有抗性,且对部分转基因玉米有抗性,寄主广泛,避难植物较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灯诱草地贪夜蛾的识别鉴定及交配状态分析 作者:龚建福 武晴雯 王攀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0年第08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摘要 [目的]明确诱虫灯能否有效地监测与防治草地贪夜蛾以及灯诱草地贪夜蛾的交配状态。[方法]从玉米田中灯诱得到疑似草地贪夜蛾成虫,对其进行生殖系统解剖与分子鉴定,明确其生物型、性别、交配及产卵状态。[结果]诱虫灯共诱捕到43头疑似草地贪夜蛾,经分子鉴定,确定其中40头是草地贪夜蛾;灯诱草地贪夜蛾中,雌虫全部已交配,占总数的62.5%,其中已产卵雌虫占总雌虫的88%,单灯平均每晚诱捕已产卵雌虫5.3头,交配未产卵雌虫为1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头。[结论]草地贪夜蛾具有趋光性,可使用灯光诱控技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监测或防控;灯诱草地贪夜蛾雌虫中,大部分都已交配产卵。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灯光诱控;形态识别;分子鉴定;交配状态 Abstract [Objective]To clarify whether the light trap can effectively monitor and control Spodoptera frugiperda and analyze the mating state of the moth captured by light trap.[Method]The suspected adult of S.frugiperda were captured by light trap in the corn field,and analysis of anatomy of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molecule information of the suspected moth were followed then,so that determining biotype identity,sex,mating and spawning status.[Result]The trap light captured a total of 43 suspected S.frugiperda,after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it was determined that 40 of them were S.frugiperda.Among the S.frugiperda captured by light trap,the females all had mated,accounting for 62.5% of the total,and most of them had laid eggs,accounting for 88% of the total females,and there were 5.3 produced females and only 1 unfertilized females was trapped per night averagely.[Conclusion]This study states that the moth has phototropism and it can be monitored or controlled by light trap and most of the females had laid eggs.
Key words Spodoptera frugiperda;Light trap;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Molecular identification;Mating status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也称秋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是一种为害严重的杂食性农业害虫,有“玉米型”和“水稻型”2个生物型[1]。近年来,草地贪夜蛾的扩散范围与速率逐渐增大,2018年5月草地贪夜蛾入侵南亚的印度,随后向周边国家蔓延[2-3],2019年1月11日在我国云南省普洱市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4]。草地贪夜蛾具有繁殖力高、迁飞能力强及暴发为害等特点,对我国的粮食作物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国内专家在其迁飞扩散、鉴定识别、监测防控等方面迅速开展了大量工作[5-7]。研究表明,可应用黑光灯及性引诱剂来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动态[8];提出了可以通过种植抗性或耐受性的玉米品种,利用天敌以及使用生物农药,使用诱虫灯诱杀等防控草地贪夜蛾[9]。灯光诱控技术具有使用方便、效果明显、易于大规模推广应用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很多农林害虫的防治和种群监测[10]。截至目前,国内外对利用灯光诱控来防治与监测草地贪夜蛾的研究不足,国内虽提出使用诱虫灯防控草地贪夜蛾,但灯光诱控草地贪夜蛾如何识别,灯光诱控技术能否应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控,尚需进一步明确。
笔者利用试制的诱虫灯田间诱捕得到草地贪夜蛾成虫,室内基于COⅠ和Tpi; 2个基因片段对其进一步分子鉴定和解剖观察其交配状态,为明确灯光诱控在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治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1 试验地点和方法 试验在湖北省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甜玉米地(114.47°E、30.71°N)进行,面积约3 000 m2,玉米苗株高40 cm左右。2019年9月3日调查发现,玉米田中有草地贪夜蛾卵块,设置试制诱虫灯(功率为15 W)诱集草地贪夜蛾成虫,诱虫灯集虫口与地面距离约1 m,灯周围100 m内无高大建筑遮挡与大功率照明光源。2019年9月5—9日连续开灯进行草地贪夜蛾诱捕试验,试验期间天气晴朗无风,开灯时间为19:00至次日07:00。
