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委夜蛾与3种常见地老虎的区别及发生危害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
玉米田二点委夜蛾识别及防治技术一、虫态识别该害虫幼虫与黄地老虎在形态上相像。
身长约1.4-1.8厘米,黄灰色或黑褐色,各体节有一个倒三角形的深褐色斑纹,重要特征是腹部上两条褐色背线到胸节消逝。
幼虫一般缩成“C”字型。
蛹为黄褐色,老熟幼虫入土做一丝质土茧包被内化蛹。
卵馒头状,上有纵脊。
初产黄绿色,后土黄色。
直径不到一毫米。
二、危害特性目前有些资料将二点委夜蛾归入地下害虫。
实际上二点委夜蛾一般不入土,而是公开于麦秸麦糠等田间积累物下。
危害玉米的根和茎基部,一方面咬食玉米根,并是从一侧开头。
另一方面是咬食玉米茎基部,而形成孔洞。
因此田间可看到危害状有萎蔫株,枯心苗和倒伏植株。
一般是小苗萎蔫死亡,大苗倒伏。
三、发生特点早套玉米是先于贴茬玉米消失虫情。
今年受春季温度影响,小麦收割推迟5-7天,而见蛾期并未延迟,所以将消失小苗受害为主的状况,危害程度将重于往年。
麦田掩盖物是二点委夜蛾的爱护伞。
依据幼虫调查,二点委夜蛾发生为点片状。
幼虫在田间分布与麦秸有关。
没有麦田掩盖物的玉米田在田边草丛下曾查到幼虫。
发生时一株有虫1-十几头。
虫龄不整齐,大小混合。
四、准时防治依据近年的防治试验,影响药剂杀虫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二点委夜蛾被麦秸麦糠掩盖着,药液触及不到。
因此除喷雾外,可采纳诱杀和熏蒸的方法,效果较抱负。
可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菊酯类1斤,拌棉仁饼粉或麦稃100斤,傍晚撒到玉米田,杀虫效果可达90%以上。
或亩用DDV300-500毫升拌50斤细沙土,于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边,防效较好。
或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用直喷头喷根茎部,每株50毫升药液,也有抱负的杀虫效果。
另外可先将掩盖物麦秸麦糠清理后再用药,效果更好。
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作者:张曙光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01期摘要介绍了二点委夜蛾的特征特性、发生规律,并针对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该地区玉米田害虫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特征特性;发生规律;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435.132;Q969.43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88-01二点委夜蛾是邹平县2010年首次发生的玉米害虫,2011年在黄河以北的阳信、无棣发生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幼虫取食危害玉米茎基、根部,造成玉米心叶萎蔫、植株倒伏,甚至枯死。
而且其幼虫有迁徙危害的特点,致使玉米田大面积缺苗断垄,对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做好对二点委夜蛾发生的预测是防治的关键,现将近2年的防治经验介绍如下。
1 特征特性二点委夜蛾危害部位和形态上的特征与地老虎相似,农民对其认知程度严重不足,容易造成误认。
各地要加强二点委夜蛾识别与防治技术培训工作,并通过电视、网络和现场会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迅速将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同时,要深入田间地头,尤其是对重发区域开展防治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防治成虫识别要点。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卵呈馒头状,初黄绿色,后土黄色,上有纵脊,直径不足1 mm。
老熟幼虫体长约20 mm,体灰黄色,头部褐色[1]。
幼虫体长1.4~1.8 cm,黄灰色或黑褐色,体节带1个倒三角的深褐斑纹,腹部背面至胸节有2条褐色背侧线。
成虫体长10~12 mm,翅展20 mm。
头、胸、腹灰褐色[2]。
前翅灰褐色,有暗褐色细点,翅外缘有1列黑点,后翅白色微褐。
