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委夜蛾
- 格式:pdf
- 大小:207.58 KB
- 文档页数:2
夏玉米田苗期害虫二点委夜蛾防控技术摘要: 2011年6月初,在我镇西滕村宋玉暄玉米田首次发现地下害虫二点委夜蛾,截止到7月中旬,全镇5.6万亩玉米,发生面积达1万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有的玉米田,缺苗断垅全田毁种。
二点委夜蛾属群居性暴发性害虫,倘若幼虫发生高峰与夏玉米苗期吻合,将对全镇的夏玉米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经过近两年对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控跟踪,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出玉米田二点委夜蛾防控技术,包括播前灭茬、清除玉米苗根基的覆盖物、物理防治、种子处理、播后苗前喷雾、苗后喷雾、毒饵诱杀等防控技术措施。
关键词:玉米田;二点委夜蛾;防控技术中图分类号:s435.132 文献标识码:a1 发生原因及发生规律2011年该虫幼虫钻蛀玉米幼苗茎基部,植株被害后萎蔫死亡,或咬食玉米大苗一侧根部,造成倒伏。
由于该虫在我市首次发现,幼虫亦为土灰色,亦具“c”形假死性,极易和常见的几种地老虎混淆, 6月至7月中旬是二点委夜蛾发生的第二代时期,危害作物最为明显,因而是全年主害代。
根据调查,二点委夜蛾之所以从一般昆虫上升为主要农业害虫,原因是小麦收割后秸秆还田,为二点委夜蛾选择隐蔽、潮湿场所产卵和孵化提供了优良环境,一旦幼虫发生高峰期与玉米苗期吻合,并遇有适宜降水,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危害。
二点委夜蛾的主要危害在于幼虫咬食玉米茎基部和根系,造成植株萎蔫枯死,导致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同时种植夏玉米时没有耕翻土地,造成田间堆积大量麦秸、麦糠等覆盖物,二点委夜蛾躲藏在其中,产卵并繁殖幼虫。
幼虫怕光,覆盖物下凉爽阴暗,非常适宜其生存。
根据2011年调查,幼虫在田间发生不均匀,被麦秸、麦糠等覆的玉米苗,幼虫危害重;根茎部袒露的玉米苗,无幼虫危害。
2 主要防控技术措施2.1农业措施2.1.1 播前灭茬小麦收割时在收割机上挂上旋耕灭茬装置,粉碎小麦秸秆;同时在麦田施用秸秆腐熟剂,既可恶化害虫生活环境,有效减轻二点委夜蛾危害,又可提高玉米播种质量,达到齐苗壮苗。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9):95~97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秸秆还田与药剂处理对夏玉米田 二点委夜蛾发生数量的影响 李丽莉 ,赵 楠 ,石 洁 ,王振营“, 于 毅h,张思聪 ,张安盛 ,门兴元 ,周仙红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 2.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泰安271018;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0 4.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
摘要: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oschler)是夏玉米产区一种新发生的害虫。调查发现,秸秆还田地 块尤为严重。本试验对秸秆还田与药剂处理地块的二点委夜蛾的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秸秆还田 未进行药剂处理的地块被害株率达到82%,百株虫量最大为88头,喷除草剂和杀虫剂后二点委夜蛾发生量 及危害率与未喷的差异不显著,百株虫量略有降低,但无秸秆还田地块喷施除草剂与杀虫剂后,其危害率显著 低于上述处理,被害株率为20%,百株虫量为6头。 关键词:夏玉米;秸秆还田;二点委夜蛾;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09一O095—03
Effects of Straw Returning and Chemical Control on Number of Athetis lepigone Moschler in Summer Maize Fields LI Li—li ,ZHA0 Nan ,SHI Jie。,WANG Zhen—ying ,YU Yi , ZHANG Si—cong ,ZHANG An—sheng ,MEN Xing—yuan ,ZHOU Xian—hong (1.Instit ̄e ofPlant Protection,Shandong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dong Key Laboratoryfor Plant Virology, Jinan 250100,China;2.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