1.2 草地贪夜蛾形态学鉴定 通常,灯诱鳞翅目昆虫鳞粉多已掉落,难以通过前翅准确鉴定。依据赵胜园等[11]和郭井菲等[12]報道的草地贪夜蛾形态特征,观察诱集成虫的个体大小、后翅颜色与顶角处灰色斑纹及延伸位置(图1),对灯诱草地贪夜蛾进行鉴定。
1.3 性别及雌虫交配产卵状态 对灯诱疑似草地贪夜蛾进行解剖,根据生殖系统差异判别雌雄后,参考赵胜园等[13]的研究方法,通过雌蛾交配囊状态判定其交配产卵情况。然后,将单头样品迅速装入2 mL离心管,液氮速冻后于-80 ℃保存,用于种类及生物型的分子鉴定。
1.4 种类及生物型鉴定 研究表明,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Ⅰ,COⅠ)基因序列分析可以准确鉴定草地贪夜蛾,以及位于Z染色体上的磷酸甘油醛异构酶基因(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可以鉴定其生物型[14-15],故利用COⅠ基因和Tpi基因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分子鉴定。样品DNA的提取使用DNA试剂盒Animal Tissue DNA Kit(Simgen,中国),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将得到的DNA产物作为PCR扩增的模板,参考张磊等[6]的方法分别对COⅠ基因和Tpi基因进行扩增,引物序列:CoⅠ-F 5′-TTCGAGCTGAATTAGGGACTC-3′,CoⅠ-R 5′-GATGTAAAATATGCTCGTGT-3′;Tpi-F 5′-GGTGAAATCTCCCCTGCTATG-3′,Tpi-R 5′-AATTTTATTACCTGCTGTGG-3′[16]。将PCR产物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送擎科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
1.5 数据分析 在NCBI(https://www.ncbi.nlm.nih.gov/)数据库中下载草地贪夜蛾与近缘物种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 7.0进行序列比对与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是否为草地贪夜蛾,比较Tpi基因序列的特异性碱基位点的差异,明确草地贪夜蛾“玉米型”和“水稻型”[17]。采用SPSS 21.0 软件对每晚诱虫灯捕获的草地贪夜蛾雌、雄及已产卵与交配未产卵雌蛾数量进行Student′s t test测验(*P
2 结果 与分析 2.1 灯诱草地贪夜蛾的物种分子鉴定 灯诱共获得43头疑似草地贪夜蛾成虫,依次编号为Wuhan1~Wuhan 43,并基于COⅠ基因和Tpi基因进行分子鉴定。PCR扩增结果显示,COⅠ基因长度约800 bp,Tpi基因长度约400 bp,均与预期片段大小一致(图2)。通过测序得到所有样品COⅠ基因片段和Tpi基因片段的准确序列,利用序列比对和从NCBI数据库中搜集到草地贪夜蛾近缘物种及鳞翅目其他昆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虫的COⅠ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图3),发现Wuhan12、Wuhan15、Wuhan24与其余样品的COⅠ基因、Tpi基因序列相似度低,BLAST结果显示其与斜纹夜蛾亲缘最近,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Wuhan12、Wuhan15、Wuhan24与斜纹夜蛾聚为一支,鉴定为斜纹夜蛾,而非草地贪夜蛾。其余40个样品的COⅠ基因和Tpi基因的序列与草地贪夜蛾的相似度高达99%,确定为同一物种,选取样品Wuhan1作为代表进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样品Wuhan1与草地贪夜蛾聚为一支(图3),表明灯诱所得40个样品均为草地贪夜蛾。
2.2 灯诱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型鉴定 分别将已确定40个草地贪夜蛾样品的Tpi基因序列与已发表2种生物型的Tpi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能够区分“水稻型”和“玉米型”的10个碱基位点中,确定为草地贪夜蛾的40个样品与“玉米型”完全一致(图4),表明灯诱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均为“玉米型”。
2.3 灯诱草地贪夜蛾的性别及交配产卵状态 对分子鉴定确定的40头灯诱草地贪夜蛾分析表明,雄虫占37.5%,雌虫占62.5%,雌虫全部已交配,其中大部分已产卵,占总雌虫的88%。单灯每晚平均诱捕草地贪夜蛾10头,其中,雌虫6.2头,雄虫3.8头,二者无显著差异(t=1.109,P=0.348);单灯每晚平均诱捕已产卵雌蟲5.3头,交配未产卵雌虫1头,二者差异显著(t=4.490,P=0.021)(图5)。
3 讨论 利用诱虫灯控制农林害虫高效、环保,极大地减少了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的施用。草地贪夜蛾成虫具有较强远距离飞行能力,成虫在产卵前可迁飞500 km[18]。国外利用诱虫灯研究草地贪夜蛾扩散能力的试验表明,诱虫灯对草地贪夜蛾成虫的诱捕率与释放距离有关,但总体诱捕效果不佳[19]。与国外研究结果较为类似,该研究表明诱虫灯可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但诱捕效率低,每晚单灯诱捕成虫仅10头左右;昆虫的趋光行为受性别、交配行为及发育阶段等因素的影响[20],该研究诱捕到的草地贪夜蛾雌蛾大部分已交配,推测草地贪夜蛾的趋光行为与其交配、产卵等生殖行为有关。因此,灯光诱控技术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控的效果还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