雄蛾外生殖器的抱器瓣端中部有1个钩状突起。
蛹长约10 mm,化蛹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加深,老熟幼虫入土吐丝化蛹。
二点委夜蛾喜阴暗潮湿环境,生存于玉米根部或者潮湿土缝中,遇外界声音刺激或被药液喷淋后会假死。
2 发生规律由于近年来多为机械化收割,秸秆大部分还田,加上山东省北部大部分都习惯于套作,没有翻耕直播的玉米田、小麦秸秆还田遗留物多,利于二点委夜蛾幼虫藏身,从而加大了防治难度,因此套播玉米比直播玉米发生严重。
二点委夜蛾防治技术意见二点委夜蛾是我市去年首次发生的玉米害虫,今年在黄河以北的阳信、无棣发生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二点委夜蛾幼虫以取食为害玉米茎基、根部,造成玉米心叶萎蔫、植株倒伏,严重者枯死,二点委夜蛾幼虫有迁徙危害的特点,致使玉米田大面积缺苗断垄,以对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做好二点委夜蛾发生的预测是防治的关键,现将近两年的防治经验介绍如下。
一、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由于近年机械化收割,秸秆大都还田,加上我省北部大都习惯于套作,没有翻耕直播的玉米田、小麦秸秆还田遗留物多,利于二点委夜蛾幼虫藏身加大了防治难度所以套播玉米比直播玉米严重。
棉田倒茬玉米田比重茬玉米田发生严重,麦糠麦秸覆盖面积大比没有麦秸麦糠覆盖的严重,播种时间晚比播种时间早的严重,田间湿度大比湿度小的严重。
二点委夜蛾主要在玉米气生根处的土壤表层处危害玉米根部,咬断玉米地上茎杆或浅表层根,受危害的玉米田轻者玉米植株东倒西歪,重者造成缺苗断垄,玉米田中出现大面积空白地。
危害严重地块甚至需要毁种,二点委夜蛾喜阴暗潮湿畏惧强光一般在玉米根部或者湿润的土缝中生存,遇到声音或药液喷淋后呈“C形”假死,高麦茬厚麦糠为二点委夜蛾大发生提供了主要的生存环境,二点委夜蛾比较厚的外皮使药剂难以渗透是防治的主要难点,世代重叠发生是增加防治次数的主要原因。
二、二点委夜蛾识别要点(1)二点委夜蛾为害部位和形态上的特征与“地老虎”相似,农民对其认知程度严重不足,容易造成误认。
各地要加强二点委夜蛾识别与防治技术培训工作,并通过、网络和现场会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迅速将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同时,要深入田间地头,尤其是对重发区域开展防治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防治成虫识别要点:(2)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卵馒头状,上有纵脊,初产黄绿色,后土黄色。
直径不到一毫米。
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毫米。
雌虫体会略大于雄虫。
头、胸、腹灰褐色。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及措施
张武云
【期刊名称】《《农业技术与装备》》
【年(卷),期】2012(000)014
【摘要】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我国玉米上2005年新发害虫,目前已上升为玉米重大害虫。
2011年在山西省运城、临汾、长治、晋城四市夏玉米田暴发,面积达到21.6万hm^2。
由于该虫2011年在山西省首次暴发,没有危害记录,对其发生危害规律缺乏了解,又易与地老虎混淆,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为预防2012年二点委夜蛾在山西省再次暴发成灾,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张武云
【作者单位】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总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3
【相关文献】
1.平舆县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特点及绿色防控对策 [J], 冯贺奎;臧俊岭;王虎群
2.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J], 吕远
3.二点委夜蛾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J], 苏增朝
