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1发生情况由于气候原因,造成夏玉米二点委夜蛾发生较重,尤其是小麦田玉米根部有覆盖物害虫发生较重。此虫在玉米根部啃食根系和根茎部咬成空洞藏身其中,造成萎蔫和倒伏,危害惨重。此虫与地老虎危害方式不同,地老虎昼伏夜出危害不定,而二点委夜蛾只在玉米根部钻洞危害并且常有几头聚集危害,晚上转株继续危害。因二点委夜蛾危害部位隐秘且根部有覆盖物防治比较困难。2防治措施2.1小麦收割后及时清除田间麦秸、杂草等覆盖物,消灭其藏身地。没有覆盖物二点委夜蛾很少产卵。2.2药物淋根。发现此虫危害时应用以下杀虫剂淋根:40%毒死蜱、高氯甲维盐、阿维高氯、1%甲维盐等药物。淋根时药液一定要淋到虫体,喷不到虫体虫子不会死。如未清除田间麦秸、杂草等覆盖物,最好是先将玉米根部的覆盖物稍微扒开后再喷,这样容易喷到虫体,防治效果会更好。用药时间一般在上午9:00前和下午6:00后。
玉米二点委夜蛾防治技术赵南星渊邢台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河北邢台054000冤
春季地温低、气温忽高忽低,极易引起草莓根腐病的发生,造成植株矮小、花蕾少,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应及早预防和防治。1危害症状草莓发生根腐病后地上部分矮小,长势弱,外部叶缘发黄变褐、坏死、甚至卷缩,并逐渐向心叶发展,花蕾少或整株青枯;拔起植株会发现地下部分根系短小,颜色灰暗,甚至变褐变黑,不定根大量死亡,新生根生长稀疏,吸收能力下降,随病害发展根系迅速坏死,造成青枯。2发生条件草莓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一大病害。以下环境条件很容易发生:2.1草莓秧苗携带病菌。2.2土壤使用未腐熟的基肥,养分不能被草莓直接吸收利用,或者“二次发酵”使根系缺氧,以及产生的热量烧伤根系造成生长不良容易产生根腐病。2.3地温低于25℃根系发育不良易于发病。2.4重茬地块土壤中有害病菌积累多,易于发病。2.5春秋季节多雨,或大水漫灌又排水不良造成土壤闷湿极易发病。2.6土壤瘠薄又偏施氮肥易于发病。2.7过于密植,栽培垄过低,透气不良易发病。3防治措施
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作者:张曙光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01期摘要介绍了二点委夜蛾的特征特性、发生规律,并针对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该地区玉米田害虫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特征特性;发生规律;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435.132;Q969.43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88-01二点委夜蛾是邹平县2010年首次发生的玉米害虫,2011年在黄河以北的阳信、无棣发生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幼虫取食危害玉米茎基、根部,造成玉米心叶萎蔫、植株倒伏,甚至枯死。
而且其幼虫有迁徙危害的特点,致使玉米田大面积缺苗断垄,对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做好对二点委夜蛾发生的预测是防治的关键,现将近2年的防治经验介绍如下。
1 特征特性二点委夜蛾危害部位和形态上的特征与地老虎相似,农民对其认知程度严重不足,容易造成误认。
各地要加强二点委夜蛾识别与防治技术培训工作,并通过电视、网络和现场会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迅速将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同时,要深入田间地头,尤其是对重发区域开展防治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防治成虫识别要点。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卵呈馒头状,初黄绿色,后土黄色,上有纵脊,直径不足1 mm。
老熟幼虫体长约20 mm,体灰黄色,头部褐色[1]。
幼虫体长1.4~1.8 cm,黄灰色或黑褐色,体节带1个倒三角的深褐斑纹,腹部背面至胸节有2条褐色背侧线。
成虫体长10~12 mm,翅展20 mm。
头、胸、腹灰褐色[2]。
前翅灰褐色,有暗褐色细点,翅外缘有1列黑点,后翅白色微褐。
雄蛾外生殖器的抱器瓣端中部有1个钩状突起。
蛹长约10 mm,化蛹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加深,老熟幼虫入土吐丝化蛹。
二点委夜蛾喜阴暗潮湿环境,生存于玉米根部或者潮湿土缝中,遇外界声音刺激或被药液喷淋后会假死。
2 发生规律由于近年来多为机械化收割,秸秆大部分还田,加上山东省北部大部分都习惯于套作,没有翻耕直播的玉米田、小麦秸秆还田遗留物多,利于二点委夜蛾幼虫藏身,从而加大了防治难度,因此套播玉米比直播玉米发生严重。
二点委叶蛾是近年来衡水市玉米田新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苗期虫害。
自2005年发现以来,其危害面积和程度呈日趋扩大之势,2011年发生面积达18.53万hm 2。
由于该害虫与黄地老虎、小地老虎相似,极易混淆,许多农民常将二点委夜蛾误认为地老虎,给防治带来困难。
1二点委叶蛾与黄地老虎尧小地老虎形态特征区分成虫:3种害虫都是褐色,二点委夜蛾灰褐色,最浅;黄地老虎淡褐色;小地老虎暗褐色,最深。