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吕远
【期刊名称】《现代农村科技》
【年(卷),期】2018(000)007
【摘要】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河北省玉米田新发生的害虫,主要为害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
在河北省每年6-8月主要以幼虫钻蛀或咬食玉米幼苗根茎部危害,轻者造成玉米苗倾斜、倒伏或形成枯心苗,严重的造成植株枯死,是玉米田的主要害虫之一,如不及时防控,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总页数】1页(P28)
【作者】吕远
【作者单位】献县农业局河北献县 06225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2.利用性诱剂防治玉米田二点委夜蛾的试验结果
3.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4.内丘县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及防治技术
5.二点委夜蛾在夏玉米田暴发概况及防治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点委夜蛾与小地老虎的区别
形态区别: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2005 ~ 2010年在河北省发现该虫危害夏
玉米幼苗。经饲养鉴定,该虫在形态学上与地老虎等存在明显区别。
成虫体长10 ~ 12毫米,翅展20毫米。雌虫体会略大于雄虫。头、胸、
腹灰褐色。前翅灰褐色,有暗褐色细点;内线、外线暗褐色,环纹为一黑
点;肾纹小,有黑点组成的边缘,外侧中凹,有一白点;外线波浪型,翅
外缘有一列黑点。后翅白色微褐,端区暗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
体色灰黄色,头部褐色。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蛹长10毫米左右,
化蛹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变为褐色。
小地老虎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深褐色,前翅由
内横线、外横线将全翅分为3段,具有显著的肾纹、环纹、棒纹和2个黑
色剑纹。后翅灰色无斑纹。卵长0.5毫米,半球形,表面具纵横隆纹,初
生乳白色,后出现红色斑纹,孵化前灰黑色。幼虫体长37~47毫米,灰黑
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有2条深褐色纵带。
二点委夜蛾幼虫 小地老虎幼虫
二点委夜蛾主要习性
由于该虫在国内首次发现危害夏玉米根茎部,幼虫亦为土灰色,亦具
“C”形假死性,极易和常见的几种地老虎混淆。 据观察该虫具有一定的
趋光性,辛集、正定6 ~ 9月份用黑光灯诱到该虫成虫,一台黑光灯一夜
能诱到几十头。据调查该虫危害夏玉米时1头幼虫咬死植株后可再连续危
害5 ~ 8株,具有转株危害的习性。
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情况
近几年据安新、曲周、正定、藁城、栾城、辛集、临城、内丘、深州、
晋州等地调查,均有发生,涉及保定、邯郸、石家庄、衡水地区;2006 年仅
有石家庄的正定、辛集和深州县调查到该虫发生危害;2007 年发生范围最
大,邢台发生3.3 万hm2 ,邯郸发生13.3 万hm2 ,衡水发生6.3 万hm2 ,
并在相邻的山东省发生,2007 年7 月30 日山东科技报报道宁津县玉米田
也发生了严重的二点委夜蛾虫害。幼虫为害玉米时期均在6月底至7月底
的苗期。该虫在河北省部分夏玉米,尤其以小麦套播的玉米田发生重,主
要以幼虫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或在2 ~ 5厘米的表土层危害玉米
苗,一般一株有虫1 ~ 2头,多的达10 ~ 20头。在玉米幼苗3 ~ 5叶期
的地块,幼虫主要咬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 ~ 4毫米圆形或椭圆形孔洞,
切断营养输送,造成地上部玉米心叶萎蔫枯死。在玉米苗较大(8 ~ 10叶期)
的地块幼虫主要咬断玉米根部,包括气生根和主根,造成玉米倒伏,严重
者枯死。危害株率一般在1% ~ 5%,严重地块达 15% ~ 20%。由于该虫潜伏
在玉米田的碎麦秸下危害玉米根茎部,一般喷雾难以奏效。
二点委夜蛾防治方法:(同时兼治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毒土法:用有机磷农药(辛硫磷乳油或毒死蜱、甲基异柳磷等) + 阿维
菌素,配成毒土,撒于幼苗根部,注意不要撒到叶片上。
随水浇灌:用毒死蜱1 kg 随水浇灌玉米田。
喷雾法:用阿维菌素+ 高效氯氰菊酯,常规剂量喷雾或用喷雾器滴灌根及
根际土壤。或用杜邦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对幼苗进行喷雾防治。
还可以兼治玉米螟和棉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