4.馆陶县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J], 马建英;郝延堂;周霄;陈立涛;张大鹏;张龙
5.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习性以及危害特点研究 [J], 董红霞;郑福山;王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点委叶蛾是近年来衡水市玉米田新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苗期虫害。
自2005年发现以来,其危害面积和程度呈日趋扩大之势,2011年发生面积达18.53万hm 2。
由于该害虫与黄地老虎、小地老虎相似,极易混淆,许多农民常将二点委夜蛾误认为地老虎,给防治带来困难。
1二点委叶蛾与黄地老虎尧小地老虎形态特征区分成虫:3种害虫都是褐色,二点委夜蛾灰褐色,最浅;黄地老虎淡褐色;小地老虎暗褐色,最深。
二点委叶蛾成虫个体最小,体长约1cm (10~12mm ),黄地老虎稍微大点,约1.5cm (14~19mm ),小地老虎在1.5cm 以上,有时在2.0cm 以上(16~23mm )。
特征:二点委叶蛾的环纹为一黑点,每翅1个,共2个,比较明显,因而被称为二点委叶蛾,其肾纹小,有黑点组成的边缘,外侧中凹,有白点;翅外缘有一列黑点7~8个,非常明显。
黄地老虎的环纹、肾纹明显,均围以黑边,中央有暗褐色点。
小地老虎翅的前端部分夹白特别明显;肾纹、环纹暗褐色,边缘黑色、肾纹外侧有1个尖朝外的三角形黑斑,非常明显[1]。
老熟幼虫:颜色与成虫相仿,二点委夜蛾灰褐色;黄地老虎淡黄褐色;而小地老虎黄褐色。
从大小看,二点委夜蛾最小,体长20mm 左右;黄地老虎较大,为33~43mm ;小地老虎最大,为41~50mm 。
特征:二点委夜蛾腹部背面有2条灰白色纵带—侧背线,每节对称分布有4个白色中间有黑点的毛瘤;黄地老虎多皱纹,臀板具2大块黄褐色斑,中央纵断;而小地老虎体表粗糙,布满龟裂状皱纹和大小不等的黑色颗粒;臀板黄褐色,有2条深褐色纵带。
2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1)发生世代。
由于二点委夜蛾是新发害虫,目前在该市发生代数尚不明确,其发生规律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测,一般4月就可见蛾,6月上旬至7月初出现第1高峰期———越冬代成虫高峰,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在6月底至7月初为害玉米幼苗,是防控的关键时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第2高峰期,其幼虫咬断玉米次生根造成危害,但是并不像第1代幼虫主要集中在玉米田;8月下旬至9月下旬仍可见蛾,但数量较少。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与防控陈杰【摘要】一、形态特征rn(一)成虫rn二点委夜蛾、黄地老虎、小地老虎同属于夜蛾科,体色呈褐色。
二点委夜蛾灰褐色,最浅;黄地老虎淡褐色,次之;小地老虎暗褐色,最深。
二点委夜蛾的成虫个体最小,体长10-12mm;黄地老虎稍微大点,体长14~19mm;小地老虎最大,【期刊名称】《河南农业》【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1页(P31-31)【关键词】夜蛾科;防控;黄地老虎;小地老虎;形态特征;褐色;成虫;体长【作者】陈杰【作者单位】商丘市梁园区植保植检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1.3一、形态特征(一)成虫二点委夜蛾、黃地老虎、小地老虎同属于夜蛾科,体色呈褐色。
二点委夜蛾灰褐色,最浅;黄地老虎淡褐色,次之;小地老虎暗褐色,最深。
二点委夜蛾的成虫个体最小,体长10~12mm;黄地老虎稍微大点,体长14~19mm;小地老虎最大,体长16~23mm。
二点委夜蛾的环纹为1黑点,肾纹小,有黑点组成的边缘,外侧中凹,有1白点,翅外缘有1列黑点,约7~8个,非常明显;黄地老虎的环纹、肾纹明显,均围以黑边,中央有暗褐色点;小地老虎的翅前端部分夹白特别明显,肾纹、环纹暗褐色,边缘黑色,肾纹外侧有1个尖朝外的三角形黑斑,还有尖朝内的2个黑色剑关纹相对,非常明显。
(二)老熟幼虫颜色与成虫相仿,二点委夜蛾灰褐色和黑褐色,黄地老虎淡黄褐色,小地老虎黑色。
从大小看,也是二点委夜蛾最小,体长20mm左右;黄地老虎较大,体长33~43mm;小地老虎最大,体长41~50mm。
二点委夜蛾腹部背面侧背线为2条灰白色纵带,每节对称分布有4个白色中间有黑点的毛瘤,每节有倒V字斑1个;黄地老虎多皱纹,臀板具2大块黄褐色斑,中央纵断;小地老虎体表粗糙,满布龟裂状皱纹和大小不等的黑色颗粒,臀板黄褐色,有2条深褐色纵带。