二点委叶蛾成虫个体最小,体长约1cm (10~12mm ),黄地老虎稍微大点,约1.5cm (14~19mm ),小地老虎在1.5cm 以上,有时在2.0cm 以上(16~23mm )。
特征:二点委叶蛾的环纹为一黑点,每翅1个,共2个,比较明显,因而被称为二点委叶蛾,其肾纹小,有黑点组成的边缘,外侧中凹,有白点;翅外缘有一列黑点7~8个,非常明显。
黄地老虎的环纹、肾纹明显,均围以黑边,中央有暗褐色点。
小地老虎翅的前端部分夹白特别明显;肾纹、环纹暗褐色,边缘黑色、肾纹外侧有1个尖朝外的三角形黑斑,非常明显[1]。
老熟幼虫:颜色与成虫相仿,二点委夜蛾灰褐色;黄地老虎淡黄褐色;而小地老虎黄褐色。
从大小看,二点委夜蛾最小,体长20mm 左右;黄地老虎较大,为33~43mm ;小地老虎最大,为41~50mm 。
特征:二点委夜蛾腹部背面有2条灰白色纵带—侧背线,每节对称分布有4个白色中间有黑点的毛瘤;黄地老虎多皱纹,臀板具2大块黄褐色斑,中央纵断;而小地老虎体表粗糙,布满龟裂状皱纹和大小不等的黑色颗粒;臀板黄褐色,有2条深褐色纵带。
2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1)发生世代。
由于二点委夜蛾是新发害虫,目前在该市发生代数尚不明确,其发生规律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测,一般4月就可见蛾,6月上旬至7月初出现第1高峰期———越冬代成虫高峰,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在6月底至7月初为害玉米幼苗,是防控的关键时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第2高峰期,其幼虫咬断玉米次生根造成危害,但是并不像第1代幼虫主要集中在玉米田;8月下旬至9月下旬仍可见蛾,但数量较少。
夏津县二点委夜蛾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夏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2个省交界处,耕地面积5.55万hm2,常年种植夏玉米1.33万hm2以上。
玉米是夏津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玉米田间发生的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异名Athetis lepigone)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危害玉米作物,我国首次发现是2005年,2006年河北省石家庄的正定、辛集和深州县发现该虫危害夏玉米幼苗;至2007年发生范围达到最大,山东省也随之发生。
幼虫对玉米的危害期为6月底至7月底的苗期[1]。
1形态特征二点委夜蛾的世代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属完全变态。
卵有纵脊,直径不足1 mm,呈馒头状,产后逐渐由黄绿色变为土黄色。
幼虫黑褐色、黄灰色,体长1.4~1.8 cm,每个体节均有1个倒三角的深褐色斑纹,腹背至胸节具2条褐色背侧线。
老熟幼虫头为黄褐色,体表为灰黄色,体长约20 mm。
蛹初为淡黄褐色,后期变为褐色,体长约10 mm,老熟幼虫入土吐丝化蛹[3-4]。
羽化后成虫体长为10~12 mm,翅展约20 mm,雌虫比雄虫略大。
体表为灰褐色。
前翅带暗褐小点,环纹为一黑点,肾纹小,内外线暗褐色,边缘由黑点组成。
后翅为白色,端区深褐色。
2危害特点夏津县于2007年首次在白马湖镇师堤村发现危害。
随后2007—2010年零星地块发生。
2011年,夏津县新盛店、香赵庄、郑保屯、白马湖、雷集等乡镇陆续发现二点委夜蛾危害夏玉米。
在夏津县普遍发生,危害也日趋严重。
2011年省、市、县各级植保部门接连下发通知要求查治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在夏津县主要危害夏玉米。
每年6月末至7月初是危害高峰。
二点委夜蛾主要以幼虫啃食夏玉米的茎基部危害,造成植株幼心萎蔫,严重倒伏,整个玉米田缺苗断垄[1-2],严重的要毁种。
3发生规律主要于7月初以幼虫危害夏玉米,幼虫喜欢阴暗潮湿环境,在碎麦秸秆下危害,有假死性,当身体受惊吓后呈“C”型假死,聚集危害,单株3~5头。
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二点委夜蛾的特征特性、发生规律,并针对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该地区玉米田害虫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特征特性;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二点委夜蛾是邹平县2010年首次发生的玉米害虫,2011年在黄河以北的阳信、无棣发生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幼虫取食危害玉米茎基、根部,造成玉米心叶萎蔫、植株倒伏,甚至枯死。
而且其幼虫有迁徙危害的特点,致使玉米田大面积缺苗断垄,对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做好对二点委夜蛾发生的预测是防治的关键,现将近2年的防治经验介绍如下。
1 特征特性
二点委夜蛾危害部位和形态上的特征与地老虎相似,农民对其认知程度严重不足,容易造成误认。