以上是老熟幼虫的特征,在田间开始发生的往往是低龄幼虫,个体更小,体表光滑。
地老虎粗胖、皱褶多。
玉米上的八大“肉虫”,哪个也不容忽视!肉虫,顾名思义就是肉肉的虫子,是鳞翅目的幼虫。
针对现阶段高发的虫害,特地给大家汇总了9种肉虫,(草地贪夜蛾、粘虫、二点委夜蛾、地老虎、斜纹夜蛾、玉米螟、烟青虫、菜粉蝶、小菜蛾)。
这几种肉虫,全部是现阶段已经爆发或者将要大发生的虫子,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危害很多种作物,大田、蔬菜区域都有涉及……】草地贪夜蛾VS粘虫草地贪夜蛾和粘虫都是目前爆发比较厉害的虫子,一夜之间,都可以把玉米吃光光!它们看着很相似,但又不一样,具体特征如下:(1)形态对比:草地贪夜蛾有“头称八万,尾叫四筒”的俗称,是因为它的头部有个Y型纹,尾部有四个大黑点,很像麻将中的“八万和四筒”。
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入侵到我国的一种“妖蛾子”,因为它飞得快、繁殖快、而且食量大,对作物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草地贪夜蛾危害主要是幼虫危害,会吃食玉米、水稻、甘蔗、花生等多种作物,尤其喜欢啃食玉米叶片,受害的玉米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绝收。
据全国农技中心统计,截至5月28日,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17个省份的720个县发生268万亩,累计防治387万亩次。
5月以来草地贪夜蛾在江南、江淮发生县数和面积增加明显,湖南、江西、浙江、湖北、重庆、安徽、江苏、上海新增68个县见虫,占总增加总县数的81.0%,特别是湖北、安徽、江苏等省成虫诱捕县数增加明显,表明害虫陆续北扩危害。
预计6月随气流迁入长江中下游、黄淮等地的可能性较大。
粘虫粘虫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具体形态如下:粘虫也是以幼虫食叶为主,主要危害玉米、棉花、大豆、水稻、蔬菜等104种以上作物。
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看完这个,是不是觉得很可怕!而草地贪夜蛾和粘虫危害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中,一定要密切关注田间变化!药剂防治:对于草地贪夜蛾和粘虫,建议大家使用化学药剂加生物类药剂进行防治,例如:利用甲维盐的速效性,白僵菌的长效性,虱螨脲的杀卵功能,来进行紧急防控。
二点委夜蛾与3种常见地老虎的区别及发生危害
2011-07-13 15:00:11| 分类:二点委夜蛾防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二点委夜蛾与3种常见地老虎的区别及发生危害
发布时间:2011-7-11 12:15:22 访问人数:102
一、二点委夜蛾与3种常见地老虎的区别
二、形态特征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1860)]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委夜蛾属,环纹为一黑点,一个翅一个,共两个,比较明显,所以称为二点委夜蛾。
其主要形态特征为:卵馒头状,上有纵脊,初产黄绿色,后土黄色。
直径不到一毫米。
成虫体长10 ~ 12毫米,翅展20毫米。
雌虫体略大于雄虫。
头、胸、腹灰褐色。
前翅灰褐色,有暗褐色细点;内线、外线暗褐色,环纹为一黑点;肾纹小,有黑点组成的边缘,外侧中凹,有一白点;外线波浪型,翅外缘有一列黑点。
后翅白色微褐,端区暗褐色。
腹部灰褐色。
雄蛾外生殖器的抱器瓣端半部宽,背缘凹,中部有一钩状突起;阳茎内有刺状阳茎针。
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体色灰黄色,头部褐色。
幼虫1.4-1.8厘米长,黄灰色或黑褐色,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各体节有一个倒三角的深褐色斑纹,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到胸节消失,气门黑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白色,体表光滑。
蛹长10毫米左右,化蛹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变为褐色,老熟幼虫入土做一丝质土茧包被内化蛹。
三、发生危害情况与防治方法