各地要加强二点委夜蛾识别与防治技术培训工作,并通过电视、网络和现场会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迅速将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同时,要深入田间地头,尤其是对重发区域开展防治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防治成虫识别要点。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卵呈馒头状,初黄绿色,后土黄色,上有纵脊,直径不足1 mm。
老熟幼虫体长约20 mm,体灰黄色,头部褐色[1]。
幼虫体长1.4~1.8 cm,黄灰色或黑褐色,体节带1个倒三角的深褐斑纹,腹部背面至胸节有2条褐色背侧线。
成虫体长10~12 mm,翅展20 mm。
头、胸、腹灰褐色[2]。
前翅灰褐色,有暗褐色细点,翅外缘有1列黑点,后翅白色微褐。
雄蛾外生殖器的抱器瓣端中部有1个钩状突起。
蛹长约10 mm,化蛹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加深,老熟幼虫入土吐丝化蛹。
二点委夜蛾喜阴暗潮湿环境,生存于玉米根部或者潮湿土缝中,遇外界声音刺激或被药液喷淋后会假死。
2 发生规律
由于近年来多为机械化收割,秸秆大部分还田,加上山东省北部大部分都习惯于套作,没有翻耕直播的玉米田、小麦秸秆还田遗留物多,利于二点委夜蛾幼虫藏身,从而加大了防治难度,因此套播玉米比直播玉米发生严重。
棉田倒茬玉米田比重茬玉米田发生严重,麦糠麦秸覆盖面积大的比没有麦秸麦糠覆盖的发生严重,播种时间晚的较播种时间早的发生严重,田间湿度大的较湿度小的发生严重。
二点委夜蛾主要在玉米气生根处的土壤表层危害玉米根部,咬断玉米地上茎秆或浅表层根,受害的玉米田轻者玉米植株东倒西歪,重者造成缺苗断垄,玉米田中出现大面积空白地[3-4],危害严重地块甚至需要毁种。
高麦茬厚麦糠为二点委夜蛾大发生提供了主要的生存环境,二点委夜蛾外皮比较厚使药剂难以渗透是防治的主要难点,世代重叠发生是导致防治次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3 防治措施
在防治时应该掌握的重点方法:防治工作中要掌握早防早控[5],一旦发现田间出现个别植株出现倾斜,就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麦秸、杂草等覆盖物,以破坏二点委夜蛾的生存条件,清理出的裸露地面便于药剂直接作用于二点委夜蛾。
仅全田药剂喷雾而不进行顺垄灌根的防治几乎没有效果,不清理麦秸麦糠只顺垄药剂灌根的玉米田防治效果稍差。
最好的防治方法为:清理麦秸麦糠后使用三六泵机动喷雾机,将喷枪调成水柱状直接喷射玉米根部[6]。
对倒伏的大苗,积极进行除虫,切勿毁苗,而应培土扶苗,力争促使气生根健壮,恢复正常生长。
3.2 化学防治
一是灌药。
随水灌药,用48%毒死蜱乳油15 kg/hm2,在浇地时灌入田中。
喷灌玉米苗,可以直喷根茎,或拧下喷头,逐株顺茎滴药液,药剂可选用 2.5%高效氯氟氰菊酯、30%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农喜3号1 500倍液、4.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适当加入敌敌畏效果更佳,药液量要足够到渗入玉米根围30 cm范围[7-8]。
二是撒毒饵。
用60~75 kg/hm2 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与对少量水的90%晶体敌百虫,或48%毒死蜱乳油7.5 kg/hm2拌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
三是毒土。
用80%敌敌畏乳油4.5~7.5 L/hm2拌细土375 kg,于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基部,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如果虫龄较大,可适当加大药量。
为了避免产生药害,应注意以下2点:一是喷用苗后除草剂的地块,7 d后才能使用有机磷农药;二是喷施烟嘧磺隆除草剂的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
4 参考文献
[1] 吴川,朱瑜.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215.
[2] 杨立峰,刘娟,孟庆国,等.二点委夜蛾的识别及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8):42.
[3] 玉米田二点委夜蛾防控技术指导意见[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8):16-17.
[4] 姜京宇,李秀芹,许佑辉,等.二点委夜蛾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2008(3):123-126.
[5] 郭芳,徐海涛,杨秀华,等.气象要素对玉米二点委夜蛾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1,28(9):1365-1366.
[6] 姜京宇,李秀芹,刘莉,等.河北省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初报[J].植物保护,2011,37(5):213-214.
[7] 单绪南,杨普云,赵中华,等.2011年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1,38(8):20-22.
[8] 孙作文,任宝珍,董宝信.山东省夏玉米二点委夜蛾发生防控情况[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1(9):4-5.。