分布及发生规律:分布日本、朝鲜、俄罗斯、欧洲等地,以前国内未见报道,2005年在我国河北省首次发现该虫危害夏玉米幼苗,当年在河北的安新、曲周、正定、藁城、栾城、饶阳、深州相继发现,随后在武邑、隆尧、辛集、宁晋、临城、内丘、晋州、山东的宁津等地也有报道,2008年在河南新乡的玉米田也发现该虫的成虫。
2011年6月中旬至7月初,我们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发现,在河南的郏县、荥阳等
地的玉米田进行危害。
该虫在夏玉米,尤其以小麦套播的玉米田发生重,主要以幼虫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或在2 ~ 5厘米的表土层危害玉米苗,一般一株有虫1 ~ 2头,多的达10 ~ 20头。
在玉米幼苗3 ~ 5叶期的地块,幼虫主要咬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 ~ 4毫米圆形或椭圆形孔洞,切断营养输送,造成地上部玉米心叶萎蔫枯死。
在玉米苗较大(8 ~ 10叶期)的地块幼虫主要咬断玉米根部,包括气生根和主根,造成玉米倒伏,严重者枯死。
危害株率一般在1% ~ 5%,严重地块达15% ~ 20%。
由于该虫潜伏在玉米田的碎麦秸下危害玉米根茎部,一般喷雾难以奏效。
棉田倒茬玉米田比重茬玉米田发生严重,麦糠麦秸覆盖面积大比没有麦秸麦糠覆盖的严重,播种时间晚比播种时间早的严重,田间湿度大比湿度小的严重。
二点委夜蛾主要在玉米气生根处的土壤表层处危害玉米根部,咬断玉米地上茎杆或浅表层根,受危害的玉米田轻者玉米植株东倒西歪,重者造成缺苗断垄,玉米田中出现大面积空白地。
危害严重地块甚至需要毁种,二点委夜蛾喜阴暗潮湿畏惧强光一般在玉米根部或者湿润的土缝中生存,遇到声音或药液喷淋后呈“C形”假死,高麦茬厚麦糠为二点委夜蛾大发生提供了主要的生存环境,二点委夜蛾比较厚的外皮使药剂难以渗透是防治的主要难点,世代重叠发生是增加防治次数的主要原因。
在防治时应该掌握的重点方法:防治工作中要掌握早防早控,当发现田间有个别植株发生倾斜时要立即开始防治。
1、农业措施:及时清除玉米苗基部麦秸、杂草等覆盖物,消除其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
一定要把覆盖在玉米垄中的麦糠麦秸全部清除到远离植株的玉米大行间并裸露出地面,便于药剂能直接接触到二点委夜蛾。
只是全田药剂喷雾而不是顺垄灌根的防治几乎没有效果,不清理麦秸麦糠只顺垄药剂灌根的玉米田防治效果稍差。
最好的防治方法:清理麦秸麦糠后使用三六泵机动喷雾机,将喷枪调成水柱壮直接喷射玉米根部。
同时要培土扶苗。
对倒伏的大苗,在积极进行除虫的同时,不要毁苗,而应培土扶苗,力争促使今后的气生根健壮,恢复正常生长。
2、化学防治:主要有毒饵法、毒土法和灌药法。
(1)撒毒饵。
亩用4~5kg/667m2 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或锦绣之星480克/升毒死蜱乳油500g拌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
(2)灌药。
随水灌药,用锦绣之星480克/升毒死蜱乳油1kg/667m2,在浇地时灌入田中。
(3)喷灌玉米苗,可以将喷头拧下,逐株顺茎滴药液,或用直喷头喷根茎部,药剂可选用“一包定”一桶水一包,严重发生区一桶水两包、锦绣之星480克/升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
药液量要大,保证渗到玉米根围30cm左右的害虫藏匿的地方。
注:喷施烟嘧磺隆的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
四、主要习性初步观察
由于该虫在国内近几年刚刚发现危害玉米根茎部,幼虫亦为土灰色,亦具“C”形假死性,极易和常见的几种地老虎混淆,应仔细观察,以便正确区别于同期发生的其它夜蛾科各种幼虫。
据观察该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6 ~ 9月份用黑光灯诱到该虫成虫,一台黑光灯一夜能诱到几十头,因此可以利用黑光灯对该虫开展全年监测以便了解该虫的发生世代。
据调查该虫危害夏玉米时1头幼虫咬死植株后可再连续危害5 ~ 8株,具有转株危害的习性。
五、二点委夜蛾难防除的原因分析
由于对该虫缺乏了解,误把二点委夜蛾当成了地老虎,许多地方反映该虫用常规杀虫剂治不住,该虫难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1、误把二点委夜蛾当成了地老虎。
2、该虫皮较厚,一般药剂不能渗透到体内。
3、该虫体表光滑,药液容易滑落。
4、该虫一般潜伏在土表下或麦糠、麦秸下,药液不容易直接喷到虫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